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联书店出版社(走过三联书店)
- 知识
- 2021-06-23
- 165热度
- 0评论
三联书店出版社
隆福寺街依旧在修,好几年了,以为这次来会有些改变,却还是那副光景。自从地铁延伸扩建,中国书店、丰年灌肠(搬到附近)、护国寺小吃等自然是不会再现了,但是好些时日不来却又想旧地重游,还是因为三联书店、挚友等仍在,去三联看看书还是很惬意的,那曾经是最没有压力的“图书馆”。
而必经之路还是这条不宽的隆福寺街,穿过这条街可以看到人民出版社、东宫剧院这些个标志建筑,建筑围挡和垃圾触目所及,街口还有一个小摊,我凑上前去瞅瞅是印着无印良品的袜子和鞋垫、帽子等,这种小商品在大柳树堆山似的多,附近颇有几家“外贸店”,大概几十年前这里的小商品味道就是主流,前面说的挚友服装店就是十年老店。然而这里毕竟发生过文艺的历史,尽管唱盘店不见了,装裱店所剩无几了...不由感叹商业还是传播的主要路径!路过隆福大厦,这里似乎想成为现代庙会,门口张着“伍德吃托克”的海报,此刻里面正在弄一个创意市集,文创一类吸引了很多“文艺青年”和“小布尔乔亚”,这种充满浮华而又廉价的创意曾经也吸引过我,十年前的我也许还是会去凑凑热闹。大厦里面竟然还有一家“书店”--更读书社,里面也有一些活动,走进去几步,图书区不大还临时封闭起来了,功能区吃喝场地倒是人头攒动...没工夫细看,就是觉得这样的书店大体把书当了道具,华丽的外观与坚硬的内核极不相符,而青年们也乐于在这种红妆书里衬映着、找寻着自己的“高光时刻”。
但一想,我也何曾不是拿书当道具呢?只是使用的方式不一样罢了。往前走,“书香巷”牌匾还在,在网络地图上其实也存在,只是它早已关门,作为三联书店的特价门市部大概存在了一年?这么好的场地和背景,办不下去,也正是因为这样的背景吧。我特意走过去,窗户里面还有书!当年的书架都没处理就这样封门了。绕过去是三联书店出版社的办公地点,出版社的前后门都极为纷乱,进门处有三个垃圾桶,不知何时,垃圾桶盖子做了一种拉手被绳子穿着,倒垃圾就拉那个绳,盖子被吊起来是为了避免人的手触及桶盖?真像以前的抽水马桶拉线...
三联书店到底还是开业了,曾经关门两年多,可以想象其实不能对它有太多期待,以前就想过,世道早变样,不仅人非物也不再。实体书店的被冲击是大势所趋,面积大的书店更是遭到重创,像三联书店这种老牌书店不仅承担着光辉的历史包袱,还肩负传播书香的社会功能。以前,我们嫌弃老三联破旧的书架,被污损得不成样子的样书,还有把这里当成流浪栖息地的各种肆无忌惮的“读者”,今天呢,书架、地面、楼梯、墙壁都焕然一新,新的不像三联了。
三联书店是一家书店,就像书店是一门生意一样,它如何在商业逻辑中存活我想的并不周到。新装后的三联书店并没有什么设计感,那个经典的附一层旋转而起的书造型不见了,书架换新颜色浅了点书卷气不浓。图书分类粗粗看,基本延续以前,进门还是三联本版书的推荐,“畅销榜”更新得很及时,但是可信度不知如何。一楼是将重点图书板块如流行文化、社科人文、经管的重点品做陈列,因为每个板块都有畅销书,简单陈列合并而没有层次分明的立体感,比如《红岩》和一众文化学术经典摆在一起,这让我怀疑现在的三联是否具备综合卖场应有的品种?因为在如今的社店关系上,即便其他分店在业总店关停这么久,很多出版社的书是否还能供应得上?这也是很多书店的痛点所在,网络书店将长尾做大而实体书店只能收紧。
负一楼的人不多,前几年的三联真可谓满室人气,不说坐着站着看书的人,买单的人也是络绎不绝。这一层楼是书的主体,书种自然还是不少,但是面积还是减少了一些,以前是7字型现在只是1字了,在尽头还真有一个老人家枕着一套《清朝兴亡史》而卧,睡意正酣。窥见一个“台港澳文学”的书架,仅此一个,品种太少!在查询机上摸索一下,搜寻胡金铨的书都已售罄,又搜范用、沈昌文倒有几本,这时一位店员走上前来...文学和文学理论书还有些可观之处,整体上书架还需要渐渐丰富。三楼据说是艺术书籍和文创区,只是来不及上去了。
今天,在大疫之年的背景下,更在关停多时的影响下,店内和室外一样有些冷清,当然,冬日的阳光射进高窗,这里没有风..温暖之中还是有埋头午憩的客人,那一排曾经是24小时书店最倍感温馨的座椅而今也减少了一些...大型书店(一千平以上)的可造之处纵然有很多,但是特色依旧是综合性之外所注重的突破口,三联重张一年,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隆福寺街区不断回归并且还将更新的文化气象,我们只能祝福三联,远离大树的浓荫,再开繁茂的新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