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老师在评上一定的职称后就存在不同程度的懈怠 教师定级工作能力与业绩

网友提问:

若取消职称,拿什么来评价教师的能力与业绩?

优质回答:

我是一名大学老师,从教三十多年。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毕业,在一个乡村中学教书,就工资和工作环境来讲可以说是比较差的。那时还没有职称,(中期搞了也是按年限和表现)。但工作很积极很热情,晚上还给学生上晚自习,不计报酬。但是,很多年后,到了高校工作后,为了评职称,学英语,写论文,忙的不亦乐乎,发表十几篇论文,有核心有普刋,还写了一夲学术专著,总算上了一个台阶,可感觉失落了很多:内心不快乐,读书少了(尽读有关写论文的文章),同事关系也淡了,自私了……。所以,从那以后基本上不写那些没用的东西了,谁看呀?有些专家说,写论文对教学有帮助,体现一个人的水平。但在我看来那就是装逼,就是"皇帝的新衣”。其实我不说你也懂。现在,我所说的是,上好每一堂课,对得起学生,无愧于自己的职业,保护好自己的身心,不要再为身外之物痛苦了,你说呢?

其他网友回答

非常赞同取消!现在学校里面部分老师享受着高级职称、学科带头人的待遇,但从教学质量效果来看与自己的头衔却相去甚远。

某学校高级音乐教师,学科带头人,在训练学生参加区域内历次各种音乐比赛中,在近20支队伍中比赛成绩一般都在倒数五名左右,进入前十的次数都屈指可数,唯一还勉强说得过去的就是有几篇东拼西凑的,不知道什么原因获奖的论文。但他就是高级教师,就是学科带头人。没人知道他的高级职称是怎么来的,他的学科带头人是怎么来的,这样的学科带头人,难道是要带领大家都向后看齐吗?这种现象伤害了很多踏踏实实,锐意进取的有能力的老师的心,这种高职称低能力的教师在教育界屡见不鲜。相信很多老师身边都有这样的人存在。

取消职称,老师的工资和业绩挂钩,这是最客观公正的。成绩是最能说明问题的可靠参数,比如可以是学生考试成绩或者是比赛成绩占80%,学生评价占10%,其他占10%,最后合起来就构成了对教师的客观评价,就是教师工资待遇发放的直接依据。这样的评价依据可以一年一次,也可以两年一次,做好了升上去,做不好降下来,每个人都会心服口服。有句话是这样说的,一个人的正当权益往往需要不正当的手段来获取。我们不能让这种现象延续,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才是对教育事业最大的诚意。

其他网友回答

毛主席曾经说过科学是来不得半点虚假的,而职称的评审往往把人们往虚的道路上引,说句实话把人们关系搞复杂了,引导偏航了。拿袁隆平、屠呦呦来说就是一个笑话,先后获得“国家特等发明奖”、“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等多项国内奖项和联合国“科学奖”、“沃尔夫奖”、“世界粮食奖”等11项国际大奖的袁隆平。说他是中国最顶尖的科学家,甚至是世界顶尖科学家,恐怕没有人会有异议吧。但就是这样一位给中国带来世界声誉的科学家,却不能当选为本国的科学院院士,这就是中国的评职称。

很多人可能都在为屠呦呦落选院士感到不平,作为老师我却想说,从中国的职称制度,我们就会看到,屠呦呦落选院士太正常了。一个真正的一线教师没有几个有功夫坐那吟诗作画、写论文,准备评审职称的材料,每天忙得连学生的作业可能都没时间改。

如果一个老师在教学之余写了很多教育专著,真的怀疑他的真实性。因为真正的老师真的没空,就算他水平很高,他真没时间坐那写。

还有袁隆平院士,目前只是中国工程院院士,还不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为什么?还不是因为的理论水平达不到吗?没有论文,他哪有空写论文?如果袁隆平坐下来花大量时间去写论文专著肯定写得出来,但是研究成果可能就耽误了,是要成果还是要论文,或者说就是搞那些虚的评审条件,孰轻孰重大家一眼就看得出来东西怎么专家们反而孜孜不倦去忙于奔波,搞那些虚的东西,浪费财力物力。那些院士呢,那怕数十年也研究不出什么东西,但人家留过洋,有留学背景;人家写过很多论文,在什么刊物上发表过;人家是博士。照样是我们响当当的院士。为了职称人们只能往虚的方向去准备,把大量时间精力花在这些上,不需要成果你就会徒有虚名而且还与经济利益挂钩,所以……

总而言之,袁隆平、屠呦呦等等就是我们最好的例子,如果他(她)们去准备评职称的条件,凭他们研究出成果来看绝对不会比别人差,但是可能就没有成果了!所以职称害了很多优秀的人,不去搞成果转化而准备虚职称条件,一种极大的浪费。

其他网友回答

职称是助长不正之风、使世风日下丶拉低教师社会地位丶加深社会对学校与教师的误解的罪魁祸首。能力强的在家办培训和辅导班的教师不会在乎职称的高低,应付一下本职工作随便开个小店什么的都比职称強。何必吊死在一棵树上。饿死胆小的,谁吃亏?

其他网友回答

如果取消职称,用什么来评价教师·····?言下之意,职称是用来评价教师工作的。个人觉得,这个题目本身有点问题,职称是用来每学期或每学年评价教师教学经历、能力和业绩的吗?即使有,也是对职称评定前的若干年工作而言的,平时根本就没用它做尺度去衡量教师工作的。

思想政治素质、学历、教学经历、能力、业绩和科研成果,这些都是评定职称的条件,符合相应职称条件的,就可以被评审委员会定为相应的职称。职称只在评定和取得的过程中有短暂的评价功能。

对工作的评价,主要根据是工作量、出勤率、教育教学成果、有无违纪违规违法行为等。而不能用已有的职称来进行评价,如果每年都用职称来评价教师工作的话,就要一年一评,每个职称证书有效期只有一年。而事实上,从来就没用职称去每年评价教师的工作。

那么,某位教师被定为某职称后,是否可以用职称来评价他以后的实际工作呢?当然不可以。谁敢保证高级职称的教师就一定做出高级的工作业绩来?又有谁敢说低级职称的教师就一定做不出好的业绩来?教师的工作具有多变性或不确定性,有很大的伸缩空间。不像工厂里的流水线,每个工人必须坚守自己的固定岗位,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整个流水线将无法运转,每个人都必须将自己的技术、能力发挥出来,否则产品质量就要出问题。如果他们有职称的话,而且职称所代表的技术又与生产劳动是紧密结合的,那么此种情况下,职称可以在评价工作业绩时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在目前的职称终身制下,教师的工作是不能用职称评价的,有什么样的职称,并不等于就自然有什么样的工作(顶多只能评价职称评定前的3年5年的工作情况)。

如果每学年对教师工作有一个严格的对应职称等级的评价标准或体系,那么有些人的职称就要经常变动了。称职的(做出与自己职称相应的工作业绩来),则维持原级或升一级,不合格的,则降级。在这样的机制下,根据统一的标准,经过专门机构根据标准审核一下并换发证书。不过,这钟机制能操作吗?能制定出让人满意的评价标准吗?这也许就是有人提出的"一年一评,一年一证“。

教育有必要被职称折腾来折腾去吗?为什么有些国外的教育,沒有评比、评优,教育教学也没什么轰轰烈烈的竞争,教学任务也不重,教育却是公认的世界一流水平?比如德国的教育静悄悄,一般下午都不上课,没有高考。再比如日本,虽有教师职称,但相同学段的工资没悬殊,小学段的教师基本一样,大学教师工资最少,越往下教师工资越高,幼儿园工资最高。可是日本的教育也是世界一流的。

我就弄不明白,离开职称,地球就不转吗?教育就不转吗?如果取消职称,还需要想出别的什么评价工具或管理工具吗?而事实上,职称作为日常的教师工作的评价工具的现象,也并不存在,又何谈取消呢?

这里是百姓茶馆,感谢您的光临。让我们一边饮茶,一边畅谈教育,畅谈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