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私无“畏”
- 百科
- 2021-04-01
- 127热度
- 0评论
“畏”是会意字,本义:巫师头戴鬼的面具,手持神杖驱逐鬼邪。引申义:害怕、担心等等。
《说文》:“畏,恶也。从甶,虎省。鬼头而虎爪,可畏也。”意思是:畏,就是厌恶。采用“甶”和 “虎”的省略会意。“畏”字像怪物长着鬼头,张着虎爪,形象可怖。
甲骨文字形为爪(手持)+田(是“鬼”的省略),表示巫师手持鬼的面具。有的甲骨文字形为卜(神杖)+戴鬼面具的巫师形象,表示戴鬼面具的巫师手持神杖使鬼魅害怕。还有的甲骨文字形将神杖“卜”写成“刀”形。金文字形沿用甲骨文字形,有的金文字形将“人”写成另外一个符号,将“卜”写成“爪”。小篆字形在金文字形中的“人”加上“一”。隶书字形将小篆字形中表示“鬼头”的“甶”写成“田”,将小篆字形中的下半部分写成“竖提撇捺”,“爪”形消失,“人”形也同时被淡化。楷书沿用隶书字形。
《孟子·梁惠王下》:“以大事小者,乐天者也;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乐天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其国。”“畏”是畏惧之义。
《战国策·齐策》:“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畏”是害怕之义。
明代宗臣《报刘一丈书》:“即所交识,亦心畏相公厚之矣。”“畏”是敬服之义。
《北齐书·崔暹传》:“世宗退谓暹曰:‘我尚畏羡,何况馀人。’”“畏”是敬重之义。
唐代王建《寒食行》:“牧儿驱牛下冢头,畏有家人来洒扫。”“畏”是担心之义。
三国·魏·曹丕《杂诗》:“弃置勿复陈,客子常畏人。”“畏”是躲避之义。
《史记·魏公子列传》:“客辄以报臣,臣以此知之。”是后魏王畏公子之贤能,不敢任公子以国政。”“畏”是憎恶、怨恨之义。
《考工记》:“夫角之中,恒当弓之畏”“畏”通隈,是弯曲处之义。
《广雅》:“畏,罪也。”“畏”是罪之义。
明代吴国伦《得元乘书》:“岂无排难意,畏路不堪论。”“畏”是险恶之义。
《庄子·达生》:“夫畏涂者,十杀一人,则父子兄弟相戒也。”“畏”是可怕之义。
“无私无畏”意思是因为心里无私而无所畏惧,被后世誉为“民族英雄”的林则徐,曾写下一副著名对联“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是他无私无畏的真实写照。虎门销烟的故事至今广为流传。
林则徐,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晚号俟村老人、瓶泉居士等,福建省侯官(今福州市区)人,清代政治家、思想家、诗人。官至一品,曾任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两次受命钦差大臣,主张禁鸦片,抵抗西方列强的侵略。他严惩贪赃枉法,一生践行“要正人,先正已”、“身教重于言教”的原则,他兢兢业业、廉明能干、正直无私,是一位受群众爱戴的清官。
道光十八年(1838年)十一月,林则徐受命为钦差大臣,并节制广东水师,前往广东禁烟。1839年3月抵达广州后,他立即会同两广总督邓廷桢等官员展开了严厉的禁烟行动,他勒令所有烟商限三日内交出全部鸦片,并签署“切结书”,声明以后不再贩卖鸦片,否则“一经查出,货尽没官,人即正法,情甘服罪。”但最初外商均推托搪塞,林则徐采取强硬措施迫使他们交出鸦片。同时,撤销买办工役、封索商馆、收缴商船上的全部鸦片,后在虎门海滩将收缴的鸦片全部销毁,用时20天销毁鸦片19179箱、2119袋,共计2376254斤。“虎门销烟”沉重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大长了中国人的志气。为防范外国侵略,林则徐还大力整顿海防,积极备战,购置外国大炮,加固炮台,搜集外国船炮资料进行仿制。他组织地方团练,从沿海渔民、村乡中招募水勇,进行训练。1939年7月,因英国驻华商务总监义律拒不交出杀害中国村民的英国水手,又不肯具结保证不再贩卖鸦片,林则徐果断下令断绝澳门英商接济。义律因此事挑起了九龙炮战和穿鼻洋海战,林则徐亲赴虎门亲自指挥军民数败英军。
常用词语:敬畏、畏怯、畏缩、畏惮、畏涂、后生可畏、无所畏惧、畏天爱民、人言可畏、望而生畏、畏首畏尾等等。
请欣赏书法作品:
作品释文:月白清风夜半时扁舟相送故迟迟感君情重还君赠不畏人知畏己知清叶存仁诗一首 表达了作者为官清廉之境界与操守 庚子初夏 善华书(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