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观后感(电影观后感2020)

电影观后感
那些放到影片里的故事,有英雄、有爱情、亦有悲欢离合,于我们的孩子们而言,这终究已经也必定成为了灯光音响中的记忆。今天,我们纪念发生于我们生前的那些人或物,不是记住痛苦,也不因记住仇恨,为的是知晓后更加珍惜眼前的人或事,热爱生活拥抱明天董家轩:《中国机长》观后感
这个五一假期,我观看了电影《中国机长》。这部电影所展现的是中国民航人“敬畏生命、敬畏规章、敬畏责任”的工作日常,在平凡岗位上默默付出的中国民航人是《中国机长》的主角。
本片是根据2018年5月14日四川航空3U8633航班机组成功处置特情的真实事件改编而成:影片主要讲述了在一个美好的清晨,嘻嘻哈哈的欢声笑语中夹杂着紧张的气氛,一个名叫8633的航班从重庆飞往拉萨,飞机上的一切跟往常一模一样,大家都处于放松的状态中。突然,飞机的前挡风玻璃破裂,副驾驶员半截身体被吸到外面了,裸露在空中,整个飞机瞬间变得混乱不堪,五名肩负着神圣职责的乘务人员,迅速维护机舱秩序,帮助乘客带好氧气罩,安抚大家的情绪,虽然自己的内心也是无比恐惧,但是他们依然选择坚信机长,依然坚守自己的职责。
为了救回裸露在外面的副驾驶员,机长操纵飞机以3000米每分钟的速度下降,就在即将撞击的瞬间将飞机拉起,就是这一完美的动作才将副驾驶员拉回舱内。在8400米的高空,飞机已经释压,机长想尽办法让飞机安全着陆。再返回的途中,前方是恐怖的雷雨云,绕行几乎不可能,强行穿越是将自己扔进了搅拌机,就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机长毫不犹豫的让飞机在空中盘旋一周,以他丰富的经验寻找到了一条可以穿越的通道,机长以高超的技术穿越了几乎不可能穿越的云层,挽救了一百多名乘客的性命,最终使得8633次航班成功降落。
看完电影,我很敬佩机长和乘务员们万米高空突遇罕见险情,生死关头,乘务人员临危不乱、果断应对、正确处置,确保了机上全部人员的生命安全,创造了世界民航史上的奇迹。该片充分彰显了他们的履职尽责、为民服务的职业素养与责任担当,展现了新时代中国人的风采。
这也让我想到我们自己,我们每个人能活着,不就是一件幸福值得感恩的事情吗?每个人虽然是独立的个体,我们又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虽然我也做过飞机,但是这次看这部关于明航的电影,我才知道机场里面有这么多不同的部门,有地面控制部门,有塔台,有机组人员,出发前他们仔细到连手表上的时间都要核对过,每一步都不落下,每一步都认真仔细到底,当发生危险的时候,他们临危不乱,沉着冷静让我深深为他们的敬业而感到敬佩。我印象深刻的是机长说的“从飞行员到乘务员,我们每个人都经历了日复一日的训练,就是为了保证大家的安全,这也是我们这些人为什么在这架飞机上的意义。”这句话彰显了机组人员的责任担当,当我们安全的坐上飞机,我们要感恩那些默默工作的人员。
所以,我不由自主的想到了新时代的我们,最好的爱国是什么?我认为就是要好好爱身边的人,珍惜尊重每一个健康的生命,感恩我们今天拥有的一切,这不就是最大的爱吗?
陈科名:《唐山大地震》观后感
最近看了一部老电影《唐山大地震》,也是被深深感触到了 在那次大地震中死伤无数,惨不忍睹,可是有些人不以为然,觉得就一个地震而已,对我们又没威胁,想想吧,等什么时候这些灾害发生在你面前,你还能这么怂吗?生命多么脆弱,在自然灾害中是多么渺小,多脆弱,多么不堪一击啊。
但是生命也是那么的顽强,活着的人冒着一丝生的希望去救其他被埋的人,多么团结,多么顽强,就像影片中的方达那样,虽然在地震中失去了一只胳膊,但是还有希望或者,直到最后还去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支援,多么伟大啊,方登也是,从小失去了父亲,被人收养,最后也能去一起抗震,使得他们一家团圆生命只有一次,要好好珍惜现在的时光
方梓航:《1917》观后感
影片是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为背景,讲述两名仅仅16岁的英国士兵递送战报的故事。影片开端,士兵们正在休息,这时一名士兵被叫到布莱克,要求带一个伙伴一起完成一项任务,随后斯科菲尔德出现,两名士兵随后到作战指挥中心接到紧急任务,要求在8小时内将信件送达,这信件不仅可以挽救1600名士兵还包括布莱克的亲哥哥。
接到任务后的布莱克迫不及待的并且不顾一切的就出发了,但斯科菲尔德却认为需要稍作整顿进行筹划,两人边行进边争论,当遇到问题和困难时,却可以一致对外保持高度的目标。然而在行进的过程中比想象的还要艰难,跋山涉水困难重重,始终没有让两位16岁的少年退缩过。不幸的是,在遇到空军作战击败德国战机时,被击垮的德国飞行员却将善良的布莱克袭击致死,留下斯科菲尔德一个人。此时的他更加坚定了自己要走的路,不仅为了布莱克,还有作为一名士兵必须要完成的命令,以及1600名像他一样的鲜活生命。在如此艰难、粮食紧缺的情况下,斯科菲尔德遇到了女人和婴儿时还是将自己全部的食物都拿了出来,他不分昼夜、穿越敌人战壕,掉进河水冲下瀑布、累到漂在水上睡着,爬过无数具尸体,终于到了岸边,到达了目的地。
但是这名士兵的目的不仅仅是将信件送到,而是要让这次的进攻撤回!在斯科菲尔德送信的途中得到了一位将士的忠告,必须要在旁人在场的情况下阻止这次进攻,“某些人就是喜欢大战”,这让他有了勇气向上级进行挑战,并能顺利完成最终的使命,挽救无数无辜的生命。
影片结尾,当进攻成功被阻止后,还有一件自己的事情没有完成,亲自找到布莱克的哥哥,并告诉他,他的弟弟善良而幽默,也曾挽救我自己的生命,并希望可以得到哥哥的允许给他们的妈妈写一封家书,告知真相。
吴锦鸿:《唐山大地震》观后感
我看过许多感人的电影,可今天我看的这部电影——《唐山大地震》却是我由始以来看过最感人的了。
这部电影主要讲了:1976年7月28日,唐山发生了一次大地震。这场地震夺去了几十万人的性命。在一个家庭里,两个六岁大的孩子被压在同一块水泥板下,当时的情况却只能救一个。救助人员要妈妈马上做选择,不如思念两个人都救不了了,于是妈妈痛苦的做了一个选择,轻声地说:“救弟弟。”当孩子救出后,母亲眼里含着泪水把救出来的弟弟抱走了,却以为姐姐已经离开了人世。最后姐姐却幸运获救,可又找不到妈妈。后来他被两个解放军收留,并认他们为养父养母。32年以后,姐姐找到了他原来的家,一家又团聚了。
这部电影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地震的那一瞬间:房子倒塌变成了废墟,地面裂开出现了许多深沟,天空变成一片紫色,最可怕的要数那从天而降的砖头,砸死了多少无辜的生命啊!
地震震了23秒,却让一个家庭失散32年。这些可怜的人,在地震中失去了多少亲人,就像电影里那个母亲所说:“没了,才知道什么是没了。”如果有一天我们杭州也发生了这样的地震,我们也能像唐山人这么坚强吗?也能像唐山人一样互帮互助吗?
电影《唐山大地震》让全场观众流下了感人和同情的眼泪。在这里,我要祝那些在地震中失去生命的人一路走好!
赵欣然:《唐山大地震》观后感
救儿子还是救女儿?”这个古老的话题,如同那个古老的选择题。
“妈妈和妻子同时落水,只救一个,先救谁?”这样的二元选择同样残忍,同样需要现实的瞬间抉择。妈妈选择了儿子。
结果是,看到女儿流泪的那一刻,女儿从此寒心,度日如年。幼小的心灵从此有了复仇的基因,与日俱增。看到妈妈流泪的那一刻,妈妈从此恐惧度日,如年,无时无刻不在念叨着对不起、对不起,却是那么的苍白无力,因为道歉的机会“没有”了,除了在坟墓前一次一次、年复一年的哭泣与忏悔。长远的后果是,女儿发奋努力,虽然闪孕了,成了单亲妈妈,却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了属于自己的一片精彩,也懂得了什么是爱、什么是痛、什么该毅然丢弃、什么该一生守候。妈妈将育儿的夙愿寄托给儿子,希望他长大成人、成才,因为儿子不是一个生命,而是两条命!儿子的身上留着姐姐的血脉。虽然儿子没有按照妈妈设计的道路走,却继承了吃苦、耐劳、诚实的唐山精神、知耻后勇精神,最终成就了自己的事业。最终的结果,妈妈和女儿的努力,得到了归一。母女在坟前的深切相拥,两行泪水化解了一切哀怨。家,窝,真好!母亲,永远是最温暖的!
“失去腿还是失去生命?”汶川地震的那一刻再现时,这是一个“1和2比较,谁大?”的问题,幼儿园级别。
可这种选择对于一个年轻妈妈而已,同样残忍,同样需要现实的瞬间抉择。坚强的妈妈选择了要命,不要腿。作为这个场景的见证者,女儿才真正明白什么是最艰难的抉择!二元抉择!才真正明白了母亲是多么的伟大!多么的爱家人!爱自己!某种意义上,妈妈选择了弟弟,让自己承受一生的愧疚,等了让死的人快活去,让活的人去生不如死的活着。爱的至高境界,莫过如此。也只有在这一刻,纠结在心的那个死结,自然而然的冰释了,沉重的心一下子从井底蹦出了井口,看到太阳了,看到生活的美好了。
如同《入殓师》一般,这部片子也给我们深刻诠释了什么是生?什么是死?什么是有价值有意义的活着?如何面对生?如何面对死?
钱裕航:《1942》观后感
那是一个为了生存而不顾一切的年代。
那是一个一条人命值两块饼干的年代。
一九四二。一个可怕而又可悲的年代。
“与此同时,世界上还发生着这些大事:斯大林格勒战役、甘地绝食、宋美龄访美和丘吉尔感冒。”这是电影中的独白,现在读来觉得颇为讽刺。在那个时代,与那些“国际时事”相比,死三百万人算什么?更何况,这三百万人不是打仗的士兵,只是普通的平民百姓而已。腐败的政府官员都尽可能远离灾区,将兵力撤出河南,蒋忙于战争的前线,决定甩开河南这个“包袱”,而日本侵略者,只因灾民中混有队伍士兵,便驾驶轰炸机进行大规模的轰炸。黑烟滚滚,沙石四溅。在这个战火四起的年代,灾民们无处可逃。他们只能在心里怀着一点渺茫的希望,在那不知通往生还是死的无尽道路上不断前行。每天都会有无数人倒在逃荒的道路上,然而又有谁去关心呢?当活着已经成了一种奢望,当食物已经变成衡量生命价值的唯一计量单位,在日军轰炸机的阴影下,所有人都自身难保。人尸为狼狗所食的惨烈可怖的情景,见证了那个时代人命的卑微和人性的泯灭。
然而,我们庆幸,在那个时代,总还有那么几个闪光的片段能深深地感动我们。花枝,一个普通平凡的逃荒者,一个母亲,她坚强、现实,把孩子看得比任何人任何事都重要。在逃荒的路途中,她凭借自己护犊的本能,一路为自己和孩子的生存而不惜一切代价地坚持。白修德,一个美国的记者,作为“局外人”,他大可不必卷入这场灾难之中,然而他有作为人的本性的善良和作为记者的责任感。他随着灾民们历经了种种苦难,突破重重阻碍,将河南大旱的现实和真像告诉全世界,让河南的灾情得到了重视,获得了救济。在大灾大难之中,终究还是有那些温暖我们的存在。

 

电影观后感2020
前几天闲着没事就去观看了灾难片大师罗兰.艾默里奇的最新力作《2012》,这部大片是2004年《后天》的升级版,稍有不同的是《后天》展现了灾难的残酷,而《2012》展现的是人性的唯美。
在生死攸关时刻,伟大的灵魂会脱颖而出,并将获得永生,如片中的美国总统——那是一位伟大的父亲,伟大的总统,面对灾难,他放弃独自逃生的机会,并送走了女儿,他留下来,陪着自己的子民共同走到最后,死在那一场海啸中,他虽死犹荣,赢得了所有人的敬重。自私的灵魂亦将无所遁形——如卡尔·安胡瑟,那个一心只顾自己和儿子性命的富商,不惜抛弃恋人和朋友,然而,最后,当诺亚方舟的大门即将关闭,他奋不顾身,将自己的儿子推进了大门,而自己身在半空,就此坠入了万丈深海。
这是人性的复杂,也是每一个普通人面对灾难时的本能反应,然而,在灾难面前,整个人类的表现才是影片所着力探讨和刻画的。
当千万生灵通过种种方法来到诺亚方舟所在地,方舟不大的容量引发了极大的恐慌。仅存的人们,需要艰难地做出谁去谁留的道德抉择。面对灾难,面对亲人,更是面对自己的良知,不同国家的人一致决定:“所有人都是平等的,都有平等的生存机会!”
这是千千万万心灵的呐喊,这是人性的光辉!就这样,危难让人们同舟共济,携手并肩,灾难激起了人们的斗志,激发了人们的力量,人们在互相鼓励中,重拾活下去的信心和勇气。
最终,人们度过了席卷一切的全球灾难,活了下去,在影片的结尾,太空船打开大门,无数的人们飞奔向船外的晴天,迎接新生。
只要活着,人性的光芒就会照耀人间,人间就有希望人类的传承与繁衍,这是一条长长的链子,中间可能因为种种原因断裂开,却永远不会因此而断绝。同样,历经五千年历史积淀的中华文明和贯穿其中的民族精神,如一杯醉人的烈酒,醇香扑鼻,相信,它必将如人类世代相传的文明圣火,生生不息!在岁月的洗刷下,散发出历久弥新的熠熠光辉洪涝来了,我们众志成城,互相搀扶:雪灾来了,我们斗志昂扬,保卫家园:汶川地震,我们擦干眼泪,继续前进:禽流感,恐怖袭击,新型肺炎,让我们更加珍惜生命,变得更加坚强……在各种灾难面前,我永远都相信大爱的中国人、团结的中国人、奋发的中国人是不可战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