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是指哪三国分别是谁(历史上的三国是指哪三国?)

网友提问:

三国是指哪三国?

优质回答:

三国一般指的是魏、蜀、吴三国。

东汉末年,皇室衰微,诸侯纷争,群雄割据。在经过长时间的军阀混战之后,逐渐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势。其中以北方的曹操势力最为强大,江东的孙权次之,川蜀的刘备最弱。

公元220年,曹操死后,其子曹丕代汉自立,国号为魏,后世称之为曹魏或者前魏。曹魏一共传五帝,曹丕、曹叡、曹芳、曹髦、曹奂,共46年。

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为汉,后世称之为蜀汉或者季汉。蜀汉一共传两帝,先主刘备和后主刘禅,共42年。

公元229年,孙权在武昌称帝,国号为吴,后世称之为孙吴或者东吴。东吴一共传四帝,孙权、孙亮、孙休、孙皓,共52年。

三国纷争的结果,是曹魏的臣子司马氏坐收了渔利。史称三分归晋。

有趣的是,春秋末年,晋国被三个国家瓜分了,而今三分天下又归于晋,难道是历史之间的巧合?当然了,此晋国非彼晋国。

其他网友回答

三国是指魏、汉、吴三国。结束东汉末年相对混乱的战争割据局面,形成相对统一的三方割据局面的历史时期。

公元220年魏国建立。曹魏是个什么样的政权呢,相比其他两国来说很大、很大。天下十三州曹魏独占九州。占有当时天下最富有的中原一带。统治中国北方。完整继承了汉王朝的统治核心地带。与南方汉、吴两国割据相对。

曹魏最大的功绩是改革了官制和农制及文制。

官制:曹操发布唯才是举令。曹丕实行了,九品中正制:每郡设小中正,每州设大中正,小中正采择舆论,按人才优劣定品第高下,上报大中正,大中正核实后上报司徒;司徒再加审核然后交尚书选用。另规定,各郡人口十万以上,岁察一人,特别优异的不受户口限制。

农制:曹操时期为了恢复和发展经济,解决屡次征战军粮不足和后勤补给困难的问题,推行了屯田制,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并且大力兴修水利工程,发展手工业,开展对外经济贸易。

文制:曹丕重视文教。封孔子后人孔羡为宗圣侯,重修孔庙,在各地大兴儒学,立太学。在短期内复兴封建正统文化。

历代皇帝:

曹丕220—226

曹叡226—239

曹芳239—254

曹髦254—260

曹奂260—265

公元265年被司马氏建立的晋取代,魏灭亡。

三国时期占据益州为主体的割据政权。

公元221年由刘备建立,汉作为汉王朝正统的延续所以建国号为汉,后人为了方便记载改称蜀汉。汉的立国之本就是北伐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所以先后两代军事统治者诸葛亮、姜维都选择了不断的北伐曹魏。

蜀汉农业以小农经济为主,工商业发达蜀锦经济有优势。

历代皇帝:

刘备221年-223年

刘禅223年-263年

公元263年向曹魏投降,汉灭亡。

公元229年孙权建立,割据江东、荆州、交州的政权。

孙氏集团到江东后一直在理顺,孙氏和江东士族的关系,因为孙吴政权去到江东前的主要政治组成是淮泗武将集团,孙权到了江东后一直致力于融合和本地士族和流亡北士的关系,也就是本土化的问题。后来孙吴政权内部权力斗争又很激烈,到吴国灭亡内部斗争基本没停过。

吴与北方政权战争

公元208年(汉建安十三年)赤壁之战

公元213年(汉建安十八年)濡须之战

公元215年(汉建安二十年)逍遥津之战

公元222年(黄武元年),曹丕第一次伐吴

公元224年(黄武三年),曹丕第二次伐吴

公元225年(黄武四年),曹丕第三次伐吴

公元226年(黄武五年),孙权攻江夏

公元228年(黄武七年),石亭之战

公元233年(嘉禾二年),吴将全琮攻六安

公元234年(嘉禾三年),孙权征合肥

公元241年(赤乌四年),吴将全琮、诸葛恪、朱然等攻淮南

公元246年(赤乌九年),吴将朱然攻柤中

公元250年(赤乌十三年),魏将王昶、王基攻打南郡、西陵

公元252年(建兴元年)东兴之战

公元253年(建兴二年),诸葛恪伐魏

公元255年(五凤二年),魏将毌丘俭、文钦率军西入

公元257年(太平二年),魏将诸葛诞叛魏降吴

公元263年(永安六年),吴将丁奉攻寿春

公元268年(宝鼎三年),孙皓命丁奉、诸葛靓攻合肥

公元269年(建衡元年),吴将丁奉进攻西晋谷阳

公元270年(建衡二年),吴将丁奉进攻涡口

公元271年(建衡三年),吴将虞汜、陶璜、薛珝成功攻克交趾

公元272年(凤凰元年)西陵之战

公元273年(凤凰二年),吴将薛莹、鲁淑,攻弋阳、新息

公元274年(凤凰三年),吴将孙遵、李承攻击江夏

公元277年(天纪元年),吴将孙慎进入江夏、汝南

公元280年(太康五年),晋将杜预、王睿攻吴

历代皇帝:

孙权229年—252年

孙亮252年—258年

孙休258年—264年

孙皓264年—280年

公元280年向晋投降,吴灭亡。

其他网友回答

魏-曹丕 蜀-刘备 吴-孙权

其他网友回答

魏蜀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