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渊的籍贯 李渊本不姓李

网友提问:

李渊辛苦打下来的江山,国号“姓唐”不“姓李”,到底为何?

优质回答:

秦始皇建立秦朝,秦始皇姓嬴,他辛苦打下的江山叫“秦”,这个秦的来历也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国沿袭过来的。

刘邦建立了汉王朝,刘邦姓刘,他辛苦打下的江山叫“汉”,这是因为刘邦曾经被封为“汉王”。

王莽篡汉建立新王朝,王莽姓王,他辛苦打下的江山叫“新”。

随后刘秀再次建立“汉”朝,史称东汉,刘秀辛苦打下的江山也叫“汉”,而他本人姓氏是刘。

再到三国,在到两晋,再到隋朝,直到唐朝建立之前就没有以皇帝姓氏为国家国号的情况发生,所以说这个问题确实是让人防不胜防。

其他网友回答

李世民,作为唐王朝的杰出领导者之一,其协助李渊打下江山,立下赫赫战功,但同时,也制造了玄武门之变,致使手足相残,血流成河。

而今天我们要说的并不是这些,而是要研究一下李世民的名字。

关于李世民的姓名问题,可以说是众说纷纭,其中,有人对李世民的姓氏颇有疑问,因为,其先祖作为流民,曾经有过改鲜卑姓氏的经历,李氏家族被赐姓“大野氏”,所以,李世民也应该曾经叫过大野世民。那么,事实真的如此吗?想探寻这个答案,还要从衣冠南渡说起了。

晋怀帝永嘉年间,也就是西晋的后期,匈奴军攻破晋都、俘虏晋帝、西晋灭亡。“忆昔永嘉际,中原板荡年。衣冠坠涂炭,舆辂染腥膻。国势多危厄,宗人苦播迁。南来频洒泪,渴骥每思泉。”之后的很多人则认为:西晋的永嘉之乱,汉人的衣冠南渡,其实,说的就是北方人向南方迁徙,但是,这种说法并不正确。

事实上:晋人的迁徙是向东北、西北和南方三个方向进行的。

当时由于西晋八王之乱,使得硝烟四起战事连年,百姓深受战争之苦,生活十分艰难。也正因为如此,便逐渐演变成为了两部分人群,一部分人认为故土难离,不愿意迁徙,而选择继续留在自己的家乡,在北方生活,而另一大部分人,则选择了离开北方,到更安全的地方去生活。

当时的北方人逃难,主要分三个方向:

首先是去东北,当时东北是鲜卑的统治政权,逃往此地的主要是河北、河南、山西、山东人士,这其中不仅有普通百姓,也包括很多贵族、宗亲等。这些人来到东北,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知识文化,各地的能人、干将在东北地区扎根、生活,使得东北地区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特别是在该地由慕容廆建立起来的前燕帝国,在当时是国力最为强盛的大国。

第二个逃难方向就是西北,也就是凉州。根据相关史料记载,那时候很多人来到凉州,武兴郡是安置难民的主要地点,而这些人口的流入,对前凉以及后世各方政权的建立,胡人文化的发展都具有非常深远的影响。

因为,原本在这一地带由胡人统治,相对的技术水平是比较落后的,正是因为汉人的融入,带来的先进生产力,使得当地的文化得以兴盛,技术得以发展,西北百年的文明得以兴盛不衰。

第三个逃难方向就是南方了,这其中又分为两个方向:

一个是长江中上游;

另一个则是长江下游。

当时,向南跑的,多为西晋的皇室,以及首都的各位公卿大臣等上流社会人士。还有一些社会中层的人,比如北方士族。这些人政治文化地位不高,文化水平,学术知识掌握也有限,但是他们多数骁勇善战,具有较强的战斗力,南朝宋、齐、梁的政权开拓者,一般都是这群人。

往长江上游跑的人,主要是西晋的上层和中层人士,他们主要逃往现在的浙江绍兴和宁波一带。之所以来到这里,是因为渡过钱塘江,这些逃难人就可以在吴人实力相对薄弱的绍兴地区发展,与其他地区相比,这个地方地域广阔,又不受一方势力干扰。

还有一些来自于江淮以北的中层士族,虽然,也去了长江上游,但是,他们因为政治地位和士族势力都不够高、不够强,所以,没有办法在建康附近落脚,于是,便选择了居住比较安全的江苏镇江、常州等地定居。而后,这些地方都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也得益于这些人的涌入。

这些,在《宋书·州郡志》中均有记载。

说完上游,让我们来看看下游。长江下游主要聚集的是北部的低等士族,通常就是普通百姓。这些人,可以说是无权无势,地位较低,没有形成较大的集团,更无法与当地的吴人抗衡,所以,为了生存,他们便逐步被吴人同化,通过通婚等形式,融入到当地。

这里面,陈朝皇帝陈霸先就是此类人。

剩下的一部人,主要是来自南阳和新野的上层士族,他们多数逃到了长江中上游,也就是江陵和南郡一带。此地区距离胡人势力比较远,且处于长江中上游的政治中心,对于这类心存抱负的士族来讲,是非常理想的落脚点。

此外,来到这一地区的另一类人群则是侨居雍州的流民。这些雍、秦流民通常习武,具有一定的武力基础,于是,便在当地逐渐形成了较为强大的武力集团。

人口的迁徙,带来了姓氏的融入。

根据史料记载,唐朝时期开始了姓氏排列,而这些姓氏多为南北朝流入的,有包括“王、谢、袁、萧”等八氏十姓,三十六族九十二姓。而这些姓氏,在南北朝时期也皆为大族。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在隋唐时期,隋朝的杨氏皇族说自己来自于弘农杨氏是关中大族,而唐朝李氏皇族则说自己是陇西李氏也是五姓七望里的大姓。

但实际上,经过史学家的考证,他们皆为冒认的。

之所以这样说,还是源自于与隋唐素有渊源的宇文泰。那时与宇文泰的府兵制共同推行的还有两个措施:

一是、将籍贯改为贯中;

二是、恢复鲜卑人的旧姓,汉人则赐鲜卑姓氏。

宇文泰为什么这样做呢?

一来、是让大家解除对于家乡的眷恋,慰藉思乡之苦,把所有人的籍贯都改为关中,那么,人们便更乐于在新迁徙的地方生活;

二来、可以借助姓氏,来拉拢当地汉族豪强,迎合鲜卑贵族的反汉化思想,让汉族与当地鲜卑族能够更加融洽的生活。

但是,由于汉族人对于姓氏十分在意,等同于认祖归宗,所以,对于改姓则视为大逆不道,很难接受。最终,为了能够将这个措施继续推行下去,宇文泰想出了一个好办法,让汉人对于改姓可以欣然接受,难以拒绝。那就是:在给汉人赐姓的同时,皆伴随着官职的晋升。

加官进爵被人们视为为祖上增光的荣耀之举,这样赐姓既减轻了汉人对于改姓的排斥,又可以很好的推行此项制度。比如:杨忠赐鲜卑姓普六茹氏,李虎赐鲜卑姓大野氏等。

那么,问题来了,李渊是李虎的孙子,李世民是李渊的儿子,以此推断,李世民是不是真的应该叫大野世民呢?

如果你这么推断,那你就打大错特错了。

因为,早在隋朝时期,杨坚执政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恢复汉姓,而李世民生于公元599年,这距离恢复汉姓已经过去了20多年,所以,李世民根本就没有叫过鲜卑姓。

所以,也就更不可能叫过“大野世民”了。

其他网友回答

你好,我是奇趣张老板。一般国号都会根据地名来选,毕竟地名比名字影响深远,不是每个人都知道每个人的名字,但是说到地名大家都认识,一般都习惯性用当地的地名或者封号建国名。

其他网友回答

我是逐梦,我来回答。

中国历史悠久,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出现过很多的朝代。问题,是开国之君第一件要办的大事,朝代名称不是随便定的,关于确定的朝代名称,或者是国号,我们的古人一般都是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创立早期者政权的统治区域

如夏朝,早期夏部族首领崇伯鲧,建都于大夏这里,所以用地名“夏”来称其政权。

如分裂割据时期的很多国号。五胡十六国时期的前赵、后赵,北燕等等;五代十国时期的前蜀、后蜀等等。

2、源自封爵

开国之君最开始的爵位名称作为朝代名称,他们认为这是天命所归,上天早就设计好他们成为九五之尊,所以之前的爵位名称就是后来的国号,代表的朝代有汉,开国之君刘邦的封爵汉王;曹魏也是因为曹操和曹丕封爵为魏王而来;题主的问题答案就是这个,李渊的国号来源于他的封爵,他继承了父亲的爵位——唐国公,所以建国后国号唐。

3、来源姓氏

以姓氏作为国号的在春秋战国时期比较常见,如韩、赵、魏这三个国家,就是用自己统治者的姓作为国号的,到了秦始皇统一后,到清朝灭亡,这2000多年的历史上,用开国之君姓来作为国号的只有一次,就是南北朝中南朝的最后一个朝代——陈,以其开国之君陈霸先的姓命名。

4、谶纬之说

根据迷信来定国号,在历史上也比较少见,南北朝时期南朝第二个朝代——齐,来源于《谶书》:“金刀利刃齐刈之”。

5、仰慕大一统朝代

这类的统治者命名国名多与自己的姓有关,如姓李的作为开国之君,就喜欢将自己的国号定为唐,如五代十国的南唐、后唐;姓刘的国号就是汉,如蜀汉,南汉、北汉。

其他网友回答

李渊是隋朝皇帝封的唐国公,自然以唐为国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