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玛窦的老师是谁(利玛窦是谁)

利玛窦是哪个皇帝老师?

明朝万历年间,有一位意大利的传教士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一进入中国,他就被中国文明吸引了,除了折服于中国人的博学,开始认真地研究中国文化外,还当起了外教老师,把他擅长的西方的天文、数学、地理等科学知识传授给中国人,他就是利玛窦。

  1590年,利玛窦招收了他的第一个弟子——瞿汝夔。瞿汝夔出身官宦之家,却无意于仕途之路,经常周游于各地之间。两人相识于肇庆,随着交往的深入,瞿汝夔被利玛窦的才学所倾倒,几次表达想要拜师之意。当利玛窦从肇庆辗转来到韶州(今广东韶关)时,终于收瞿汝夔为弟子。

利玛窦使用自己老师注释的《几何原本》为底本,当作瞿汝夔的教材,教授其数学知识。利玛窦第一次作“外教”,跨越语言与文化的隔阂,教得尽心尽力;而瞿汝夔第一次接触到这样的数学知识,欣喜若狂。他在认真学习之外还曾经尝试着翻译《几何原本》第一卷,后来因事耽搁,不得不罢手。然而,《几何原本》的翻译工作还是继续下来,不过却是由利玛窦的第二个学生完成。

  瞿汝夔的父亲曾任礼部尚书,这就注定了他的人脉网络非同一般,在他的建议和引荐下,利玛窦换上一身儒装,结识了许多士大夫阶层的人。多年以后,利玛窦就被从这里结识的一位朋友邀请同去北京。在北京,利玛窦收了他的第二个学生——徐光启。

徐光启偶然结识利玛窦,很快就被利玛窦在天文历法上的造诣所折服,为了学习数学、天文学、地理学等知识,考中进士的徐光启拜利玛窦为师。经利玛窦的悉心栽培,徐光启的科学知识得到了长足的进展。他利用从利玛窦那里学来的天文学知识,编纂了《崇祯历法》(该书奠定了我国现行农历的基础),还被皇帝任命主持明代历史上唯一一次的历法改革工作。

  利玛窦鼓励徐光启接着翻译《几何原本》,把古希腊的数学名著介绍到中国,让更多的中国人学习。接下来整整一年的时间,利玛窦与徐光启每天早上碰头,进行一番讨论与切磋,再由利玛窦讲解,徐光启翻译。一年后,《几何原本》的前六卷终于翻译完成。点、线、角等这些影响中国至今的数学知识,同书中严谨的逻辑,令当时对之闻所未闻的中国知识分子惊叹不已。许多人跑来向利玛窦求教,引发了一股学习数学的热潮。

利玛窦堪称西方汉学家之先驱对不对?

对。意大利著名天主教教士、学者利玛窦是来中国传教的最早开拓者之一,也是第一位阅读中国文学并对儒家典籍进行深入钻研的西方学者。

他对中国儒学推崇之至,自1594年起,他穿起儒服,戴起儒冠,并自称儒者,并出版了《四书》拉丁文译本,这是最早被译成西方文字的儒家经典。由于利玛窦在中西文化交流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他被欧洲誉为西方汉学的先驱、欧洲汉学的开山鼻祖。

利玛窦给徐光启起的教名?

1583年,利玛窦到达广东肇庆传教,并在那里兴建了一所欧式教堂,展出了从欧洲带来的“西洋奇器”,如自鸣钟、三棱镜、天象仪器、圣母画像,等等。特别是大厅里悬挂着一幅利玛窦所绘制的《山海舆地全图》,格外引人注目。

利玛窦到达中国以后,就给自己起了个中文名字,别号“西泰”。还改穿中国服装,只是开始时穿的是和尚的袈裟。金发碧眼的利玛窦身穿僧袍,口说汉语,后来学着中国礼俗打躬作揖换上儒服,成了一名“西儒”。

在他结交的官员儒士、学者名流当中,最著名的就是我国明代大学者徐光启。

徐光启(公元1562—1633年),上海徐家汇人。自幼勤学苦读,结识利玛窦之前,在学术研究和实际经历上已有较厚实的根基,写出了《量算河工及测量地势法》一文,出色地运用了我国原有的实用算学知识。

17世纪初,徐光启开始同利玛窦接触,不久加入天主教,教名保禄。徐光启和利玛窦的交往,标志着中国传统的学术与近代西洋科学知识的交流。他曾随利玛窦学习天文、历算、火器制造等西方科技知识,并与利玛窦共同翻译了古希腊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六卷,据说是利氏口授,徐氏笔译。他们又合作编写了《测量法义》。

利玛窦来华时中国处于什么时代?

利玛窦来华时中国处于明万历年代。

利玛窦(1552年—1610年),字西泰,意大利人。1582年(明万历十年)被派往中国,直至1610年在北京逝世,在华28年。

利玛窦向中国社会传播了西方的几何学、地理学知识以及人文主义的观点,开了晚明士大夫学习西学的风气。

利玛窦与徐光启等人合译的欧几里德《几何原本》(前六卷),极大地影响了中国原有的数学学习和研究的习惯,改变了中国数学发展的方向,是中国数学史上的一件大事。几何学方面,还与徐光启、李之藻等共同翻译了《同文算指》、《测量法义》、《圜容较义》等。

利玛窦制作的世界地图《坤舆万国全图》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世界地图,先后被十二次刻印。

同时,利玛窦还积极向西方传播中国文化:首次将《四书》译为拉丁文;与郭居静神父一同编修了第一本中西文字典《平常问答词意》,首次尝试用拉丁字母为汉字注音。

利玛窦的介绍,以及是个怎样的人?

利玛窦出生在意大利的马尔凯州,在罗马教会学校读书期间加入了耶稣会,学习了哲学、神学、天文学、历法和算学,以及多种语言。后来被耶稣会派遣到东方,先后在印度、安南传教,此后来到澳门。万历十二年,利玛窦获准进入内地,结交了一批汉族士大夫,先在肇庆传教,此后经韶州、南昌、南京,来到北京,虽然没有见到皇帝,却如愿以偿地在北京住了下来,并且为其他传教士的进京铺平了道路。众多的中国文化人出于对利玛窦的佩服和对西方科学的好奇,成了耶稣的信徒,同时学习西方的科学知识。

利玛窦入住北京的第七年,万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当时的一位著名的中国文化人,编撰了《农政全书》的徐光启,和利玛窦共同翻译出版了汉文版《几何原理》的前六卷。从这个时候开始到清朝的顺治年间,有一百五十多种西方书籍被翻译成中文。此后,传教士们甚至帮助明朝钦天监的官员们,共同修订了漏洞百出的历法,制定了被清朝继承的“崇祯历”。

在西方的海外扩张史上,基督教、罗马教皇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利玛窦以及随后来到中国的其他传教士,正是被罗马教皇派遣到东方来传播西方文化、传播基督教的。所以东方的历史学家们认为这些传教士是葡萄牙、西班牙、荷兰,以及后来的英国、法国的海盗或军队是配合默契的联军。西方的海盗或军队是对东方进行军事征服,武器的批判。而西方的传教士却拥有批判的武器。他们对东方的“批判的武器”就是西方的文化、西方的宗教,还有已经比东方更进步的西方科学技术及成果,比如自鸣钟、世界地图,天文、历法等等自然科学的知识。按理说,这股势力的到来也是对明朝的挑战。但同时也是机遇,是一个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机遇。因为利玛窦等人固然负有传教的使命,却也带着西方的自然科学知识。

为什么说利玛窦是西方汉学之父?

历史上来华的西方传教士中不乏学识渊博的学者,而要论对中国文化典籍有深入研究并得其精髓的,当首推利玛窦。

利玛窦认为,中国文化的精神集中体现在儒家“四书五经”(四书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中。

他对中国的信众,能结合儒家学说来宣传天主教的教义;对西方社会,他则致力于介绍中国文化和社会, 让教会和外国人更多地了解中国。今天,西方不少国家还流传着利玛窦当年翻译的“四书”的拉丁文译本,他的《利玛窦中国札记》曾长期被认为是西方认识中国的基本著作。

利玛窦墓前石晷上的铭文?

铭文是“美日寸影,尔勿空过,所见万品,与时并流”

利玛窦墓之南为一个二重院落,堂前石晷的底座上凿刻着这样一段铭文:“美日寸影,尔勿空过,所见万品,与时并流。”

严谨的科学精神,温馨的人文关切,对俗世凡尘的留恋,都凝结在简短的人生遗言中。

自从利马窦入土滕公栅栏以后,在这里有一席之地便成为各国传教士们事业上获得最高荣誉的象征。

这些为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突出贡献的人们,各自以不同寻常的人生经历,勾画出了两大文明传承者踽踽独行的苍凉背影。

梵蒂冈承认利玛窦?

利玛窦只是众多到中国传教士之一而已,梵提纲承认利玛窦,但不一定有全球传教士的资格认证登记书,利玛窦到中国传教也带来西方文明的知识,促进了东西方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