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士与和尚有什么区别(居士跟和尚有什么区别)

网友提问:

居士与和尚,有什么区别?

优质回答:

居士是在家的修行者,都是受了三歸五戒的善男信女们,有一部分都受了菩萨戒,这些人大都有俗世的工作,有家庭,子女。他们的大部分时间都被俗事所占用。但同时他们又是忠实的佛教信仰者,他们会利用一切可用的时间来学佛,修行。有的居士佛学造诣很深,修行工夫也十分了得。有的有长达几年的闭关经历。著名的居士有夏连居,李炳南,南还谨,黄念祖,江味农。甚至曾担任佛协主席的圆瑛老人,赵朴初也是居士身份。翻译有关阿毗达摩,清净道论的叶均也都是居士身份,台湾著名的佛教团体一一正觉教团的肖平实也都是居士身份。象他们这些人己终身治力投身于佛教事业和修行当中。

而僧人则是舍弃了世俗的一切,比如家庭,工作。剃度并受了沙弥戒,然后受过丘戒的岀家行者,修行和弘扬佛法成为他们生活的全部。他们穿着袈裟,服饰与普同人截然不同。他们秉承佛法,潜心修行,弘法利生,是真真正正的佛法传承者。中国历代高僧倍岀,他们的修行工夫十分了得,深得后世传承和颂扬。至于说和尚,人们习惯上把岀家僧人统称为和尚,其实不然。只有德高望垂的高僧才可称为和尚,如寺中的住寺,方丈,还有那些名望和修行功天很高的僧人。初出家受沙弥戒的称为沙弥,沙弥是十戒。而出家若干年后,志心岀家者可受比丘戒,比丘戒二百五十多条,要求相等严格。能够完全合手比丘戒标准的僧人是值得全社会尊重的。岀家人很了不起,我们一定要尊重岀家人,因缘具足时,适时对佛法僧三宝供养,广种福田,增长福慧。阿弥陀佛[祈祷][祈祷][祈祷]

其他网友回答

你说的和尚是指的僧人吧?在佛教中,出家修行的男僧人被称作比丘,出家修行的女僧人被称作比丘尼 ;在家修行的男居士被称作优婆塞,在家修行的女居士被称作优婆夷。虽同属佛的四众弟子,他们的区别在于:居士是在家修行人,僧人(和尚)是出家修行人。

其他网友回答

皈依佛门也分两种人,一种出家僧人,一种是在家居士,只要心里虔诚修佛,梵门始终为你打开,却不一定分门里门外的,只不过出家剃度的僧人需要守持清规戒律,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每日有固定的功课,按照师父的遵嘱去刻苦修行,至于这修行的进益,那就因人而异,大抵都不相同了,所以即使是佛祖也无法强迫某人修行的。可是在家居士就有所不同了,他们不必一定要持五戒,只在寺院里遵守山规,是真心的修行就可以了,平时在家照样可以吃荤饮酒,至于不邪淫妄语,能做得到的人,最好尽量克制自己,不过有时候宁可自己犯些罪过,也不要口不应心地去持五戒,不但一点功德没有,而且自欺欺人也是最大的妄语。

所以居士与和尚的区别就是:已经出家的僧人需要强制性地持戒,他们的师父对他们教导严格,需要断绝七情六欲,那么何为七情六欲呢?六欲指的是眼,耳,鼻,舌,身,意,这六个外尘根,也称外贼,人的心思都是会随着这六个外贼而出逃的,我们可以反思一下,是不是会看到某种现象的时候陷进去,不但陷进去,还会接二连三地浮想联翩,这就是外贼的力量,这在佛家叫作打妄想,所以出家人经常入定,作禅定功夫,就是要克服这六贼的力量,让自己的心如如不动,不随着六贼出逃。

那么又何为七情呢?七情指的是喜,怒,哀,惧,爱,恶,欲,人的心随着外六尘而出跑时,接触的环境不一样,内心就会产生相应不一样的感受,这就叫做六贼诱于外,而七情感于内,娑婆世界的人类都是有七情六欲的,而出家人就是要逐渐断除这七情六欲,方能入修行之大道,而在家的居士就相对自由许多了,他们可以凭自己的习惯喜好来定制修行的计划,没有人硬性地强迫他们需要做到哪一点,那么自然道行进益也是慢了许多。

本人就曾在我们县里的寺院作过居士,经常进去做一些洒扫工作,亲眼所见师父们除非有特殊的重大事情,否则每天都是固定的功课从不断绝地修行,而且也经常来教导我该如何发心,对于居士的痛苦状况,他们解决不了的,也会以佛法的道理灌输,最起码也要你撑起一颗正常的心态,只是对于修行的功课却从来不会加以强迫,因为居士毕竟是红尘内人,身上的琐事责任不断,修行与生活的比例只能按照的想法进行排列。

其他网友回答

居士是指在家修行人,而和尚是出家的修行人,汉地称和尚。居士简单地说是指受了三皈依(皈依佛法僧三宝)的佛弟子,而和尚则是指受持了出家戒律的比丘。

佛教"在家居士"修行时的事项主要包括:皈依三宝、受持五戒、持斋、修行菩萨六度、居家八法等等。居士皈依佛门后需要受持居士戒,有居士五戒,也有八关斋戒等

1.皈依三宝,一心向善,确信佛法僧三宝为身心归向依靠之处,更不皈依佛教以外的其它宗教与神庙,这是在家释徒的必要条件。

2.其次是奉行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佛法戒律虽然多,但最重要的就是五戒,从初发心学佛一直到菩萨都要遵守五戒,可不断绝尘缘,一切生活依旧。

3.持斋,持斋是在每月一定的日子里实行一种克己的生活,即过午不食,不涂香装饰和观歌舞剧,不坐卧高广床座。持斋的日子一般是阴历朔日、初八、十四、望日、二十三、二十九(晦日)。

4.大乘经典则广说在家菩萨应当怎样修六度、四摄等等。

5.居家八法,居家八法是佛陀针对在家人求得现实和未来安乐的八种修行,即方便具足、守护具足、善知识具足、正命具足、信具足、戒具足、施具足和慧具足。如果按照居家八法修行,不但得今世的安乐,还可得来世的安乐。

和尚”原来是从梵文这个字出来的,它的意思就是“师”。和尚本是一个尊称,要有一定资格堪为人师的才能够称和尚,不是任何人都能称的。

这个称呼并不限于男子,出家女众有资格的也可以称和尚。但是后来习俗上这个字被用为对一般出家人的称呼,而且一般当作是男众专用的名词,这是和原来的字义不合的。

和,为三界统称,尚,乃至高无上的意思,“和尚”之称华藏世界只有释迦能称得,但后世确把比丘都称为和尚了,也许是因为释迦涅磐之后,在世比丘为世间第一福田的缘故吧。和尚一词,纯由于西域语言的音转而来,在印度,通称世俗间的博士为「乌邪」,到了于阗国则称和社或和□(Khosha),到了中国则译成了和尚(见寄归传及秘藏记本)。

所以在印度的外道也有和尚及和尚尼的(杂阿含卷九.二五三及二五五等。) 可见和尚一词,并非佛教的专有名词,但在佛教,确有它的根据,佛教的律藏,称剃度师及传戒师为邬波驮耶( Upadhyaya),「和□」一词,就是根据这个而来,「和尚」一词,更是汉文的讹误。

最早见于汉文中的,可能是石勒崇信佛图澄而号佛图澄为「大和尚」。但在律中往往不用和尚,而用「和上」以别于流俗的讹误,因为,依照邬波驮耶的原意,应当译为亲教师,也唯有受了比丘戒十年以上,并且熟知比丘及比丘尼的二部大律之后,才有资格为人剃度、为人授戒、而被称为邬波驮耶。

这既不同于印度俗称博士的乌邪,更不同于中国误传的和尚——老僧是老和尚,小沙弥是小和尚,乃至阿毛阿狗恐怕长不大,也可取名叫和尚。

在佛教的律制中,初出家的,叫做沙弥(意思是勤加策励,息恶行慈),生年满二十岁,受了比丘戒,称为比丘(意思是乞士——上乞佛法,下乞饮食。中国人误传为「德比孔丘,故称比丘」,那也是笑话)。

受了比丘戒的五年之内,不得做出家同道之师;五年之后,若已通晓戒律,始可以所学的特长作师,称为轨范师,梵语叫做阿□梨耶,受人依止,教人习诵;到了十年之后,可作亲教师;到了二十年之后,称为上座;到了五十年以上,称为耆宿长老。

其他网友回答

居士与和尚从实质上印证,道出一处,無任何区别,一里一外,外修应万变,内修悟万千。唯有善果衡久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