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括真的只会纸上谈兵吗 赵括真的只会纸上谈兵吗是在哪本书里
- 知识
- 2022-11-27
- 53热度
- 0评论
网友提问:
赵括真的只会纸上谈兵吗?
优质回答:
先定义一下长平之战的意义:
长平之战是秦统一的分水岭。跨过长平之战,秦统一毫无悬念。
秦统一是中国从封建制转向帝国制的分水岭,由此可见长平之战的历史地位及历史意义。
这里先大致描述一下战争进程,也许大家就能明白了。
公元前262年,秦韩战,秦夺韩地野王。《战国策-赵策》:“韩恐,使阳成君入谢于秦,请效上党之地以为和”。意思是韩王想把上党送给秦以求和。
《史记-白起王翦列传》:其守冯亭与民谋,送上党之地于赵,“赵若受我,秦怒,必攻赵,赵被兵,比亲韩,韩赵为一,可以当秦”。这是战争的起因,下面是过程。
秦将王龁与赵将廉颇对峙,因意外,战争进入滚雪球状态。
对峙2年半,廉颇经历3败,一丢“二鄣四尉”天险,再丢“二尉,夺西垒壁”,继续丢“丹河”,只剩下廉颇自己修的丹朱岭防线了。
赵孝成王换将,赵国无人,廉颇已败,蔺相如病危,赵奢已死,许广无统兵之能。无奈只能选赵括。赵括与赵奢一样,信奉”二军之中勇者胜“,信奉进攻。
赵括上任,廉颇旧部已经被打怕了,无奈,只能换上勇者,企图速战速决。
秦将王龁不敌,且战且退。从这个侧面可见赵括是真有本事,至少在这里比廉颇强。但到底是真不敌,还是假不敌,现在已经是没法知道了。从综合情况来看,真实情况更加接近于”前期是真不敌,白起加入战场后则是假不敌"。
《史记-白起王翦列传》:“秦闻马服子将,乃阴使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而王龁为尉裨将,令军中有敢泄武安君将者斩”,这里稍做解释:马服君是赵王给赵奢的封号,所以马服子就是赵括,王龁为裨将,说明败得没廉颇那么惨,否则也是被换得命运,白起是新加入进来的有生力量。而且”阴使“,赵国不知道王龁边上有一个杀神白起在那里呢。
后面就简单了,赵括追击王龁,追进了白起的口袋。于”老北坡“败赵括,坑杀40万。
其他网友回答
谢谢邀请。
刚才还在找这题,居然就发过来了,真是心有灵犀一点通啊!
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最经典的一场战役,也是秦昭王、白起、范睢配合最默契的一场战争,而输家赵国的赵孝成王和赵括则被后人研究来研究去,到底谁更无能?
赵孝成王作为后方的统帅,无论是对内的人事调用、后勤保障(粮草),还是对外的合纵,都毫无战略眼光可言。
那赵括又当如何评价?是军事天才还是只会纸上谈兵的菜鸟?我认为都不是,他的虚名是因为他有一个厉害的父亲赵奢。
01 阏与之战成就赵奢的威名
如果打开地图,我们会发现阏与和长平一样重要。阏与位于漳水流域,而长平位于丹水流域,两条水系交汇到一起,穿过太行山抵达赵国的邯郸城。除此之外,那里有个著名的滏口陉,秦军可以从这里直捣赵国的首都邯郸。因此,阏与之战对赵国而言,其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可以说是和长平之战一样重要。
阏与之战前夕,赵奢故意在邯郸附近的武安构建营垒,迷惑秦军,以为赵国旨在坚守,而无意救助韩国。然而出其不意攻其不备,迅速到达阏与,并占据有利地形,将秦军击溃。赵奢的名声从此威震诸侯。秦国再也不敢对赵国轻举妄动,而将战场转移到太行山的另一侧野王附近。这里不再展开。
上文提到了长平位置的战略意义,因此长平之战对赵国非常重要,而此时赵奢已经过世。那么,赵孝成王也会考虑赵奢的儿子赵括。这也就是为何秦国一离间,赵孝成王就立刻起用赵括,替换掉坚守的廉颇。记得赵奢曾说过:“道远地险路狭,就譬如两只老鼠在洞里争斗,哪个勇猛哪个得胜。”他以为赵括会如其父赵奢一样勇猛且多谋,来化解赵国的燃眉之急。
02 赵括其人1)轻敌
赵奢:“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以赵奢对赵括的了解,他早就看出赵括自以为饱读兵书便可以笑傲沙场,然而一个“易”字却道出了赵奢对赵括的担忧,战场上轻视敌人便意味着失败和死亡。
2)毫无战术
首先,从赵括抵达前线后,将前方将士大换血,弃坚守两年多的将领不用。那些将领熟悉秦军打法,了解当地的地形,而换上去的和他一样,不熟悉前线态势。
其次,秦军佯败,赵括并率领全军杀出。我没听说过这样的打法,难道不需要考虑被敌人包了饺子吗?
再者,当时,廉颇守在第二道防线丹水处,与秦军夹水而阵。像这样的形势,基本上谁先过河,谁就输,因为对手至少可以半济而击之。然而秦军并没这么做,渡河如此容易,不符合逻辑的打法,这分明就是诱敌深入。然而,被兴奋冲昏了头脑的赵括竟浑然不知。
最后,秦军占领野王,可以从那里引军从丹水后方包抄赵军。赵括为什么要放弃那里的防守?而自愿跳到秦军的包围圈中。这种自寻死路的打法实在是莫名其妙。
3)虐待将士
善战的将军基本都很爱护自己的士卒,例如赵奢和吴起。而赵括忙着谋私利,完全不体恤手下将士。临阵之时,谁愿意为他卖命?因此,他母亲才早早地和他划清界限,不想族人为他连累。
说句实话,本来60万包围45万就是个奇迹,如果真集中火力朝一个地方冲出去,突围也不是没有可能。怎么就输得这么惨?连只蚊子都没飞出去。
结语
赵括如何卷入长平之战,其真实水平如何?
赵奢的阏与之战让其威震诸侯,秦人为之却步,赵奢也成为当时赵国的骄傲。赵奢去世,长平之战爆发,廉颇固守,秦赵双方进入战略相持阶段。然而年轻气盛的赵孝成王心怀不满,秦人使离间计,赵括便出现在赵孝成王的棋盘上。赵孝成王以为赵括会像其父亲赵奢一样,在同样重要的战略位置出其不意击退秦军。
然而,同样年轻的赵括太轻敌了,不但全线放弃重要的战略防线丹水,还对敌人故意放弃丹水阵地的诱敌深入之计浑然不觉,以致于45万大军深陷秦军的包围圈之中。
更令人遗憾的是,45万大军竟然无法撕破60万兵力的包围圈的任何一角。也许是因为赵括从来没有善待手下的将士,以致于赵军深陷包围后,赵括可能失去了对军队的绝对指挥权。
熟读兵书也好,为长平之战背了几千年的黑锅也罢,虽然赵孝成王难逃其咎,但是,也实在没看出赵括有多少能耐。您认为呢?
其他网友回答
我认为赵括不是纸上谈兵。
在长平之战之前赵括年幼就在的时候跟随父亲作战,曾经赵奢攻打麦丘久攻不下,之后赵括勇献一计,帮助其父砸为一个月之内便把这块难啃的骨头给拿下了。赵括运用反间计,解救了困在敌区的将士。有人说赵括只是个官二代,赵括的声望都是来自他父亲,这是不对的。也有自己努力的成果。
有人说赵国因为吞了上党不讲道义才会惹来杀身之祸。还有人说这是韩国陷害赵国转移秦国的注意力,我想说的是战国时代讲什么道义,秦国把楚王骗来扣下算不算道义。赵国的上党郡和韩国的上党郡是相邻的,不过不同的是,韩国分到的有太行山作屏障,是个战略要冲,进可攻退可守。而赵国分到的则是一马平川,无险可守,所以一旦韩上党被秦所占,赵上党也将失守。赵上党一旦失守,赵国军事重镇晋阳(今太原)就直接暴露在秦军的面前,而且秦军占领上党之后可以随时跨过太行山进攻赵国国都邯郸,所以韩上党绝不能掉进秦国的手中,这是赵国必夺韩上党的原因。
开始长平之战的主角是廉颇和秦国左庶长王龁,一方战国四大名将的廉颇,另一方面是秦国二十级军功爵位制当中,第十级的左庶长王龁,赵国不管在地理上和统帅经验上都相差太大,这本是场毫无悬念的战争。但是结果出乎意料之外,廉颇丢了全部的上党天险使得赵军退无可退廉颇之后就一直不敢战【奇怪的是廉颇在长平之战之后邯郸保卫战中表现出色防守可见指挥能力不差】。就这样两国耗了3年,秦国有八百里秦川沃野,又有商鞅变法,赵国耕地面积不足。对耗这么长时间赵国是耗不起的,赵王命今廉颇进攻,廉颇不服从命令,在这个背景下赵王有了换将之意。赵王中意的人选是赵括,
大家认为赵括无能主要来自赵括的母亲对赵王说的。括不可使将。”王曰:“何以?”曰:“始妾事其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赐币帛,尽以与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吏无敢仰视王者。王所赐金帛,归尽藏之;乃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王以为若其父乎?【1】主要说的是赵括的父亲广交好友,而赵括在面向东接受军吏的拜见,军吏中没有敢于抬头亲近地看他的人。是个高傲不容易接近的人。【2】赵括父亲把赵王给的赏金给了自己的军士和士卒,赵括全搬到自己家。【3】赵括父亲出兵打仗时不问家事,而赵括在买房置地。这样的人怎么可能打胜仗。但是这些都不是说明赵括是个无能的将领。【1】赵括为人可能有些不容易接近的人,但是他在长平之战中在被包围的时候军队依然有很强的斗志可见赵括对军队的管理还是很好的。【2】大王给的赏钱全收,赵括没有贪污军费,这些都是他应得的有什么不对。【3】置地,谁打仗有心情买地啊,打输了这些又有什么用呢。王剪在攻打楚国的时候也是搞安居工程让秦王放心,赵括可能也有此用意。
赵括刚刚到任赵军士气高涨,被秦军打了三年心里一定是很憋屈的,赵国换将,与能力无关,只是理念上的差异,廉颇固守的思维,让赵国撑不起,被迫换上主攻的赵括,以早日结束战争。刚上任的赵括对赵军军官进行大换血,换上了一些和他想法一样的将领对,王龁发起进攻,王龁被打了有些措手不及,损失惨重。秦国也开始换将。
秦国的这次换将保密工作做的非常出色,赵括不知道其他山东六国也不知道不能快速的帮助赵国。赵括到长平之后才知道自己要面对的是战国第一名将白起。他做了自己所有的努力,但是被白起一一化解。最后战死被浮的赵军全部坑杀。白起战后对赵括评价还是很高的,“今秦虽破赵军于长平,但伤亡者过半”。对赵军和赵括的能力也是认可的。算是为赵括正名了。
其他网友回答
战国大争之势,打仗不光是阵前撕杀,还有庙堂决策和后勤补给,说白了打的就是综合国力,秦赵同源都是尚武之民风,但秦之商鞅变法彻底,国力一跃成七国之首,赵虽经胡服骑射引领变法,但不彻底,两国长平决战,一打几年,赵国力终抵不住了,赵王才严令赵括强行出击,掉入白起的设伏,终良成大败,所以长平之战也是战国格局的分水岭,为秦东出统一六国奠定基础。
其他网友回答
其实,赵括绝非纸上谈兵之辈,而他的失败实际上是替老将廉颇背了黑锅的。因为,等到赵括接掌赵军时,赵国已经被廉颇的固守战术给拖垮了。
在长平之战中,赵军最有机会击败秦军的,应该是在战争的初期,趁秦军的优势兵力没有完全施展开来的情况下,集中全力与秦军拼死一战,或许还能击退对方。
而事实上廉颇一开始也是这么做的,只不过他不是秦军的对手。当获知秦将王龁率领的部队向长平的赵军发动进攻后,廉颇也率军主动向这支秦军发起了反攻。然而,其结果却是赵军在野战中一败再败,接连丢失都尉城和故谷城两座重要的前线据点,并且还折损了四名尉官。
之后,廉颇就再也不敢与秦军对攻了,而是选择修筑坚固的营垒,固守不出,希望以死守来疲惫秦军,进而等待和寻求反击的机会。
但廉颇的这个战略并不高明,对赵国而言更是一步死棋。因为,秦赵两国之间的国力差距是十分巨大的,如果坚持廉颇的固守之策,那么秦军虽然在短时间内确实无法突破赵军的防线。但战争却会因此从秦赵两军硬碰硬的军事对抗,转变为两国之间的国力消耗战,而赵国显然是耗不起的。所以,赵国很快就因为廉颇这种固守战略,导致国中粮食耗尽。而这也是赵王为何起用赵括的原因所在!
可是,经过长时间的对峙下来,缺粮的赵军不论士气还是补给,都不如秦军,实际上比秦军更疲惫。因此,等到赵括接掌之时,赵军已经错失了从军事上击败秦军的机会了。所以,小编才说,赵括其实就是替廉颇背黑锅的!
不过,如果我们抛开结果,从历史的一些细节上来重新审视赵括在长平之战中的指挥,我们就会发现,他其实已经表现得相当不错了。
1、赵括在迎击秦军之前,对战场各处的地形条件都做了详细的勘察,应该说不是鲁莽出击的;
2、赵括在战争的指挥过程中,能够做到下令果断,并且令出必行,在当时的赵军诸将中无人可及,而这对于一个初出茅庐的青年将领来说,已经是相当出色了;
3、最后,赵括即便深陷秦军的重围,他依旧能统兵固守40多天而不乱,并且自己也多次身先士卒带兵突围,不论是指挥素养,还是勇气,都是值得肯定的;
4、长平之战,赵括最终可是力战而死,并且也让强大的秦军付出了近二十万人的损失。
要知道,赵括所面对的对手可是号称“人屠”的秦国战神白起,还有他统领的六十万虎狼之师。这样的对手,连廉颇都打不过。所以,赵括在长平之战中,其实算是虽败犹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