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里寻她千百度,突然发现她就在我身边!

建国70年,国家这个概念在中国人心里的印象是的所改变的,当然,我说的是政治意义上的国家。
政治的意思是指政府、政党等治理国家的行为。如果不是政治意义上的上的中国就不是70年,多少年呢?2000年、3000年、5000年,这是文化意义上的中国,叫上下五千年。
还有一种意义上的国家就是地理意义上的国家。平时我们看地图就会很骄傲。你看日本那么小,中国那么大,这个时候的自豪感就来自地理意义上的国家。
再比如,我们喜欢大唐、大明、大清这样的王朝,不喜欢大宋,其实在中国古代社会,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与世界文明的同一时代比最优秀,但我们不喜欢大宋,表面上是大宋在军事上弱,总受欺负,而实际上我们不喜欢南北宋的地盘,太小。这是因为我们心里有大中国的概念。
喜欢唐,不喜欢宋,我们说盛唐、弱宋,这指的是政治意义上的国家,而喜不喜欢的原因并不来自政治本身,也不来自经济的发达程度,而是来自地理意义上的国家,唐朝很大,宋朝很小。
也就是说,我们平时说的爱国,特别是感情上的爱国是在政治、文化、地理这三个不同意义国家上切换,哪个意义上的好,就切换到哪儿。
这种切换是有个人偏好性的,有人侧重文化、有人侧重地理,而官方注重的是政治意义上的国家,所强调的爱国,也多是基于政权的需要,而非文化、地理方面的考量。有的时候会强调文化、地理方面的意义,但也是为中心意义作陪衬。
由于政治意义、地理意义上的国家是动态的,政治意义的国家会出现朝代更迭,地理意义上的国家有时大、有时小,所以中国人注重的是文化意义上的国家,是可以传承的。
而实际传统意义上的中国是文化中国,叫文化认同。不管你是什么民族有什么习惯,只要认同我们的文化我们就是一家人,就是一个国的人。
那么,文化认同指的到底是什么认同呢?
有人说是使用汉字、讲汉语、穿汉服、吃中餐,尊重中华民族的传统。这都文化的表层现象,并不是实质,文化认同的实质是价值观认同。
自汉以来,中国形成了一套有基础架构的价值观,也就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的忠孝仁义。
这个价值观的根本是孝,孝后还有一个悌,孝敬父亲,友爱兄弟,这是建立在家庭关系基础上的价值观,认同这个的就是中国人。
孝是对家,忠就是对国,是孝的放大,这个国是政治意义上的国家。
孝和忠是义务,是一个人必须要完成的,然后是仁和义,这是对个人品行的要求,要有爱心、仁德心、要讲义气、守诚信。这就是中国人的价值观,一起延续到现在。
价值观认同就是文化认同,中国人以此来标定国家、天下的概念。无论是蒙古,还是满族,只要认同了中国的文化,都可以统治这个地域上的人民,这主要尊重的就是文化认同。
虽然在文化认同,中国人是有大汉沙文主义思想的,但总体上还是包容的,这是中华民族作为整体民族最大的优越性,也是民族自豪感的来源,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实质。
现在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了一幅当代旅澳中国著名油画艺术家沈嘉蔚先生著名的油画作品名叫《宽容》,画上共16人,都是新文化运动时期北京大学的著名学者。有陈独秀、胡适、朱希祖、辜鸿铭、马叙伦、蔡元培、李大钊、马幼渔、鲁迅、周作人、钱玄桐、梁漱溟、刘半农、刘师培、黄侃、沈尹默。
这幅作品又叫《北大钟声》,蔡元培在北大当校长时提出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理念。这种理念虽然没有实现,但它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人,包括我们很容易地接受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互联网。
也可以说,没有包容的精神,就没有今天的大中国。
现代中国人对来自西方科学技术的无条件接受是难以想象的,基本不抱任何怀疑的态度全盘接纳,为什么会这样呢?
一方面我们有科技落后挨打的经历,更主要的是我们有包容的精神和传统。
到今天,日本、德国这样的发达国家还有大部分人不接受刷卡消费,而执意地使用现金,更不用说是电子移动支付,可以说,他们的传统在包容性上就比较差。
但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也就是我们加入世贸以来,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我们变得越来越不包容了,觉得别人不如我们,我们比谁都强,而别人又不包容我们,天天黑我们。
为什么会这样呢?
一般解释是我们发展太快,思想没跟上。
其实不然,民国的时候经济发展也很快,特别是1927到1937年,但思想上和世界融到了一起,并保持了中国传统的价值观,那个时候也没有思想建设这个词儿,咋就跟上了呢?
因为那个时候中国人有价值观,既有传统的,属于自己的,也有外来的,属于世界的。
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我们推翻了传统的儒家价值观,建国之后,我们试图建立一套属于我们自己的价值观,它既不属于传统,也不属于世界。
也就是说,是开天辟地性的,这种困境程度可想而知。它既不留传统的根,又不接外来的苗,这就很难办了。
正因为价值观缺失,才造成了今天这个局面,只信强硬,只当战狼。
但是,最后发现走着走着没路了,就又找回传统,叫弘扬传统文化,发现忠孝也可以重新用。
但现在忠孝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忠孝了,更多是基于政治概念国家的爱国主义。
建国七十年,我们走了很多弯路,作为一个后发国家,其实是有前车之鉴可以遵循的,没有必要自己摸索。
有人会说,那是别人的东西不适合我们,国情不一样、制度不一样、文化不一样。
但别忘了,文化虽然求异,但文明一定趋同。要不然,我们也就不会接受西方文化了。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人其实也早就潜移默化地认同西方的价值观,有可能不应该说是西方的,但在这方面我们既激进,又保守。激进是我们可要接受马列主义,保守的是我们不接受西方的另一面。
欢迎关注老杨品谈,感谢天天转发、点在看、留言、打赏的朋友们,我们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