睥睨怎么读(睥睨造句)

  睥睨怎么读

睥睨 pì nì
解释:指古代皇帝的一种仪仗。后来指斜着眼看,有厌恶或高傲的意思,多运用于小说。也指城墙上面呈凹凸状的短墙。
引证详解:
1.斜视。有厌恶、傲慢等意。
《淮南子·修务训》:"过者莫不左右睥睨而掩鼻。"
《魏书·萧衍传》:"萧衍轻险有素,士操蔑闻,睥睨君亲,自少而专,好乱乐祸,恶直丑正。"
明 无名氏 《四贤记·允娶》:"你青年出家,终招睥睨。"
梁启超 《民约论巨子卢梭之学说》:"自是刻苦砥砺,日夜孜孜,惟恐不足,崭然有睥睨千古之概。"
2. 窥视;侦伺。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诫兵》:"若承平之世,睥睨宫阃,幸灾乐祸,首为逆乱,诖误善良。"
《续资治通鉴·宋高宗建炎三年》:"敌又睥睨金陵、镇江,守把舟船,而大雨连降,平地水发,道涂泥泞,马步俱不能进。"
3. 监视。
宋 苏辙《代毛筠州祭王观文韶文》诗之二:"从军西方,睥睨邻境;手探虎穴,足践荒梗。"
4. 城墙上锯齿形的短墙;女墙。
南朝·梁·王筠 《和卫尉新渝侯巡城口号》:"罘罳分晓色,睥睨生秋雾。"
唐·杜甫《南极》诗:"睥睨登哀柝,蝥弧照夕曛。"
唐·柳宗元《小石城山记》其上为睥睨、梁欐之形。
明·徐渭《海上曲》之三:"长立睥睨间,尽日不得溲。"
清·杨伦杨伦 镜铨引《古今注》"女墙,城上小墙也,亦名'睥睨',言於城上睥睨人也。"
清·魏之琇《台城路》词:"睥睨迎秋,辘轳破晓,人在小窗敲句。"
5. 古代皇帝的一种仪仗。
《宋史·仪卫志六》:"睥睨,如华盖而小。"

  睥睨造句

1 他那种高高在上、睥睨一切的神态,使人非常不愉快。
2 杨修恃才傲物,睥睨一切,结果招来杀身之祸。
3 望着睥睨一切的麴义,袁买在心里叹息一声道。
4 此时他们的身心都被愤怒,狂妄,睥睨一切给占据着,一心想要拿着枪冲进眼前的建筑里,杀死里面那几个该死的混蛋,把他们碎尸万段,给他们惨死的同伴报仇。
5 钟离雪黑衣鼓荡,杀气冲霄,如一尊魔王临世,睥睨一切敌,他的肉身同样强悍无比,每一拳击出,凌冽的杀伐气如千万把利刃,砍向对手。
6 平静的,不起波澜的,能睥睨一切的脚步踏出了众骑殿。
7 落邪神情一变,仿佛又回到了那个睥睨一切的王爷。
8 冷峻,孤傲,睥睨一切是眼前这位核心弟子给古易的印象。
9 洁白的劲衣之上,金色的蛟龙睥睨一切,头上的紫金龙冠,更是让那黑色眼眸目无一切。
10 狼血喷洒张无忧全身,浴血张狂,魔神降世,睥睨一切。

  萧平 | 读八大山人《独立睥睨图》

近年,八大山人的作品在艺术品拍卖市场出现了异常火热的局面,价格也不断飚升,令人关注。
是什么原因呢?按常规,画面精致华美的作品会受到人们的追捧,八大山人却恰恰相反,人们真的看懂了他的画、了解了他的人生吗?
中国画自宋始,即开始了文人化进程,渐渐建立了写意的独立体系,这一体系的重要特征是“半抽象”,如齐白石所说:“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当然,“半抽象”有程度高低的区分,即“似”的成份与“不似”的成份多少的不同,亦如通俗说法中的“大写意”与“小写意”甚至“恭笔”(亦同“工笔”)之间的区别。
八大山人在文人写意领域走向了极致——简略的极致、抽象的极致、奇异的极致。所有这些特征,都联系着他特殊的人生。作为明宗室的他,明亡出家为僧,国破家亡的坎坷与苦痛,使他冷眼看世界,借书画寄寓对故国的眷恋之情。郑板桥题其画的诗句道出了他艺术的真谛:“国破家亡鬓总皤,一囊诗画作头陀。横涂竖抹千千幅,墨点无多泪点多。”
当他的泪点化作了笔墨,笔墨便成了他寄寓情感的家园。这个家园不但温馨可爱,而且具有驰骋、纵横的广阔空间。久而久之,他的笔墨由方折到圆浑,由刻露到含蓄,形成了他的个性符号,成了他特立独行的艺术标志。
《独立睥睨图》是八大山人艺术成熟期的作品。图作雄鹰独立于危崖顽石,远瞩上苍。孤寂不能改变它的胆魄,试看它的眼与嘴,正标示着坚和毅,它的志向在九霄天外!
补景简之又简,顽石之外仅些许残枝败叶,注明秋去冬来的寒与冷。画面主体的鹰,它作为一个生命机体,矫健、机敏,睥睨一切;它作为一个笔墨载体,丰富多姿,变化和谐。头、嘴、眼、颈、背、翅、尾、胸、腿、爪,使用着不同的笔势、笔态、笔意,或钩划,或点厾,或撇捺,浓淡相间,枯润结合,适应着各自的质感,实在无隙可击!以笔墨论,它远远超越了真实的鹰!
八大山人笔下的鹰,受到明弘治中供奉内廷的画家林良的影响。林氏并不属于文人画家,与八大山人继承的主要文人画传统不同,而联系着山人的宗室背景,这一笔墨现象或有他的深意罢!
二OO九年仲秋于金陵爱莲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