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小说读后感悟(《活着》小说读后,最大的感触是什么?)
- 读后感作文
- 2022-06-17
- 63热度
- 0评论
网友提问:
《活着》小说读后,最大的感触是什么?
优质回答:
完全没必要长篇大论,最大的感受就是:
《活着》真好,活着真好…
其他网友回答
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
这是余华小说《活着》的主人公福贵在暮年的晚风中唱的一首歌。
歌声苍凉,令人泪奔!
读了余华的小说《活着》,最大的感受就是,活着真难,活着真好。
我们先梳理一下福贵的生活轨迹:
福贵的前期生活,作为地主家的少爷,游手好闲,海嫖滥赌博,最终败光家业,气死老爹。
福贵的后期生活,灾难接踵而至。母亲病重,他去买药的路上被抓壮丁。当了两年窝囊兵,后来被俘、遣返。回家后,母亲已经去世。女儿凤霞因病成了聋哑人。儿子为救县长夫人有庆被抽干了血而死。女儿嫁给二喜,却因产后大出血而死,留下外孙苦根。女婿二喜干活时意外被压死。福贵带着苦根过活,苦根却因吃多了豆子而被撑死。最后,只有年老的福贵与一头老牛相依为命。
读罢小说,掩卷沉思,心头沉甸甸的。几点感受不能不说:
一、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
余华冷峻而残忍地把笔下的人物福贵放在了一条苦难的河流之中。这条苦难之河由一个又一个的政治运动、战争和一个又一个的意外灾难组成。他让福贵的亲人一个又一个地相继死去。却让福贵来承受一重又一重的打击与痛苦。对于生活在底层的人来说,生活和幸存就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它们之间轻微的分界在于方向的不同。作者让福贵自己讲述自己的故事,福贵讲述出来的是自己的幸存。而作为读者,我们看到的则是福贵的不幸。于是,福贵超然飘飞于苦难之上,而我们则陷入深深的悲苦之中。这就是余华转嫁苦难之法。于是福贵就是“为了活着本身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以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余华语)。“活着”一词,在语言中是充满力量的。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忍受生命赋予人的责任,忍受现实带给人的灾难与痛苦。可以说,福贵就是为了他生活中一个个幸存者活着。爹死后,他为娘活着。娘死后,他为家珍和孩子活着。家珍死后,他为孩子活着。有庆死后,他为凤霞活着。凤霞死后,他为苦根活着。苦根死后,他为所有死去的亲人活着。
这就是活着!别无他意。
福贵是一个存在的英雄。
二、人如何乐观地看待苦难。
家道在福贵手里一天天败落下来,就像他爹所说的那样:徐家由牛变成了羊,羊变成了鹅,鹅变成了鸡,最后鸡也没了。连鸡也没有了的福贵反而生出了理想,他要把这个顺序颠倒过来,让徐家再变成一头牛。这是福贵活着的一个理由,也是他乐观的一个来源。眼看着亲人一个个离他而去,那些后死者就成了福贵活着的理由。他的向前看、向将来看给了他无限的乐观。而作为读者的我们,则不自觉地向后看、向过去看,因此我们是悲观而痛苦的。等所有的亲人都相继死去后,福贵给买来的老牛也取名为福贵。他在驱牛耕地时,对老牛福贵说:“今天有庆、二喜耕了一亩,家珍、凤霞耕了也有七八分,苦根还小都耕了半亩。你嘛,耕了多少我就不说你了,说出来你会觉得我是要羞你。话说回来,你年纪大了,能耕这么些田也是尽心尽力了。”
这是一段令人动容的话语。老人福贵对老牛福贵说的话,何尝不是福贵在对自己说话?他既自责又自慰,既活在过去又活在眼前。
美国民歌《老黑奴》中,那位老黑奴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对待这个世界,没有一句抱怨。
可以说,福贵就是中国的老黑奴,而老黑奴则是美国的福贵。
不同的国别,相同的乐观善良、坚韧顽强。这就是人性之美,人性之光。
三、历史的野蛮被顽强的人化解。
《活着》一书中描绘了从上世纪初开始到文革的一段历史画卷。这段历史中充满了野蛮与苦难。战争,饥荒,混乱,一直伴随着福贵和他的亲人。面对家道败落,老地主选择了接受。面对战争,福贵选择了忍受。面对儿子的意外死亡,家珍选择了宽恕。面对政治运动,福贵选择了庆幸。就是这样,福贵一家把所有的社会性野蛮和灾难一一化解。
可以说,《活着》就是一抹含泪的笑,就是一首带血的歌。
在笑与歌的温暖下,凄冷的历史成为了过去,而福贵依然和他老牛徜徉在田间地头,继续活着!
当这部沉重的小说结束时,活着的意志,在福贵身上依然屹立。这是他身上唯一不能被剥夺的财富!
其他网友回答
好多年前看过书,后来看过电影。
印象中看完最大的感触就是:人生一世就是在修行!甚至是苦修!老天会给予你一些东西又会不停夺走你的一些宝贵的东西!相对于每一个人生的主角而言:只要活着、只有活着你就要勇敢面对、不轻言放弃、珍惜你拥有的、不奢求你没有的……
生活不易且行且珍惜!
其他网友回答
《活着》,是我一直无法淡忘的一部小说。记得跟它初次的相遇,是在二十年前的一个晚上,而且现在回忆起来都很惊讶的是居然就在那个晚上把它读完了。从此它就伴生在我从青涩少年到如今俨然已成沧桑中年的记忆中,在我目睹周围亲友的"迎来送往",或亲临人生的高低顺逆时,都不知不觉顽固又执拗地钻出来,哽在心上,也扎痛心底。《活着》中的福贵,经历了人生中最大限度的痛苦,饱受了一次又一次最撕裂人心的生死离别,但这些不重要,重要的是已经瘦骨嶙峋的老福贵并没有被摧毁,他和那条同样老迈的牛,这两个仅存的相依为命的人畜还是在田间和村下平静又顽强地活着。正如余华自己曾说,(好像是评述库斯图里卡,大意是)生活是多么强大,总能在悲伤中剪辑出欢乐,再以平凡的面貌呈现出来。的确,小到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总是多灾多难,大到整个中华民族,同样命运多舛。但无论多灾多难,还是命运多舛,人,都得坚韧地活下去。这种历经艰难、依然坚韧的信念,我想,就是《活着》传递给我们,并在我们心头虽唤起各种各样的痛感,但都生生不熄、甚至热泪盈眶的一簇火苗吧。
其他网友回答
我是鸿雁,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读完后,最大的感悟就是,活着真好,活着真难。
创作背景
作者听到了一首美国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对待这个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这首歌深深地打动了作者,作者决定写下一篇这样的小说,于是就有了1992年的《活着》。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乐观的态度。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为此,我还专门去百度了一下这首歌,有多个版本,这里推荐沈小岑的
《老黑奴》歌词
快乐童年
如今一去不回还
亲爱朋友
已离开家园
离开人间到那天上的乐园
我听见他们轻声把我呼唤
我来了 我来了
我已年老背又弯
我听见他们轻声把我呼唤
为何哭泣
如今我不应忧伤
为何叹息
朋友不能终相见
为何悲痛
亲人去世已多年
我听见他们轻声把我呼唤
我来了 我来了
我已年老背又弯
我听见他们轻声把我呼唤
幸福伴侣
如今天各一半
怀中爱儿
早已离我远去
他们已到我所渴望的乐园
我听见他们轻声把我呼唤
我来了 我来了
我已年老背又弯
我听见他们轻声把我呼唤
歌词写的非常悲伤,以为老汉到了年老,朋友去世,白发人送黑发人,妻儿死去,自己孤身一人,这是不是与活着的主人公非常相似。
书籍感悟
故事主人公富贵一开始是地主家儿子,非常富裕,因被设套赌博,把家产输光。历经磨难,一步步成长起来的故事。
书中的富贵,又何尝不是我们自身呢?现实中,我们读书时面临读书压力,高考竞争。大学期间参加社群活动,完成学业。毕业之后,忙于找工作,找房租。工作几年之后找一个人结婚生子,逐渐步入中年,扛着房贷车贷压力,不敢辞工,不敢去尝试新鲜事物。
这是一位普通人的真实写照,这时候不由得感慨一句,活着真难。
生活已经够难的了,活着也已经够难的了,愿我们一起加油,一起进步。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活着》小说读后最大的感触是什么.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