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僧格林沁后来怎样(为什么说僧格林沁的死是晚清军事史的重要转折点?)

网友提问:

为什么说僧格林沁的死是晚清军事史的重要转折点?

优质回答:

1865年6月12日,僧格林沁在平捻的时候阵亡,消息传回清廷中枢之后,“两宫震悼”,吓坏了慈禧,也吓坏了满朝臣工。

清史稿评价僧格林沁:“有清藩部建大勋者,惟僧格林沁及策凌二人。”

清朝设有五个藩部,即蒙古、青海、西藏、新疆和黑龙江布特哈,藩部不同于藩属国之处在于它们直接受到清朝的统治,最高权力机构为理藩院。

僧格林沁和策凌一样,出身于蒙古博尔济吉特氏,五个藩部这么多人,可实际上真正为清朝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的却只有僧、策二人而已。

僧格林沁之于清朝,犹如满桂之于明朝,只不过,僧格林沁之死对于清朝的影响却远甚于满桂之死对于明朝的影响,说僧格林沁之死是晚清军事史上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转折点并不为过,说僧格林沁之死改变了清朝国运亦可。

为什么死了一个僧格林沁,竟让清朝满朝悲戚,如丧考妣?

僧格林沁是晚清军事史上一个绕不过去的人物,清史稿说他和策凌是藩部中为清朝建立大功勋的唯二之人,倒不如说他是晚清唯一一个还能打仗、会打仗和敢打仗的旗人将领,毕竟当时的满人已无人堪用。

咸丰三年,太平军将领林凤祥、李开芳率师北上,席卷山东,竟有直逼京畿之势,将咸丰皇帝吓了个够呛。

好在僧格林沁屡出奇谋奇兵,先于咸丰五年正月东连镇木城,活捉敌将林凤祥;再于六月在山东冯官屯生擒李开芳。林、李二人是太平军一时之宿将,僧格林沁打败了他们,也打断了太平军的北伐之路,从而保住了清朝的半壁江山,这也是清朝将僧格林沁视为“长城”的原因。

后来,捻军再起于山东,咸丰皇帝一看无人可用,只好再次起用了僧格林沁,让他率师平捻。

僧格林沁率领所部打得捻军找不着北,从太平军到英法联军,再到到捻军,清朝京畿三次面临险境,清政府都是让僧格林沁出手。

只可惜,僧格林沁只挡住了太平军那一次,英法联军那一次失败了,捻军这一次更惨!

僧格林沁竟然上当被围,陷入了捻军的包围之中,最后在突围时坠于马下,从而被追上来的捻军给一刀砍了。

从此之后,旗人之中,再无一个可用之人,清朝统治者能不伤心?

僧格林沁和曾国藩素有“北僧南曾”之称,原本一北一南共同拱卫清朝江山的同时又相互钳制,但是僧王一死,打破了这个平衡。

僧格林沁代表的是清朝的根本——八旗军军事集团,曾国藩则代表的是新兴的汉族军事集团,清政府更相信僧格林沁还是曾国藩?这是不言而喻的事。

此外,僧格林沁也是晚清八旗军的灵魂人物,他在,则八旗军尚可一用;他亡,则八旗军没了灵魂,再无一战之力。

这时候僧格林沁的阵亡,便代表着被清朝视为根本利益所在的八旗军军事集团被以曾国藩为首的汉族军事集团所取代,所以说僧格林沁的死是晚清军事史上的重要转折点一点也不为过。

没有了僧格林沁,便没有了精锐的蒙古铁骑,没有人可堪一战的八旗军,清政府还能用谁去制衡湘军?

如果任由湘军继续发展的话,将来功高盖主,曾国藩想谋权篡位怎么办?

所以,僧格林沁的死被清政府视为失去了“国之柱石”,没有柱石,焉能安稳?

僧格林沁一死,八旗军再不堪一用,清朝自此失去一臂,也因此不得不开始重要汉人将领,从而使得清朝的军权开始从满人、旗人的手中流向汉人将领。

僧格林沁死后,曾国藩的湘军迅速发展成为了清军中的最强军,让慈禧和清政府忌惮不已,这也是慈禧在曾国藩平定太平天国之后,想方设法废了湘军的原因。

好在曾国藩想要“成圣”,没想着造反,所以好好地配合慈禧裁撤了湘军。

只不过,湘军虽然被解散了,但是清政府却已经没办法阻挡汉人将领的崛起,李鸿章的淮军和左宗棠的楚军,以及后来的聂士成的武毅军、宋庆的毅军和袁世凯的北洋新军,这些成为支撑晚清统治的军事集团又有哪一个不是以汉人将领为首?

这一切,始于僧格林沁的阵亡。

所以,僧格林沁的死不仅是晚清军事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也标志着晚清的政治格局和军事格局的转变,从而改变了清朝国运,这恐怕也是蔡东藩评价僧格林沁为“清祚之所赖以保存者也”的原因。

其他网友回答

僧格林沁的是清末非常重要的军事人物,不仅仅是说他本人,而是说他带出了一批猛将。在很大程度上了恢复了一部分八旗军的战斗力。

僧格林沁手下的多隆阿率领1万八旗打败了陕甘数十万回军,金顺作为副司令和前敌总指挥参加了左宗棠收复新疆的战役,多隆阿,都兴阿,西凌阿等人还在湖北摧毁了太平军英王陈玉成的主力。

而在高楼寨一战,损失了太多勋贵军官,可以说这是八旗军创办以来一战损失军官最多的一战。满洲镶黄旗翼长恒龄、齐齐哈尔副都统舒伦保等等都战死了,而且还死了很多开国功臣的后代。

僧格林沁率领的部队包括东部察哈尔三盟蒙古军,黑龙江吉林八旗军,还有西方人训练的汉人步枪队。结果,僧格林沁自认为部队精锐,一味追击,最后的步骑万人全部陷入包围圈。

在狭窄地形上,数万捻军手持几米长的长杆长矛一顿攒刺,在上万捻军骑兵配合在在狭小地形完全击败了蒙古军和八旗军骑兵。苏克金、舒通额、恒龄,舒伦保,舒通额,全顺等人全部战死,其中都统级别的就有4个人。

这造成的严重后果就是八旗军,硕果仅存有作战能力的中级以上军官,基本在这个包围圈里面全灭,也就是后继无人了。而且,黑龙江,吉林八旗马队在清朝看来非常珍贵,本来就分了1万人跟着左宗棠去西北各省转战,最后一直到新疆,就剩下这些也都损失了在了高楼寨。

据称在战场上,华丽丽的单眼双眼三眼花翎就装了几个大篓子,缴获战马数千匹。最后,只能征调黑龙江八旗西丹马队了,也就是未成年少年组成的骑兵队伍。

后来就是清朝失去了对北方的控制,只能提拔湘淮军将领到北方驻防。从此湘淮军掌握了南方和北方的所有防务。

其实算起来清末八旗军历次战争也损失了很多人,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损失了1000多人,在第2次鸦片战争的大沽口炮台,石缝炮台,张家湾和八里桥又损失了数千人,在对太平天国战争,捻军战争又损失1万多人。

最后在高楼寨又损失了6000-7000人,最后的一支八旗军部队在金顺带领下,在西北五省转战十年,战斗艰苦,也损失过半。从此,八旗军已经不能作为一支主要战斗军团参战了。

其他网友回答

用最简单的一句话来说,那就是标着着满清在军事掌控上的彻底丧失,也标志着汉族官员已经完全掌控了晚清的军事,政治,教育,地方督抚的权力。

僧格林沁是满清自己所掌控的最后一支嫡系武装部队。是晚清唯一善战武将,而且对满清忠心耿耿。僧格林沁,博尔济吉特氏,蒙古族,放牛娃出身,由于被道光皇帝的妹妹收为养子。得以在1825年入嗣袭扎萨克多罗郡王。旋入京,为御前行走。授御前大臣。先后担任领侍卫内大臣、正蓝旗蒙古都统、镶白旗满洲都统等职,颇得道光、咸丰两朝帝王宠信。应该最后一个能征善战的满清将领。

僧格林沁的指挥才能应该是不错的,在清水看来,在个人军事素养上应该高于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的等汉族高级将领,曾击败打到北京附近的太平军,而在和英法联军交战中大败,导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这个战役换成谁也打不赢,失败不应该算在僧格林沁的身上。后在公元1865年入山东清剿捻军,在菏泽高楼寨之战中,中捻军伏击失败,半夜突围时候逃至吴家店,为捻军斩杀。

僧格林沁在的时候,有南有曾帅,北有僧王之说,是满清国祚最后之所依赖的保障和以保存护者。是满清贵族,是八旗军事存在的标志。实数满清最后的倚仗。

僧格林沁的战死的最大输家就是就是满清,从此以后满清只得依靠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汉族军事统帅以及湘军、淮军等地方军。满清中央政府失去了真正意义上的军事统帅权,也就造成兵为将有、地方军事化趋势。其实也就是军阀割据,满清在实际意义上已经没有军事指挥权了。僧格林沁之死,也标志着落后的军事武装的旧式八旗制度已经与这个时代格格不入了,他已经是落日余晖雄风不在,而汉族士大夫的新式武装终于登上历史的舞台,属于他们的时代必将来临了。这是历史的必然。

就此汉族将领掌控的军事力量就此形成,也使得汉族政治力量控制了地方实力;僧格林沁的死标志中国热兵器时代的开启。虽然满清数次想从汉族手中夺回军事权力但实在是没人了,从此以后满清就只有等死了。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其他网友回答

因为僧格林沁的军队,是清庭最后可以控制的有战斗力的军队了,当然这里的有战斗力,只是就冷兵器战争而言。

大家可以看看当时清朝局势,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起义太平天国被平定,但平定的不是清朝八旗军队,也不是绿营兵马,而是曾国藩搞地方团练创建出的湘军镇压的。

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不只是曾国藩功高震主,更是意味着湘军是当时最具战斗力的军队,中央朝廷所能控制的八旗和绿营,说白了这些军队也就是字面意思了,真打起来,恐怕还不如放五万头猪让对方抓呢,毕竟抓猪需要时间,而这些军队一触即溃,跑的比兔子还快,简直是啥作用的起不到!

而僧格林沁率领的军队呢,早在太平天国北伐军到天津一带时,就展现出自己的战斗力了,镇压了这支北伐军,当时咸丰帝高兴之下赐僧格林沁“湍多巴图鲁”称号,还进封为亲王;更是因为僧格林沁与朝廷的特殊关系,可以说他率领的军队是朝廷最后可以依仗信任的军队了。

僧格林沁与朝廷是什么关系?

按史书记载僧格林沁是成吉思汗二弟哈布图哈萨尔的二十六代孙,也就是说他拥有黄金家族的血脉。

当然到了他这一代时,家里也就是一个普通草原家庭,甚至还贫穷。

1825年,也就是道光五年,僧格林沁被选为索特纳木多布斋郡王的嗣子,也就是被人家收为养子,一步登天了,承袭为科尔沁左翼后旗扎萨克郡王。

大家可能认为,一个蒙古郡王而已,能与朝廷有多紧密的联系呢,别着急且看宋安之继续说下去。

索特纳木多布斋郡王的确对于朝廷来说不那么重要,但他的妻子重要啊,他的妻子是嘉庆帝第三女庄敬和硕公主,也就是说僧格林沁被道光帝的姐姐收为养子了,是道光帝的外甥,咸丰帝的表兄弟。

正因为这层关系,所以清庭对于僧格林沁很是重视,屡屡加官进爵,而僧格林沁也知恩图报,对于朝廷也是忠心耿耿,而且他带兵也有一套,在当时朝廷军队战斗力直线下降,不堪一击的背景下,僧格林沁带的兵,战斗力可谓是独树一帜。

正因为僧格林沁率领的军队有战斗力,本身也是身经百战,会统领军队,所以是在湘军崛起以后,清庭最后可以依仗的有战斗力的军队了。

但不巧的是,1864年太平天国被曾国藩平定,次年僧格林沁剿灭捻军之时身中埋伏,战死沙场。

他这一死,不只是意味着朝廷损失一位亲王,损失一位身经百战的大将,更是损失了朝廷对抗湘军的最后依仗。

僧格林沁死后,湘军可谓是彻底一家独大,再无可以稍微牵制平衡之人,还好曾国藩并无反意,加之慈禧太后通过自己的权谋之术,来打压分化湘军内部,才不至于使湘军反客为主,甚至造反的。

所以说僧格林沁之死,的确可以称之为晚清军事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从此清庭有战斗力的军队也就是湘军一家独大了,清庭只能采取分化打压来维持平衡,而在这个过程之中,被压制了二百多年的汉人势力迅速抬头,自此以后,清朝全国各地督抚基本上都是汉人担任,中央朝廷式微,全凭慈禧的权谋之术维持最后的威严,等到八国联军侵华之时,南方几省督抚甚至不遵朝廷诏令,直接进行了东南互保。

谢谢观看宋安之独家原创回答,欢迎吐槽、点赞、关注~

其他网友回答

在清朝276年的历史中,除了建国初期的定南王孔有德、靖南王耿精忠、平南王尚可喜、平西王吴三桂、武勋王舒穆禄·扬古利(追封)和义王孙可望之外,就只有三位非宗室大臣被封王,他们分别是傅恒、福康安和僧格林沁。

其中,傅恒和福安康都是死后被追封的,并且所封“王”的级别也只是郡王而已,但僧格林沁却是在生前被晋封为亲王,由此他也成为三藩之乱后,清朝历史上第一个在生前被封王的异姓大臣,由此可见僧格林沁对于清朝的贡献。

僧格林沁虽然是成吉思汗二弟哈布图哈萨尔的二十六代孙,但传到他这一代时,昔日的辉煌早已经烟消云散,他自幼家境贫寒,还曾随父亲为富人放牧为生。后来在伯父的帮助下,他先是被选定为索特纳木多布斋郡王嗣子,后又到京城当官,由此开始走上政治舞台。

大家知道,大清本是以骑射立国,蒙古铁骑更是天下无敌,后来僧格林沁所担任的,正是镶黄旗蒙古都统,手上掌握着蒙古八旗中最精锐的镶黄旗,这近2万余人的满清铁骑,被称作是大清最精锐的骑兵,也是清朝最后的王牌。

当时民间有传言,叫做南有曾帅,北有僧王。这其中的曾帅,就是指的湘军的创始人曾国藩,而这位僧王,就是指的僧格林沁。咸丰皇帝也曾自豪的将僧格林沁比作是清廷的长城、国之柱石。

在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后,僧格林沁先是率部生擒太平天国北伐军统帅林凤祥,接着又在山东冯官屯剿灭太平天国李开芳部,生擒李开芳。其后两年,僧格林沁参与大小数百战,全部殄灭,无一漏网,因此威名震于海内。

后来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时,僧格林沁又率部击毁英军战舰3艘,使英军死伤464人,英海军司令贺布受重伤。相持数日,英法联军军舰撤走,从而取得大沽口保卫战的胜利。

这场胜利,是自1840年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入侵以来中国军队抵抗外国入侵所取得的第一次重大胜利。清廷对僧格林沁和有功将士大加奖赏。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也对此事给予充分关注与肯定。

在当时的背景下,清朝的正规军已经基本上被太平军灭的差不多,而湘军和淮军等地方汉人军阀又已经全面兴起,俨然对满人的统治和地位产生了威胁。

此时,清朝唯一能够信赖的军队,就只有僧格林沁到骑兵部队,同时僧格林沁也成为抵制汉人地方军阀势力的一支重要的武装力量。

但是,僧格林沁的骑兵神话终究还是走向末路,在公元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城之时,僧格林沁奉命率部前去迎战,但这些身披铁甲的巴图鲁们终究没能挡住高速射击而来的枪弹,僧格林沁兵败八里桥,损失数千人,最终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圆明园被毁。

同年,直隶、山东及河间府一带捻军四起,僧格林沁又奉命率部赴山东与捻军作战。志在必得的僧格林沁,决心一鼓作气将捻军彻底歼灭。但他并不知道,或者说难以理解,新的对手与他过去曾经击败过的太平军部队,已经完全不一样,不管是战术还是武器。

但是,僧格林沁却还是仿照原先消灭太平军的战略战术方式,对捻军发起骑兵冲锋,结果在高楼寨一战中,僧格林沁的部队被捻军引诱到精心设计的包围圈,最终遭遇全歼,2万余满清铁骑全军覆没。

当时的捻军并没有找到僧格林沁尸首,这个时候出来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兵,手里拿着顶戴花翎,他说打仗的时候看到一个当官的受伤坠下马,逃到了麦田里。于是他悄悄跟上去,一刀砍下这个大官的人头,这个大官就是僧格林沁,享年55岁;这个小兵叫做张皮绠,当时才16岁。

僧格林沁死后,清廷再无嫡系军队可用,只能大规模启用汉人和汉军,于是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率湘军和淮军进入北方剿捻。1868年,捻军被基本消灭。

自此,清朝的军事力量全线衰落,汉族官员开始全面掌控晚清的军政和地方督抚权力。与此同时,僧格林沁的死标志着冷兵器时代结束,热兵器时代的开启。此后,清军彻底放弃骑兵冲锋战术,清军也开始进行改制,新式军队开始诞生。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为什么说僧格林沁的死是晚清军事史的重要转折点.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