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好不好(如何评价《李自成》)

正史李自成怎么样?

1、李自成,原名鸿基,明末农民起义领袖,世居陕西米脂李继迁寨。童年时给地主牧羊,曾为银川驿卒。1629年起义,后为闯王高迎祥部下的闯将,勇猛有识略。荥阳大会时,提出分兵定向、四路攻战的方案,受到各部首领的赞同。高迎祥牺牲后,他继称闯王。

2、当时中原灾荒严重,社会阶级矛盾极度尖锐,李自成提出“均田免赋”等口号,获得广大人民的欢迎。部队发展到百万之众,成为起义军中的主力军。1643年在襄阳称新顺王,并在河南汝州歼灭明陕西总督孙传庭的主力,旋乘胜进占西安。次年正月,建立大顺政权,年号永昌。不久攻克北京,推翻明王朝。四月,多尔衮率八旗军与明总兵吴三桂合兵,在山海关内外会战李自成。李自成战败,退出北京,率军在河南、陕西抗击。1645年5月17日,在湖北通山九宫山元帝庙遭村民误杀。

李自成为什么叫黄来儿?

据费密《荒书》记载,李自成在出生时,他的父亲梦见一个黄衣人进入土窑,于是李自成的小名叫做黄娃子(一说黄来儿)。初名鸿基,小字硙生,少年时喜好枪马棍棒。

李自成(1606—1645年),原名鸿基,明末农民起义领袖,生于陕西榆林米脂李继迁寨,传说为西夏奠基者李继迁的后人。

李自成自幼家境贫寒,曾经给地主牧羊,又当过银川驿卒,在背负人命案之后,转投甘肃边军。崇祯二年(1629),李自成所在部队在赶赴北京的过程中发生兵变,李自成由此参与农民起义。后来李自成投奔闯王高迎祥,因勇猛又有识略而被重用。其在荥阳大会上,提出分兵作战的方案,使得起义军脱离了明军的包围。在高迎祥牺牲后,他被拥戴为闯王,继续起义事业。李自成采纳了部下所提“均田免赋”等口号,赢得了广大农民百姓的支持。崇祯十六年(1643)在襄阳称新顺王,并进占西安。崇祯十七年(1644),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年号“永昌”,之后攻克了北京,推翻明王朝。

李自成是落第秀才吗?

不是。

李自成,原名鸿基,小字黄来儿,世居陕西榆林米脂李继迁寨。童年时给地主牧羊,曾为银川驿卒。

而洪秀全则是屡试不中的落第秀才,略通文墨。

明朝在李自成起义军的打击下,崇祯皇帝被迫煤山上吊。早在1643年时,李自成在襄阳时称新顺王,并在河南汝州歼灭明陕西总督孙传庭的主力,旋即乘胜攻占西安。次年正月,建立大顺政权,年号永昌。

深度解密李自成?

李自成,1606年9月22日—1645年5月17日,原名鸿基,小字黄来儿,又字枣儿,明末农民起义领袖,世居陕西榆林米脂李继迁寨。童年时给地主牧羊,曾为银川驿卒。

崇祯二年起义,后为闯王高迎祥部下的闯将,勇猛有识略。

李自成的荒唐事件?

1.杀伤掠夺:李自成攻下北京以后,起初也不允许烧杀掠夺,但七八天以后就变了。 他开始对明朝官员进行严刑拷打搜刮财产,只要不服从的就要大刑伺候,态度强硬者就会遭受惨绝人寰的刑罚。

2.忙着享乐:攻下北京以后没有及时的整顿军机和制度。

李自成有多残忍?

李自成占据了洛阳,体重超过三百斤的福王朱常洵,还没来得及躲藏,就被当场活捉。当他被押解到李自成面前时,早就失去了皇家的颜面,不断向闯王告饶,一个劲儿地磕头求饶命。

李自成端坐在殿上,质问朱常洵身为亲王,富甲一方,却在这灾荒之年毫无作为,真是该死。于是,李自成命左右打了他四十板子,然后,砍下朱常洵的头颅悬挂在城门之上。但是,义军还是不解恨,甚至把他的尸体剁成了肉泥,配着鹿肉下酒喝。

李自成为什么迅速败亡?

李自成迅速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

第一是内部不巩固,可谓一盘散沙。

李自成是闯王出身,他的队伍内部派系林立。

有追随他多年的义军首领,像刘宗敏、郝摇旗、李过、田见秀、高一功等人,这些人对李自成比较中心,但也不是绝对忠、诚,都是当年一起起义的兄弟,他们之间更像是合伙人,没有建立起严肃的上下级关系。李自成对他们只好恩威并施,而且是恩的一方面更多,哄着他们向前进。

有后来入伙的其他义军。比如外号曹操的罗汝才。李自成的队伍,有很大一部分就是罗汝才的人马。这些人只听罗汝才,不听李自成的。李自成与罗汝才,明面上是君臣,实质上是合作伙伴的关系。罗汝才随时可以,也随时准备脱离李自成。还有李岩、红娘子的队伍,也是类似的情况。

有被迫投降的明军。李自成攻破开封,打进山西以后。大同、宣府等地的明军感到明朝大势已去,纷纷投降李自成。李自成的实力迅速壮大、急速膨胀。看起来很壮,其实是虚胖!这些降兵降将都是被逼无奈才投降的,并不是真心归附。一有风吹草动,就可能冰消瓦解。

由此可知,李自成的队伍成分十分复杂,内部十分松散。李自成对手下队伍的控制力也不强。这种情况下,只能打顺风仗,只要一遇到困境,就会迅速崩溃瓦解。

第二,李自成在关键时刻连出昏招,导致满盘皆输。

一是错误对待吴三桂,导致吴三桂投降清军。吴三桂手下四万多人,战斗力十分强悍。如果他们加入大顺军,大顺军完全可以与清军抗衡,至少守住山海关没有任何问题。等到关内形势稳定,力量充实以后,再出关扫荡清军,岂不妙哉?!

可惜李自成一伙人利令智昏,逼反了吴三桂。吴三桂投靠清军以后,清军如虎添翼,实力更强。而且山海关门户洞开,大顺军在战略上处于完全被动的局面。

二是大顺军迅速腐化,战斗力下降严重。

第三,李自成没有巩固的根据、地。

李自成是有名的“流寇”,流寇流寇,到处流动。走到哪吃到哪。打到哪抢到哪。没有巩固的根据、地,就没有稳定的兵员、财赋、粮草的来源,整个大顺军看起来规模庞大,其实是没有根的浮萍。所以在山海关打了败仗以后,李自成一退再退,始终立不住脚。最后兵败身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