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坟时,“前三后四,左五右六”是怎么回事? 清明节上坟前三后四是什么意思

网友提问:

农村清明上坟“前三后四,左五右六”是啥意思?

优质回答:

清明节,人们都要去上坟,清明节上坟有很多讲究,今天给大家讲一讲什么是“前三后四,左五右六”这个俗语,它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一、“前三后四”

“前三后四”就是对人们在清明节上坟时间上说法。古人们认为清明给上坟,不能清明节这一天去上坟,应该是提前三天,或者往后延四天再去上坟,为什么?如果清明节这一天上坟,就算是对祖先们怠慢,不尊重重了,因为,清明节这一天去上坟,人很多,就容易把自家祖先给照顾不到。

因此,我国很多地方就形成了“清明不上坟”的习俗。在“前三后四”这七天的时间去上坟,是因为古人们认为人去世后有头七,而上坟就也要有一个七天的周期。所以,错开时间去上坟,自家的祖先就可以马上受到上坟送的东西。

二、“左五右六”

前半句说的是在上坟的时间,下半句讲的是时辰。“左五右六”讲的就是上坟最好的时辰,在这个时辰上坟是对祖先的尊敬。“左五右六”的时辰是什么呢?

古时,人们把一天分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等12个时辰,一个时辰和现在的两个小时差不多。“左五右六”就是说上坟的时候,最好是上面左边的五个时辰和右边的六个时辰,一般不能在巳时(中午的11点至1点)进行扫墓,这是一天中太阳直射的时间。如果于这个时候上坟也是对先人们不尊敬。

虽然“左五右六”的时间都可以去上坟,但是最好的时辰是早上太阳出来之前,也可以在下午太阳刚刚下山时为最好。

综上所述,俗语“前三后四,左五右六”就是对人们清明上坟的时间和时辰作的规定,当然,这是有点迷信,现在国家提倡文明祭扫,一些旧的上坟习俗都要禁止了,当然,在不违反规定的情况下,也可以用一些不同的方式方法来表达对逝去亲人的哀思。

图片来自网络

其他网友回答

24节气的第5个节气,是清明节,清明节也是传统的四大节日之一,在这天主要是为家里过世的先人,进行扫墓祭祀活动。

不同地方的人过清明节,他们不单只是祭祀先人这一项,还有其他的民俗活动。

如:有些地方的人在清明这一天要荡秋千,秋千荡得越高。代表着生活越美好,有些人可能会觉得这讲究是不是太迷信了?

其实这要从荡秋千的起源说起了,据传荡秋千这活动,在石器时代就有了,人们为了攀藤上树,取得树上的食物,才发明了荡秋千的方式。后来在清明这天保留荡秋千活动,不但有缅怀先人,也有着获得食物(意寓着丰收)的意思。

当然不是所有地方的人,都会在清明节荡秋千,有些地方的人是放风筝,风筝飞得越高,同样能代表着生活越美好的意思。

清明节作为一个古老的节日,关于民间习俗禁忌讲究也是非常的多,像是农村人过清明节有句俗语叫:清明节上坟“前三后四,左五右六”,这句话代表又是什么意思呢?我来给大家讲讲。

01清明节上坟,前三后四是什么意思

清明节主要的活动就是扫墓、祭祀,不过以前的人,不一定就能在清明节这一天去扫墓。如:

《资治通鉴》卷二百五十记载:唐代时,宦官中有不少是闽人,他们常年身居宫中,陪伴帝王,不能离开宫里,哪怕清明节也是。

当时福建宣歙观察使,一个叫杜宣猷的官员,为了巴结这些宦官,在清明节时会派人替他们扫墓。

后人称他为“敕使墓户”,“敕使”是皇帝的使者,“墓户”是看坟人。这里主要是讲杜宣猷身为一个文人也是朝廷官员,却没有骨气地去给宦官,做看坟人的事。

宦官有人巴结,他们也有家丁可代替他们给先人坟墓扫墓,普通的百姓可没有这个能力,那时候的交通也不像现在这么发达,清明节不能回家扫墓,也只能在异乡“望墓以祭”了。

做法就是:清明节不能回乡的人带上供品、纸钱等钱,登上当地的高山,向着祖坟的方向祭祀。如果没有高山,就在有水流的地方,进行祭祀。

像这种别样的祭祀方式,在唐代诗人王建《寒食行》就有记载:“远人无坟水头祭,还引妇姑望乡拜”。

清明节扫墓,这是老祖宗传下的规矩,不过俗话说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清明节不管是请人代扫墓祭祀,还有望墓以祭,终究不如自己亲自去做为宜。

于是清明节扫墓的这一习俗,也就发生了变化,所谓的清明上坟前三后四,也就是讲不一定非要在清明节当天去扫墓,可以提前三天去,或者推后四天去也行。

02清明上坟,左五右六是什么意思

古代时的人们计时并不是现在的24小时计算方法,那时采用的是八卦12地支,对应12个时辰。

12时辰从子时开始计算,对应现在的晚上23点至凌晨24点,民间传说这一时间段,是阴气最盛的时候,这时候的人不宜还待在街上游荡。在阴阳五行论,此时间段代表着阴。

从子时到午时,是有六个时辰,午时对应现今的中午11~13点这一时间段,这时候也是一天当中太阳最为强烈的时间段,阴阳五行代表着阳。在12个时辰里子时与午时,是相冲的。

所谓的左五右六指的是,清明这一天扫墓的时间段不宜在子时与午时进行。而是宜在卯时去(早上5点~7点)。

结论:

近年来,虽然清明节农村烧纸钱的古老做法,受到了不少非议。但在2007年,清明节被定为国家法定节假日,这个有很大的意寓在里面。说明祭祀先人,这是属于优良的中华传统文化,要知道元宵节都不属于法定节假日。

清明节的很多习俗讲究,在历史的变迁中,不少习俗活动都已改变或者消失不见了。像是城市清明节改用鲜花祭祀,以前清明节家中插柳条、带柳帽扫墓避蛇虫等习俗也不见了。

而所谓的清明节上坟前三后四,左五右六,也是以前的一些地方清明习俗的讲究,不代表有普遍性。

因为前三后四,是某些地方的人,根据清明节这天要去扫墓的规矩所做出的变通修改;也有地方的人根据他们家乡的情况,定为清时上坟是前七后八,意思也是一样的。

当然也有些地方的人认为,扫墓可以提前几天,但是绝不可滞后。只是每个地方的风俗不一样罢了,遵守当地的习俗就行了。

其他网友回答

问:农村清明上坟"前三后四,左五右六″是啥意思?

农村清明上坟,"前三后四″,是说在清明这天的前三天和后三天都可以。前三天是清明节之前的三天;后四天是清明节这天之后的三天,加上清明节这天就是四天,在这七天里都可以上坟,因为清明上坟是整个家族的事,家族人多,可能因事就不是一日能到齐,那就统一一个时间,等到齐了一起去,实在到不齐的,只有空缺了。所以就可能赶在前三,也有可能赶在后四,过了后四,怠慢了祖宗就没有必要上坟了。

再说左五右六,农村土坟添土后,坟顶上要压纸钱的,这压纸钱也有定数。

祖坟之祖都是在最上面中间,这中间往下的射线就是明堂,往下的坟墓都是在明堂左右。

人故去后入祖坟,这规矩是阴靠阴,阳靠阳,阳家靠明堂。阳是男人,阴是女人。明堂左右第一坟都是阳靠明堂,第二坟就是阴挨着阴,第三坟又是阳挨着阳。

由于这明堂左右第一坟都是阳靠明堂,那左边第一坟的阳都是在这座坟的左边,右边第一坟的阳都是在这座坟的右边。左边的阳看着就是在上首,右边的阳看着就像在下首。那压纸钱的时候,给左边坟顶压上五张,给右边就多压上一张,六张,这就是左五右六。

现在的人大都是赶在清明节前就把坟了,清明节后上坟的就很少了。

现在坟顶压纸钱,人们也是很随便,很少有人讲究定数了。

还有,农村的迁坟并骨也大都是赶在清明节前三天的。

其他网友回答

清明节上坟各地规矩和禁忌还真不少,比如:有些地方禁止嫁出去的女儿回来上坟,有的地方禁止女人(儿媳孙媳之类)上坟,有的地方上坟还要到坟头上煮饭吃,有的地方规定哪几个时辰不能上坟......。如此等等,无外乎都在体现了后人对清明节的重视,对先祖表达的缅怀和敬重之意。

那么,不少地方讲究的“前三后四,左五右六”这又是什么讲究和禁忌呢?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是中华民族史上一个历史悠久的节日,也是传统的重大春祭节日。在这一天,扫墓祭祀、缅怀祖先,这是中华民族自古传承下来的优良传统,这种传承不仅有利于弘扬孝道亲情、唤醒家族共同记忆,还可促进家族成员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

此外,国家还把清明节纳入到了法定假日当中,这也足以证明该节日的重要性,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

其实吧,这两句话是从古至今慢慢演变而来的一个规定,一个对于清明扫墓祭祖在日期上和时辰上的一个比较宽容的规定。

“前三后四”宽容选择

先说说“前三后四”,这句话其实是针对清明节上坟在日期选择上的讲究。在民间有一种说法:在给祖先上坟时,不应该正好赶在清明节这一天,而应当选择清明节的前三天或者后四天,如果选择清明节这一天上坟的话,就是对祖先的怠慢和不恭,这可是大不敬,万万使不得的事!

那么为什么会这么认为呢?大家想想,如果大家都集中赶在清明节当天上坟,由于要上的坟比较多,有自己家族的,又有妻室家族的,为了能赶在这一天把坟全部上完,那么在有限的时间内难免会有草率,敷衍了事之嫌,这是对祖先的不敬,不诚,祖先会“怪罪”的。

正因为这样,所以很多地方也就有了“清明当日不上坟”的说法,宁可提前或者延后去诚诚恳恳,毕恭毕敬的扫墓祭祀,也不草草了事,以此表后辈诚意之心,以求得祖先庇佑!

其实慢慢发展到今天,对于清明扫墓,这句话又有了另一层新的意思。大家都知道,现在的农村,一般家庭都选择外出务工或者经商,所谓“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各种因素的影响下,什么时候到家真不是自己说了算,所以很多人都无法确保能在清明节当天千里迢迢地赶回老家,无法当天赶到,那就只能提前或者延后了。

而扫墓祭祀讲究的是一个心诚,大家普遍认为心意到了,祖先是不会“怪罪”的,所以慢慢地就有了“前三后四”这种弹性的,相对宽容的祭拜规定。我个人认为这种说法是比较合理的,这也是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改变的结果。

“左五右六”更显诚意之心

前面聊完了“前三后四”是指扫墓祭拜在日期上的选择,那么接下来的“左五右六”自然就是指时辰(时间)上的选择了。对于“左五右六”,好多人都有个误解,都是根据字面意思简单地理解为早上5点到6点,其实这种说法是不对的。在古代,一天用12个时辰进行划分,并不是现代的24小时制,那么在古代也就不存在5点、6点这么一说。

那“左五右六”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古代将一天分为12个时辰: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那么这里的“左五右六”其实是把巳[sì]时作为分割点,往左数五个时辰,往右数六个时辰,简单点来说就是除了巳时外的其它时辰才可以祭祀扫墓。

那么为什么9点到11点不能扫墓祭拜呢?

我们都知道,巳时相当于现在的上午9点到11点,那么为什么9点到11点不能扫墓祭拜呢?古人是这么认为的:9点到11点,此时正好是日上三竿,万物苏醒,阳气充足,阴气衰落之时,如果选择这个点烧纸祭拜,“地下人”属“阴”,怕“阳”,而此时正好“阳盛阴衰”,老人认为此时祭拜会影响祖先“接纳贡品”,同样是为大不敬,祖先会“怪罪”后人的。

不知道大家认不认同这种说法,六哥认为这是一种迷信的说法。

我认为“左五右六”这里边更多的还是讲究祭拜的心到底诚不诚。我们都知道,清明祭拜先祖本来就是一件很严肃,很敬畏的事情,如果拖拖拉拉到日上三竿,太阳晒屁股了还没有上山祭拜,是不是显得很随意,很没诚意?相反,如果一大清早赶在太阳出山之前就上山扫墓祭拜,是不是更能显得出是对祖先的一种敬重和孝道呢?您认为呢?

说在最后

以上是六哥的一些拙见,说得不妥,还请多多批评指教。当然,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各地风俗各异,不管怎么样,清明祭祖是一件很严肃敬畏的事情,是后人对于思念已故亲人在心灵上的一种慰藉。正所谓心诚则灵,心意到了,不论是否按照规矩办事,想必祖先在天之灵也是不会怪罪于人的,照样会庇佑后代福禄连绵,辉煌腾达的。

大家觉得有没有道理?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谢谢!

六哥原创,谢谢您的阅读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其他网友回答

眼看就要到清明了(四月四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说的是人们上坟时悲伤的心情。

在过去上坟有许多讲究,比如“前三后四”之说 。意思是在清明前三天或清明后四天上坟烧纸最好。

直到现在,许多农村还保留着这种传统。即不在清明这一天上坟烧纸。

有的地方在清明前三天烧纸,其解释为前三天阴间路上不拥挤,去世的亲人能很快收到冥币,路上行走安全快捷。

一说是,到清明这一天都烧纸,“快递”很忙,烧去的钱容易出现积压,容易出现丢失冥币现象,当然这是人们想象出来的情景。

第二种说法是,古代的寒食节通常在清明的头一天。

“寒食节”的意思是这一天不能生火,要吃冷食,据说是为了纪念春秋战国时期的名臣介子推而设的节日。

介子推是春秋时期晋国的大夫,在晋文公重耳落难的时候,介子推不离不弃追随其左右。

令公子重耳感动的是,但没有任何吃的情况下,介子推割股肉煮汤给重耳充饥。

当重耳苦尽甘来称王后,大封功臣,唯独忘了封介子推。

过后大臣们提醒重耳,重耳方才恍然大悟,于是亲自去请介子推。

然而介子推已经看淡了仕途,背着老娘早已躲进了绵山。

最后重耳为了让介子推出山辅佐,想出了烧山逼其出山的馊主意。

介子推不愿再辅佐重耳,就在清明前一天,宁可和母亲一起被火烧死也不出山。

重耳后悔莫及,为了纪念介子推,下旨这天举国不许生烟火,一律吃冷食,这就是“寒食节”的来历。

清明的头一天是寒食节,自然不能生烟火,所以有的地方都是前三天上坟烧纸。

如果前三天忘了,或其他原因没有上坟烧纸,一般情况都是后四天再烧纸。

有的地方还说前三年的新坟都是清明前三天上坟烧纸,如果是三年以后的旧坟,那么都是后四天烧纸。

据说“前三后四”是对应“七天”之说。

古代人去世后,后生晚辈都要烧“五七纸”,也就是新坟烧5个7天的纸。“前三后四”恰好是“头七”纸。

除了“前三后四”,古代还有“左五右六”之说。

“左五右六”也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一般情况下清明这天不为坟培土,而是提前在春分过后,五、六天时修坟培土。

据说清明这天修坟培土有点晚了,又烧纸又修坟,会打扰逝者收冥币。

另一种说法是,清明上坟烧纸时,一般选择在早上五、六点钟,这时候太阳还没升起来,阴盛阳衰,便于逝者收冥币。

假如太阳出来阳气会过盛,阴气太弱,逝者灵魂不敢出来收冥币。

农村上坟“前三后四,左五右六”,其实是种迷信的说法。

纪念逝者的方法多种多样,上坟烧纸是一种陋习,既浪费钱财又造成火灾隐患,每年因清明上坟烧纸引起的火灾不在少数,有鉴于此,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网上纪念的方法,既环保又安全,何乐不为呢?

文/秉烛读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