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破楼兰 斩楼兰 为什么要斩楼兰

网友提问:

不破楼兰终不还:楼兰招惹谁了,为什么古人总想”斩楼兰”?

优质回答:

平阳狐狸,回答问题

楼兰,如此梦幻动人的名字,在古诗词中却往往以「斩楼兰」,「破楼兰」的字眼出现,究其原因,无非楼兰的烦恼,古人的向往及今人的误解相互影响叠加罢了。

丝路咽喉,战略要冲

楼兰,西域 36 古国之一,西汉初出现,至南北朝时被北魏灭国,前后持续 600 年。楼兰虽小,其战略位置却十分重要。

汉武帝打通河西走廊,将帝国版图向西延伸,置「河西四郡」,即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出敦煌,过白龙堆沙漠,便是楼兰。

也就是说,在大汉王朝直接管辖的最西方地域敦煌之外,面临的第 一个西域小国便是楼兰,楼兰也成为汉朝通往西域,向西释放影响力的必经之地。

楼兰也是大汉与西域交往,商贸往来的重要节点,是古丝绸之路的咽喉,维系着丝绸之路的贸易及人员安全。

楼兰所处的地理位置距离大汉最近,又扼守丝绸之路的咽喉,必然与大汉王朝发生各种各样不同程度的联系,摩擦或者战争。

汉匈争霸,楼兰骑墙

如此重要的战略位置,大汉朝重视楼兰,草原上的匈奴王朝自然也会对楼兰动心,打楼兰的主意。

西域虽然国小人少,但战略价值和位置重要,谁控制了西域,就能增强自己的实力和影响力,削弱对方的实力和影响力。汉匈在楼兰及西域展开了上百年的争夺,这些西域小国在两个大国之间,日子自然也不会好过。

公元前 108 年,汉武帝派将军赵破奴攻破楼兰,楼兰归顺汉朝。匈奴闻讯出兵,楼兰转又归附匈奴,分派两个王子到汉匈为质,左右逢源。

后来汉朝又派兵征服楼兰,活捉楼兰王并带至长安。汉武帝问之,楼兰王答曰「不两属,难以自立」,汉武帝虽然杀伐果断,但也是明事理之人,明白楼兰的处境,放了楼兰王。

楼兰长期在汉匈之间左右摇摆,公元前 77 年,大汉勇士傅介子出使楼兰,在酒宴中趁机杀死楼兰王,并改楼兰国为鄯善国。东汉的班超也在楼兰等国纵横捭阖,维系着西域与中原的通道和联系。

文人发炮,楼兰躺枪

唐时涌现出了一大批边塞诗人,其诗慷慨豪迈,激越澎湃,诗中不乏斩楼兰,破楼兰之字句,如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这是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因为此时楼兰已经亡国 200 年,那么这些诗人为何还要不断的斩楼兰与破楼兰呢?这与大唐当时的边防形势息息相关。

大唐时,楼兰已然亡国,但大唐边防依然面临着重重威胁,只是敌人从匈奴,楼兰等换成了突厥和吐蕃,而唐朝与突厥,吐蕃交战的前沿,便在西域和楼兰故地。诗中楼兰非真楼兰也,代称罢了。

从王昌龄的「从军行」诗中「黄沙百战穿金甲」一句,当时玉门关外,黄沙漫天,大小百战,战士的盔甲都磨穿了。可见当时大唐戍边将士与吐蕃突厥的战事之频繁,战斗之惨烈,所谓「破楼兰」其实是破突厥,退吐蕃,保境安民而已,非真破楼兰也。

唐朝是一个世界性的大帝国,国势强盛,但当时诗人仍然羡慕大汉朝的国威与军威。因为破楼兰斩楼兰,在大汉朝时家常便饭,亦可见大汉时的国力与军力之强盛,令唐人都无限向往。

历史已然过去一二千年,今人若不明白历史之真相,古人之向往,单从字面去理解,自然会有偏颇之处。

悠悠楼兰,如今安在?

前文说过,楼兰已然不在了,远离人们的视线长达 1600 年,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和大漠的黄沙下。

楼兰古城再一次出现在世人面前,还是 1900 年欧洲探险者斯文赫定在新疆的考察意外发现,距今不过百余年时间。楼兰古城重回人们视野,那么一个棘手的问题便是楼兰为何凭空消失了 1600 年?

原因有很很多,准确的说假设有很多。有外敌入侵说,有水源枯竭说,有瘟疫说,有外来生物说,总之在种种原因下,曾经的丝路咽喉辉煌灿烂的楼兰,已然在大漠中被黄沙掩埋,至今仅有遗迹尚存。

在所有的假说中,水源枯竭,生态环境的恶化应是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楼兰也曾是历史上最早发布保护环境法律的古国。

今人叹楼兰,思文明之艰难,和平之不易,着手保护脆弱的生态环境,便是对楼兰的最高敬意和缅怀!

其他网友回答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唐·王昌龄·《从军行·其四》

这是关于楼兰的古诗里最为豪情的一首,于漫漫无际的黄沙之中,即使身经百战,九死一生,把铠甲磨穿,不攻破楼兰也绝不回到故乡。说白了就是“誓死不归”!

浪漫豪放的李白曾不只一次提到“楼兰”:他的《塞下曲·其一》里有“愿将腰下剑,只为斩楼兰”,《出自蓟北门行》里也有“挥刃斩楼兰,弯弓射贤王”的句子;

诗圣杜甫在《暮冬送苏四郎徯兵曹适桂州》里也说到了“楼兰”:“卢绾须征日,楼兰要斩时”;

宋代张元千的《寄李伯纪丞相》亦有“要斩楼兰三尺剑,遗恨琵琶旧语”之言;

甚至,到了明朝,郑琰的《半生行》里还有“不草治安趋帝阙,便斩楼兰献当宁”的话。

这是比较著名的,不出名的关于“楼兰”的诗句,不知道还有多少。这些诗句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描绘“楼兰”,这样一个很有诗意的名字时,都不约而同地用了很凶狠的动词“斩”,或者“破”!

可是,这楼兰到底招谁惹谁了,让这些文绉绉的墨客们,在诗里都对楼兰又斩又破的,好像有血海深仇似的?

但其实,楼兰在公元448年就已经被北魏所灭,到唐朝已经消亡了二百来年了;及至大明,更是已过千年。就是他们想打想杀,也只剩下遗址了。

为什么古人总是想“斩楼兰”?

楼兰,这个名字最早出现在《史记》中,公元前176年,匈奴冒顿单于写给汉文帝刘恒的信里。它地处现在的新疆若羌县北端,罗布泊的西北边,当时是隶属于匈奴的一个小国。

别看楼兰疆域不大,但是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可以说是通往西域各国的门户。《汉书·西域传》里记载它出产玉,还有驴马、橐驼(就是骆驼),以及芦苇、柽柳(一种垂柳)、胡桐(就是胡杨)。

在楼兰国以楼兰的名字存在的一百年里,可以说是相当的不容易,那是生存在大国的夹缝里:投靠汉朝,匈奴不放过它;依附匈奴,大汉天子又不乐意,所以它就一直在二者之间摇摆,时而左时而右,甚至单于曾经在两个国家中都放了一个儿子做质子,两边都不敢得罪。

想想,这楼兰王当得也是无比悲催!

中原一直没少了于匈奴的战争!要想攻打匈奴,必先降服楼兰。可楼兰时顺时反,墙头草一样,还动不动劫持些商队杀掉几个汉使向匈奴表忠心。终于把汉朝惹恼了,西汉的傅子介在公元前77年,斩杀了楼兰王,把楼兰国改成了鄯善国。

虽是叫“鄯善”,但也没得善终,鄯善国在四百年后被北魏所灭,至此,楼兰,演变成了漫漫黄沙中的一段历史。

但是,作为国家,楼兰消失了;作为一种指代,楼兰却在诗词里存活了下来,生机勃勃。

“斩楼兰”,指的就是一种奔赴疆场,为国杀敌的雄心壮志;指的就是宁愿身死,也要坚决击退来犯之敌的英雄壮举!

诗词里的“斩楼兰”,已经成为了一种指代,一种象征意义。就如同折柳代表送别,望月寓意思乡,鸿雁来就是书信到,梧桐落就是秋天了一样,“斩楼兰”,既是不容外敌侵犯的铮铮誓言,亦是不惜以身报国的精忠行动。

历朝历代,都不乏有血性的人,尤其是军人。文人墨客也自有风骨,即便他们没有去战场上保家卫国,至少也在赞美,讴歌这种无所畏惧、视死如归的精神!

所以,面对外敌入侵,不只古人想要“斩楼兰”,今人也一样,更需要有“斩楼兰”的勇气和信心!尤其是“斩楼兰”的铁血军魂!

(图片如侵权,联系删除)

其他网友回答

这是说唐,薛丁山进西,大破楼兰国,楼兰是女皇国,程金定主帅,程金定力大无穷,能拿300斤铜锺,还有混金挡,大战薛丁山。薛丁山不是敌手,回家发誓言,不破楼兰终不还。其实程金定不想杀死薛丁山,她爱上他了,最后程金是薛丁山的二夫人。

其他网友回答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在唐朝边塞诗人王昌龄的《从军行》中,这两句气势磅礴的诗句,让楼兰这个历史小国人尽皆知。

此后,同一时代又先后涌现出大量针对楼兰的诗句,比如李白的“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杜甫的“属国归何晚,楼兰斩未还”。

可以看出,在这些诗句中,不是要破楼兰,就是要斩楼兰,这不禁让人疑惑,是什么仇,什么怨,让唐代的大诗人们对楼兰这个历史小国充满了憎恨呢?

(现存的楼兰遗址)

一、西域沙漠中的小国。

楼兰最早见于《史记》,曾经为丝绸之路途中重要的商贸之地。现今只存在遗迹,它位于今新疆巴音郭楞若羌县北,罗布泊的西北角,孔雀河道南岸7公里处。

在《汉书》的描述中,楼兰共有一千五百七十户,人口一万四千一百人,军队二千九百二十人。可见当时的楼兰,只是个极其小的国家。再看看汉朝攻打匈奴时,霍去病仅一战所斩杀的匈奴人,就多达两万人,比楼兰的总人口都多。所以楼兰不仅和汉朝比是小国,和匈奴比同样也非常弱小的。按说这种小国对于强大的西汉来说,根本不足以虑,可为何西汉甚至到了唐朝,人们都对它耿耿于怀呢。

其实,这都缘于楼兰特殊的地理位置,楼兰位于塔里木盆地东端,扼守西汉通过西域的必经要道。西南通扞泥、且末、小宛、精绝、于阗等国,北通车师、龟兹等,东向通白龙堆、敦煌。汉朝要想前往西域通商,或是攻打匈奴,楼兰首当其冲。

(攻打匈奴)

二、匈奴的耳目。

在司马迁《史记》中,提到楼兰“两不属,无以自安”。所谓“两属”,当然是处于楼兰东西两端的西汉和匈奴。当时,汉匈之间战争不断,而处于两者之间的楼兰,在古代那个信息闭塞的时代,自然难以独善其身。在两个大国威逼利诱之下,只得两边讨好,成为游离于双方的墙头草。

在卫青和霍去病攻伐匈奴时期,两国谈判或交流的使者,都要经过楼兰。这时,由于害怕匈奴攻打,早已归顺了匈奴的楼兰国,便常常按照匈奴人的意思,拦截汉朝使者。或是放消息给对方,让他们拦截汉使以及西去的汉朝商人。

《汉书》记载:“楼兰、姑师当道,苦之,攻劫汉使王恢等,又数为匈奴耳目,令其兵遮汉使。”

可见,若要丝绸之路经贸畅通,客商和使者安全,打掉替匈奴当耳目的楼兰,就很有必要。而且由于它国小人少,敲打它,对于其它西域小国,也能起到敲山震虎的作用。

(汉武帝)

三、夹缝中生存。

汉武帝派赵破奴和王恢攻破楼兰,还将楼兰王俘获了。楼兰只得臣服于汉朝,还将一个儿子送往长安,作为人质。

可这下匈奴又不高兴了,也出兵攻打楼兰。楼兰王不敢得罪,只得两边称臣,将另一个儿子也送到匈奴为人质,此后楼兰就过起了左右逢源的生活。不过,总体上还是偏向匈奴。当年飞将军李广从楼兰借道攻打大宛时,匈奴鼓动楼兰在后面跟踪盯梢,及时报告军情。结果被汉军殿后的军队逮了个正着,楼兰王又一次成了俘虏。

楼兰王当着汉武帝又抹起了眼泪,称身为小国,不同时讨好两边难以自保,愿意将国家迁入汉朝,成为汉朝子民。汉武帝听了心一软,又将他放了回去。

老楼兰王去世后,匈奴抢先一步,将手中的质子安归送到楼兰当了国王,楼兰再次倒向了匈奴。汉朝宣他朝见也是推三阻四,此后还变本加厉,多次给匈奴报信,导致汉使被劫杀。

公元前77年,汉朝忍无可忍,派遣傅介子前往楼兰,刺杀了楼兰王安归,改立他降汉的弟弟屠耆为新王。还将国名改为鄯善,迁都扜泥城。并派驻军队守护,此后鄯善一直为汉人所掌控。

四、两面派的代名词。

由于楼兰曾做过奸细,多次在汉匈之间摇摆,这让视忠孝气节为生命的古人所不齿。再加上在唐朝诗人眼中,盛唐源于强汉,所以楼兰遭到唐人的仇视不足为奇。

久而久之,人们将对敌人的鄙夷和仇恨,纷纷转化到楼兰身上,于是楼兰就成了古代边关游牧民族的代名词。加上唐朝时期和北方游牧民族之间的争斗从未间断,唐人们便以楼兰为敌,表明扫平北方战乱的雄心壮志。

(参考资料:《傅介子刺楼兰》等)

其他网友回答

楼兰古国在现在的新疆境内,当时据说在楼兰国王的统治下,人民安居乐业,生活的很富有,一夜之间,楼兰古国荡然无存,至今是未解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