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有云:其猛如虎、贪如狼、狠如羊…(猛如虎狠如羊贪如狼怎么理解)

网友提问:

《史记》里面有句话“贪如狼,狠如羊”,司马迁说“狠如羊”是什么意思?

优质回答:

这句话出自《史记·项羽本纪》,原文是这样的:

因下令军中曰:“猛如虎,很如羊,贪如狼,强不可使者,皆斩之!”

这是宋义下的一道军令,具体的故事在这里就不讲了,注意一点就行:很通狠。

不顺从

对于“很”的解释,一直以来很有争议,有人把狠理解为执拗、不顺从,是根据《说文解字》来解释的,但实际上,说文解字对于“很”这个字,就有不同的解释,既有不顺从,也有凶狠的意思。

不聽从也。一曰行難也。一曰盭也。

所以,如果仅根据《说文解字》来解释为不顺从,似乎有些说不通,并且如果把很解释为不顺从,那么跟后面的“强(倔强)”就重复了,司马迁应该不会犯这样的错误。

但是,而且根据羊的习性,这个说法似乎又说得过去,普通人只知道羊儿温顺,很少有人知道羊发起性子来比牛还倔,不管是谁都劝不动。

凶狠

去掉不顺从这个答案,剩下的就是凶狠了,我们又会很奇怪,猛如虎、贪如狼都很好理解,但是羊儿不是温顺的代表吗,怎么是凶狠呢?

实际上,根据《史记》中这段话延伸出来一个成语叫“羊狠狼贪”,今天对狠的解释就是凶狠。

在《聊斋志异》中有用到这个成语,是用了形容当权者“贪婪凶恶”的意思。

另外,羊有一个特点,就是它吃草的时候,不像其他食草类动物那样,把草咬断了吃,羊的生理特征决定了它不觉被把草咬断的能力,所以它就只能把草连根拔起,这简直是斩草除根的完美诠释,民间有谚语曰:

牛食如浇,羊食如烧。

就是说羊吃过的草地,就跟火烧过的一样,枯萎难以再生。

这倒符合相遇的性格,喜欢玩屠城,相遇就好比那只羊,被屠的城就是草地,城中百姓就是草。

到了羊发情的季节它们则表现得更狠,在阳盛阴衰的羊群中,往往会因为争夺交配权而大打出手,换做别的动物打完也就算了,羊之间的斗争只有一句话:今天,我们之间,必须有一头要倒下。

可以说是凶狠至极了。

以上,是我对两种解释的认识,不代表我更倾向于某一种,欢迎交流。

键盘侠们随便喷,反正我也不会理你。

其他网友回答

这句原话是司马迁在《史记?项羽本纪》中的记载:钜鹿之战前夕,宋义下令军中:“猛如虎,很如羊,贪如狼,强不可使者,皆斩之。”其中“很如羊”的“很”,应为通假字,同“狠”。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宋义给军中下达命令说:“势如猛虎,违逆如羊,贪懒如狼,倔强不可为用的人,一律斩首。”

让人疑惑的是,虎狼好解释,羊在人们的心目中一向是温顺的形象,这里为什么会有“狠如羊”这么个形容词呢?

一、从古文释义这方面来看,这里的狠指的是 “违逆”。

违逆是什么意思呢?有书君认为,这里的违逆指的倔强、执拗。狠如羊,即指执拗、倔强如羊者。

羊,从表面上来看,是一种温顺的动物,其实不然。真正接触过羊的人会发现,羊是一种非常倔强执拗的动物。

如果大家小时候看过羊,就会深有体会,羊发起倔来,非常难拉动。有书君听家中长辈说起过。

有时候天要下雨了,人们要拉羊回去,但羊如果看上了哪丛草,想要吃的话,你是怎么都拉不动的,它是非犟在那里吃了那草不可的。如果看羊人不依着羊的,那么,很可能一人一羊在那儿要角力一番。

二、从羊的其他行为来看,羊也有“狠”的一面。

草原上的牧羊人都知道,只要是羊吃过的草场,保证一段时间内寸草不生!其他草食动物吃草时会直接咬断咀嚼,而羊吃草是将草连根拔起,这简直是“斩草除根”呐,够狠。

此外,羊看上去没什么大力气,但做事的时候从来不留余地,全力以赴,甚至经常为了一点小事就用力过猛把结实的羊角顶坏了。

从某种程度上,也许羊的倔强、执拗、斩草除根习性让为将者觉得,类如这样的士兵是不好指挥、难以控制的。所以才有“皆斩之”的命令吧。

有书君语 :有书送书季开始啦~每周会免费赠送1000本实体书给大家作为福利,本次送出的是年度必读之书《无声告白》。私信回复:福利,即可免费包邮领取书藉,本次仅剩200本,先到先得哦~

其他网友回答

司马迁说的狠如羊,是对项羽性格的描述。说的是项羽为人凶狠,且喜欢与人争强好胜。狠如羊就是说像羊一样凶狠,羊并不是我们想的那么温驯。

羊与羊对决是什么凶狠的,对决开始,羊就把羊角对准了对方,猛的就是一撞,不管对方认输不认输,羊都不会停止自己的撞击,它会一台机器一样重复地向对方撞过去,直到把对方撞到骨骼碎裂而死。古人正是因为看到羊的这股狠劲儿,方才将之形容项羽。

其他网友回答

司马迁说“狠如羊”,是不是毁人三观,颠覆了人们的认知,因为羊给人的印象历来温顺,怎么会凶狠如羊呢?

这句话出自《史记·项羽本纪》,原文如下:因下令军中曰:“猛如虎,很如羊,贪如狼,强不可使者,皆斩之!”

须说明的是,此处的很,古语通狠,就是凶狠的意思。

根据《史记》这段话,延伸出一个成语“羊狠狼贪”,《聊斋志异》引用过这个成语,形容当权者的“贪婪凶恶”。

人们纳闷,可以说猛如虎、贪如狼,怎么说羊凶狠呢?

说“狠如羊”,这要因为羊有两个习性。

一、羊看似温顺,性格平和,但羊有一个生理特点,牠吃草的时候,不像其他食草动物如牛、马那样,把草咬断吞入胃里再细嚼慢咽,羊吃草是连根拔起,可谓斩草除根,民间有个谚语:

牛食如浇,羊食如烧。

意思是说,羊吃过的草地,就跟大火烧过一样,寸草难生。来年不能“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史记》中说项羽的大军“狠如羊”,每当攻占一个城池,就要大开杀戒,被屠的城池和老百姓就要赶尽杀绝凶狠如羊。

二、羊平时温顺平和,但是到了发情的季节,牠们荷尔蒙爆棚,情欲难捱,为了获得和异性的交配权,牠们就会大打出手,凶狠异常,非要拼个你死我活不可。

《史记》中说项羽的军队“猛如虎,很如羊”,就是概括了项羽大军的凶狠好斗,像羊一样,不获全胜斩草除根决不罢休。

综上,形容一个人一支军队的凶悍,用“贪如狼,狠如羊”来比喻,既符合实际情况,也很形象。

其他网友回答

《史记》中,确有“因下令军中曰:‘猛如虎,很如羊,贪如狼,强不可使者,皆斩之’”之语。

第一,这个军令,不是项羽下的,而是上将军宋义。

第二,军令中,是说“很如羊”,而非“狠如羊”。

第三,这句话吗,丝毫没有夸奖项羽的意思。

各位不妨读一下《史记.项羽本纪第七》下面这段记述——

初,宋义所遇齐使者高陵君显在楚军,见楚王曰:“宋义论武信君之军必败,居数日,军果败。兵未战而先见败征,此可谓知兵矣。”王召宋义与计事而大说之,因置以为上将军,项羽为鲁公,为次将,范增为末将,救赵,诸别将皆属宋义,号为卿子冠军。行至安阳,留四十六日不进。项羽曰:“吾闻秦军围赵王巨鹿,疾引兵渡河,楚击其外,赵应其内,破秦军必矣。”宋义曰:“不然。夫搏牛之虻不可以破虮虱。今秦攻赵,战胜则兵罢,我承其敝;不胜,则我引兵鼓行而西,必举秦矣。故不如先斗秦赵。夫被坚执锐,义不如公;坐而运策,公不如义。”因下令军中:“猛如虎,很如羊,贪如狼,强不可使者,皆斩之。”乃遣其子宋襄相齐,身送之至无盐,饮酒高会。天寒大雨,土卒冻饥。天寒大雨,士兵冻饥。……项羽晨朝上将军宋义,即其帐中斩宋义头,……。项羽已杀卿子冠军,威震楚国,名闻诸侯。

事情前后很清楚——上将军宋义领兵不动,项羽规劝不听,且下令说“猛如虎,很如羊,贪如狼,强不可使者,皆斩之。”

最后,次将项羽不得不直接把宋义杀了。

这样来看,“很如羊”,也就不难理解了。

《说文》曰:“很,不听从也。”

许慎后面还有解释,可以忽略不计。上面对“很”的解读,已经可以与《史记》中的记述“对上号”了。

或曰,“很”与“狠”通假。

这个说法,有道理,但又站不住脚。

说“有道理”,是因为“很”字,确引申有“狠”义。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大子痤美而很。”《注》:“貌美而心很戾。”

“很戾”,可以解读为“狠”。

不过, 即便如此,说“很”与“狠”是“通假字”,仍然“站不住脚”,因为直至两晋,尚无“狠”字。

最早记录“狠”字的,是南朝梁武帝时期的《玉篇》,成书于公元543年。

而且,《玉篇》注“狠”字“五闲切”,约读“wan”。《唐韵》注“五还切”。《集韵》注“吾还切”,“兽名”。

唐宋时期,“狠”字使用仍然很少,亦读“yin”“ken”。读“ken”,通“豤”字,“豕食貌”,就是猪吃食的样子。

在司马迁的时代,一个字存在,另一个字不存在,这是不可以“通假”的。

还可以证明的是,唐张守节撰《史记正义》,是一部被后世很看重的著作。其在《卷七》所录《史记》原文,即“很”字而非“狠”字。在“很”字后他注曰:“很,何恳反。”

回到《史记》。

宋义的军令,是在项羽劝说立即进攻的情况下下达的。意思很明确,他举了三种“恃强”的表现——凶猛如虎要进攻的;如羊般“执拗”“不听从”上将军军令的;贪心过重像狼的,此等不听指挥者,“一律斩杀”。

先秦古人,大多在“不听从”“执拗”和“违逆”含义上,使用“很”字。

《庄子.渔父》:“见过不更,闻谏愈甚,谓之很。”

《国语.吴语》:“今王将很天而伐齐。”《注》:“很,违也。”

史上,对司马迁所记述的“很如羊”这句话,其实并没有什么歧义,就是“不听从”“执拗”和“违逆”。

真的不必去过度解读。更别脱离开《史记.项羽本纪》去凭空琢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