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三青团是什么组织?(三青团谁创立的)
- 知识
- 2022-06-22
- 299热度
- 0评论
网友提问:
历史上“三青团”是什么组织?
优质回答:
历史大剧《北平无战事》中,方孟韦的全系列职务是什么?他不仅是北平市警察局副局长、北平警备司令部侦缉处副处长,其实还有一个职务是“三青团北平书记长”。而其实最后一个职务,反而是前两个职务的基础,否则孟韦年纪轻轻怎么可能官职如此之高?光靠拼爹那也是不行的,因为他16岁就已经加入了三青团。
三青团的全称是“三民主义青年团”,也就是国民党当局在大陆期间建立的青年组织,正式成立时间的较晚,已经是抗日战争爆发以后的1938年。其基本性质与我方的“共青团”大体相同,共青团的全称你总该知道吧?因此在某种意义上,“三青团”也是蒋政权用来与我方争夺青年的重要工具,因为共青团1925年就成立了,尤其是国共合作抗日期间,竞争尤为激烈,因为老蒋发现在这个领域完全落后了。
三青团成立的另外一个诱因,是老蒋认为当时的国民党已经是鱼龙混杂良莠不齐,企图补充更新鲜的血液、更有能力的青年才俊,以期将来成为全盘接管和替代国民党的“预备队”。所以三青团从1938年7月9日成立伊始的“排面”就很大:老蒋自兼团长,陈诚、陈立夫、康泽等31人组成中央干事会,书记长则先后由陈诚和张治中出任。
通过这个所谓中央干事会的名单你会发现,三青团其实是横跨党、政、军几大领域的青年组织,其早期的基干力量,是黄埔系的“复兴社”和“CC系”的骨干分子,然后大肆在当时的军警人员﹑政工人员和各级公职人员中招收青年入团。所以三青团的底子就不干净,逐渐成为了军统和中统两大特务机构的外围组织,因为骨干成员里面大特务太多,比如康泽等等。
在抗日救国的大潮中,尽管有些爱国青年冲破层层封锁去了延安,但是大部分青年是不具备这个条件的,因此许多知识青年出于抗日爱国之心稀里糊涂就参加了三青团。而三青团为了笼络和宣传,抗战初期也在抗日救国的名义下,开展了一些公开活动,比如组织建立战地服务队﹑宣传队,去前线进行支前或者慰问,在后方照顾伤病员和军人家属等等,确实有一定的迷惑性。
同时由于沦陷区不断扩大,三青团更是利用条件的优势在各地纷纷建立青年招待所﹐安置流亡青年和学生,这也为三青团招兵买马提供了便利,1938年下半年团员总数只有1034人,到1945年底已突破100万人。以上海特别市为例,到1946年年3月,三青团上海支团已经拥有11个分团、1个分团筹备处、3个直属区队、408个区队、228个直属分队、1512个分队,团员总数达到为18760人(其中男性16802人,女性1958人),外围组织分子8743人。
在国民党中央党部和特务机构的严密控制下﹐三青团不断向青年团员灌输封建思想和反动思想﹐宣扬所谓“一个主义﹑一个政党﹑一个领袖”,也就是提倡对老蒋愚忠的法西斯思想。许多地区的三青团也被特务分子操纵,与军统和中统特务机构沆瀣一气,既成为外围特务组织,也成为迫害进步青年的工具,比如各战区设立的“青年劳动营”,就是用来关押爱国青年的,这里面胡宗南辖区内最为严重,许多青年奔赴延安不成,就被投入了青年劳动营。
到了抗战胜利前后,三青团的实控人其实已经变成了小蒋,无论是陈诚还是张治中都不过是台面上的人物,小蒋在抗战时期的赣南,就已经兼任三青团江西支团团长,1944年回重庆担任三青团“中央干部学校教育长”,在老蒋的支持下逐渐控制了三青团系统。并且在这个基础上,还发展扩充起来“青年军”系统,小蒋兼任青年军政治部主任,从而在抗战胜利以后,形成了与原各派系并驾齐区的新势力。
当然了,这个新兴的势力是非常鄙视国民党内的什么“CC系”、“政学系”的,认为他们腐败无能和老朽难堪大用,所以小蒋以三青团、青年军、“国防部预备干部局”以及后来成立的“铁血救国会”为基本力量,发起了对老派们的权力挑战,这一点在《北平无战事》里面有深刻的诠释。尤其是三青团内部的年轻势力,对把持朝政的老家伙们非常不满,强烈要求改组军政机构和重新进行权力分配。
本就是大厦将倾之际,老蒋担心大规模内斗反而会使大厦提前倒塌,于是暂时压制了小蒋的挑战行为,1947年9月决定实行“党团合并统一”,干脆将三青团并入国民党,所以三青团这个组织也就寿终正寝了。
其他网友回答
民国的三青团什么组织,为何差点取代国民党?
在很多民国剧中,有一些奇奇怪怪的组织,如复兴社、力行社、三青团、军统、中统等等。这些组织,实际上合起来代表了民国社会的全貌。
毕竟,国民党不是一个严格意义的政党,更像是一个官僚集团和买办集团的联合体。
今天,我们来聊聊民国差点取代国民党的三青团。
三青团,是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开始成立的一个抗日团体。1938年,蒋委员长主持的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通过成立“三青团”,就是三民主义青年团,鼓励大量公职人员、军警、政工参与,从而逐渐取代国民党,成为中国革命的新领导阶层。
三青团,实际上可以认为是复兴社和cc系的整合。复兴社是蒋介石为了阻止个人势力的最初尝试,后来复兴社的核心又成立了力行社,这些组织的目的只有一条,效忠领袖,建立起个人集权统治。而cc系则是在蒋介石组织下成立的国民党党务组织,后来竟然尾大不掉只好逐渐分化瓦解。
三青团打着爱国抗日的旗号,确实迷惑了一大批不明真相的青年。
一些知识青年被三青团的口号所打动,加入了三青团,后来却发现,三青团实际上是一个和中统、军统没什么特殊区别的特务组织。甚至,原先就让人很讨厌的国民党特务,竟然成了三青团的导师。
另一些没知识没文化的农村青年,加入三青团之后,也并没有及建立起如蒋委员长期望的“革命信仰”,反而陷入了更大的迷茫之中。
蒋委员长建立三青团,实际上是想要建立一个真正属于“蒋派”的势力。毕竟,国民党中鱼龙混杂,尤其是桂系军阀在国民党内部影响力相当巨大。可是,三青团的主要干部还是国民党的人,注定让这一希望落空。三青团的领导人,是陈诚、陈立夫、康泽等31人组成的中央干事会。你会发现,国民党中蒋派势力,分别以黄埔系、cc系、军统系为基本主干,借着三青团的名头,不停发展自己的势力。最终结果,三青团只能成了青年版的国民党。
对内来说,蒋委员长要求整合国民党内部势力的目的没有达成,对外与共产党争夺青年人才,他成功了吗?
抱歉,依然没有。
1938年主要有两个社会背景,一个背景是大量知识青年参加抗战,不少人辗转冲破封锁到达抗日圣地延安,成为了“三八式干部”;第二个背景是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这个阶段谁能从日占区抢到资源和人才,谁就是未来。
所以,蒋委员长抢夺青年,其实就是抢夺未来。
只可惜,还是败给了八路军新四军的“阳谋”。
蒋委员长的策略是,抢夺尽可能多的青年人才,以“十万青年十万兵,一寸江山一寸血”为号召,让年轻人团结在他的周围,进而得到美国军事援助,从而争夺未来。
而我们的策略却是,尽可能争取青年人才,让他们树立家国意识,不断在日军后方蚕食土地和村庄,断了日军的后路。将来这些有理想有文化而且身经百战的青年人才,会把中国带向更美好的未来。
很明显,同样是青年团队,三青团彻底输给了“红埔军校”和三八式干部。
值得一说的是,蒋委员长争取的大量青年,一些加入了国民党成了太子党成员,另一些则是参军入伍,成了国军精锐“青年军”。在解放战争中,这些新一代的反动派,会有怎样的命运呢?那就可想而知了。
其他网友回答
“三”就是三民主义,三青团就是以三民主义为宗旨的青年组织,全称是三民主义青年团。
成立背景
国民党是孙中山创立的一个政党,该党创建之后,高举反帝、反封建大旗,为结束军阀割据,为中国的统一作出了很大贡献。
但是国民党在1928年北伐成功之后,就忘记了初心,开始搞专制,走向了与人民为敌的道路。
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到了三十年代,国民党已经蜕变,官僚作风严重,贪腐盛行,纪律松弛。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日寇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国民党既要抗击外寇,又要内部维稳,面临着严峻考验。
作为国民党领袖的蒋介石对此忧心忡忡,他在1938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痛心疾首地说“我们的党差不多已成为一个空的躯壳而没有实质了,党的形式虽然存在,但党的精神差不多是完全消失了!”
“我们此时不忏悔,将更没有忏悔的机会。”
他还痛斥那些国民党骨干“不能为国牺牲,为民服务,为主义奋斗”。
成立宗旨
一、挽救国民党
国民党腐败成风,官僚主义盛行,成立一个新的组织,可以让国民党重整旗鼓,重振雄风,注入新的活力。
蒋介石下定决心,大声疾呼:“救国必先救党”,“救党必先自救,必先要救起党的各级干部和各个党员”。
蒋介石表示对国民党已经失望,他说:“国民党这几年来消沉散漫,积重难返,党部都已变成了衙门,党员已变成了官僚,无论如何设法改造,都不能彻底改造过来!”
“因此要在国民党之外另外设立一个青年团,来组织有理想的青年,好使他们挑起“革命”重担!”
二、加强专制
蒋介石当时是国民党领袖,但党务没有牢牢控制在自己手里。当时中国有句话叫“蒋家天下陈家党”,党务被陈氏兄弟的cc系掌控和垄断。他们还把持着国民党中统特务组织,势力更是渗透到国民党的各个角落。
除此之外,国民党内还有诸多派系,如汪精卫派、太子派、政学系等等,可以说是派系林立,内耗严重。
蒋另组三青团,可以抛开此前的所有派系,也可以对国民党各派系进行削弱和整合,巩固自己在国民党的地位。
三、拉拢共产党
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共产党呼吁国共进行合作,领导全民抗战。但是蒋介石说合作抗战可以,只能在“一个领袖、一个政党、一个主义”下进行。
共产党对此不能认可,觉得这是原则问题,不能妥协。
在此情况下,国民党提出国共两党都进行合作,组成一个新党即三青团。
1938年2月蒋介石致电周恩来表示希望两党“融为一体”:“竭诚盼望各党各派能够合而为一,并且为实现这个举国一致的新党起见,虽具有光荣悠久历史的国民党名义亦可以取消。我始终认定我们要对外战胜,要革命成功,就只能有一个党,一个团体。”
不久,陈立夫约谈周恩来,商讨国共在两党之外另起炉灶,组织一个三民主义青年团,由国共两党共同加入。
延安专门讨论了国民党的建议,提出共产党可以加入三青团,但是共产党员不能脱离原有组织关系。
共产党的立场跟国民党的初衷相距甚远,国民党觉得难以接受,共产党加入三青团的设想成为泡影。
三青团权限
1938年 4月,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通过设立三青团。那么三青团成立之后,在谁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呢?
蒋介石成立三青团既然是为了对国民党进行改造,国民党对三青团就没有领导权,也就是说二者没有隶属关系。
三青团可以自主运作,什么事不用请示国民党,经费也是蒋介石直接拨款。组织和人事安排,国民党也没有权力过问,更不能横加干涉。
青年团的骨干,大多来自黄埔军校学生,是蒋介石非常信赖的,所以三青团跟国民党平起平坐,不受国民党领导,成为党外之党。
这从三青团的领导层构成就可以看出来,三青团地位特殊。
7月9日,三青团在武昌正式成立。团长由蒋介石担任团长,统揽全局。蒋介石亲信陈诚为书记长、负责三青团日常事务。
而三青团骨干以“复兴社”为主。
复兴社的成员,大多数是黄埔军校毕业生和在校生,他们只效忠蒋介石一个人,对蒋绝对忠诚,对蒋唯命是从。
中央团部下社支团部、区团部、分团部、区队、分队等组织,并借社会服务之名,建有青年服务队等外围组织,吸收社会各界青年参加。
三青团成员构成
学生占团员总数48%,军、政、警、特工占团员总数51%,95%的成员年龄在35岁以下,87%的成员受过中等教育。男性占93%左右,6%左右为女性。
三青团成员人数
1939年7.4万人,1940年22万人,1941年36万人,1942年42万人;1945年抗战胜利时人数达到100万人,1946年130万人,1947年140万人。
三青团都干了些什么?
抗战初期,三青团完成了以下工作:(1)积极参加战时动员。(2)实施军事训练。(3)实施政治训练。(4)促进文化建设。(5)推行劳动服务。(6)培养生产技术。
他们积极宣传国民党抗日主张,号召百姓支持抗战,对热血青年进行各种培训,支持他们走向前线、报效国家,或者进行战地服务,做了一些有益的工作。
抗战后期,三青团响应蒋介石防共、反共号召,积极参与反共运动,犯下不少罪行。
比如破坏共产党组织,打击共产党活动,跟军统、中统一起对共产党进行污蔑、造谣,对共产党和民主党派关系挑拨离间。
三青团解散
抗战胜利后,三青团在响应蒋介石号召积极反共的同时,也争权夺利、参与国民党的派系斗争,介入地方选举。
蒋介石为此大为光火,觉得三青团的存在让国民党内耗严重,加剧了内部摩擦,形成了相互牵制,担心削弱国民党的力量。
在此情况下,蒋介石决定取消三青团。
1947年9月国民党六届四中全会暨中央党团联席会议决定实行“党团合并统一”﹐将三青团并入中国国民党。
其他网友回答
三青团全名三民主义青年团,是由老蒋主持成立的。
三青团说白了,其实就是相当于老蒋打着抗日救国的旗号,给自己的国民党储存的种子,或者说是为国民党储存的新鲜血液。老蒋当时的手下的平均年龄已经挺大了,都成老油条了,再不补充点青年,老蒋过几年就没人可用了。
梁启超先生曾在《少年中国说》中写到:少年强,则国强。强调的就是年轻人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更何况一个政党。第一,青年人,尤其是学生,肚中有墨水,胸中有抱负,一经磨练和学习自然能成为老蒋的大事的有力推手。第二,青年人有冲劲,只要给他枪,就敢上战场。
共产党疼惜青年人,不忍用他们。所以导致这些有宏图抱负的年轻人乱求医,求到老蒋头上。老蒋可不会像共产党那般,老蒋想到的是吸收这些来自各行各业的年轻人,发展他们,给他们洗脑,疯狂灌输反共思想和封建思想。由此,建立一张庞大的情报网,甚至说都有点特务组织的感觉。
不过呢,在抗战期间三青团还是办了不少好事的,像慰问伤兵,牺牲士兵的家属,宣传救国思想,自愿成立战地服务队等。
其他网友回答
和共青团性质一样,是国民党为爭夺年轻一代而在年轻人中成立的属于国民党方面的青年组织。共青团全称是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而三青团则是中国三民主义青年团。
该组织成立于一九三八年,起初是主要在各学校发展活动,影响与爭夺青年学生,与共产党,共青团及左派青年团体对抗,做了许多不光彩的事,甚至成了国民党残害进步青年学生的打手,在解放战爭期间,大批三青团员加入国民党军与解放军作战,是思想较顽固,激进的一股力量。在新中国建国前,随着国民党的失败,三青团也土崩瓦解,结束了其不光彩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