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袁照:每一个老师都是校长,每一个校长都是老师

我不是很赞成现在流行的“校长领导力”这个词。
过去我们常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今天,在一定程度上,这句话已过时。
校长在学校要放下身段,放低重心,
要走进教师,与教师融为一体,
因为教师中蕴藏着无穷的智慧。
校长与教师不妨角色“互换”
校长如何摆正自己的位置?教师如何处理好自己的角色?在十多年的校长岗位上,似乎悟出了一点道理:
1
每一个老师都是校长
十几年来,我很少在教师大会上作报告,每一次大会,都开成或经验交流会,或主题报告会,或沙龙等等,都由教师讲。每次大会,每一位教师的每一次发言,都会认真准备,几易其稿,试讲再试讲,直至满意。来自于教师的声音,更有针对性、更有感召力,比校长直接阐述要好得多。老师发言呢,也不会泛泛讲道理,而是讲案例,有时会讲得让听的人流泪。
一位云南的挂职校长参加我们学大会后,惊讶地说:“哪有开学大会校长不讲老师讲的?校长不布置工作老师布置工作的?”我说:“我们每个老师都是校长。”
我也不是什么报告都不作,年终教代会上的校长述职报告和高三毕业典礼上的校长演讲,我都是要精心准备的。年年如此。为了讲好它,我会花半个月、一个月,甚至更多的时间做准备,有时连做梦都在写稿子。面对教师,谈一年来我的思想,谈我的理念,谈我的做法,谈我的不足,说出我的喜怒哀乐,与整个老师团队交心。面对学生,谈历史、谈传统、谈校友、谈社会、谈世界、谈老师、谈父母、谈感恩等等,临别前与整个同学群体交心。
学校经常会有各地同行来参观考察,他们往往都会向我提问一个问题:“你是怎样让你的老师认同你的教育理念?”我说:“恰恰相反,学校的许多教育理念,就源自于教师的教育教学改革实践。”比如,学校文化精神表述的 “真水无香”这一理念,就来自于语文教师的课堂实践。年轻教师写教育随笔是我们的传统,有一年,庄老师的随笔,写了真水无香的课堂,她说“这是我们学校语文教学一直追求的境界”。这篇文章说得很有道理,放在我桌子上整整一年,我一直思考这个问题。第二年,庄老师的随笔,写的还是“真水无香”。这一年不只她写,另外几位年轻教师也这样写。一下子,我突然醒悟:“真水无香”原来是我们学校百年教育的文化精髓。于是,我就竭力提倡这个精神。又比如, “以学校的每一天成就每一个学生的本色人生”是我们学校教育的核心理念。一次教师大会上,王老师上台发言,她说:“能不能把核心理念改动一个字,把‘学生’改作‘师生’?”说得多好啊,一字之改,境界全出。师生平等、师生共同成长的涵义,就这样被凸显出来。
让每一位教师都成为校长,校长首先要转变角色。校长不应该是高高在上的人。因此,我不是很赞成现在流行的“校长领导力”这个词。在这个场合说要提升校长的学校文化领导力,在那个场合说要提高校长的教师发展领导力,等等。不要把校长的作用推到极端与极致。校长在学校的领导,是在与教师的共同发展中实现的。校长不可能样样超越老师,最重要的职责是把教师的心凝聚在一起,焕发出教师的创造性与主动性,在更多的时候,校长与教师是一种同伴的关系、互助的关系。如何让学校的全体成员,时时能够不忘教育的本质,对准学校的发展目标,携手并进,那才是校长领导一个学校的第一要义。
过去我们常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今天,在一定程度上,这句话已过时。高铁时速300多公里,仅仅是靠火车头带动的吗?不是。而是因为列车的每个节点上都有动能。这个原理,用在学校管理中,也是适用的。我们提倡每一个老师都是“校长”,本意也正是在于此,要给教师空间,要给教师动能。唯有这样,学校的前行才能风驰电掣。
“每一个老师都是校长”,那要校长干什么?“每一个校长都是老师”,那要老师干什么?这些看似调侃的问话,认真想想,还真有道理:校长与老师岗位不同,义务、责任也不同。
2
每一个校长都是老师
所谓每个校长都是老师,一是校长要放下身段,放低重心。校长对学校的影响,与行政机关首脑的作用是不一样的。我很不赞成动辄就说“校长要引领老师”这句话。多年前,我曾经在学校里提倡“推门听课”,抓课堂建设,要求校领导、中层干部、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等随时“推门听课”。一次教师大会上,一位老师上台发言,他说,“能不能改动一个字,把‘推门听课’改成‘开门听课’”?一字之差,境界完全不一样了。因此校长切不可自以为高人一等,闭门提出一套理念,也不顾与本校的历史、文化等契合与否,就让老师们“认同”。校长在学校要放下身段,放低重心,要走进教师,与教师融为一体,因为教师中蕴藏着无穷的智慧。
二是校长要把教师发展放在首位。校长的发展要与教师的发展同步,脱离了教师的发展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校长过度发展自己会不利于学校、师生的发展,特别是不利于教师的发展。我曾留意于自然界的现象,大树下连草都不长,大树独占阳光雨露,其他树木怎么办?我们学校鼓励教师著书立说,近年来,仅语文学科就有十多个老师写书,或当主编带着课题编书,在出版社正式出版。去年,我校老师研究诺贝尔文学奖历年获得者,选出了因为诗歌而获奖的39位得主,研究他们,整合成教材与课外读物《我坐在窗前》。我身为校长,也仅作为普通一员撰稿。
三是校长工作不能摆花架子。校长是教师,是要求校长能把主要精力投放在学校的教育教学上。当了校长就脱离课堂、脱离教学、脱离学生,仅强调“管理”,那是虚浮的表现,校长要成为既是管理的行家又是学科的专家,要在课程开发与整合、新型课堂的建设等关键的领域沉下去,像老师一样去面对、研究与解决许多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这样“引领”教师发展才能得心应手,游刃有余,才能带领学校团队一起在大江大海中游泳。仅仅站在岸上,按着摄影师的要求去“摆拍”,那是花架子,这样一定是发展不好学校、管理不好师生的。
每一个校长都是老师,并不是要求校长完全像教师一样工作。这样说只是强调校长心中要有教师,能常常站在教师的立场上思考问题,是强调校长心中要有学生,能像老师一样心里装着学生,是强调校长要能正确地认识自己,降低重心,使学校的一切的管理都要有利于师生的发展。
我坚守一种管理理念,就是“高铁”理念。过去,我们常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而高铁每小时的时速达到三百多公里,仅靠火车头能带动起来吗?每节车厢,列车的每个节点上都有动能。这个原理,用在学校管理中也是适用的。学校管理者要给教师空间、动能,让每一个教师创造性工作。唯有此,学校、校长、教师才能进步得更快。
每一个教师都是校长,强调的是校长与教师之间的关系。我认为,校长与学校的关系有三种方式:一是领导学校,二是管理学校,三是经营学校。不同特点的校长对待不同的学校,选择哪一种方式,自有其道理。要做到让每一个教师都成为校长,就要求校长转变角色。校长不能高高在上。我不赞同现在流行的“校长领导力”这个词,我倾向于用“聚心力”这个词,校长不可能是全能的,他并不能领导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他的最重要职责是把教师的心凝聚在一起,围绕一个目标共同前进。校长与教师是同伴关系、互助关系。
每一个老师都是校长,每一个校长都是老师。这两句话,是相辅相成的,唯有如此把握自己、把握对方,换位思考,才能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