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玻璃教学设计(六个梳理,轻松解读说明文)

新型玻璃教学设计
六个梳理,轻松解读说明文
——以五年级上册《松鼠》为例
景宁畲族自治县民族小学 杨英平
  什么是说明文?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体裁,具有科学性、条理性、生动性等特点。按语言风格分类,说明文可分为平实性说明文和文艺性说明文( 科学小品文)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例,《太阳》《鲸》等为平实性说明文,此类文章具有平实朴素的特点,简洁明了地介绍科学知识和事物,并采用多种说明方法阐述事物的变化发展过程;《松鼠》《新型玻璃》等为文艺性说明文,此类文章笔调极具文艺性,融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文艺性说明文与其他说明文类型不同,它采用文学的表现手法运用生动、形象的方式说明事物,易引起读者兴趣。(此段为网上摘抄)
说明文的解读一般思路:
一、梳理对象
题目往往传递了很多信息,如说明文,题目一般就是说明的对象,松鼠是说明的对象,往往可以利用课题激发兴趣和猜读:1.你见过松鼠吗?2.你对松鼠有哪些了解呢?3.你想用什么词语形容松鼠?……
二、梳理字词
拿到一篇课文,不可或缺的一环是对字词的梳理。
1.要求会认的字:驯、矫、歇、杈、藓、狭、勉、锥,其中“杈、锥”是翘舌音,易读错。说课时重点关注易读错字。
2.要求会写的字:鼠、秀、玲、珑、歇、窝、滑、拾、狭、勉、梳,其中“鼠、歇、梳”等生字,容易写错。说课时重点关注易写错字,甚至是示范书写一两个。
三、梳理知识
1.梳理信息
说明文往往一个段落说明一个方面内容,可抓住关键语句或者词语梳理,例如:
第一自然段,抓住“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乖巧,驯良,很讨人喜欢”关键句梳理,围绕“漂亮”一词写了松鼠的面孔、眼睛、身体、四肢、小面孔、尾巴、吃相。
第二自然段,抓住关键词“活动”写了松鼠的活动范围,抓住“夏夜、白天”写了松鼠额的生活规律。
第三自然段,抓住关键词“警觉”写了松鼠十分机敏警觉,抓住关键句子“松鼠在秋天拾榛子,塞到老树空心的缝隙里,塞得满满的,留到冬天吃。”写了松鼠的秋存冬粮。
第四自然段,抓住关键词“搭窝”写了松鼠搭窝的经过。
第五自然段,抓住关键词“一胎生三四个、过了冬就换毛、干干净净”等词语概括出写了松鼠的生育情况、换毛时间及颜色变化、爱干净。
拿到一篇说明文,千万不要急着写教学设计,先通读一到两遍,逐段梳理说明了说明对象的什么内容,进而整合这些信息,才能清楚地知道课文的主要内容。
2.整合信息
通过对以上信息的梳理,我们可以进行整合,可以发现作者是通过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来说明松鼠的。我们可以用下图来整合信息。

梳理信息、整合信息是说明文解读的第一步,有了这一步,评委会认为你有文体意识,高看一等。因为时间太过简短,虽然不能十全十美地解读出说明文的全部信息与内容,但是,至少向评委传递我是有文体意识的。
接下来,解读说明文的语言特色。
四、梳理言语
“文体”属于语言使用的范围。“语言”才是所有文体的本真所在。说明文体的教学需要把握文本所承载的科学知识,还要引导学生关注知识背后的语言文字。
1.梳理准确性的言语
叶圣陶先生说,说明文就是要“说明白”,要忠实于事物的客观性和知识的准确性。说明文的言语特色需要用心体察,忽略了这一点,说明文往往就会异化成科学课或思品课了。说明文以说明介绍事物为主,语言准确,包括表示时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和性质等词句,都必须准确无误。因此,教学时要抓住这些词语进行咀嚼、对比,让学生充分感受说明文用词的准确性。
它们在树上做窝,摘果实,喝露水,只有树被风刮得太厉害了,才到地上来。在平原地区是很少看到松鼠的。
它们是十分警觉的,只要有人触动一下松鼠所在的大树,它们就从树上的窝里跑出来躲到树枝底下,或者逃到别的树上去。
句子中的“只有……才……”“躲、逃”“很少”“只要……就……”等词语,很好地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保持着此类文体特有的严谨的科学态度。
2.梳理趣味性的言语
说明文还有生动化、形象化、趣味化的语言特色。《松鼠》中“它们面容清秀,眼睛闪闪发光,身体矫健,四肢轻快。玲珑的小面孔,衬上一条帽缨形的美丽尾巴,显得格外漂亮。它们的尾巴老是翘起来,一直翘到头上,自己就躲在尾巴底下歇凉。它们常常直竖着身子坐着,像人们用手一样,用前爪往嘴里送东西吃。可以说,松鼠最不像四足兽了。”
之中的“清秀、轻快、帽缨形、歇凉、像人一样”这些词形象地说明了松鼠的特点,使得原本可爱的松鼠变得更加可爱,也使科学语言变得通俗化、趣味化了。教学时如能紧扣这些语言,语文味也就凸显了。
3.梳理逻辑性的言语
说明文体进行语言训练,需要解决的是引导学生明白如何运用一定的语言去表达一定的内容,再凭借对内容的把握,品味语言的妙处,进而获得语言运用的规律、技巧。
如,不像山鼠那样,一到冬天就蛰伏不动。
学生一下就会捕捉到这是在讲松鼠冬天的活动,理解了这是两者在“作比较”,进而引出十分警觉。
如,它们搭窝的时候,先搬些小木片,错杂着放在一起,再用一些干苔藓编扎起来,然后把苔藓挤紧、踏平,使那建筑物足够宽敞、足够坚实。
里面的“先”“再”“然后”的逻辑性非常强,如果再设计类似的题目,例如,请你用上“先、再、然后”这样的词语说一说自己喜欢的小动物是如何吃东西的,学生就能有效地进行了语言的迁移,学生收获了知识,也收获了语言。

五、梳理表达
1.梳理逻辑语序
说明文的语言确切、简洁、通俗,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在每个句子的内部以及句与句之间都有密切的联系。解读时,理应注意这样的语句。
例如,它们搭窝的时候,先搬些小木片,错杂着放在一起,再用一些干苔藓编扎起来,然后把苔藓挤紧、踏平,使那建筑物足够宽敞、足够坚实。
说明文中通篇的逻辑性同样存在,如《狼与鹿的故事》《飞向蓝天安的恐龙》。教学中,教师可以从整体或局部上梳理说明文的内在逻辑结构,这样梳理在教学师就能有的放矢。
2.梳理结构顺序
说明文教学应有更多的关于布局谋局的学习,学习说明文的行文脉络、表达顺序和文章结构。
说明文的布局谋篇很丰富:
如《恐龙的灭绝》全文是按总分总的顺序写的,中间分述部分又采用并列结构来写;
如《电脑住宅》按照“大门外——门口——会客厅——厨房——卧室——浴室”的顺序把电脑住宅介绍得一清二楚;
如《新型玻璃》是按照不同种类的玻璃其不同用途,进行分别介绍的;
如《假如没有灰尘》,则是全文以“假设”的口吻展开。
如《松鼠》按“总分”的结构编排内容,先总写“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乖巧,驯良,很讨人喜欢。”接着写松鼠外形、活动区域和生活规律、十分警觉、如何搭窝等。
在解读中中,比较常见的做法是抓住文中的总起句、总结句、中心句等关键句子,较快地帮助自己理清文章的脉络。
3.梳理表达方法
说明方法是说明文教学绕不过去的本体性知识: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等,这是平实性说明文;文艺性说明为了说明的具体生动形象,往往会用拟人、比喻(打比方),同时也会用上形容词等。
如《松鼠》中,就大量用了拟人、打比方的表达手法。
它们面容清秀,眼睛闪闪发光,身体矫健,四肢轻快。玲珑的小面孔,衬上一条帽缨形的美丽尾巴,显得格外漂亮。它们的尾巴老是翘起来,一直翘到头上,自己就躲在尾巴底下歇凉。它们常常直竖着身子坐着,像人们用手一样,用前爪往嘴里送东西吃。——拟人、打比喻、大量形容词
松鼠不躲藏在地底下,经常在高处活动,像飞鸟一样住在树顶上,满树林里跑,从这棵树跳到那棵树。——打比方
松鼠不像山鼠那样,一到冬天就蛰伏不动。——作比较
这样,它们可以带着儿女住在里面,既舒适又安全。——拟人
这一块解读出来后,非常有利于我们的教学设计。
了解的这些方法,在教学设计的时候可以从用作比较的方式引导学生感悟:在比较中充分让学生感受到不同文体的不同表达策略。同文体相比。如将《松鼠》与《鲸》一起作比,引导学生在品悟中认识《鲸》和《松鼠》的不同之处:《鲸》侧重于形体特点与生活习性;《松鼠》则侧重于松鼠的外貌、性格、行动;《鲸》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等说明方法;《松鼠》则采用比喻、拟人的表达手法;《鲸》的语言精练平实,《松鼠》的语言则生动传神,富有文学色彩。让学生在比较中感受写法的多样性,进而掌握说明文体基本的表达方法。

六、梳理情感
课标开篇就明确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说明文恰好为课标理念的达成提供了较好的素材。
1.梳理阅读的趣点。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教师要充分挖掘文本的趣味因子,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来组织教学。如何使学生有兴趣阅读说明文?
(1)是设计学习文本的兴奋点。
《松鼠》可以运用激发情趣的方法导入课文,或补充图文资料,或是视频展示激发阅读期许。
(2)是善于捕捉学生的阅读兴趣点。例如:学生对于搭窝十分感兴趣,那么教师就要善于利用这样的契机,引导学生对其中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深入地阅读。
(3)是努力发现文本的内容空白点。说明文中对于一类事物或者现象的介绍,语言简洁,多以概念、例举的形式呈现,这就为文本留出了更多的空间,教师要善于发现这样的空间,激发学生的阅读求知欲望。
3.梳理作者的情点
选入小学语文教材的说明文,都有他独特的“人文价值”,如《松鼠》表达了布封对松鼠的喜爱之情,我们也可以抓住一两个点进行朗读、想象等体会,不要把说明上成干巴巴的科学课和思想课。
如《松鼠》我们抓哪里呢?
它们面容清秀,眼睛闪闪发光,身体矫健,四肢轻快。玲珑的小面孔,衬上一条帽缨形的美丽尾巴,显得格外漂亮。它们的尾巴老是翘起来,一直翘到头上,自己就躲在尾巴底下歇凉。它们常常直竖着身子坐着,像人们用手一样,用前爪往嘴里送东西吃。可以说,松鼠最不像四足兽了。
你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布封先生对松鼠喜爱?
如果布封先生就躲在一边观察松鼠,他会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这段话呢?
3.梳理探究的欲点
说明性文章教师可以立足以下两方面,培养学生探究科学的欲望:一是渗透科学品质,布封为什么能写出让全世界小朋友都喜爱的《自然史》,因为他的细心观察,用心体会,及时记录,这正是培养科学品质的好时机。二是深挖科学道理。学习说明文的过程,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熟悉了课文介绍的事物,对此事物、事理有了一个清晰的了解。但是教学并不止于此。教师要在学生“已知”的基础上,进一步展现事物中隐含的“理”,让学生由已有的“浅知”过渡到“深知”。例如:在学习《新型玻璃》后,设计思考题:新型玻璃新在何处?你是否也可以根据玻璃的用途和原理,发明一种新型玻璃?以此激发学生探究欲。

拿到一篇说明文,我们可以从梳理对象、字词、知识、言语、表达和情感等六个方面进行解读,如果时间来不及的最好能够解读前面五个方面,这样已解读,我们对整个文本就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设计的时候就不会胡子眉毛一把抓,越抓越紧张,不利于面试的整体发挥。

附,如果有课后习题,那么将会大大减少我们解读文本的时间,我们只要大胆以课后习题为重点切入口,适当补充前面几个方面的话,解读也能够轻松进行。
接下来,我们来看如何解读转换为教学设计。

敬请期待!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15990809233)

新型玻璃教学设计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