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秀华的诗《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读后感(你读过余秀华《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吗?有何感想?)

网友提问:

你读过余秀华《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吗?有何感想?

优质回答:

对《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这首诗的理解,其实作者已做了说明,她是把这种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的行为看成是一种执着的真爱。这样,她把诗要表达的意境就定位这里了。这有点让人失望。本来,她不解释,读者却会按照文学形象大于作者主观构想的效果去做自己的理解。这样或许会有不一样的效果。

我开始看了这首诗,压根也没把“睡”字理解为男女之事,因为如果诗在这样表达,那就太直白和粗俗了。所以我总以为,“睡”这个动词是一个意象,它的寓意是追求,而“你”则象征理想或美好的事物。如果这样理解,我们就可以把“穿过大半个中国”以及“穿过枪林弹雨”、“把无数个黑夜摁进一个黎明”、“无数个我奔跑成一个我”理解为对理想追求的执着和急切。当然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也会被一些蝴蝶带入歧途”、“也会误把赞美当成春天”,甚至“把一个和横店类似的村庄当成故乡”,这些我们也可理解为,人在执着追求理想过程中走向理想的反面的悲催和无可掌控目标的悲哀。这样,诗的意义或许会更有张力,让矛盾冲突形成戏剧效果。

本人的一点粗陋之见,就教于高人。

其他网友回答

《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是余秀华的成名作,也是饱受争议的一首诗歌。现代诗歌读了成千上万,能撩到我泪奔的诗不多(虽然我心太软,泪点极低),其中就有这一首。余秀华,算你狠。至于是哪里撩到了我,后面点评的时候会告诉大家。

   其实,睡你和被你睡是差不多的(无论是睡你还是被睡,我们都是平等的,另类强调人际关系的平等)

   无非是两具肉体碰撞的力,无非是这力催开的花朵(花朵是美的,是应结果的,这是对睡的肯定,也是对平等社会中“平等”的疑惑)

   无非是这花朵虚拟出的春天让我们误以为生命被重新打开(虚拟两字否定了花、否定了睡,肯定了上一句的疑惑,甚至怀疑生命能不能重新焕发光彩)

   以上是诗的第一节,在第一句,诗人就高调地以睡与被睡为题,提出了男女平权这样的主题,第二句立即以浓烈的情色氛围进一步要亮瞎你的双眼。很黄很暴力地对现实中虚伪平等进行叙述。到了第三句,讲述虚伪平等的结果,流露出一种失落、无奈、幻灭的情绪。降低调门,既为向下一节延伸过度,同时也为后面的高潮部分让出上升空间。诗人把这一技巧玩得蛮嗨。

   我隔壁的二傻都知道,古诗词其实是唱词,和曲目是互相依存,相得益彰的,现在诗歌虽然不再入曲,但写诗、赏诗的习惯已经养成了,音韵的起伏跌宕已经深深地根植在诗歌的基因中了。一般而言,诗与歌的开头部分是不宜过高的。就像本山大叔唱歌,第一句就猛吼一嗓子,把疯人院的老头唱倒了一排,被丹丹大婶总结为:人家唱歌要钱,他唱歌要命。写诗也一样,起句太高,后面如果接不住,诗就废了,至少不能算上品。毁在这道坎上而不自知的现代诗人成千上万。且看余秀华接下来是怎么嗨的。

   大半个(不是整个哦)中国,什么都在(这个百分比比大半个要大的多,意在强调下列事例的普遍性)发生:火山在喷(自然环境的恶化),河流在枯(不仅仅是环境的自然恶化)

   一些不被关心(懒得关心或者不值得关心,已失去利用价值)的政治犯(精神上的富有者)和流民(精神、物质的双料低保人群)

   一路在枪口(暴力成为常态)的麋鹿(粗壮阳刚)和丹顶鹤(纤弱阴柔)

   以上是诗的第二节,写路上的所见所闻。第一句承接首节尾句,以平淡无奇,甚至低到尘埃的语气展开叙述,就像拳家,欲出重拳,气沉丹田。第二句调门开始爬坡,把政治犯和流民并列提出来。

很多人说这是首写性事的情诗,有这么写情诗的么,有这么写性事的么,这不是要写肉体的碰撞,这是在渴求灵魂的融合。所谓“睡你”,是在追求独立与平等,是对未知的精神世界孜孜不倦的探索,是对诗和远方最深刻的敬意。 

 

如果现在你还认为这是一首情诗,好吧,我只好说:你没有错,因为你忒多情了。

回答至此圆满结束,喜欢的老铁们麻烦点个赞,评个论,转个发。

其他网友回答

这个诗其实是一首勇敢的女性主义的诗,不能仅仅当做一个哗众取宠,带有暧昧的口水诗。

诗很大胆,直接,节奏感也很好,冲击力很强,所以才广为流传。

而且,诗人本身有疾病,这首诗歌却如此妖艳,艺术和真实形成巨大的反差。她的文字相当有天赋,充满想象。

诗歌充满了欲望的憧憬,生命的力量,写的很唯美,比较特殊,容易产生人性的共鸣。

附原文

《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

其实,睡你和被你睡是差不多的,无非是

两具肉体碰撞的力,无非是这力催开的花朵

无非是这花朵虚拟出的春天让我们误以为生命被重新打开

大半个中国,什么都在发生:火山在喷,河流在枯

一些不被关心的政治犯和流民

一路在枪口的麋鹿和丹顶鹤

我是穿过枪林弹雨去睡你

我是把无数的黑夜摁进一个黎明去睡你

我是无数个我奔跑成一个我去睡你

当然我也会被一些蝴蝶带入歧途

把一些赞美当成春天

把一个和横店类似的村庄当成故乡

而它们

都是我去睡你必不可少的理由

其他网友回答

读过。这首诗给我的感觉是纯粹,粘着尘土气的原始纯粹。

读文学作品,经常会结合时代和作者背景经历去读。余秀华因为脑瘫口齿不清行动不便,读完高中之后没有工作赋闲在家。她生活在湖北农村,她不会沾染大城市纸醉金迷的迷茫,她每天坐在阳光下透过树影,看这片纯然的土地上生发的一切。

所以她的诗带着尘土味原始的纯粹,是内心的映射,灵魂的渴望。

整首诗的文字,看来粗鄙,但实际上,人活一世为的也只是食色性。这首诗句句都有睡你,但句句都不仅仅是睡你,满纸都是余秀华的生命力,是她想要活出来所做的挣扎。

其他网友回答

我是清风,我来回答:

你读过余秀华《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吗?有何感想?

《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英文名称又叫《(I Crossed Half of China to Sleep with You》),这是网络诗人余秀华发表于2014年10月的一首诗,此诗一出便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她将“睡你”这个词明目张胆地写在诗歌的开头,不可不谓之标新立异。文人的风雅和严肃陷入了新的思索之中,这种思索可以说打开了大家对诗歌一些新看法。

一、睡你的初衷

余秀华她本来是湖北省钟祥市横店村的一名普通的农村妇女,出生时由于倒产缺氧导致全身瘫痪,行动不甚方便。高中毕业后赋闲在家,19岁不自由恋爱的婚姻。平时,她喜欢写点诗歌文字,当做是自己的业余爱好。到2009年时才开始正式的写作。2014年11月在《诗刊》上发表诗作,后有结成诗集《月光落在左手上》。

对于她所写的这首《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余秀华说是去看一位异性朋友,而后和一群诗友在网络上聊天时谈到: “大家整天开玩笑,本来这就是一句玩笑话,‘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用这个当题目我觉得很有意思,就把它拿出来用,其实就是和诗友的一句玩笑话。”

而这样的玩笑话恰好说出了她自己的心声——“生命被重新打开”。这首诗也确确实实地展示了一名女性心灵的成长史。

二、为何要“走遍大半个中国”?

网络诗人余秀华从小便身患残疾,行动多有不便。这使得她看待这个世界的方式和方法自然与常人有所不同,或者说更为的细腻和敏感。

就像半路瘫痪的史铁生在痛苦和病翳的残缺里去寻找自己生命的意义,那么,他天然地就有一种与常人相异的感触。苦痛和磨难使得他写出的《老海棠树》和《我与地坛》这样的作品,从生命的残缺中找寻美和爱。

余秀华在这首诗中或许也进行着更为精细的诗歌地探讨和摸索。所以,当她写出要“走遍大半个中国”的时候,其实是在对自己曾经丢失的那一部分的找寻,过程或许艰辛而痛苦。

行动不便的她,靠着自己的方式,用非正常人的方式跨越中国,跨越她心中的距离,从而成就她内心的完整。尽管过程痛苦,可正因为痛苦才能动人心魄。

三、直面自己的女性成长史

其实相对于中国诗人来说,很少有人讲床围之事公之于众,这么直白又大胆的讲起。余秀华可以算是个异数,因为农民诗人和农民作家在当代文坛其实不是很有说服力,而学界的看法呈现出多元化,这就导致了好的极好,差的极差,有的看法就更多了。

当然,作为一个女性诗人,能够直面自己的欲望,并且将欲望当做是补齐自己残缺的一种方式,那么,她也在从中找寻到自己的“春天”和“黎明”。女性作为当代文化符号,很多时候是代表着弱者和被动接受者,她们在社会话语下呈现出屈服和温顺。

而余秀华将这种符号打破:女性是“花朵”、“蝴蝶”、“在枪口的麋鹿和丹顶鹤”这样脆弱而又美丽的事物,同样女性在强权和恐惧中又是“春天”、“黎明”。

尽管“枪林弹雨”、“火山喷发”等等,女性都无所畏惧,勇敢地去追寻自己的本心,从痛苦和绝望中找寻自己的价值和意义,这样便使得女性的成长更带有人性本位的味道——

即开始直面自己的欲望,同样,也放开自己的心胸去坦然地面对世间的灾难和磨练,成长为一个真正健全而又强大的新时代女性。

题外话:

文学界盛行一时的“诗人已死”的观点,其实也和这首诗有点关系。因为,文学从接受者的角度出发,当诗歌产生的那一刻起,诗歌就不再属于诗人,他真正的归属应该是读者。读者接受诗歌,对诗歌的含义和 意象进行新的定位,这才使得诗歌处于完整的状态之下。所以,文学界也有这种说法“诗人已死”。

从笔者的角度来看,笔者更喜欢带个人色彩的理性解读。情绪太过于饱满会失去对文字的理性判断,太过于隔绝主观的感受会使得人变得机械没有灵气。因此,评判文字时,有点小个性,提出自己的看法其实是不伤大雅的。

请诸位大佬指正——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你读过余秀华《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吗有何感想.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