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陵君窃符救赵的人物(信陵君是怎样窃得兵符救赵国的)

网友提问:

你如何看待战国四公子之首-信陵君窃符救赵?

优质回答:

一、信陵君窃符救战,义薄云天。

公元前260年长平大战,赵国战败,秦将白起坑杀赵卒40万;三年后,秦军又围邯郸,平原君赵胜向魏求救。信陵君于义于私责无旁贷而无视暴秦的威胁,“计不独生而令赵亡,”决心“以客赴秦军,与赵俱死。”遂窃符救赵,充分显示了当时急人难,救人危的俠义风格。

二、礼贤下士,“不敢以其富贵骄士”,迎得食客三千。

信陵君虽然出身贵门,却不敢以权势富贵骄人。隆重宴席,贵宾俱至,他却去亲迎地位卑下的“夷门侯生”,又“枉车骑过之”去看屠夫朱亥。候赢“俾倪,故久立与客语”,而“公子色终不变”,且席间“为寿侯生前”,待为上宾。侯朱二人最终为信陵君的事业献身。

惜才,爱才,人才济济才能成事。世上没有无用之人,只是你沒有用对地方。

三、仁爱宽厚,凝聚人心。

与侯赢谋,夺军救赵,信陵泣下:“晋鄙嚄唶宿将,往恐不听,必当杀之,是以泣耳”,为大义弃小节而不得不杀忠诚的老将,心亦戚戚然。

既夺军,传令军中:“父子俱在军中,父归;兄弟俱在军中,兄归;独子无兄弟,归养”。人性宽爱,“得选精兵八万,进击秦军。秦军退去,遂救邯郸,存赵。

仁爱唤人性,助力大无穷。

四、牢记劝诫:“物有不可忘,或有不可不忘;夫人有德于公子,公子不可忘;公子有德于人,不可不忘。”

德于人,人有死报,侯朱者是也,应铭世不忘;有功于赵而负于魏,不自矜益自加勉而诸候闻名,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战国四公子,义字当先。信陵君窃符救赵,义薄云天

其他网友回答

虽然信陵君“窃符救赵”在历史上都被传为美谈。但从更深层来看,“窃符救赵”中蕴含着“六国覆亡的秘密。”以下就来解析这个秘密。

一、“窃符救赵”的历史背景

公元前260年,秦国战神白起,率领60万虎狼之师,于长平攻伐赵国。此战,以秦国大胜,赵国惨败为结局。长平之战中,秦国共坑杀赵军约45万,赵主力军一战全灭。赵国也从战国后期唯一能跟秦国正面硬刚的强国,沦落至近乎灭国的地步。

在赵都邯郸被秦国围困的时候,其他5国依然作壁上观,不敢成合纵之势,共抗秦国。此时,赵国公子平原君的夫人担心邯郸被破,于是她写信给自己的弟弟——魏国公子信陵君,请求魏国出兵,帮助赵国。

信陵君救姐心切,于是屡次建议自己的王兄魏安釐王,出兵相助赵国。魏王一方面担心唇亡齿寒,另一方面又惧怕秦国秋后算账,于是他派大将晋鄙率军援驰赵国,但又按兵不动。

灭国的巨大成就让秦军的攻势越发迅猛,邯郸危在旦夕,信陵君心急如焚。此时,一位名为侯嬴的人,想信陵君献上了“窃符救赵”之计。于是,信陵君在自己门客毛遂的帮助下,成功窃取了魏王兵符,星夜疾驰至军营,斩杀晋鄙,率领魏军与秦军作战。其他五国看到魏国加入战争,于是纷纷效仿,成合纵之势,大败秦军。

信陵君“窃符救赵”挽救了赵国,让魏国名声大振。同时,也让秦国统一天下的时间延后了20年。信陵君的这种行为虽然客观上挽救了六国,但这背后,却可以窥见六国灭亡的根源。

二、“窃符救赵”是六国政治体制落后于秦国的具体表现

公元前350年,商鞅开始在秦国进行变法。其时,太子(日后的秦惠文王)犯法,按照商鞅新法,太子理当受刑。但考虑其为国君,故而让其老师替代受刑。当时,秦献公之子、秦国宗室公子虔为太子太傅,故而被商鞅施以劓刑,挖去鼻梁。秦法严酷可见一斑。

从秦国宗室都要受制于法可以看出,商鞅变法实际上是在不断削弱封建贵族的利益,达到不断增强国君权力的目的。如此这般,经变法后的秦国,就成为了国君一人的秦国,国君的意志向下贯彻如臂使指,十分顺畅。

秦惠文王看到了商鞅变法的核心,所以他虽然与商鞅有仇,且杀了商鞅,但却将商鞅变法奉为圭臬,毫不动摇地在秦国贯彻实施。因此,在100年之后的邯郸之战的时候,秦国在商鞅变法的改造下,已经与六国完全不同了。秦国的强大意志和超强的组织动员能力,已经远远超过了六国。这样的秦国,歼灭六国,一统天下只是时间问题。

反观此时的六国,政治体制依然以封建贵族为主,国君根本不能完全控制国家。在贵族利益与国君利益的不断博弈之下,六国犹如一盘散沙。又如何与强秦对抗呢?

而所谓的“窃符救赵”正是封建贵族利益与国君利益之间冲突的体现。

信陵君担心的是自己姐姐的安危,所以要救赵国;而魏王担心秦国报复魏国,因而按兵不动。魏王有错吗?并没有。但魏王却没有独断乾纲的能力。最后的结果是,身为贵族的信陵君压制了身为君主的魏王,将兵符偷走。

这种以下犯上的事情,细想之下十分可怕。贵族为了自己的利益敢于侵犯君权,今天是偷兵符,那明天就可能弑君篡位了。当时的六国,就是这样的一种情况,贵族权力很大,不断侵蚀君权。而贵族又有自己的利益考虑,谁也不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这种政治体制之下,六国的实力自然就不如秦国了。

所以,虽然秦国在邯郸之战中损失了20万军力,但很快就稳定乐了局势,其统一天下的趋势没有被扭转。从“窃符救赵”就可以看出,六国灭亡了秘密了。

其他网友回答

窃符救赵,千古美谈。功高震主,郁郁而终

先简单介绍一下信陵君。

魏无忌(?—前243年),即信陵君,魏国公子,与春申君黄歇、孟尝君田文、平原君赵胜并称为“战国四公子”。论威望才能居于四公子之首。是战国时期魏国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魏昭王少子、魏安釐王的异母弟。公元前276年,被封于信陵(河南宁陵县),所以后世皆称其为信陵君。

信陵君能“窃符救赵”,有两点原因:

其一,性格使然。

魏无忌为人仁爱宽厚,礼贤下士,士人因而争相前往归附于他,最高峰时门下曾有三千食客。当时的魏无忌威名远扬,各诸侯国连续十多年都不敢动兵侵犯魏国。

仅举一例说明,当时夷门有个看门的叫侯赢,相当于现代的保安,这样的人在当时地位低贱,但是信陵君听人说他很有才能,就亲自驱车前往拜见,在宴会上非常敬重他,把候赢作为座上宾。

“窃符救赵”这个主意就是来自侯赢,后来,信陵君窃符成功,夺得兵权,侯赢以死谢罪,以报答信陵君的知遇之恩。

可见,信陵君的人格魅力。

信陵君在他人眼中有着“急他人之困”的品质,说明他是一个言而有信的人。

魏王答应出兵帮助赵国,被秦国派来的使者一番恫吓,命令统帅晋鄙按兵不动,首鼠两端,此实为不信之举,信陵君窃符救赵,从侧面上也保全了魏国的信义,此乃信陵君之信义。

其二,历史环境造就信陵君必须这样做。

信陵君窃符救赵这件事,发生在周赧王五十七年,即公元前258年,当时属战国末期,秦国吞并六国日亟,战争进行得频繁而激烈。

公元前260年,在长平之战中,秦国大破赵军,坑杀赵降卒40万。赵国一蹶不振,秦国想乘胜进围赵国首都邯郸,企图一举灭赵,再进一步吞并韩、魏、楚、燕、齐等国,完成统一中国的计划。

当时的形势十分紧张,特别是赵国首都被围甚急,诸侯都被秦国的兵威所慑,不敢援助。魏国是赵国的近邻,又是姻亲之国(平原君夫人是魏无忌的姐姐),所以赵国只得向魏国求援。就魏国来说,唇亡齿寒,救邻即自救,存赵就是存魏,赵亡魏也将随之灭亡。

信陵君认识了这一点,才不惜冒险犯难,窃符救赵,抗击秦兵;终于,信陵君和楚国联手挫败了秦军,保障了两国的安全。

信陵君“窃符救赵”此举,不止赵国一国得利。更利于当时的6个国家,因为他们共同的敌人都是强大的秦国。而此一战大大的削弱了秦国的嚣张气焰。挫败了秦国妄图短时间内侵吞天下的想法。让各个国家得以喘息,免于在短时间内被灭亡。

破秦居赵

魏安釐王恼怒魏无忌盗了兵符,假传君令杀死了晋鄙,魏无忌对此也是非常清楚的。对于自己的哥哥,他谈不上忠诚。虽然情势所迫。况且魏安釐王一直忌惮他这个弟弟的才能威望高于他。回魏国,信陵君不敢确定等待他的是什么命运。

信陵君打退秦军挽救了赵国后,他让手下的将军带着他的军队返回魏国,自己与门客留在了赵国。

魏无忌在赵国居住了十几年不回去。恢复了元气的秦国乘着魏无忌在赵国,日夜不停地进攻魏国。安釐王焦虑不安,就派使者去请魏无忌回国。

后来,魏无忌听从毛、薛两公建议,回到魏国,为了国家存亡,铁肩担道义,再次身披战袍,与强敌秦国再一次交锋。

公元前247年,魏无忌派使者向各诸侯国求援,各国得知魏无忌担任了上将军,都纷纷派兵救魏。这里也可见信陵君的威望。魏无忌率领五个诸侯国的联军在黄河以南大败秦军,使秦国将领蒙骜战败而逃。联军乘胜攻至函谷关,秦军紧闭关门,不敢再出关。这次合纵攻秦的胜利,使魏无忌的声威震动了天下。

抑郁而终

秦王忌惮魏无忌,因此派人持万金到魏国离间安釐王和魏无忌的关系,同时派人到魏国境内假装祝贺魏无忌登上王位。因此,安釐王更加怀疑魏无忌,于是派其他人代替他执掌魏国兵权,五国攻秦计划失败。

在古代,皇权至上,谁动摇我的王位,我必诛之,魏安釐王内心始终是矛盾的,他很清楚信陵君的才能,所以,虽然自己坐在王位上,但是他从没有安全感,在国家利益与王位相比,显然权力欲望还是让他中了秦国的反间计。

信陵君一生才华卓绝,可惜摊上一个比他弱的哥哥,而且这个哥哥还在王位上,就注定了他的悲剧。

魏无忌从此心灰意冷,回到魏国之后,不再上朝,每日沉迷酒色。四年之后(公元前243年),魏无忌去世。从此魏国失去最后支撑的顶梁柱。十八年后,魏国被灭。

其他网友回答

  只想说,中国的人际关系,上至朝廷,下至村野市井,无不纠缠纷纭,甚是复杂。

  每个人来到世上,都是负有使命而来。

  信陵君的姐姐嫁到赵国,才是这个事的最初的起源,谁个不想自己生活得歌舞太平?因为即将被灭,而求救于娘家,不曾到娘家大BOSS受秦国威肋,各人自扫门前雪,哪管他人房上霜?坐看赵亡。  

  受亲缘关系的姐姐泣告。贤德的信陵君决定要出手了。不过他初初只是想凡事亲力亲为,所以准备亲自去与秦军玉石俱焚。不过信陵君没有军队,抱有玉石俱焚的心,但极有可能,只是他这一方灭了,而人家强大的秦国还活得轻松自在哦。   

  所以啊,智慧很重要。就如同单位管理,把老板一人累死,也整不出惊天动地的大事来,如何有效分配下面管理人员各司其职,才是当大BOSS的头要任务。   

  信陵君的三千门客,平时白食白养,关键时候还是三千智囊团。里面一位年七十的守门后人侯生,一生最光彩的火光,是为信陵君而烧。他献出了计策,去魏王那里偷兵符!偷走兵符,这样“偷”走整支军队,力量不就来了么?礼贤下士的人果然很得人心。侯生因年老体弱,不能随军而战,在信陵君率军出发之时,他面北而自杀,以此壮举来送。信陵君后来一路顺利,真的是有此侯生在天之灵保佑啊。  

   要偷,自然是从身边人下手。魏王身边的宠幸女人如姬,父亲被杀,信陵君派人杀了她父亲的仇人,验过仇人头颅后,如姬立马偷出兵符交出。  

   多么完美的一步。所以那些深得大BOSS青睐的人,如果真要坏起来,足以毁灭一个单位。历史,与职场是多少的相似。   

  偷出兵符,去率军队,管军队的晋鄙多么老道,见信陵君单骑而来,如何相信?只此一个不愿二字,又被侯生算中,随身而带的市井屠夫,一锤之下鸣呼哀哉。屠夫一生未有大功,闪光点就是专为信陵君而来。  

   所以对于智囊团,是闲时“置来”急时用。

  信陵君顺利夺手军队,仍不望他的贤德之习。规定军队里父子同在的,父新回去;兄弟同在的,哥哥回去;若是独子的,不用去了,直接回家赡养父母。由此得精兵强将。  

  世界上最利害的武器,就是人心。你若把心收归了,利益大到无穷想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九九,大格局的人,与小格局的人,小九九是不同的。如此常替人着想,常说好话,常看人好处,是有道理的。   

  击退秦兵,信陵君让将领率军回到魏国,功成名就。但事物总分二方面,虽然完美解决了赵国的威胁,但由于偷了兵符,这于国来说是不忠之事;而锤死率军晋鄙,又属不义之事。自然魏国也回不去,信陵群于是与门客们在赵国中居住下来。  

  每个人物都是活灵灵的,专负使命而来,使命完成即走,如侯生之流。如同职场,平时只是重复过日子而已,但关键时候,拿捏到位,才彰现你在职场中,是个怎样的人物。所以职场中人,不用太过于考虑自己的利益,好好看看你的BOSS,是不是有如信陵君一样,是个贤德之士?上苍有好生之德,贤德之士会得护佑,走得更远,如果你的BOSS是这样的人,坚定跟着走,将来他得大利益,你得小利益,纵是小,但和别的普通人比起来,那也是大利益了。      

其他网友回答

信陵君救的不只是赵国,也延缓了魏国的灭亡,如果当时魏国听任秦军灭赵,魏国也就离灭亡不远了。战国时的贤者不同于秦汉之后,他们真正能做到“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而不是像后来的所谓忠臣,一味讲什么“文死谏,武死战”,人死之后,随之国破君亡,百姓更难免遭殃,此岂可谓忠乎!信陵君乃忠于其国而有负其君,此乃千吉大忠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