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书纪年原文及译文及注释(竹书纪年原文及翻译)
- 知识
- 2022-12-30
- 87热度
- 0评论
竹书纪年原文及译文?
《竹书纪年》全文: 母曰附宝,见大电绕北斗枢星,光照郊野,感而孕。 二十五月而生帝于寿丘。 弱而能言,龙颜,有圣德,劾(hé)百神朝而使之。 应龙攻蚩尤,战虎、豹、熊、罴(pí)四兽之力。
竹书纪年的来历?
本称《纪年》,因西晋武帝时在汲郡战国魏襄王墓中发现大批竹简书,此为其中之一种,故名。亦称《汲冢纪年》。原有十三篇,是魏国的编年体史书。记事起自黄帝(一说起自夏、殷、周),至周幽王为犬戎所灭,以晋事接之,三家分晋后,专述魏事,止于魏襄王二十年(前299)。
其中若干事可纠正《史记》谬误,故当时受到一部分学者之重视。
竹书纪年可信度?
古本《竹书纪年》可信度高。
古本《竹书纪年》是战国魏之史官撰著的编年体史籍。至少,此书中,载录了不少重要的史料,甚至比《史记》记载的关于战国时期的史料应该更接近和详细。晋武帝司马炎咸宁五年,也就是公元279年,汲郡人不准盗挖战国魏王墓。
有人说,这事儿是在280年,还有人说是281年,按照《晋书》记载,当为279年。盗墓过程中,发现了大量竹简,多有散失。官府听闻后前往收缴,又有不少损佚。后来,当时不少著名学者,如荀勗、和峤、束皙、卫恒等,参与了竹简的整理,共集成七十五篇。
今天我们看到的《竹书纪年》其实已经不是西晋出土时验的那一份原本,因为在宋代后,正本与考本均告佚失。《竹书纪年》面世后,引得不少人据此订正过往历史,因而也受到强烈抵制,使此书影响由盛转衰。至宋,很少再有人看到此书,也很少有人引用了。
宋以后,有人抄录《宋书.福瑞志》作为附注,托名梁沈约注,造成一部《竹书纪年》,即“今本《竹书纪年》”,我们现在看到的《竹书纪年》事实上是《今本竹书纪年》,这本《竹书纪年》是经历了佚散后又重新收集整理的过程,里面的史料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其可信度和史料价值。
竹书纪年版本有哪些?
这套晋朝时整理好的《竹书纪年》,经五代战乱散佚,北宋官修《崇文总目》竟无《纪年》之目。清代学者朱右曾蒐辑西晋以来诸多书籍和注疏文字中引用的《竹书纪年》文字,蒐辑的成果称为《古本竹书纪年》,这个“古本”称谓是相对于“今本”而言,其引书皆断自北宋,靖康之后,则弃而不取。
明代嘉靖以后,出现二卷本的所谓《竹书纪年》,被称为《今本竹书纪年》。《水经注》、《史记》三家注等古籍所引《纪年》文与今本颇有异同,例如《史记·周本纪》集解引《汲冢纪年》曰:“自武王灭殷,以至幽王,凡二百五十七年。”今本则云“共二百八十一年”。由于来路不明以及体例与历来所引《竹书纪年》有所不同,《今本竹书纪年》历来被斥为元明时人之伪作,姚振宗称:“作伪者乃郭人范钦也”。今本《纪年》有注,一说是梁沈约作,钱大昕认为今本“附注多采《宋书·符瑞志》,《宋书》,约所撰,故注亦托名休文,作伪者用心如此”。
也有学者肯定《今本竹书纪年》的真实性。例如美国学者夏含夷认为《今本竹书纪年》和清代学者辑录的《古本竹书纪年》,在体例文字等方面有诸多差异,是因为两者分别为西晋时代两次竹简整理工作的产物,刘恕《通鉴外记》卷三引此文后云:“《汲冢纪年》,西周二百五十七年,通东周适合七百年之数。”。
金履祥撰《通鉴前编》多引《纪年》之文。陈梦家、杨宽等重定“战国年表”,多根据《竹书纪年》。1981年,方诗铭、王修龄重辑《古本竹书纪年辑证》,是目前最完善的古文《竹书纪年》辑佚本。
自西晋时期出土以后,竹书纪年先后经历晋人荀勗﹑和峤考订释义的“初释本”,卫恒、束皙考正整理的“考正本”,宋明时期的“今本”,清代的“古本”。原文竹简亡佚,而初释本、考正本也渐渐散佚,今本被清儒斥为伪书。现今较为精准的是方诗铭《古本竹书纪年辑证》。
竹书纪年,还在吗?
《竹书纪年》,战国时魏国的史书,是现今所知中国史学最早的一部具有通史性质的编年体史书。该书原称《纪年》,亦称《古文纪年》、《汲冢纪年》等,北魏郦道元注《水经》引该书时以“纪年”与“竹书”连用,方有《竹书纪年
》之称。
西晋太康二年(281年,或说咸宁五年、太康元年),汲郡汲县(今河南卫辉西南)人不准盗掘当地古墓,得以战国古文字书写的竹简数十车。后经荀勖、和峤、束皙、卫恒和杜预等人整理和研究,得书16种、75篇,其中《纪年》13篇,是较为完整的一种,亦被认为是最有价值的历史文献。
《竹书纪年》内容,上起传说时代,下迄战国后期,按年编次,周平王东迁后用晋国纪年,三家分晋后用魏国纪年。书中有不少史事的记载与传统说法大异,如“益干启位,启杀之”、“太甲杀伊尹”﹑“文丁杀季历”、“共伯和干王位”等。但亦有些记载与甲骨文和金文相符。
至宋代,《竹书纪年》再度亡佚。今天所见的《竹书纪年》有两种:一种被称为《今本竹书纪年》,是明代以后出现的二卷本,此本多认为是伪作;另一种被称为《古本竹书纪年》,是清代以来的学者从古书中辑收《竹书纪年》的各种引文而成的辑本,先后有朱右曾《汲冢纪年存真》,王国维《古本竹书纪年辑校》,范祥雍《古本竹书纪年辑校订补》及方诗铭、王修龄《古本竹书纪年辑证》等。
竹书纪年怎么来的?
《竹书纪年》记载了从夏商周三代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相传是由战国时魏国史官编着。《竹书纪年》是编年体史书,记载了先秦时期的历史,跟传统正史的记载有很大差别,对研究先秦史有着极高的参考价值。《竹书纪年》跟近年来在长沙马王堆汉初古墓出土的古书非常相似,里面的许多记载也跟甲骨文和青铜铭文相类似,可见其重要的史料价值。
《竹书纪年》又称《汲冢纪年》。西晋时期,有人在汲郡古墓挖出了一些竹简,整理成书之后,发现属于编年体体例,因此又将其称为《纪年》。
《竹书纪年》在被整理成书之后,在史学界引起很大的轰动。它记载的史料跟司马迁的《史记》不仅在内容上有所差别。而且价值取向也很不一样。《竹书纪年》详尽记载了从夏朝到战国这段时期内发生的血腥政变和军事冲突。根据《史记》记载,商朝太甲被伊尹囚禁3年后,太甲改过自新,伊尹又将国家重新交到他的手中。太甲复位后,洗心革面,励精图治,最后成了一位贤明的君王。但是,根据《竹书纪年》的记载,伊尹放逐太甲后,自立为王,七年后太甲偷偷跑回来杀死了篡位的伊尹。但近年来陆续出土的甲骨上的资料都对司马迁的观点有所证明。因此,有人对《竹书纪年》的真实性和客观性表示怀疑。
竹书纪年真相揭秘?
一直以来,史记都是公认的记载最准确翔实的信史,是二十四史之首。史记内容之丰富、文采之斐然,当得起“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评价。史记中的内容其真实性也很高,虽然不是百分百的准确,但谬误极少。
比如殷商世系表,一直以来学界都缺少足够的文献证据,不知司马迁到底是凭何写出。但随着近代考古工作的展开,尤其是夏商周断代工程的贡献,在商朝遗迹中发现殷人自己记录的世系和太史公所列惊人的一致。
但是在西晋的时候却曾经出土过一批春秋战国竹简,其内容与史记之内容相差极大,甚至可以说是截然相反,引起了轩然大波,这就是《竹书纪年》。
其实,历史上三代之前的故事,像西周之前的故事因为缺少足够的文献资料,所以基本都是传说,如殷商世系,只能靠考古发掘了。春秋战国时候的事,因为有孔子所写的《春秋》一书,战国时则有《战国策》等书,所以拿竹书纪年与之对比,其内容可以互相补充,说明了竹书纪年具有很可靠的史料价值,甚至纠正了不少史记中的错误记载。像王国维、钱穆等史学大家,都用《纪年》来证《史记》战国史料之误以后,其战国记载事迹的真实性是有保证的。
可到了三代之前的事,竹书纪年却揭示了一个黑暗的真相,把史记中赞美的无以加复的禅让制度,用一种残酷的现实表达了出来,没有了温情脉脉、心系天下,反而只是黑暗的斗争。
史记里记载的是,古代圣君尧是黄帝以后比较著名部落联盟首领,尧年老的时候,举行部落联盟议事会,各部落领袖都推举舜为继承人。尧便对舜进行了3年考核,认为他可以胜任,就命舜摄政。舜的政绩得到各方肯定,于是帝尧举行禅让仪式,在祖庙里的祖宗牌位前大力推荐舜来做自己的继承人。尧死后,便由舜继任为国家领导人。
在《竹书纪年》里,同一件事则被描述成了:舜囚尧于平阳,取之帝位。舜放尧于平阳。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也。意思是说舜获得了权力,就把尧囚禁在平阳,还不让他的儿子与他见面,于是取得了帝位。
这个记载虽然黑暗,但是却更符合逻辑。因为在古代,各项礼仪制度并不完善,也没有完备的道德体系,所以实力最强者成为部落的大首领要比禅让更加可信。而且《竹书纪年》的内容不是孤本,像战国时人韩非子的《韩非子·说疑》里就有:“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者也”的记载。商汤革命、武王伐纣都是毫无疑问的斗争,韩非子却把尧舜禹禅让与之并列了。可见,他也怀疑禅让的真实性。
但是,必须要注意的是,《竹书纪年》是战国时魏国是史官所记,其距离时间虽然比司马迁更近却距离尧舜禹依然很遥远,未必可靠。而且无论是魏国还是韩非子的韩国,都是三晋之地,倾向于法家思想,与儒家学说格格不入。儒家学说按照自己的理想塑造了禅让,在法家眼里真相就是黑暗的权力斗争。也就是说,他们记载的尧舜禹可能只是符合他们学说的形象,不一定是历史的真实。
尚书早还是竹书纪年更早?
尚书更早一些。
竹书纪年成书年限大概在公元前三百年左右。《尚书》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
《尚书》,最早书名为《书》,是中国最古老的皇室文集,是中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它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现存版本中真伪参半。
竹书纪年是一部编年体史书,记录了从夏朝到魏襄王这段历史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由春秋时期晋国的史官和战国时期魏国的史官合作而成,比司马迁的《史记》要早了大约两百年,对于研究先秦历史有着极大的帮助。
竹书纪年的材质是什么?
竹书纪年的材质是竹材。
1、《竹书纪年》是春秋时期晋国史官和战国时期魏国史官所编著的一部编年体通史,对研究先秦史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在研究古代年代问题上有其特殊意义,它是现知最早的一套年代学的系统。
《竹书纪年》共十三篇,叙述夏、商、西周和春秋、战国的历史,按年编次。分为“古本”和“今本”两个体系。“古本”为辑佚本,其纪事起于夏代,终于公元前299 年,无规整的体例。“今本”纪事起于黄帝,终于魏襄王二十年( 前296) ,有较为完整的体例。
2、竹材与木材一样,都是天然生长的有机体,都属于非均质和不等方向性材料。但是,它们在外观形态、结构和化学成分上都有很大的差别,具有独特的物理机械性能。
竹材和木材相比,具有强度大、韧性大、刚性好、易加工等特点,使得竹材具有多种多样的用途,但这种特性也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限制了其优异性能的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