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对面试(如何应对面试)
- 知识
- 2021-06-22
- 83热度
- 0评论
如何应对面试
昨晚被人威胁,说我太懒,再不写就要扣我稿费了。那好吧,为了赚稿费拼了!威胁我的那位,你要不给包个大红包我可跟你没完啊!
今天的话题是如何应对面试。又到一年一度的毕业生毕业和找工作的季节,学生们肯定又开始在各种BBS上,朋友圈里,校友会里找各家公司的面经了。其实这个话题,我也酝酿了一段时间了。上一次,跟一个小朋友面试过后,当时立马有写一篇的冲动,但是。。。哎,欠下的债总要还的!
为了让分享更有针对性,打算先从毕业生开始说起,后面再补充所谓的experience hire的经验。我自己的面试经验比较有限,一直是大懒人一枚,几次工作的转换都是因为大的变动才换的工作。但今天还是想把自己的经验,其实主要是这些年参与招聘工作看到的,听到的,经历过的大概总结一下,万一对年轻人有所帮助呢,也说明我对这个社会还有价值!
首先,让我先借这个机会表达一下对现在毕业生们的崇敬之情啊。每次到superday的时候, 我也都会说这些话,因为确实是发自内心的,今天再重复一遍:能闯进superday的孩子们,你们都该为自己感到自豪,这已经至少是几百里挑一了。某一年,记得收了1万多份简历,最后只招了20多个人。。。我要是现在跟你们一起出来PK,估计在初选阶段就阵亡了。
(2014年,黄埔一期,唉,这一群小帅。。。)
如何能通过最初的网上筛选?
对于毕业生的招聘,第一关就是通过网申。所有的学生都要经过网申才能走到下一步。这里面有简历,包括学校和实习经历等等。还有很重要的essay, 通常会有几个问题,比如你为什么想来做这个工作,为什么想来这个公司等等。
我很多年都不参与前面的工作了,都是在最后的superday才出现。但是,早年我自己做resume screen的时候,一个重大的发现就是孩子们毫无个性,千篇一律!看那些文章就像八股文一样,快把自己看吐了。很多孩子会问:我之所以没有通过筛选是不是因为我学校不够好,GPA不够高,或者专业不对口?我非常诚实而且直接地说:不是,是因为你不够用心。记得某一年,小朋友们做简历的初选,来问:老板,您筛选的标准是什么?我说看Essay, 找到那些真的显示出对我们公司和这份工作热爱的那种。 我自己也拿了一些过来看。结果是,几乎所有的答案都是标准答案。 “为什么来申请普华?”“因为是四大里最大的”“为什么想从事这个工作?”“因为有很好的培训,因为我想成为专业人士”等等。最离谱的是看到一个“我来申请KPMG的原因是。。。”麻烦你,就算我知道绝大多数人都是写一份,然后copy paste到其他公司,稍微一点的仔细总是要有的吧!
正是因为在真正能了解你们每个人的地方我完全看不出区别,没办法,就像其他事情一样,最简单的方式只能是摆硬条件:学校,专业,GPA, 实习经验等等等等。我个人其实对这些硬性条件完全没有兴趣。我感兴趣的是你们每个个体的思想 - 你们自己的思想,不是你妈的,不是你们老师的,是你们自己的!要是连这个都没有,还想来做顾问?
当然在初选过程中的笔试属于硬性要求,这个没有任何捷径。考过了,咱们后面见,不过,那只能回家补习功课去吧。这些年,只是奇怪一件事,为什么那么多海归在英语笔试时都挂了?
面试准备
过了最初的筛选之后就是那著名的superday了,一天的工作量。你们先别抱怨,我也累着呢。。。
大家都知道Superday的主要形式就是以小组形式来面试,里面的内容每年都有不同,所以无法告诉你今年要面什么。(哈哈哈,被骗了吧,看到这儿才知道。。。)不过,准备还是要准备的,有很多的case study和围绕这个的讨论。如果是读商科的同学估计驾轻就熟,其他专业的同学我觉得还是要多演练一下的。
群面里面还有个重要的关注点是各种soft skills, 比如跟组里其他同学的合作,在中午吃饭时的仪态和表现等等。千万不要问我,我们喜欢哪一类的,我能告诉你的真的只能是”be yourself”。听起来很没有技术含量和诚意的一个答案,但确实如此。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每个面试官对各种特点的解读和把握也是不同的啊。举个例子,我曾经在一次的面试里看到过一个比较爱表现的女孩子,我个性比较奇怪,也喜欢奇怪的人。但最后讨论的时候,其他人都否定了我的看法,他们一致认为她不一定会成为一个好的team player。经过比较谨慎的讨论之后,当然那个offer并没有发出去 - 你们瞧瞧,别以为合伙人说话总是算数的,自由惯了的顾问们是可以发表完全不同的意见的!当然be yourself并不是给你借口当缩头乌龟。你可以话不多,嗓门不大,但需要表达的观点还是要清晰地表达出来。
Superday最后一关是和合伙人和经理们的一对一面试。其实每个人时间都很短,前面的表现就基本上决定了成功与否。但我也真见过在最后一哆嗦的时候真就哆嗦死了的,连我想给offer的努力都前功尽弃了。某年,有个帅气小男生走进来最后的面试。实话实说,只要他说话但凡有点样,这个offer就给了。不是因为帅气,实在是男女比例差太大。我必须在此替男生们呼吁一下,前面那些所谓的筛选流程,如果不是向男生有点倾斜,每年走到最后的男生比例连20%都不到!这还能选吗,都是必须直接给offer啊,要不这男女生比例太失衡了。。。Anyway, 那年小帅是三个男生中的一个,我本来在心里都打算直接给了算了,况且长得还养眼。一进门,小帅坐定,眼神飘忽。我问:为什么想选择这个职业啊?答:“其实我也没想清楚呢,就是想来看看。”我心里开始嘀咕了,接着问“知道普华是做什么的吗?”答“不太清楚,要不您给介绍一下?”当时已经想扔高跟鞋了,问:“你真的想来这儿吗?”答:“70% -80%吧。。。”谈话到此为止,我一个已经在门外的offer生生收了回来!
当然这种绝对属于个例。但我想在这里再次非常郑重地提示一下诸位:你们无论是在准备essay, 还是在准备后面面试的过程中,真的需要找个安静的角落好好想想你为什么要来申请,想要做这份工作。那种大套路的话,比如普华最大,声誉最好,我们有多少个部门等等这些套路话就不用再说了。对这家公司的各方面,我们远比你们清楚地多得多,你没必要来告诉我们,我们的公司怎么牛。我们更想知道的是:我们在你们眼里到底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会吸引你来加入我们? 在互选的这个过程中,你能为我们提供什么,我们能为你提供什么?我用更直白的话重新说一遍这个故事。如果你要追一姑娘,虽然她貌美如花,但如果你表白的时候告诉她,你想让她做女朋友就是因为她漂亮,作为一个女性,我必须如实地告诉你,你挨暴打的概率远远大过她接受你的可能性。无论是从职业生涯上,还是个人生活上,我都奉劝你们好好静下心来,想想表象之下的实质。如果你能把实质说出来,那才说明你真的用心去了解一家公司,一个职业和一个姑娘!
给Experience Hire的面试经验
工作几年之后,很多年轻人开始蠢蠢欲动,哈哈哈!我不保守,我觉得在年轻的时候,如果没有想好自己到底要干吗,多去看看这个世界挺好的。越来越觉得,生活就是一场旅行,去哪儿看什么样的风景都是每个人自己的决定,并没有好坏之分,只是不同而已。
咨询常年招人,因为工作辛苦,时间长,压力大,导致流失率比较高。我的一个日常工作就是招人,随时看到合适的,随时招。通常咨询顾问的来源无非也就是两个方面:其他咨询公司的,还有就是行业里做了几年,想转行做咨询的。
对于从其他咨询公司过来的同事,面试其实比较简单。大家做的事情比较相似,我更关心的则是这些同事是否能在文化上或者说在价值观上与我们比较相近。为什么这么说呢?技术上,一来很多比较相近,就算有不同,以多年顾问练就的quick learning的能力,学起来也不会太慢。但价值观上的差异则不是短期内能融合的,甚至一辈子大概也改不掉的。。。与其这样,还不如从头就找到志趣相投之人一起合作。道不同不相为谋,这话走到哪儿都适用!
对于那些来自行业的申请者,他们的长处是行业实战经验,可欠缺的是顾问的逻辑思维和对高压力生活的承受能力。这两点通常是我要着重考察的。就算没有现成的顾问思维方式,愿不愿意放下心态,本着从零开始的心态(是心态!),跟周围的人学习,哪怕对方就是一90后小屁孩儿,这种学习的精神和能力是我非常看重的。 很多从行业出来的人,想来试试咨询,觉得这事挺好玩儿,也真有那干了很短就受不了我们这样强度的工作而辞职的。咨询有它风光和好玩儿的一面,这也是我们这么多人一直坚守下来的原因,可是这份工作是份彻头彻尾的苦力活,如果不是真爱,绝难坚持下来。回到我一直在强调的一点:你在接受这份工作之前,真的了解这份工作的“实质”吗?
最后,想试着分享一些我对大家常问的一些问题的看法,比如是读研出来再找工作好,还是本科就可以了,是先出国读书好,还是先工作几年再出国读书好等等,不一而足。甚至被问过:我能现在拿到offer,但不来,等我出国读书回来再来行吗?请原谅我这么直接总结一下这么问题后面的思考:我什么都想要,想争取在一定时间内的利益最大化。对不起,世界上没有这种鱼与熊掌兼得的好事。对于这种思维,我没有答案,甚至懒得去探讨。生活中的道路千千万万,每迈出一步(我们做的每一个决定),也就意味着每个人走向了完全不同的生活。更重要的是,无论我们做了什么决定,都有能力和意愿去承受决定带来的后果。人生之所以有趣,难道不就是因为我们每个人的道路因为每时每刻,我们每个人做的不同决定而改变着吗?比如这会儿你们可能选择京瘫中读这个文章,而我却挤出时间来继续码字挣稿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