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们经常提到的三农问题是指什么?(为什么要关注三农问题)
- 知识
- 2022-09-12
- 105热度
- 0评论
网友提问:
作为头条上的读者,你们最关心的三农问题有哪些?
优质回答:
大家好,我是田园东哥,很高兴回答平台的问答题。
东哥做为一名自媒体三农领域的创作者,我是土生土长在农村的一位农民。老一辈的农民是非常艰苦朴素,但他们不会用语言表达自己内心的痛苦与诉说,默默无闻地为社会做出巨大贡献。作为一名新生代的农民和自媒体创作者来说,我最关心三农的问题如:
①农民的医保问题:
因为农民每天起早贪黑、生活饮食不规律、天天体力劳动过大。农民舍不吃、舍不穿、更舍不得花钱去医院体验。身体上的疾病末能更早的发现和预防治疗。
②农民的养老问题:
因为在农村农民参加了新农和,但养老金领取还不是很高。六十岁后每月只能领取一百多,农村人只能作为家庭生活上的一点点补贴。在货币通货膨胀的时代,对于这点养老金对于农民来说如同杯水车薪。更不能够安享晚年,对于一名三农领域创业者说,只能希望国家给予更高的养老金补贴。
③农民的住房问题:
在农村、还有一大部分农民还是住着土坯房和瓦片房。由于农民经济收入低,无经济能力对老房的修缮,所以常常遇到自然灾害,农民的人生安全就受到大大威胁。
以上几点是东哥生活在农村中所看到、也是做三农创作者,最关心的三农问题。希望国家再加大力度给予三农政策补贴。如有不足之处,还请大家再补充一下。谢谢大家。
其他网友回答
帮助农民把更多产品,生活分享专递出去!让更多的人了解三农生活。比如把自己的媒体本身就是一种分享。三农本身意义都是说农村的生活。现实。工作。种植。养殖。还有各种机械化很多。通过媒体到方式转播出去。有些人。种植。养殖户销量低或者压根机没有销量。也可以通过媒体引出去。希望帮到更多人。也能让更多人了解三农。
其他网友回答
关于三农问题的一点思考
“三农”问题可以说是我国社会的一个顽症,政府和各界纷纷对这个困挠了中国几十年的经济和社会难题把脉开方,以期能够有所突破,从而推动新时期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得到质的飞跃和发展。我作为一个在农业大学就读的学生,也对这个关乎农民切身利益的问题进行了一些探索性的思考,在这里提出来,希望不要见笑于大方之家。
第一、关于加强小城镇建设的问题。 上个世纪九十年有文件说我们找到了一条“让农民离土不离乡,就地转化,与西方城市化进程完全不同的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之路”。就是用加快小城镇建设的办法来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现在看来,这种想法有些简单,因为它违反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般性规律.首先,那种让支撑小城镇经济基础的乡镇企业和地方小工业遍地开花的设想与现代产业资源的聚集效应是背道而驰的。可以看到的,曾经“盛极一时”的乡镇企业在内地正日益萎缩或消失,而沿海一带制造业的规模却日趋扩大,产业链日趋完善,已经成为世界上一个越来越重要的制造业中心。其次,小城镇的规模小不利于综合利用城市的公共资源,也不利于发挥城市的综合效应,从而使得中国城市化的成本变得极其昂贵。如果小城镇在全国遍地开发,互相弧立,功能雷同则是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也不是目前我们的国力所能承受的。 据新闻报道南京郊县一些地方,因政府集中征地搞开发,20多万农民陷入了无地、无业又无保障的“三无”境地,导致民怨沸腾,严重伤害了农民的利益。当前有一些地方领导人为了什么加快城镇化的进程,在任内捞点“政绩”,竟不顾现实,硬是让农民搬出祖祖辈辈居住的乡村,集中住到沿公路建筑的一排排千篇一律毫无生气的钢筋水泥房子里,结果是既掏空了地方财政,榨干了农民仅剩的一点油水,还欠下了一屁股让其后任和百姓苦不堪言的债务,而最后农民因在“城里”无生活来源,种地也不方便,又通通搬回了原来的住所,真是劳民又伤财。由此看来,我们的城市化进程是要另谋良策了。什么良策呢?其实还是应该遵照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来办事,顺其自然,做好服务和引导的工作,半点也取巧不得,任何人若想在这一进程中充当“高明”的设计师和指挥家,必将遭到可耻的失败和现实无情的报复。从目前实际的情况来看,农村富余劳动力主要是往大城市及其周边卫星城市以及制造业中心地带转移,而我们的政府只要在这一过程中做好以下几件事就够了: 一、做好送工入城的工作。这主要是征对农村基层政府而言的,包含两个方面的意思:首先是要政府加强引导,根据劳动力市场供求情况,尽量做好总量控制,避免盲目流动;其次就是要做好进城务工人员的培训工作,从而增加他们的就业机会和待遇。在这方面,自从中央在农村工作会议上做出指示后,各地正根据自身的情况进行探索,其中浙江省衢洲市的“培训券”制度我认为很有新意,做法是由需要进城务工的农民提出申请,政府免费发给“培训券”,然后由社会办学力量凭券对农民进行各种职业技能培训,最后由政府买单。接他们自己的话说,就是“由财政反哺农民”。 二、做好接受农民工的工作。城市管理者应该在政策、法律、工作条件、就业指导、创业环境以及城管、维权、人文关怀等方面为进城务工者提供方便和服务,务必使他们当中尽量多的精英份子能够站住脚,融入城市,即便那些最终返乡的人,也要让他们多一些兴喜少一些失落,多一些快乐少一些痛苦。当然,要做到这些,仅仅依靠政府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城市各阶层要作为一个整体多一点同情心,多一点包容,胸怀更宽阔一点,微笑再多一点。时下,正在各城市如火如荼地开展的为农民工讨工钱的运动就是一个很好的开端。 三、农业发展要产业化.转移农村富余劳动,不要一门心思地尽想着往城里送,还应该立足农业和农村,尽量将农业做大做强,让更多的农民不需要进城,在农村就可以发家致富,所谓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应该是一个相对的、变化的概念。相对现在农业还很落后萧条的情况,九亿农民当然是太多了,但假如我们把农业的本职工作做好了,这个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富余”是不是会少余一些呢? 第二、关于农业产业化的问题。 上面说发展农业产业化,留住农村富余劳动力,以目前的现状来看,农业产业化也是振兴农业,发展农村,让农民摆脱贫困的必由之路。但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产业化模式呢?不同的国家因国情不同其农业产业化的模式是很不一样的。像美国,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走的是一条高投入、高产出、规模化运作的产业化之路。而日本则因为地少人多,3/4国土为山地的事实,多采取小规模的家庭经营模式,注重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环保理念,走绿色农业之路。我们国家与日本也有类似的情形,不同的是我们还没有市场化所必需的外部环境。我认为,走小规模的家庭式经营之路将是我们大部分农民的选择,那种将土地私有化集中起来搞规模化经营的办法在符合条件的地方搞,诸如内蒙、东北等少数地广人稀的地方偿试,不适合在全国推广。 现在,很多地方政府领导一提起农业产业化,马上想到的就是办一个什么农产品加工企业,然后让农民与它签订合同,叫:公司+农户或者订单农业。但农业产业化的路子何其之多,怎么可能只有这一种模式呢?这说明,很多领导没有农业产业化的基本知识。目前急需要做的就是积极培育农业产业化所必需的外部环境,诸如建立顺畅的农产品流通渠道,培育统一的农产品流通市场;由国家投资,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一个农产品供求和价格变动的信息网络,让我们的农民少一些因为信息不灵而盲目进行低水平重复性投资所造成的损失(我对这个太有感性认识了);同时,也可按市场化运作方式,建立一个贴近农民、服务及时、不断更新的农业技术服务体系。总之,市场经济体体制下的政府应该是一个服务性的政府,而不是直接去参与市场运作。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农业是一个社会效益远大于其经济效益的行业,农产品特别是粮食很大程度上是一种非弹性商品,一旦全部产业化后,农业将很难获得社会平均利润,这种情形在我国由于农业从业者太多,竞争激烈,将显得更为突出;现在加入了WTO,将逐步参与国际农产品市场竞争,无疑又严峻了我国农业的生存环境。农业产业的上游可以通过减少流通环节,优化物流配置来压缩运营成本,同时也因为其属于服务业的性质,获利应该是没问题的;下游问题大点,但也可以从提高产品质量,增加科技含量,注重环保,走绿色农业的路子上下功夫,利用我们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无非是少投点钱,多投点力,因为我们中国的农民是最勤劳,最舍得花力气的。最主要的是政府要加大农业补贴,要直接补贴,要将农业补贴作为国家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一个经济杠杆来用。美国农场主财大气粗,政府尚要对其补贴,我们中国的农民穷得叮当响,政府还舍不得那几个钱吗? 第三、要加强基层政府部门在经济建设中的引导作用。 要想提高自己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高教育水平,最主要的还是靠自己艰苦创业、自力更生。在改革基层政治体制后,政府也要起到引导作用,主要是为农民提供相关的经济信息,组织工农群众进行必要的技术培训,提高农村生产经营技术水平,大力开展第二、三产业等多种经营,有条件的也可以组织劳务输出,也可以组建集体所有制或股份制的公司企业,但要加强民主监督,防止贪污腐败。这种发展工商业,加速城市化进程,是提高人均收入,提高就业率的唯一途径。另外,政府还有义务有责任组织人民群众进行其他方面的公益基础设施建设,如修筑公路,兴修水利,植树造林,治理沙漠等等. 这里面我们要清楚的一点是,我们现在的农产品及其再加工产品没有实现规模经营,缺乏市场竞争力,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而比较分散的民间资本对这方面的投资热情不高,这就要求国家在宏观调控上给与支持,并由基层政府扶持、引导相关企业的发展。另外企业还要重视人才,尊重人才,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尤其是人文环境,使人才能充分发挥其才能(这对经济不发达地区尤为重要,不能提供好的生活条件,至少要提供好的人文环境吧)。 如果家乡的这些经济建设有了成效,人们不会盲目涌向大城市的,这会在很大程度上减轻大城市的人口压力,很多反对取消户籍管制的想法也就多余了。 解决“三农”问题,既要用老办法,更要有新思路。要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结构调整,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要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稳步推进城镇化进程;要坚持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根据条件依法、自愿、有偿进行适当的土地流转;要根据世贸组织的规则,采取新的思路改进对农业和农民的保护,努力增加农民的收入,减轻农民的负担,维护农民的根本利益。
其他网友回答
我来自山区的农村,对农村有着强烈的情感,一直关心“三农”。认为在中国只有了解农村、懂得农民、发展农业,才能了解国情、巩固基础、稳定发展。结合我的家乡,就关心的“三农”问题,我粗浅地认识到的主要有:
农村环境保护存在一些问题。当年四季流水的小河干涸了,四周的青山因为常年采石而千疮百孔,田间地头的草丛村枝上挂着塑料薄膜碎片等等。真的让人怀念那留得住乡愁的青山绿水。
家庭教育要重视。小的时候,各家各户孩子多,家长为了孩子懂事长出息,严格要求讲道理时候少,直接管教时候多,效果显著。如今孩子少,都视若珍宝,个别家长舍不得管孩子,不重视教孩子,还总是想方设法满足孩子的要求,感觉有的小孩皮得有点过,长此以往发展下去,令人担忧。
土地利用上得想办法。种地不挣钱的现象,让一些土地抛荒,看着可惜。如今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有多严重,只要关心的都清楚。只大豆一项,每年就需进口一千多万吨,由于贸易争端,巴西坐地起价,允许俄罗斯全境进口也不能根本解决。再看看抛荒的耕地,很矛盾,必须重视耕地的利用才好。
其他网友回答
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民,对于三农问题也比较关心。就国家而言对三农问题非常关心多次发文,今年两会又把三农作为国家重中之重。三农就是指,农业,农民,农村。先说农业,众所周知,农富产品价格低迷,虽说有补贴但也无济与事,农民辛苦一年一亩地纯收入也就是八九百块钱,如遇灾害,就要赔钱,农民无法在农村生活下去,只好外出去打工。可外面的钱也不好挣,有时找到活,有时找不到活,一年多则干七.八个月,少则四.五个月,且工资也算高(除建筑,装修行业外),但总还比在家种地强。由此导致大批农民外出务工,大量农民离开农业,导致了田地无人耕种,好多土地都是一些上了年纪不能出门的老年人耕种,有的老农己经不能再种了,往外承包,也不好包,因为自己的土地种植都不挣钱,别人承包再外加承包费,承包者也不挣钱。所以出现地荒无人种的现象。农民离开了土地,土地荒着无人种,农民离开了家乡,村庄成了空心村,上头一再强调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美丽乡村,可是总没看到具体措施和行动,相反空心村越来越严重,乡村土地越来越荒芜。振兴需要人力,财力,这些哪里来?农业不景气,经济上不去,农民怎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