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结就是力量(清华学生探秘一带一路,非洲兄弟竟唱《团结就是力量》!)

团结就是力量

不忘初心,勇敢前进,
“一带一路”,我们一起走!

为响应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清华大学以“丝路新探”为主题,打造校属海外精品支队,其中东非社会实践支队一行17人顺利完成“思路”之行。一起来看看他们的所见、所闻、所感……

▲ 东非大草原

“非洲虽然贫穷,但那是有希望的贫穷。”
“全球化,绝不等于欧美化,一带一路上,有太多的机遇与可能性。”
“我正在申请去肯尼亚内罗毕大学读硕士。”
“到了非洲,才发现中国这么强大,才发现祖国做了这么多工作。”
……

尽管已经过去三个多月,清华的十几位学生聊起非洲之行,仍然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和兴奋。非洲之行,在这些青年学子心中,扎下了根。让他们年轻的心,有了新的方向。“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对于青年学生,再不是单纯的文字和概念,而是实打实的触碰。

▲ 和非洲小朋友握手

埃塞俄比亚,号称“非洲最像中国的国家”,总统穆拉图·特肖梅是从北京大学走出的元首。作为一个没有被殖民历史的国家,埃塞俄比亚有着自身的文化认同,与中国有着深厚情谊。肯尼亚,“非盟”的所在地,也是非洲较为发达的国家,与中国有着日益密切的经济往来。

 ▲ 在内罗毕西站前合影

走进东非,行程从哪里开始呢?就从两条重要的铁路开始——

长达485公里的蒙内铁路,从东非第一大港蒙巴萨连接至肯尼亚首都内罗毕,是中国援建的“东非铁路网”的开端。

▲ 蒙内铁路施工现场

穿越东非大裂谷通向印度洋的亚吉铁路,是非洲第一条电气化铁路,也是中国在海外首条集设计、采购、施工、监理和融资于一体的铁路项目。

▲ 亚吉铁路拉布车站站台

▲ 亚吉铁路拉布车站内景

“火车开出市区,两旁就是贫瘠的郊外,穿行而过的是牛马车。还能看到一些兴奋乃至惶恐地追火车的孩子们,他们应该是第一次见火车吧!看着中国建设的铁路,真感到,火车内外俨然是‘两个世界’。火车站,和中国的简直一模一样,有一种回国的感觉.....”一位队员很难忘记自己在火车上的感触。

▲ 亚吉铁路沿线的孩子们

如同化学系大四学生李乾宁说,“在这里,中国元素无法回避。”

是的,离开了祖国,却“发现”了祖国。
这就是非洲之行扑面而来的印象。
在非洲感受了中国脉动?没错!
 

“很难忘记这次参观的贫民窟。没有看到贫穷之恶,这里贫穷,但并不绝望。”一位队员写道。

2月9日早上,清华一行前往肯尼亚首都内罗毕第二大贫民窟马萨雷。在这片被臭水沟包围、艾滋病患病率高得惊人的棚户区穿行,队员们突然听到了旁边孩子们的喊叫:“China!”“你好!”这真是让人惊喜!也一下子打破了贫民窟在脑海中先入为主的形象。

▲ 在长青造梦小学前合影

贫民窟旁边,便是中国企业捐助的希望小学——长青造梦小学。

“你们知道中国吗?”队员问。
“Jackie Chan(成龙)!”孩子们回答。除了成龙,孩子们还会模仿孙悟空。

中国通过文艺影视形象进入了非洲孩子的心中,这让人振奋。队员们感叹:太需要让这里的孩子们更多地了解中国了!

▲ 内罗毕贫民窟里的孩子们

在马萨雷,贫民窟里放着热情似火的音乐,也有咖啡厅和音乐厅,虽然简陋,但弥漫的热情氛围感染着远道而来的客人。

如果没人提前告诉她,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二年级学生张晏慧压根儿不会相信自己身处贫民窟:这里并没有乞丐乞讨,靠洗衣赚钱的妇女把洗好的衣裳挂起来晾晒……孩子们都穿着崭新的制服,衬衫熨烫得整整齐齐,看队员们拿着手机照相、录像,就热情地扑过来。

▲ 长青造梦小学的学生

很多孩子都是单亲、孤儿,但他们洋溢的笑容,告诉了队员们,这里有力量。

在贫民窟,10万元人民币就能建一所希望小学。“他们太需要教育了。”队员们纷纷感慨。
 

此行中,队员们还参观了一系列中资企业。

“你知道蒙内铁路是中国人建的吗?”在肯尼亚,张晏慧问大巴司机。
“当然啦,我有亲戚在那儿工作!很多肯尼亚人都有亲戚或朋友在中国建的铁路工作。”司机骄傲地说。

这,也许就是经济连通民生的纽带。

▲ 参观华坚集团

走进中国路桥工程有限公司、中国中铁二局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土木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北京四达时代软件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华坚集团等中资企业,队员们切身感受到了这些企业的担当。

▲ 参观四达时代

——听过非洲人唱中国歌曲吗?

在全球领先的女鞋生产制造商华坚集团,队员们见证了中非员工一起高唱《团结就是力量》。“这力量是铁,这力量是钢,比铁还硬比钢还强......”闭上眼睛,你根本听不出是老外唱的,跟中国人唱的一模一样!

团结,就是力量。一带一路,何尝不是一次新的整合、新的团结?

▲ 华坚集团员工培训

“喊口令,向左转、向右转,像国内我们军训一样,特别有精气神儿!非常震撼。”社科学院心理系大四学生郭睿说。这,也许就是文化跨越国别的纽带。

▲ 参观亚的斯亚贝巴城市轻轨项目

让队员们难忘的,还有非洲朋友对中国人的印象。“特别有创造力。”“创造力”也是飞入队员们耳朵的高频词汇。看来,中国印象,真是在转变。当然,也有不变的,比如,“勤奋”。“‘中国人太拼了’,非洲友人常这么说。”队员告诉笔者,还有当地人说,“如果你看到一栋大楼,每周七天,每天二十四小时,都亮着灯,不用说,那一定是中国企业。”

当然,中国企业的本土化之路,还有诸多挑战,有待探索。

8天的考察很短,带来的触动,却必然是深远的。以下是几位队员的笔记。

“这也是我第一次看到国外的工程项目,也体会到现在的基础设施建设对我们专业人才的需求。最后临走在机场的时候,因为看到了我手中的中国护照,有个外国人跟我说了句‘中国加油’,突然感到中国在世界的影响力。有强大的国家作为依靠,有做工程带来的自豪感,这就是驻外人才们在孤独中能够坚持下去的动力。”
——水利系博士二年级路立桥
“中非友谊的维系,绝不应满足于当前的状况。非洲是近五十年来内部冲突最为激烈的大洲,当地社会环境十分复杂,来自欧美、日本等国家在这片土地上正在开展新一轮的角逐。我们正应该像歌中所唱,‘团结就是力量’,提升中国企业之间、企业与当地华侨华人的合作频次,探索更为有效的合作模式,提升中国在非形象。”
——水利系大四于伟明
“只有身处在非洲的平凡和真实当中,才能体会到非洲发展的迫切,以及中国作为大国对于全球发展的责任。东非之行已过去几个星期,但我心中的感激和回味是无穷无尽的。相信这只是一个开始。”
——社会学系大二余涵
“在全球治理的舞台上,从‘北方治理’到‘南北共治’的全新格局依稀可见。大家对中国理念、中国方案和中国机会充满期待。世界从未如此紧密相连,中国从未与世界如此紧密相连。”
——公管学院博士二年级王蔚
“中埃(埃塞俄比亚)产能合作打破了西方国家‘新殖民主义’和‘资源掠夺论’的论调,取得了积极效应和阶段性成果。还应从服务两国战略、构建产业集群、强化法制意识等方面加强努力。”
——化学系大四李乾宁、经管学院研二李浩阳
和经管学院博士四年级毛日宏
“在殖民者留下的社会形态钟,妄图以殖民者留下的规则转动引擎,面对的将是无比艰难的局面。对非洲的尊重应当说对人本身的尊重,而非对殖民者留下的传统和价值观的尊重。”
——公管学院研一马翔

从这些文字中,我们可以捕捉到思想的火光,情感的律动,观念的更新。从一百多年前的“开眼看世界”,到今天的“转身看第三世界”,中国贤者的思路,不会停止,中国青年的脚步,不会停止。

就让我们沿着这十几位清华青年先行者的思考,开启我们“关于丝路的思路”……

不忘初心,勇敢前进,
一次有意义的实践,
归来,不是结束,而是开始。

文|景嘉伊、徐安琪等       图|清华大学学生提供
责编|贾祥翔  刘青      美编|张云靖

团结就是力量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