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被诬告(如何评价欧阳修被人诬陷?)

网友提问:

如何评价欧阳修被人诬陷?

优质回答:

以欧阳修的性格,在宋代残酷的党争中,是必然要受到诬陷的。我们在读民间野史的时候会发现,宋朝的好多名臣,都有很多匪夷所思的绯闻出现。比如王安石,民间传说他爬灰,苏东坡,民间传说他爬灰,南宋理学家朱熹,也是传说他坑害了妓女等等。

宋代的这种抹黑政治,类似于现在的西方的选举制度,一党总是要对另外一个党,进行抹黑,而在中国文化中,最高境界的抹黑,就是绯闻,最不可饶恕的绯闻,就是爬灰。而欧阳修被两次抹黑,而且都是与爬灰有关,这也说明了宋代党争的残酷。

下面,好玩的国学以一篇长文,介绍欧阳修的性格,想以此说明,在宋代的党争中,除非你不做事,做了事基本上要被抹黑的。

欧阳修:人生自是有情痴

吴思先生在《潜规则: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认为,潜规则就是在我们的现实规则之后所隐藏着的另一种规则,这种规则才是人们真正遵循的行为准则,它与人们的利害计较紧密相联。书中揭示了中国历史上的“淘汰清官”的规律,认为中国历史上之所以少清官,甚至淘汰清官,选择恶棍,正是官场“潜规则”发挥效应的结果。而媒体人程万军则在《逆淘汰》一书中提出了“逆淘汰”的概念,就是坏的淘汰好的,劣质的淘汰优胜的,小人淘汰君子,平庸淘汰杰出。“潜规则”和“逆淘汰”规律,与达尔文的优胜劣汰进化规则逆向而行,这是中国古代特有的官场进化律,是个名副其实的“文化黑洞”,这个黑洞让在政治、学术领域真正德才兼备的精英人才,遭冷遇、排挤甚至打击、压制,而一些小人、庸人反而因为善于钻营附会而成为“适者”顽强地生存下来。宋代苏辙把这种现象形象地称之为“君子斗不过小人”规律。所以有人总结了官场上的最高规则,就是“按显规则说话,按潜规则做事”。

正直文人从政,成功者少,失败者多。官场黑洞要么将君子变成小人,要么将君子彻底吞噬,究其原因是他们不懂也不愿去适应官场的潜规则,结果就是个被“潜”的命。恰如一千年前宋代著名政治家、一代文学宗师欧阳修一样,这个天真耿直的大师,是宋朝最容易受伤的男人,也是被绯闻打击得最惨的男人,他一生遭受的贬谪和诬陷,在宋朝恐怕是绝无仅有。但欧阳修对中国历史的贡献,也是绝无仅有,他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值得书写的文化大师之一,于文学、史学都留下了永远无法磨灭的光辉。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江西吉州人,乃北宋地位显赫的政治家,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他左手执剑于政坛,不平则鸣,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右手握笔于文坛,提携后进,锐意革新,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被世人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是中国文化史上彪炳千秋的大师级人物。

欧阳修是个具有多重性格的人。他是不平则鸣金刚怒目的官场异类;是心胸豁达慧眼识珠的千古伯乐;他是正襟危坐倡导“文以载道”的传统文人;是耽于诗酒柔情似水的文艺男人。他少年得志,壮年三遭贬谪,暮年绯闻缠身,虽屡遭打击而不改其君子本色,在不公的命运如黑云压城之际,他的生命却如野草一般疯狂生长,无论是在朝,还是在野,他都如云卷风舒去留随意,活出了自己的精彩。他每到一处,均留下与民同乐宽简的政声和千古名文。他是宋代官场潜规则的受害者,也是中国文人践行“修齐治平”理念的典范。

宋代官场的桃色事件

1036年,开封知府范仲淹不满宰相吕夷简结党营私,给仁宗皇帝呈上了一张“百官图”,对朝廷的用人制度进行了尖锐的批评,下级公然批评对抗上级,其结果可想而知,范仲淹被贬往饶州。

官场选边站队是一门高深的学问,不仅要察言观色,还要审时度势。不选边保持中立的话,那就永远被边缘化,所以在官场选边是硬道理,是技术活。当时的形势很明朗,一边是位高权重的宰相吕夷简,一边是根基浅薄厅级干部愣头青范仲淹,如此明朗的力量对比,傻子都知道站在哪一边。同样愣头青的欧阳修没有站在炙手可热的宰相一边,而是坚定地支持好友范仲淹。范仲淹骂了吕夷简,欧阳修不想重复,这样太没有创意,那就痛骂高若讷吧。因为高若讷身为左司谏,对范仲淹之事不仅未能仗义执言,还阴险地落井下石,实乃小人之行为君子所不齿。欧阳修运笔如飞,写出了著名的《与高司谏书》,除了开头称呼很客气之外,洋洋洒洒数百字,痛斥高若讷“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不出所料,欧阳修“没事找事”,自己“申请”到了一个被贬谪的机会,被“顺利地”贬往湖北夷陵。这一年,欧阳修刚满而立之年。

三十岁是事业发展的黄金期,刚在官场站稳脚跟的欧阳修,不去攀附权贵营造个人圈子,反而旗帜鲜明地站在势微者一边,不仅是天真,更是无视官场潜规则的“一肚子不合时宜”。如果说第一次贬谪是对他小小警告的话,那么欧阳修生命中的后两次打击,则是最为阴险而致命的。因为,他摊上了“桃色新闻”。在现代社会审丑的时代,在娱乐圈桃色新闻不算什么,它的主要功能是提升明星的人气和曝光率,但在官场,桃色新闻则是一枚威力巨大的炸弹,被绯闻缠身的官员轻则免职,重则掉脑袋。而欧阳修偏偏就碰上了两次,是什么原因让他如此容易受伤?这和欧阳修的性格大有关系。

范仲淹被贬之后复出,官越做越大,改革的雄心也越来越强烈。在一个死气沉沉的社会推行改革,难度之大可以想见,因为任何一项改革必然触动权贵阶层的既得利益,要打破权力的藩篱,改革者随时要付出代价。果然,范仲淹推行的“庆历新政”失败,改革三人组范仲淹、富弼、杜衍先后被贬谪出朝,枢密副使韩琦上疏营救,结果也被贬往扬州。反对派认为这四人就是官场的“F4”,诬蔑此四人朋比为奸,称之为朋党。当时任河北都转运按察使的欧阳修,本来仕途一帆风顺,但欧阳修再次站错队伍,站在失败者一边。他写下了著名的《朋党论》,指出“臣闻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在给皇帝的《论杜衍范仲淹等罢政事状》中,指出,“欲广陷良善,则不过指为朋党;欲动摇大臣,则必须诬以专权”。此文像匕首,一针见血刺向了保守派的要害,保守派对此愤恨不已,睁大眼睛挖空心思寻找欧阳修的过错。恰巧欧阳修的外甥女张氏因私通家奴东窗事发,遭审讯时诬称与欧阳修有染,这是个绝佳的剧本,这样一个“猥琐大叔情挑小萝莉”的故事,绝对可以让欧阳修身败名裂甚至身首异处。欧阳修被投入大狱接受审查。虽然后来查明此事纯属子虚乌有,但欧阳修还是受到牵累,被降职到滁州。

人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是哲学问题,而在同一个地方跌倒两次则是智商问题了。官场智商不高的欧阳修就是在桃色新闻上栽了两次。多年以后,依然在官场发挥大嘴风格不平则鸣的欧阳修,再次绯闻缠身,这一次暴风雨来得更为猛烈,因为,有传言说他与自己的儿媳有染。此等乱伦行为,无论在哪个时代和国家,都是极为致命的。开放的美国,总统克林顿不过和女秘书莱温斯基有些不清不白,都被弹劾几乎下台,何况是已经官居参知政事相当于副总理的欧阳修。

为了不让尊敬的欧阳修先生蒙羞,我把来龙去脉简述如下,宋英宗并非仁宗皇帝亲生,在英宗即位后,他想尊亲生父亲为皇考,皇考就是在位的皇帝对先皇的称呼,但宋英宗的亲生父亲没做过皇帝,怎么称呼他已经死去的父亲,成了个性命攸关的大问题。朝廷大臣对此争执不下,欧阳修坚持认为既然是自己亲生父亲,就应该尊称为皇考,坚定地站在皇帝一边。此举很为反对派所不齿,认为他是逢迎拍马大奸大恶之人。不久,欧阳修亲手提携过的御史蒋之奇,上书神宗皇帝,弹劾欧阳修与自己的儿媳妇有染,俗称“扒灰”。这是一个致命的打击,因为不管有没有,欧阳修的名誉和地位将大受影响。神宗对此颇为重视,命中书省认真调查,真相很快大白于天下,这伙人只得承认是虚构,目的是把欧阳修搞臭。

看来,有历史学家说宋朝是中国最具现代性的朝代,此言不虚,因为连政治斗争都用上了现代的手段,用绯闻抹黑对手,是现代政治斗争极为有效的手段。神宗大怒,一面将蒋之奇等贬谪出朝,一面亲自写信挽留欧阳修,但此时,欧阳修已经厌倦了官场无休无止的争斗和抹黑,萌生退意,多次请辞,最后以观文殿学士、刑部尚书的身份出知亳州。这是欧阳修第三次遭贬,这时他已经是61岁白发苍颜的老翁了。

三次被贬,两次被扣上“老流氓”的帽子,欧阳修在宋代官场可算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欧阳修忠心谋国,将个人生死毁誉置之不顾,可以说是“孤忠一许国,家事岂复恤”的典范,但这样有理想有作为的人,却屡遭小人暗算,这正是官场“逆淘汰”的规律在起作用。腐朽的封建官场是个黑洞,它将吞噬所有的光明。所以在官场上,赤胆忠心的红脸君子永远斗不过黑心黑肺的白脸小人。所以苏辙沉痛地总结出了“君子斗不过小人”的规律。

孔子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心中是晴天朗日,无事不可与人言说,小人心中是乌云密布,阴谋诡计充溢其中。君子言义,小人言利。而欧阳修是个标准的君子,他在《与颜直讲》中指出,“君子出处不违道而无愧”。意思是说,君子不管是做官还是闲居,都不做违背良心的事情,这样才会无怨无悔。他一生为了心中的道德准则而奋斗,虽遭受打击而无怨无悔,这是他一生的写照。

宋代惨烈的党争,既造就了一批道德文章名满天下的名臣,也催生了一批汲汲于功名利禄臭名昭著的小人。小人们有才但无德,以损人利己为乐。而欧阳修则是个损人不利己的典型,对朝政、对小人,他不会隐忍不发,看不惯就要说,说了就会被惩罚,但他仍然痴心不改。可以说,欧阳修的几十年贬谪生涯,是他自己没事找事招来的,这源于他的“君子性格”。

古人说君子者,“权重者不媚之,势盛者不附之,倾城者不奉之,貌恶者不讳之,强者不畏之,弱者不欺之 从善者友之,好恶者弃之。长则尊之,幼则庇之,为民者安其居,为官者司其职,穷不失义,达不离道,此君子行事之准”。这是一种理想的人格,在欧阳修身上,这种理想人格时时在闪光。但理想与现实存在着天渊之别,正因为此,欧阳修的人生才会充满悲剧性。

关于欧阳修的性格,《宋史》说得很清楚,“天资刚劲,见义勇为,虽机阱在前,触发之不顾。放逐流离,至于再三,志气自若也”。他性格豪爽耿直,君子之风让他大嘴巴乱说话,文人气质让他五彩笔易惹祸。他天性随和浪漫,喜欢宴乐冶游,爱开玩笑,少不了和歌女们插科打诨,其词集中有不少“艳词”。他写的一首《望江南》,就被敌人拿来攻击他,作为猥亵外甥女的罪证。

江南柳,叶小未成阴。人为丝轻那忍折,莺怜枝嫩不胜吟。留取待春深。

十四五,闲抱琵琶寻。堂上簸钱堂下走,恁时相见已留心。何况到如今。

词的上阕用各种比喻,描写了少女之美,下阕则传神地写出了活泼可爱天真烂漫的小姑娘,堂上堂下地跑着在玩簸钱游戏的情景。而正是这首词,被别人拿来攻击他“为老不尊”,说他是个不怀好意的“萝莉控”。对于此,冯梦龙在《情史类略》中感慨地说,“意赠婢之词也,而忌者诬公为盗甥。噫!词之不可轻作也如此”。

其他网友回答

欧阳修的标签首先是政治家,然后是史学家,最后才是文学家;说白了,只有政治家才有被人诬陷的条件和可能,因为政治家必须"选边站",必须触犯某些人的既得利益;

不过,相比较而言北宋时期的文官哪怕是得罪了皇帝,也不至于招来杀身之祸;况且如果换了一个皇帝的话,原来被贬的官员又可能重新得宠;

欧阳修官场失意有两次;一次是和范仲淹一起推行"庆历新政",因为当时只有欧阳修独具慧眼,看出了"冗官冗员"的弊病;

你"砸了"人家的饭碗,触犯了既得利益集团当然会遭到别人的反攻倒算;

(欧阳修书法作品)

第二次被贬,则是因为反对王安石改革中的"青苗法",对以皇帝名义颁发的诏令阳奉阴违拖着不执行;什么下场可想而知。

还在换了一个皇帝之后,欧阳修的命运随着改变;不过作为史学家的欧阳修对后世的最大贡献在于主持编修《新唐书》以及个人"独修"《新五代史》。

晚年的欧阳修"到点下车"正常退休——

他自诩为"藏书一万卷、金石遗文一千卷、琴一张、棋一局、酒一壶,伴他这一位老翁",号称"六一居士"。

死后的欧阳修也很风光——享年66岁。赠太子太师,谥文忠。

其他网友回答

王安石变法把它弄倒了

其他网友观点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如何评价欧阳修被人诬陷.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