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袁照:幸福不期而至 ——我读诺贝尔诗人《特朗斯特罗姆诗全集》

幸福不期而至特朗斯特罗姆获得2011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是一件幸事,也是一件奇事。我阅读特朗斯特罗姆,我再竭力想象他获奖的情景,——他内心的感受。如何寻找相关的“词”和“语言”,以我的感受来表达特朗斯特罗姆的感受呢?我曾经看见过画家
安德烈·布里耶的一幅画,他是一个忧郁的画家,画的是一张椅子,空无一人,画面很美。看着这幅画,当时一下子来了感觉,我为这幅画写了一首诗:《幸福不期而至——安德烈·布里耶〈岸上的长椅〉画意》:
“星夜之下
森林之前
蓝色的湖上
泛着涟漪
岸上的长椅
空无一人
为谁而设
如此静谧
幸福美满
不期而至
我与你
正赴无约而约”
写于2010年冬季,距离特朗斯特罗姆获奖整整一年。现在回想,几乎是冥冥之中,我是为特朗斯特罗姆而作这首诗的:星空、森林、湖面,如何令人向往的情景?一张椅子摆在那儿,静静地等待一个人。多少年了,就这样等待。终于,这个人来了。他是谁?他就是特朗斯特罗姆。
诺贝尔文学奖颁奖地点,就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的市政厅。最光彩的时刻,终于属于特朗斯特罗姆了,这个时刻多么庄重而来得又那么缓慢啊。特兰朗斯特罗姆是当今瑞典最优秀的诗人,早在23岁那年,就出版了诗集《诗十七首》。这是一个高度,他自己的高度,瑞典的高度,也是欧洲的诗的高度。他一生只写了200多首,且都是短诗,是一个纯粹的诗人,除了诗,除了自己的职业做心理学家之外,只是写诗。这么一个受瑞典及世界爱戴的诗人,诺贝尔文学奖的桂冠却迟迟戴不到他的头上。多次提名,最后都落空。20年来,每当到了10月——瑞典文学院公布获奖名单的那一天,记者、摄影师和诗人们就会聚集在特朗斯特罗姆的公寓外。2011年10月6日,人们又一次聚集起来。与往常一样,当人们又一次准备离去的时候,奇迹出现了,梦想成为了现实:那是一个“幸福美满”的时刻,如何不是另一种的“不期而遇”呢?
美丽而充满魅力的斯德哥尔摩市政厅,坐落在梅拉伦湖畔。我去过那儿,那是几年前,是在一个傍晚,是在夏天。夕阳挂落在湖上,从滚圆,到半月,到残留一弯弧形;从血红、到大红、到橙红,瞬间变化。夕阳柔和的光彩忽明忽暗,照在水上,波光粼粼,闪现灵光,与留在天空的霞光相辉映。红墙金顶的斯德哥尔摩市政厅,如同矗立在一片迷人的神秘的幻境之中。我相信,2011年秋天的那一个傍晚,也一定会是这样的光景。
特朗斯特罗姆的一生是有幸的,也是不幸的。他们1990年就患脑溢血,导致半身瘫痪,他的身体一半有知觉,一半无知觉,身体的一半已经死去,还失去了说话的能力。然而,他仍坚持写诗,坚持自己独特的歌唱。颁奖仪式上,瑞典学院院士艾斯普马克致了热情洋溢的颁奖词,特朗斯特罗姆夫人代诗人致了答谢词。她说,“我代表我的丈特朗斯特罗姆,想对你们说,我们因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而感到多么的荣幸和激动。谢谢瑞典学院,谢谢你们的勇气和美丽的授奖理由”。感谢“美丽的授奖理由”,还能理解,为何还要感谢“你们的勇气”?原因是什么呢?我猜想,一是对整个世界诗坛而说的,自1996年波兰女诗人辛博尔斯卡获得诺贝尔奖以来,诗人已被诺贝尔文学奖冷落了15年,这是多么可悲的事情,能够从冷落诗歌的现实中,再一次把眼光投放在诗人的身上,是需要如何的勇气?二是对特朗斯特罗姆而言的,诺贝尔是瑞典人,诺贝尔奖的授予决定权在瑞典学院,特朗斯特罗姆是瑞典人,把此奖授予给本国人,会不会引起非议?况特朗斯特罗姆诗歌的量少有都是短诗,是历次获奖诗人中绝无竟有的。如此这般,把奖授予他不需要勇气吗?
瑞典学院之所以有勇气,是建立在他们坚信的授奖理由之上的。特朗斯特罗姆获奖的理由是:“他以凝炼、简洁的形象,以全新视角带我们接触现实”。特朗斯特罗姆夫人,以托马斯的一首小诗,作为答谢词的结束语:
《一九七九年三月》
“厌倦所有带来词的人,
词而不是语言,
我走向大雪覆盖的岛屿。
荒野没有词。
空白之页向四方展开!
我碰到雪地麇鹿的蹄迹。
语言而不是词。”
这首诗,集中体现了特朗斯特罗姆诗的特点。叙述平静,用语温和。他以为“词”不是诗的组成部分,而是音节。心理地、逻辑地自问,用意象和隐喻,来塑造个人的诗的世界,空间很大,让人联想。
特朗斯特罗姆的《果戈里》,可以看成他的代表作,诗人写这首诗时只有18岁。“西服破得像狼群。/脸像大理石。”开篇就用隐喻,把西服和狼群系在一起,似乎不可理喻,多义又歧义,但他不是引领读者从一件西服走向狼群,而是在西服与狼群的相互隐喻中,将现实性和神秘性结合起来,丰富和扩大了诗的内蕴,要告诉我们这个世界背后的实质。在不可理喻的非逻辑的语言中,我们感受了魔力。那些“词”在他那里,已不是技术的积木,而是精神的容器。 他通过意象与意象群灵活大胆的运用,让意象与意象之间产生一种非同寻常的关系,造成一种清晰又朦胧的效果,像做着一场清醒的美梦,他自己就说,“诗是某种来自内心的东西,和梦是手足。”
安德烈·布里耶的《岸上的长椅》说描画的风景是美丽动人的。我相信它不是一幅纯粹的风景画,——仅仅再现他心中的风景。那张在美丽的风景之中空无一人的椅子,寓意是丰富的,空无一人,比坐着任何一个人,都会令人遐想。谁能真正坐在哪里?谁坐过?谁又会去坐?我产生两种假象,所有伟大的诗人都会坐在那儿,包括诺贝尔诗人,包括特朗斯特罗姆,他们应该坐在那儿,——有片刻的人生的享受,享受这个世界,以及他们内心的静谧;所有热爱、崇拜伟大诗人的人们,都能够坐在那儿,那么,人们所面对的就是那些能给大家带来灵魂颤抖的诗人,——他们才是真正的人类的风景。特朗斯特罗姆的获奖,更增加了一处景致,它是一种标志,诗性的回归。这么多年来,在这个严重功利化的社会中,即使诺贝尔奖,似乎也一度偏离了原有的价值坐标,如今是神圣的传统的回归的时候了,如何不欣喜啊:我们大家都正在路上,——赶赴那所谓的“无约之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