什么是人本主义疗法(什么是人本主义思想)

什么是人本主义?

人本主义/释义

一种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哲学学说。首先由德国的费尔巴哈提出。以人为主要研究对象,肯定人是自然界的产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灵魂不能离开肉体而存在。在反对唯心主义和宗教的斗争中起过积极作用。但它离开人的具体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把人仅仅看作一种生物,因而不了解人的社会本质和人类社会实践的意义。后来被唯心主义哲学家所歪曲,用以宣传唯心主义和非理性主义。

以人为本与民本主义,人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一、核心不同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核心是科学发展观。民本主义:民本主义的核心是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人本主义:人本主义的核心是形而上学。

二、要求不同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民本主义:民本主义的要求是服务百姓的整体福祉。人本主义:人本主义的要求是避免采用甚至反对唯物主义。

三、内容不同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内容是把人类的生存作为根本,或者把人当做社会活动的成功资本。民本主义:民本主义的内容是政府存在的全部意义在于服务百姓,否则理应被人民推翻。人本主义:人本主义的内容是人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基本主张和特征?

人本主义教育主张以下几点:

其一,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认识个人的存在,形成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教育应该“以学生为中心”,使学生形成真诚、选择和负责任的生活态度。课程的目的就在于满足学生个人自由发展、潜能开发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是课程的根本目的和核心,学校应允许学习者犯错误、做实验、表达自己,直至发现自我。罗杰斯曾经批评,过分地强调知识是现代教育的悲剧。

其二,人本主义者批评传统课程过于注重学科逻辑,忽视学生的心理逻辑。他们主张从学生完整的个性、人格出发,关注学生学习的起因、情感、信念和意图等方面,提倡学习者的心理发展与教材结构逻辑的整合、情感领域与认知领域的整合,以及相关学科在经验指导下的整合,注重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强调课程设置应以人文学科为主,应有利于学生寻找并发现个人的意义。

其三,要求在学生与教师之间建立相互信任的情感关系。主张师生关系是“我与你”的关系,教师应该富有想象力地呈现课程和教材,以便形成温暖的、有安全感的、能够促进学生学习的情境。教学是教儿童,而不是单纯教教材,要展开真正的学习,儿童必须参与教学过程。教师应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学会,都能成功。

其四,反对各种机械、僵化的测量和考试,认为这些手段本身同学生自由发展的目标相冲突。人本主义者注重学习者的成长过程,重视启发、讨论、思考、探索、发现、表达等活动方式。强调教师和学生对课程的主观评估,通过设计陈述性报告、学习档案法、契约评价法、自我评价法等多元评价法,鼓励学生在想象、文字、图片、表演、游戏、手工、诗歌等活动中获得自由发展。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特征:

(1) 人本主义。

人文主义教育在培养目标上注重个性发展,在教育教学方法上反 对禁欲主义,尊重儿童天性,充分肯定人的力量、人的价值。

(2)古典主义。

开设古典课程,但是绝非纯粹“复古”,实则古为今用、托古改制。

(3) 世俗性。

教育目的和课程设置都洋溢着浓厚世俗精神,教育更关注今生而非 来世,这是人文主义教育与中世纪教育的根本区别。

(4) 宗教性。

几乎所有的人文主义教育家都信仰上帝,他们虽然抨击天主教会的弊端,但不反对宗教更不打算消灭宗教,而是以世俗和人文精神改造中世纪陈腐的宗教性, 以造就更富世俗色彩和人性色彩的宗教性。

(5) 贵族性。

这是由文艺复兴运动的性质(并非大众运动)所决定的。人文主义 教育的对象主要是上层子弟,教育的形式多为宫廷教育和家庭教育,而非大众教育,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培养上层人物。

属于人本主义的人性观有哪些?

1、人性本善论

人性本善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基本的人性观,也是人本主义的动机论与人格论的出发点和理论支柱。它认为人的天性中就有实现自己的潜能和满足人的基本需要的倾向。动物在向人进化的过程中,就显出人性的自然性的一面即友爱、合作和创造等潜能。他们认为,在适当的成长和自我实现的环境中,人性是善良的,至少表现为中性。人性的恶是由于基本需要未被满足,自我实现的环境被破坏而引起的。罗洛·梅还认为人性既善也恶。正是因为善与恶、美与丑、快乐与痛苦等积极与消极的这种两极辩证关系才使人生有了动力和深度。另外,马斯洛还提出爱是人类的本性,是一种健康的感情关系,需要双方相互理解和接受。

2、需要层次理论

需要层次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一种动机理论,马斯洛认为,动机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内在动力,需要是产生动机的源泉。需要的强度决定着动机的强度,但只有最为强烈的需要才形成人们的主要动机。马斯洛还将需要分为两类:一类是人的基本需要,有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和尊重的需要。这类需要是人的低层次需要,经历着由低到高的发展过程,较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后,人们才会产生新的高一层次的需要,这些需要得到满足后就停止需要;第二类需要是心理需要,包括人的认知需要、美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些需要是人的高级需要。与低级需要不同的是,这类需要越被满足就越产生更强的需要,没有严格的等级高低关系。马斯洛主张,低层次需要是高层次需要的基础,各层次需要的产生与人的发育阶段密切相关。

现代西方哲学的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是指什么?

现代西方哲学的科学主义是指一种在根据不足的情况下强行运用科学,或者仅仅以科学的名义推行某种观念,它本身违背了科学精神,是反科学的。现代社会条件下,科学主义是一种类似宗教的东西,承担宗教类似的功能。

人本主义又称人本主义心理学,兴起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由马斯洛创立,以罗哲斯为代表,被称为除行为学派和精神分析以外,心理学上的“第三势力”。

人本主义和其他学派最大的不同是特别强调人的正面本质和价值,而并非集中研究人的问题行为,并强调人的成长和发展,称为自我实现,藉以强调正向的心理发展和个人成长的价值。

人本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原则有?

人本主义的基本观点是主张心理学必须说明人的本质特性,研究人的尊严、价值、创造力和自我实现。

1 自我同一性原则,教育应该使学生寻找内在的同一性,减少或消除学生内心的矛盾和精神上的分裂。并且帮助学生认识到自我与非我的统一,即个人与社会和自然的统一。

2启发性原则,此原则主要是为了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不仅要通过知识教育来培养学生的理性控制、逻辑思维等,更重要的是通过情感交流、优美人格的形成、自我的充分自由的体现等活动来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3 美育原则,重视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教育。

4 超越性原则,对自我的超越,即超越自私,超越自我中心,从而达到忘我的境界。此外,还有对文化的超越,能够以某种超脱的和客观的态度对自己出身于其中的文化进行审查,就是要培养一种具有批判精神的人。

5 价值原则,教育应使学生获得价值感,应该挖掘、激发学生的内在价值,使受教育者获得生存的意义。

人本主义的通俗解释?

人本主义意为人和学说。通常指人本学唯物主义,是一种把人生物化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学说。

以19世纪德国的费尔巴哈及之后俄国的车尔尼雪夫斯基为代表。费尔巴哈由于把庸俗唯物主义同一般的唯物主义混为一谈,避免采用甚至反对“唯物主义”这个术语,因而将自己的哲学称作“人本主义”或“哲学中的人本主义原则”。

人本主义心理学和我国传统文化,在中西文化的比较研究中,流行的观点是着重中西文化历史发展的不同。

人本主义是什么意思?

人本主义(humanistic psychology)是超越科学实证主义范式而趋向于构建一种“以人为本”的心理学思潮。它源起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20世纪60~70年代得到了迅速发展。

它一方面以克尔凯廓尔等的存在哲学为基本观点的理论为源头,另一方面以西方现代哲学中胡赛尔现象学为方法论基础。

强调人的尊严、价值、创造力和自我实现,把人的本性的自我实现归结为潜能的发挥,主张心理学必须从人的角度出发来研究人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