淞沪战争为什么失败 淞沪会战为什么这么惨

网友提问:

淞沪抗战国军还能挡住日军,为什么5年后淞沪会战国军却失败了?

优质回答:

一次是日本人使出了七成的精力,一次是日本人投入了十二分的精力,把国军往死里打,于是,注定了两次战争不一样的结果。

我们分别看看这两场战争。

1、淞沪抗战的缘由、战况和结果

(1)淞沪抗战的缘由

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了九一八事变。

而东北军却认了怂,拱手相让东北大地,一个个摇头叹息地入了关。

日本的第一步目标达成了,接下来就要干三件重要的事情:

一是扶持溥仪担任傀儡皇帝,二是从日本计划移民,三是逐步开发东北。

日本人行为,不仅引起了我国内朝野上下的一致反对和谴责,也受到了国际社会的批评。

一时之间间,日本人在东北如坐针毡,继续计划,有可能会遇到大的阻碍。

于是乎,日本人的大计划出台了:

在上海制造国际纠纷、战争,借此转移国际视线,让东北的诸多事宜一步步完成。

此计划,包括两个最重要的部分,一为“故意生事”,二为发动战争。

生事的任务,交给了历史上非常有名的大汉奸“川岛芳子”,川岛芳子一手炮制了“日僧事件”。

具体操作是这样的,在1932年1月18日下午,川岛芳子找了两个日本僧人,还有三个信徒,跑到中国人开办的企业三友实业社故意闹事。

就五个日本人数量不多,还凶得不行,中国人直接炸锅了,冲突马上起来了,然后就开始动手!

川岛芳子和自己的心腹混到里面推波助澜,混战就此加剧。

这一顿打,直接把一个日本人干死了,一个干成了重伤。

警察来了,因为是混战,也没有找到凶犯,于是,此事就暂缓了。

这下日本的侨民不愿意了,一些在中国的日侨青年,在第二天的晚上做了一件非常出格的“大事”:一把火烧了三友实业社。华人巡铺来救火,被日本人砍死一个,砍伤两个。

这下日本人找回场子了吧!没有的事,人家还是意难平。

就在1月20日下午,日本驻上海武官田中隆吉组织了1500民日侨开始游行。

那阵势,真的是人山人海,一路游行,一路打砸抢。

这太过分了!

过分的还在后面呢。

1月21日,日本驻上海总领事村井仓松来个恶人先告状,直接给上海市市长提出了四个无理要求:

第一是市长公开道歉;第二是把凶犯缉捕归案,并判刑;第三,对死了和伤了的日本人进行赔偿;第四是取缔和解散所有在上海的抗日团体。

这要求,真特么的不要脸,砍死中国人的事怎么不说呢?烧了的中国公司怎么算?砸坏了的中国商行,又怎么办?

这事,上海市市长吴铁城能答应吗?没法答应。

于是乎,日本人打着“保护侨民”的幌子开始调兵遣将了。

如此,日军渐渐的大军压境了。

(2)淞沪抗战开战

到1月27日,日军已经在上海集结了军舰34艘(其中还有两艘航空母舰),飞机40余架,海军陆战队1830余人及武装日侨三四千人,分布在日租界和黄浦江上。

1月28日,日军分三路突袭上海的防卫部队十九路军,淞沪抗战正式爆发。这就是著名的“一.二八事变”。

因为此时的南京政府的蒋介石已经下野,而孙科软弱无比,无法掌握复杂局面,因此,在1929日蒋介石复出。

复出的蒋介石采取两手策略,一是不放弃抵抗,二是寻求和谈。

在其后的时间里,双方不断增兵,战争规模似乎有扩大之意。实际情况确实如此。

日本先后三次增兵,四次发起总攻,皆告失败。期间,换了四次主帅。

国军起初是有蒋光鼎、蔡廷锴指挥十九路军作战,在闸北、江湾、吴淞、曹家桥、浏河、八字桥一带的多次战役中,十九路军发挥不错。后来,蒋介石让87、88师和教导总队组成了第五军,有张治中带领,去进行支援十九路军。

整个战役,日军投入了9万人左右,死伤近万人。国军投入了4万左右,伤亡在1.4万左右。

打了一个半月,国际注意力再也不在东北地区了,纷纷关注淞沪抗战。

而在1932年3月3日,日军的司令官收到了日本参谋总长的通知:停战!

在3月24日,在上海英领署举行了正式的停战会议。

1932年5月5日签订了《上海停战协定》。

回头看这场战争,日本人做的其实就是:通过施压,让蒋介石和南京政府服软。如果不服软,日军要延长战争时间,吸引所有的国际注意力。

说实话,日本人做到了。

那么,日军到底出了多少力呢?应该是七成力。并没有必须拿下的目标,也没有破斧成舟的决心。

而看国军,当时的抗日很坚决,十九路军没得说,加上蒋介石刚复出,后退是不可能的,他一定要展现自己坚决抗日的一面,如此,才可以团结大家,否则,和孙科有何两样?另外,蒋介石等人认为日军的目标是要夺了上海,再夺南京。于是,在上海坚决抵抗,就是在保卫首都南京。

此战,参战国军出了十二分力,大有誓死与城共存亡的架势。

一个出了十二分力,要坚决抵抗。

另一个出了七分力,夺了也行,夺不成也没关系,于是,造就了国军在淞沪抗战时期的辉煌。

但是,淞沪会战完全不一样。

2、淞沪会战的缘由、战况和结果

(1)缘由

日本有着自己的总体战略目标,那就是成为绝对的世界强国,而日本的本岛支撑不起日本人的野心,因此,日本在九一八事变后占了东北。

自此,东北的“伪满洲国”成了他们的一个支点,一个大本营。

野心就像不受控制的病毒,一旦爆发,控制不易。

日本的野心策略是以东北为支点,慢慢控制中国华北,再侵入全中国。

1937年7月日,爆发了卢沟桥事变,这个事变并不是日本政府刻意安排的,纯粹是日本军队的率性作为。

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日本陆军大臣杉山元给天皇建议:大举侵入中国。

此时,那个高高在上的昭和天皇有些犹豫,因为中国的体量太大,一口吞下不容易。

但是,杉山元等人信誓旦旦地保证:三个月内拿下中国(控制中国)。

看来,是“甲午战争的胜利”和“轻松进入了东北大地”,让日本人感觉中国就是一个巨大的绵羊,可以随意宰割。

天皇同意了“全面侵入中国”,但随后的事情让他后悔不迭,因为光是淞沪会战就打了三个月,更不要说夺取全中国了。

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了。

(2)战况

起初,日本的队伍并不多,中国的两个精锐师87师、88师,再加上两个装备了德国火炮的重炮团,绝对不落下风,且小有优势。

但是,国军在攻打日本海军陆战队在上海虹口的基地时,久攻不下。

而日本一次次的增兵,空军、海军、陆军的数量大大增加,到达最后的20多万人。

那么,国军增加人了吗?也增加了,增加到最后的80万人。

20万对80万,用数学计算法,日本人是要败了的,但,战争不是简单的算数。

最后,是日本人突破了国军的防线。日本的陆海空的配合,相当熟练。

国军的协同配合差太远了,看似有飞机、有战舰,陆军也有坦克,火炮也不缺,但放在一起,啥也不是。

做个比喻,如果海陆空军的配合是有等级的,那么日本的配合是“九段”,国军的配合就是“不入段”。

这也怪不了战士们,有军官后来回忆道:我们从来没有训练过海陆空的配合,配合当然不好了。

是啊,没有开展过对外战争,没有进行过实战训练,那么,开战了就是用尸体填了。

最悲催的是,在日本凌厉的攻势下,扛不住的时候,撤退也是乱成了一团。淞沪会战那伤亡的30万国军,不少都是在无序撤退时,造成了极大混乱,被日本飞机轰炸致死伤。

(3)结果和总结

整个淞沪战役,国军投入了约80万兵力,伤亡30万左右。日军投入了20万左右的兵力,伤亡在4万人左右。

1937年11月,上海沦陷,被日军占领。

总体说来,在淞沪会战中,日本拿出了破釜沉舟的勇气,投入了十二分的精力,大有“不成功,便成仁”的意思,而且海陆空协同配合良好,整体的武器装备也要优于国军(国军的一些德械部队装备不弱,但数量并不多)。

反观国军,爱国热情当然也是不缺的,输在整体武器装备的差距,输在陆海空的协同配合上,特别是陆空军配合、坦克兵和步兵的配合,不是一般得差。

于是乎,造就了国军在淞沪会战中的失利。

回到题目本身,一个是淞沪抗战,一个是淞沪会战,仅仅一字之差,结果却大得很。

淞沪抗战时,双方投入兵力相对较少,以19路军为主的国军,在87、88师的辅助下,表现出了良好的作战能力和凝聚力,投入了十二分的精力,整体配合尚可。而日军并没有竭尽全力攻打上海,他们的目的在于转移国际注意力,投入的兵力,也仅仅是八九万。鉴于此,国军取得了整体的成功阻击。

再看淞沪会战,日本的目标很明确,要最短时间内拿下上海,甚至整个中国,一开始,日本就是扮演了拼命的角色,而且整体装备更优,整体配合更好。国军虽然号称有80万,但这种大军团的配合,全面的陆海空的配合,都是有所欠缺的。再加上装备相对更差,蒋介石的整体军事指挥和协调能力不足,导致了最后的失败。

如果,人数和装备不变,主要指挥者是八路军的骨干,日军夺取上海,可能就要更难了。

其他网友回答

1937年8月的一天傍晚,一个文质彬彬的男士在南京玄武湖公园散步,一边走一边吃着巧克力糖块,不同寻常的是这人吃完糖后的糖纸不丢进身边的垃圾桶,却放到公园偏僻处的树洞里,不一会,2个乔装打扮的日本人就把树洞里的“糖纸”取走了。

还有一次,这人到南京新街口的“国际咖啡馆”,进店后就把自己的深灰色呢帽挂在衣帽架上,这时衣帽架上已经有一顶同样的呢帽,一个日本人却戴上男子的呢帽迅速离开,男子随后喝完咖啡则戴上剩下的呢帽走了。

这些看似隐秘的场景却都进入了国府特工的眼里,不久,在男子派司机来代替自己到咖啡馆取“呢帽”时,被特工们拦下,从呢帽的夹层里发现了一叠情报,其中就有蒋介石刚刚签发的关于淞沪会战的绝密军事命令,以及长江江防图、精锐部队调动等绝密资料。

这个男子叫黄浚,时任国民政府行政院高级秘书。正是他把蒋介石在一次高级国防会议上,关于淞沪会战“堵塞江阴要塞歼灭日军长江舰队和驻沪海军陆战队”的绝密军事计划泄露给了日本人。

这是淞沪会战时发生的一起间谍大案,涉案的不仅仅是黄浚,还有被他拉下水的参谋总部、海军部以及军政部的一些亲日派高级军政人员。

之所以提及这个泄密案,并不是说没有这个事情,淞沪会战就一定能打赢,但情况会有利很多,如果江阴封锁计划成功实施,先发制人突然袭击的情况下,日本长江舰队和6000多海军陆战队将被一锅端,接下来的战役局面很可能会乐观得多。

“出其不意攻其不备”,这是当时中日双方实力相差悬殊情况下损失最小的打法,但却因为日军提前有了警惕和准备而功亏一篑,等到双方正式开打时,日军先后增兵达20多万,海陆空坦克配合,中国军队虽然总计调集了高达80多万的兵力,由于装备太差(少数几个德械师除外),协同作战训练不够,战斗力与日军不可相提并论。

而且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在当时交通设施极为落后的情况下,能够及时赶到战场的部队并没有比日军多太多,最多时大约有40万兵力,有一只部队接到命令从四川开赴淞沪前线,可由于交通不便,淞沪会战都已经结束了他们还没有赶到战场。

尽管如此,英勇无畏的战士们还是用血肉之躯与日军在上海鏖战了3月有余,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虽然最后战役失败,但为长江下游民族工业搬迁到大后方争取了极其宝贵的时间,这些工业企业成为之后全国坚持长期抗战强有力的物质支持和后勤保障。

整个淞沪会战日军伤亡6万多,国军伤亡将士33万多人,精锐部队损失高达60%,少将以上高级将领阵亡10多人,团长阵亡28人,营长阵亡44人,第159、160师以及包括中将军长吴克仁在内的第67军全体壮烈牺牲!

现在回到问题本身,为何5年前的淞沪抗战基本上还算挡住了日军呢?这里有几点:

1、淞沪抗战时日军的战略目的与淞沪会战完全不同。

前者是日军在9.18事变后,为了转移国际视线偷偷建立伪满洲国,把东北变成自己侵华的稳固大后方,而发动的一场以转移国际关注力为主要目的的战争,想着在列强都有租界的上海把水搅浑,趁着列强都在关注自己国家在华利益的时机,把伪满洲国赶紧建立起来,所以淞沪抗战一旦达到浑水摸鱼的目的就主动停止战役开始与国军和谈了。

而淞沪会战时则完全不同,日本全面侵华的战车已经轰鸣驶来,当时在上海进行淞沪会战时,日军的目的就是要攻陷上海,然后推进占领首都南京,快速实现“三个月亡华”的美梦。所以这时日军是下了血本的,先后增兵20多万是一定要占领上海然后继续推进的。

2、淞沪会战时日军的综合实力比淞沪抗战时高出很多,而国军部队的发展并没有同步跟上来。

淞沪抗战的1932年,日军除了在东北捡了个大便宜外,其实并没有太多大型战役的作战经验,当时主要为建伪满洲国打掩护才挑起来淞沪战争,而且事实上当时的日本还没有做好全面侵华的准备,也就是说它那时还没有能力进攻华北华东等关内地区,能够占领东北也纯粹是因张学良误判形势放弃抵抗而撞了个大运,真正要打的话当时的日军连东北也打不下来。

当时在上海同日军进行作战的19路军是粤军精锐,首领蒋光鼐和蔡廷锴将军也都是坚定的抗日派,再加上后来蒋介石的援军——名将张治中率领的由首都警卫87、88师及教导总队组建的第5军,这样强悍的部队对决战略上及战役目的仅仅是为了搅乱上海的日军,阻挡得住是理所当然的。

而经过5年的准备到淞沪会战时,无论军队训练和武器装备等军事实力,还是对东北苦心经营下的后勤保障能力,日军的综合实力都与1932年淞沪抗战时不可同日而语,所以才发出了“三个月亡华”的狂妄嚣张言论,可以那时说“寇气正盛”,再加上相对国军强悍的战斗力,国军面临的对手其实是非常强大的。

当然这5年来对于国军也是战争准备期,无奈当时的中国虽然形式统一,但军阀各自为政,工业和科技落后,虽然国府也进口了不少国外先进武器,聘请德国军事顾问团训练军队,也装备了几个德械师,但总得来说,综合国力和军事实力与日本不可相提并论。

3、国府决策层对两次战役的战略判断不同。

淞沪抗战时,鉴于之前日军突然侵占了东北,蒋介石一度判断日军在上海挑起的这场战役是全面侵华的开始,认为日军想要攻占南京控制长江流域,甚至都打算迁都洛阳了,所以这时他的抵抗愿望是比较强烈的,毕竟上海一旦失守南京就危险了,所以他命令张治中率领最精锐的第5军前去增援19路军,社会各界民众也都动员起来,积极支援19陆军抗战,一时之间全国民众的抗日救亡浪潮高涨。

淞沪会战时,蒋介石等国府高层其实是有意要把日军引向上海方向的,目的是减轻华北方向的军事压力,同时把日军由北向南顺利的推进改变为由东向西的佯攻。

上海本来就无险可守,也就没有打算死守上海,按照蒋介石当时对于引起列强国际干预的判断和想法,是要在上海尽量大打久打,虽然上海无险可守,但激烈打下去最终是会引起在上海有巨大既得利益的列强各国的强力干预而迫使日军停战的,不过事实很快证明,蒋介石的这一想法纯属一厢情愿的幻想。

所以在后来发现列强干预调停无望而国军防线又被攻破的情况下,只有匆忙撤退,由于之前没有做好战事不利、列强干预无效时撤退的预案,淞沪会战撤退时也造成了不小的损失。

结语:再加上淞沪会战开始前,最高军事机密已经落入日军之手,战役突然性丧失,淞沪会战在各种不利因素下失败几乎已成定局。

以上原创回答,码字不易,喜欢的朋友请点赞评论、转发关注,感谢支持!

其他网友回答

主要是和战斗规模和后勤能力有直接关系,局部战斗,特别是前期,两军都能打个半斤八两,感觉日军不强。主要是国军的物资储备够用。一旦规模扩大到50万的参战规模,双方所需的物资储备和现场消耗那是几何倍数增加的。一周到一个月国军的物资和人员储备就耗尽了。新兵补充,武器补充,根本没发比。甚至粮食弹药,特别是进口的来不及。自己产的又送不上前线,人员新兵补充后续随着部队补充越多,早就不够了。所以中日会战一打,基本都是日本最后胜利或者占领。等到44到45年前后,日军的补给也出了大问题,就是相持阶段,国军和日军就比拼谁更烂,其实当时日军和37年的老兵比也是差得一塌糊涂。所以淞沪抗战是小规模局部战争,会战是大兵团对决,国力比拼下,国军无法持久。最终也是空间换时间。

其他网友回答

这和当时的国际局势是有着直接关系的,在一二八事变,也就是淞沪抗战爆发的时候,不管是中国还是日本,都没有做好全面战争的准备。虽然日本早就已经制定了侵略中国的策略,可是在当时,日本还没有能力,或者说国际局势并不允许他进一步扩大战争。

1931年的9月18日,在石原莞尔、板垣征四郎等人的策划之下,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关东军在半年内占领了我国的东北。但是其实这个时候的日本并没有做好战争准备,日本国内的文官集团和军队势力,在是否要扩大战争的问题上有着很大的不同意见。

当初九一八事变发生的第二天,日本政府就曾召开了内阁会议,因为事先日本内阁对于关东军要发动事变是不知情的,所以当时的日本驻国联代表还向国民政府通报过说,日本不愿意进一步扩大与中国的冲突。

而后来,日本又挑起了淞沪抗战,目的是转移日本侵占东北以后,国际社会对东北地区投来的目光。所以在1932年的时候,日本国内对于是否要进一步发动更大规模的侵华战争,还没有达成一致。

虽然日本军队在淞沪抗战的过程中投入了超过九万的兵力,可是日本军队毕竟没有做好大规模发动战争的准备,所以这些士兵的后勤补给,以及战损支援都没有办法做到那么及时。

甚至于炮火支援,乃至于空中火力支援也并不完善,因此在淞沪抗战的时候,即便中国守军只有六万人左右,但是依旧有效地抵抗了九万日本军队的进攻。

在1932年3月3日,日本方面宣布停战的时候,中国军队仍然牢牢掌控着大部分上海市区,并且凭借着巷战给日本军队带来了不少的损失。

——根据战后日本方面所公布的统计数据,日本军队的损失达到了10254人,而中国军队的损失是14104人。中国军队在比对手少超过三万人的情况下,打出了一个3比2的战果,这已经很不容易了。

可是由于当时国民政府正在执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导致我们也同样没有做好战争准备,因此国民政府与日本政府在1932年的5月5日,签订了《上海停战协定》。

本来从战术角度上没有失败的中国军队,这反而从战略角度上被迫撤出整个上海,这代表着上海非军事化的开始。要知道在《上海停战协定中》可是明确规定,中国军队不能在上海驻军,上海作为中国的一部分,中国的军队却不能驻扎防御,这本身就是非常屈辱的。

而后来在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的时候,此时的国际局势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为这个时候的日本国内的政治思想已经统一,在之前的诺门坎冲突中,日本关东军在和苏联军队对抗的过程中惨败,这让日本陆军的北上政策最终搁置了。

而在1936年的“226事变”中,日本军队中的激进派又血洗了日本内阁的文官集团。当时作为首相的冈田启介是第一个遭遇刺杀的,只是他很幸运逃脱了追杀,但是其他的日本内阁成员就没有那么好的运气了。

作为冈田内阁成员的内大臣斋腾实,教育总监铃木锭太郎,以及财政大臣高桥市清先后被杀。就连日本天皇的侍卫长铃木贯太郎,也同样受伤,只不过最后勉强留得性命。

甚至根据后来的消息解密来看,当时“226事变”的谋划者,甚至还试图刺杀日本元老西园寺公望以及牧野伸显,只不过最后还被留有理智的军官派否决了。

但是在“226事变”结束以后,后来上任的历届日本内阁都成为了扩大战争的支持者,这让日本这个国家义无反顾地彻彻底底地走上了军国主义的道路。

所以日本在1937年的7月7日发动了七七事变,这也代表着中日两国全面战争的爆发。而在淞沪会战爆发的时候,日本军队投入的力量要比当年淞沪抗战的时候要多得多,而且这个时候日本已经做好了十足的战争准备。

根据后续的统计,日本在淞沪战场上一共投入了八个师团又两个旅团,超过25万军队。并且这些军队中有接近一半都是日本前12个序列的精锐师团,他们本身有着非常强大的战斗力。

再加上还有日本海军舰队以及航空兵的支援,日军拥有着绝对的制海权优势和制空权优势,这是日本能够在淞沪会战中赢得胜利的原因。

不过虽然没有取胜,但在淞沪会战对我们也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因为在这场战斗中我们中国军人也打出了自己的风范。

——当时国民政府于淞沪会战中投入了自己手中所掌控的几乎所有精锐整编德械师,可以说国民政府手里面所掌控的超过80%的精锐作战部队,全部都投入到了这次会战中。

超过80万的中国军队在上海附近和日本人鏖战了接近三个月的时间,直到淞沪会战结束即将结束的十月底到11月初,中国军队还把控着超过一半的上海市区。

只是因为当时的日本军队在华北战场上获得了胜利,开始迅速南下,再加上中国军队的损失太大,又缺少后勤补给能力,所以在国民政府的命令之下主动撤出了上海。

可淞沪会战打破了在战争爆发之前,日本方面喊出的“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口号,也告诉了中国人乃至于国际社会一个事实,只要我们愿意拼命,日本人绝对不可能灭亡中国。

淞沪会战绝对是一场可歌可泣的抗日战争史诗战役,可以说那些倒在战场上的战士,用他们年轻的生命塑造了中国的军魂,让外敌知道了我们中国并不好惹。

其他网友回答

首先需要让大家看这样一组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