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还有人用三星手机 为什么现在很少见到三星手机了

网友提问:

有人说现在周围很少见到有人用三星的手机了,三星被国人抛弃了吗?

优质回答:

什么?抛弃?没有啊,我从S7买到S10,一路走来主要几个巨大的感慨,希望能给大家讲讲,或许它确实不值得了,但是还是想说几句:

旗舰机确实贵

说实话,对于三星这么多年,三星这手机确实一直在紧跟苹果步伐,为什么这么说呢,这个价格啊,确实我都只能买美版,而且是发售后等6个月再换,毕竟三星掉价快是真的,但是就反应了一个很真实的现状了,我一个半个三星小粉丝,都只能这样支持了你让路人凭什么买,用爱发电吗?

A系列诚意不行

那么既然买不起旗舰,我去买廉价的A系列总可以吧,这A系列也有点太贵了吧,我们可是发展中国家,A系列的价格等于我们小米的每次旗舰机的价格,还用不完,那谁买手机啊,便宜的价格,和旗舰机一样的芯片,三星在中国这片友商出没的土地,真的难活

S10活过来也是因为友商

有句话说的真的好,那就是全靠同行衬托,对于三星这次一个嵌入摄像头,其实真的挺丑的,为什么爆火,主要是还是我们自己把自己恶心到了,全是刘海发型,个别还是红孩儿发型(水滴屏)你说审美能不疲劳吗,vivo认成小米,华为看成oppo,太混乱了,一个人的个性完全不能突出,就最后导致了我们的现状!

其他网友回答

谢邀!

三星在国内市场表现确实是一年不如一年,从note7爆炸事件之后,三星在国内的市场份额瞬间被国产手机所瓜分,高端市场份额归了华为而中低端则由其他厂商接手。

三星在去年国内的销量大概是几百万,不?这与三星的整体销量来比,几乎是不值得一提,要知道三星去年在国际市场上,销量超过了3.14亿部,而那个0.04亿部可能就是中国市场的销量。

除此之外另一个数据也佐证了,三星手机目前在国内确实是很少见啊,比如国内的手机市场维持大概在4亿部左右,也就是说三星的占比可能只有1%左右。

对比来看的话,其实三星手机在note7之后总体水平还是不错的,但由于三星过分的挤牙膏政策导致了,两代手机其实在外观上面都没有太大的改变,同时在拍照方面也没有巨大的一个提升,加上所谓的黑科技,也并没有在三星两大s系列上诞生,这也是消费者可能对三星根本不感冒的原因。

要知道苹果尚且要为自己没有亮点的产品,来承担后果,更何况,在中国市场本来忠诚度就不高的三星,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三星手机在今年可能会扳回一城,整个三星s10系列表现是非常不错的,舆论目前的导向也是比较有利于三星。

三星要是想回到巅峰时期,在国内还需要非常大的努力,远远不是降价几百块就能够解决的问题,这是一个涉及到品牌口碑一系列很复杂的问题。

要随处看到三星手机,估计还得几个年头。

其他网友回答

感谢您的阅读!

三星手机目前正在慢慢恢复生机,有人说这要感谢华为,因为它将国产手机的价格慢慢提升了。曾经三星被打的溃不成军,赖于国产手机的性价比优势,如今都想摆脱性价比优势的国产机型,在逐步提升价格的同时,反而无形中促进了三星手机的回暖。

在三星S10系列以短短十来天突破50万销量的时候,我们忽然发现,三星似乎在静悄悄的回到国内市场。这一次的回归,我们归纳有以下原因:

设计方面的新颖,打孔屏的设计,给这款手机带来了特色。三星本身的性能不错,骁龙855处理器,屏下指纹,屏幕的优势,让它能够得到认可。

价格方面有所倾向国内消费者,这一方面由于三星价格定位比较符合国内市场,另一方面国内手机价格的提升,比如华为系列价格的提升,反而促使了国内消费者容易接受三星价格。

广告宣传的力度变大,三星连人民日报都大版面的广告设计,确实给这款系列带来更大的宣传力度。

三星系列的回暖,确实让我们有点始料不及。实际上,在这些年,三星因为在价格,设计,以及广告营销,系统方面,都让我们慢慢抛弃它,特别是国产手机的性价比,让三星的市场份额不足0.8%。

我们周边确实已经越来越少的人使用三星手机了,感觉三星应该会成为另外一个诺基亚。

但是,三星却再次回暖,有点令人惊讶,这说明,在手机发展中,如果品牌价值+价格优势+硬件配置对于消费者的吸引不会低。

其他网友回答

三星有很大的优势和潜力,只是三星没有忧患意识,躺着吃老本惯了,又不缺钱花,所以做死不进取。S10Pro玩了真机,电源键太高了,不是一般的高,按着特别不方便,不得已还得用两只手。这种设计都能通过层层把关,这显然是典型的公司不作为,任由脑子进水的人瞎搞。当年别人都学苹果用金属机身,而三星坚持用玻璃后盖的时候,我非常很开心,指着三星买,玻璃机身一直是我钟意的设计。而如今别人已经学会三星的设计而且超越了三星的设计,而三星依旧吃着老本,在机身工艺和玻璃配色方面没有明显的进步。S10pro的工艺已经好过S9了,但是配色和后壳工艺的改变依旧不行,是不是该把吃老本的设计师换一批了。三星那块地球最优秀的屏幕坏在一群不作为的人身上了。

其他网友回答

只是战略不同,买的人不同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