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庆历新政失败的原因(范仲淹新政失败的原因)

网友提问:

一句话说明范仲淹庆历新政失败之根源?

优质回答:

纵中国历史,改革必然触碰现有官僚富豪的切身利益。如果得到皇帝的鼎力支持,或可成功,反之,皆以失败告终!商鞅变法成功,却落了个五马分尸的下场;王莽变革,却被豪强地主联合绞杀;王安石、张居正、康梁等皆是如此!

其他网友回答

一切脱离人民的政策都会失败。

其他网友回答

根源在于古代“官无封建,吏有封建”,他站在官家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企图动把持基层治理权利的封建胥吏们的奶酪,注定会遭到绝大多数人的反对,所以会失败。

其他网友回答

庆历新政的失败是必然的。

庆历新政的头号支持者是宋仁宗,宋仁宗支持改革的目的是维护统治,初衷是解决财政和军事危机,富国强兵。当时北宋在与西夏李元昊的战争中连战连败,损兵折将;北方的辽国也蠢蠢欲动,索取关南之地(今河北省白洋淀以东的大清河流域以南至河间市一带),被敲诈的宋仁宗没办法,每年给辽国增加岁银十万两,绢十万匹,才相安无事。与此同时,北宋内部农民起义和兵变,一年多于一年,一伙强于一伙,冗官、冗兵、冗费严重,积贫积弱,财政压力很大。所以,宋仁宗对于改革是抱有期望的,但是当期望影响统治的时候,他会毫不犹豫地选择维护统治,牺牲改革派,换言之,他不是一个坚定的改革派,他无法像秦孝公支持商鞅那样支持变法。

北宋皇室的一贯作风是重文抑武,分散权利,所以士大夫是统治的基础,重要性超过其他的阶级。严格来说,庆历新政只是一个小手术,涉及的主要是吏治方面,希望通过裁汰、考核官员,节省开支,不敢过多涉及社会经济问题,但这已经大大得罪了整个士大夫阶层。

改革主张主要有十条,我们只说最关键的三条。

第一条是严明官吏升降:以前的官吏升迁主要看资历年限,熬的时间够了,自然能更上一层楼,无关官员的能力、业务水平,这是一种雨露均沾,大多数人认可的升迁方式,毕竟只要身子骨硬朗,早晚能等到那一天。现在不同了,要考核KPI,业绩不突出的估计这辈子都没戏,这一棒子下去得得罪多少在职官员。

第二条是限制官僚滥进:这一条主要针对的是凭借祖辈余荫当官的人,北宋以前搞的主要是世袭爵位和封户特权,从北宋开始没法世袭爵位了,那就曲线救国,搞个恩荫制度,让儿孙后代也能沾沾光,毕竟奋斗一辈子还不是为了后代的荣华富贵,庆历新政的这一棒直接打在了特权阶层的头上,他们自然不会有好脸色。

第三条改革科举考试:科举考试原来考诗词歌赋,改革派来了,说以后不考这个了,以后考和社会社会实践相关的策论,走现实主义路线。这就相当于说考生准备的科目是英语,快考试了又说英语不考了,考阿拉伯语,一帮士子还不恨得牙痒痒。改革派还规定了士子必须入公立学校接受一定年限的教育,才能参加科举考试,希望通过延长学习时间,缓解冗官问题,本来二十岁就能拿国家发的工资了,现在二十五了还没编制,改革派算是把整个士大夫阶层得罪的透透的。

除了裁撤不合格的官员,合格的官员也要削减工资,节省开支,这就招致了所有人的反对,改革派一下子把自己的敌人最大化了。

士大夫阶层反对庆历改革,皇帝也没办法,总不能把反对的人都干掉吧,再说人也太多,干不过来啊。

庆历新政仅仅一年又四个月就失败了,后来的王安石变法吸取教训,没敢对吏治下手,坚持的时间相对来说就要长一点。

庆历新政并不仅仅是因为士大夫阶层的反对而失去宋仁宗的支持,更关键的是改革派的支持者陷入了朋党之争,这玩意本来只是政治主张不同,但是结党就不一样了,威胁到了皇权的稳固,皇帝铁定不会支持,在古代,朋党一说是极具杀伤力的武器,屡试不爽,后来王安石变法失败也和党争有关。

庆历新政改革措施这剂药下得太猛,没有循序渐进,只讲理想,不讲方法,失败也就是必然的了。改革派又给自己的落幕提提速,任用了一批嘴炮,觉得他们口号喊得响,是改革的有力支持者,但他们口号虽响,却不干实事,还发表一些奇怪的言论,引起了不好的影响,给改革带来了更大的阻力。变法期间,范仲淹、韩琦刚做出一派新的气象,当时的著名学者石介专门写文章来颂赞他们,说韩琦、范仲淹、欧阳修都是君子。为了对比更鲜明,他还列出了小人的名字,夏竦(宰相)居首位。文章是千古事,夏竦大为生气,他把石介的名字刻在牌子上放在自己家里,要让子子孙孙知道石介是家族的敌人。这篇文章瞬间把敌我的阵营变得泾渭分明,给改革派招来了大量的反对者,树立了更多的敌人。

庆历新政虽然失败了,但是为王安石变法提供了经验教训,毕竟改革的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没有九死一生,哪能走上康庄大道,只不过庆历新政在改革的历史上是一个失败者罢了。

其他网友回答

生不逢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