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的精髓是什么?(什么是道德经中老子思想的精华)

网友提问:

老子《道德经》的精华是什么呢?

优质回答:

《道德经》它被誉为中华文化思想的一座主峰。

道德经里说天地法则: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它说为人之道: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它说处世之道: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大至天地,小至尘泥,到修身、养生、处世、治国,万象森罗,尽收眼底。

《道德经》则是三皇之道的集大成之作。

它的世界观是什么?

“道可道,非常道”。

它的核心是什么?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它的具体做法是什么?

"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这就是《道德经》的精髓,锚定天地而亘古不变的三皇之道,使人类社会得以长治久安的终极之道,未来社会重归玄同的唯一的、必然的选择。

道德经名人评价:

《道德经》其要在乎理身、理国。理国则绝矜尚华薄,以无为不言为教。理身则少私寡欲,以虚心实腹为务。——《御制道德真经疏》,唐玄宗

伯阳五千言,读之甚有益,治身治国,并在其中。——《宋朝事实》卷三《圣学》,宋太宗

老子为书,其言虽若虚无,而于治人之术至矣。——《道德真经集注杂说》卷上,苏辙

言至道无如五千文。——《双溪集·遗言》,苏籀

朕虽菲材,惟知斯经乃万物之至根,王者之上师,臣民之极宝。——《御注道德经》,明太祖

老子道贯天人,德超品汇,着书五千余言,明清静无为之旨。然其切于身心,明于伦物,世固鲜能知之也。——《御制道德经序》,清世祖

老子之书,上之可以明道,中之可以治身,推之可以治人。——《老子本义》,魏源

中国古典哲学的最高范畴是“道”,而“道”的观念是《老子》首先提出的。——《论老子在哲学史上的地位》,张岱年

老子思想的集大成——《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tuò)手可得。——尼采

综罗百代,广博精微。——纪晓岚

当人类隔阂泯除,四海成为一家时,《道德经》将是一本家传户诵的书。——蒲克明

《老子》的意义永无穷尽,通常也是不可思议的。它是一本有价值的关于人类行为的教科书。这本书道出了一切。——约翰高

东方古代世界的代表。——黑格尔

或许除了《道德经》之外,我们将要焚毁所有的书籍,而在《道德经》中寻得智慧的摘要。——威尔·杜兰

每个德国家庭买一本中国的《道德经》,以帮助解决人们思想上的困惑。——德国总理施罗德

道家的思想,在探究宇宙和谐的奥秘、寻找社会的公正与和平、追求心灵的自由和道德完满三个层面上,对我们这个时代都有新启蒙思想的质。道家在两千多年前发现的问题,随着历史的发展,愈来愈清楚地展现在人类的面前。——耗散结构理论创始人,比利时学者、诺贝尔奖获得者普利高津

其他网友回答

可以说,5000多字的《道德经》处处充满哲理,字字珠玑,句句智慧。如“名可名非常名,道可道非常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反者道之动”、“治大国若烹小鲜”、“上善若水”、“为而不争”……可以说,随着国学热的加剧,《道德经》作为一门哲学更加深入人心,学之则深谙其中之道,悟之则净得其中之理。它之所以在西方和东方深受推崇,原因就在于他的哲学道理自成体系。我深深庆幸自己是中国人,从小时就收到《道德经》的影响,真是人生偏得。今后还要深深用功加以学习,在背过来的基础上,继续深入认识其中的深入浅出的哲学思辨机理。

其他网友回答

谢邀应答!

老子《道德经》的思想精华就是一个“中”字,两个字则是“守中”!

老子的“无为”并非无所作为,而是守住“中”这个做人的底线和初心:“中”,则有所为;不“中”,则无所为。

老子所谓“守中”,就是凡事不过分(过犹不及),不做有偏有倚、有过不及的事儿。这和早已融入中华民族血脉之“中”的“百姓日用而不知”(《易经》语)如出一辙!

清?刘一明(1735—1821)《周易阐真》有云:“儒曰执中,道曰守中,释曰虚中。中之一字,乃三教圣人之心法,所以修性命而成大道,千经万典说来说去,只说的这一字。”“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亘古圣贤仙佛,皆从此中生出。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悟之者立跻圣位,迷之者万劫沉沦。”

出于为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正名的心理,愿与广大网友进一步深入探讨!

其他网友回答

读《道德经》让我懂得了如何做人,如何去适应大自然,适应社会,与天地人和谐相处。

老子把宇宙,天地,自然,人文,事物用五千言概括得精辟而独特,几千年经久不衰。博大精深。回味无穷。

帝王读了《道德经》知道如何治国,如何对待百姓。

官员读了《道德经》知道为官一任,造福桑田。

商人读了《道德经》知道经商先立德,做事先做人。

文人读了《道德经》用笔墨写春秋豪情。写出山川秀丽河海翻腾。

工匠读了《道德经》创造出更多奇迹。

农民读了《道德经》用勤劳的双手普写天地,用智慧,汗水换来丰收的喜悦。

各人所处环境不同,理解不同,悟性不同。

我悟性不高,对自己而言,只有顺应时代发展,与自然和谐,不逆天行事,过好晚年,逍遙自在。与人为善,正直。

其他网友回答

老子是个朴素的自然主义者,他所关心的是如何消解人类社会的争纷?如何使人们生活幸福安宁。他所期望的是:

(1)人的行为能取法于“道”的自然性与自发性;

(2)政治权力不干涉人民的生活;

(3)消除战争的祸害,扬弃奢侈的生活;

(4)在上者引导人民返回到真诚朴质的生活形态与心境。

《老子》哲学中的重要思想便是从这些基本观点中引发出来的:

【无为】是顺应自然不强作妄为的意思(这观念主要是针对统治者提出的)。

【不争】是不伸展一己的侵占意欲(这观念主要也是针对统治者提出的)。

【谦退】具有“不争”的内涵,要人含藏内敛,不显露锋芒。

【柔弱】的观念意在不可恃刚凌物,强悍暴戾。“柔弱”并非懦弱,老子所说的“柔”是含有无比的韧性和持续性的意义。

【虚】是形容道体的。“虚”用在人生层面上含有深藏的意义。虚状的“道”体却能发挥无穷的作用来。又如五章上说:“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这是说天地之间是虚空的,但万物却从这虚空中蓬勃生长,可见这个“虚”含有无穷的创造因子。

【无】有两种解释:,一是指称道,因为道是无形无色而不可见的,所以用“无”来形容它的特性;另一是指空的空间。

以上这些观念蕴含着培蓄待发的精神;一方面他关注乱世,急欲提供解决人类安然相处之道(如“无为”“不争”“谦退”等观念的提出,乃在于呼吁人收敛一己的占有冲动,以消解社会争端的根源)。另一方面,他要人凝炼内在生命的深度(如“虚静”等观念的提出,乃在于期望人们发展主体的精神空间)。

老子说:「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又说:「功成而不有」、「为而不争」,“生”“为”“功成”便是要人努力创作从事;“不有”“不恃”“不争”便是不必把创作的成果据为己有。

文章说明:内容参照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