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今年北影节值得鼓掌

作者:totoro
暮春时节,花事渐阑。伴随着春天最后一个节气谷雨的到来,北影节也于“春烟带微雨”的天色中落下帷幕。作为北影节的主竞赛单元“天坛奖”的十大奖项也于闭幕式暨颁奖典礼上揭晓。
回首本届天坛奖,其15部入围影片是从来自85个国家和地区的775部报名参赛的影片中层层遴选而出。这些带给观众沉浸式、抑或是抽离式的观影体验的入围影片,由来自不同国度、文化背景也不尽相同的创作者所创作。15部入围影片的制作团队涵盖了20个国家和地区,囊括了科幻、剧情、历史、悬疑、传记、喜剧等多种类型,呈现出国际化与多元化的特色与风格。
各具特色的15部影片,汇集了世界级导演的新作与新锐影人的诚意之作,呈现出天坛奖选片的“新”之特色。所选影片中有全球首映的《第十一回》《音乐家》;国际首映的《恐惧》《半世界》;亚洲首映的《战后球星》《侍者》《幸运儿彼尔》《开心点,糟老头》《德黑兰:爱之城》;中国首映的《非正统之路》《本回家了》《此地》,于欧洲三大电影节全球首映的《野梨树》与《日暮》也藉此契机在中国进行首映。
《日暮》海报
要将风格如此不同的15部作品进行分类,是件困难的事,似乎情感成为唯一的入口:入围影片汇聚了多元化的类型与多样化的情感,这其中有关于战争与人生的思考,也有关于人类情感的细腻描述。若将15部作品按照故事时间依次排列,分为回望历史与立足当下和展望未来三个时段,就会发现其中不期然间所流露的与“家·国”相互呼应的主题,也是跨越多元文化的共通表达。
一、 回眸历史:“国”的故事
《日暮》《战火球星》《音乐家》《恐惧》《非正统之路》,此组参照空间感与历史感极强,创作者共同选择了用历史作为衬色,将人物放置于大时代当中,串联起亚欧大陆上关于两次世界战争的历史记忆(注:《非正统之路》是个例外,但因其种族与信仰的宏大主题,故将其归类于此)。这些在不同空间向度中发生的战时故事,在不同国土上再现历史。
《日暮》导演:拉斯洛·奈迈施
拉斯洛·奈迈施借由“远离布达佩斯的局外人”艾瑞斯·莱特重返历史:透过艾瑞斯之眼,回眸一个世纪以前的1913年,一战前夕黄金时代最后一瞬的奥匈帝国。对于揭开面纱游走在人群之中的艾瑞斯来说,此行是一种回返家乡,或许对于观众而言,《日暮》则更多的是回返历史。
融合了体育运动、二战反思、人物传记等多种元素的《战火球星》,二战时的德国纳粹士兵成为英国战俘,因运动天赋加入曼城球队,展现了战争过后,不同民族与文化的人们化敌为友,以纯粹足球竞技来止恨之殇的传奇。
半个多世纪前的苏联卫国战争时期,因战争困于哈萨克斯坦、流落异国的《音乐家》冼星海,在饥寒交迫的异国心系祖国,他的音符跨越国界,在异国他乡演奏的《黄河大合唱》,深情的传递着对于祖国的挚爱。
《恐惧》海报
《恐惧》是导演加雅拉杰“九种情绪”系列的第七部作品。不同于“宝莱坞”其他影像,在这部“印度方言”影片中,不再有歌舞,生活的色彩也随着战争袭来而被雨水淋刷得褪色。邮差带来的死讯是可感的恐惧,关于战争的反思与恐惧,久久萦绕心头。
1983年的耶路撒冷,雅科夫·科恩走在争取合法权益的《非正统之路》,一位替女儿维权的父亲,为追求平权而走上政治之路,成为一个党派的领袖。略带传奇色彩的故事背后是却是不平等的心酸。每个人都努力去改变现实,哪怕只是一点点,或许整个民族、整个国家的态度就会发生改变。
我们或许可以依据国别清晰指认这些“外来者”的故事:艾瑞斯在“故乡已是他乡”的布达佩斯;在英国的德国战俘特劳特曼;身在哈萨克斯坦、心系延安的冼星海。
跨越时空的乡愁透过影像被观众所感知:《音乐家》里,乡愁是一封寄不到家的家书,也是望穿秋水的等待;《恐惧》里,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也“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二、 爱的修行:“家”的故事
《幸运儿彼尔》《本回家了》《野梨树》《第十一回》则选择将人物放置于社会生活的最小单位——家庭之中,此时的情感被细化为亲情。纵观15部影片,其中大部分还包含有“回家”这一主题。若言《音乐家》是父亲回家的故事,《此地》是父亲永远等不到儿子回家的故事,那么《野梨树》《本回家了》是“儿子回家”的故事,《幸运儿彼尔》则是“儿子拒绝回家”的故事。
《幸运儿彼尔》海报
“人们究竟愿意为家人付出多少”?或许大洋彼岸的《本回家了》会给予你答案。儿子在平安夜回家团圆的小小愿望因其“瘾君子”的身份而带来家庭成员间的芥蒂。一场发生于24小时内的关于母子间的回归与追寻,回家是双重的,救赎是双向的。“回来是作为礼物,想让这个圣诞节变得美好些,但这也或许是人生中的最大错误,总之,本回来了”。
如果说《幸运儿彼尔》是遭遇种种不幸的彼尔,逃离原生家庭的羁绊与“父亲的阴影”、向往着远离故土与家乡,成为渐行渐远的游子/成功人士,却在出走半生茕茕孑立、漂泊无根之后,经由宗教的牵引返乡;那么“以观看的方式阅读电影”的“散文体”《野梨树》则是其反命题:游子还乡后的苦闷与抑郁不得志,顶着“失败者”的标签,并遭逢父子对立。两部“游子还乡”的影片殊途同归:选择了父子和解为落点。
巧合的是,《野梨树》与《第十一回》在父子脉络中形成某种关于该主题的默契与呼应。人生如戏的《第十一回》里,生活就像一碗豆花,咸淡自知。老实人老马如何在乱七八糟的生活之中重新找回其作为一家之主的地位,这是一个比“生存还是毁灭”更亟待解决的问题。值得一提的是,《第十一回》的演员班底中不仅有周迅、陈建斌坐镇,还是窦靖童的银幕首秀。窦靖童凭借着惊艳出彩的表演摘得此次天坛奖最佳女配角。她收敛好自己的温婉,尽情舒展着自己的那份爽朗,将倔强叛逆又不失温良的少女角色拿捏得十分到位。
依照此脉络,科技感十足、何以为家的《流浪地球》或许也可归于父子主题。即使这种父子主题已然让位于更为宏大的主题:美好家园破碎之后,人类漂泊无依的状态下,“同一个世界拥有同一个梦想”,共同保卫家园、重建家园的梦想突破了国界。然而不容忽视的是,“大家”里依然有儿子等待父亲的回归的“小家”。
三、 生活的哲学:“人”的故事
《德黑兰:爱之城》女主角:弗鲁格·凯哲贝格里
《德黑兰:爱之城》《侍者》《半世界》《此地》《开心点,糟老头》则从微观角度选择了小的切口,将镜头聚焦作为社会个体的个人,更为关注个人生活的心灵视像。
幻灭与孤独是超越国籍的、全人类共通的情感。都市男女为逃避城市的冰冷无情与现实的挫败不堪,从而选择在网络上一面袒露“本我”,一边假想“超我”。在这个关于孤独的《德黑兰:爱之城》里,不同的人生交汇在一起,臃肿幻想性感、吃着减肥餐依旧可以热爱冰激凌;谁都可以心怀电影梦,人人可以拥有爱人和被爱的能力。
另一位孤独的《侍者》,原本波澜不惊的人生因卷入一场谋杀案而跌宕起伏。被迫走出独处的一方天地,与他人发生联系与交集。悬疑题材的《侍者》里,兰斯莫斯的御用剪辑师在此继续发挥着《宠儿》里黑色幽默式的剪辑风格。
哀乐中年的《半世界》,原本步履匆忙的人们总是因发生意外而停下脚步,得以重新思考余生。人近中年,情绪于绵长之中积攒爆发,沉默处的呐喊。大千世界,所有人们大抵如此:一边选择一边成长。
人到暮年,时光在沉滞的《此地》静静流淌。老人的夜灯摇曳在漆黑的山路,融入沉沉夜色。老与少,生与死。那声喃喃自语的“我能做些什么”像是对于命运的叩问。儿子的死亡,人生的结束;孙子的到来,人生的重启。大远景的固定镜头下,人物与环境的关系被无限放大,于碎石荒山处,老人迟缓沉默的挪动着步伐。画面之外有狂风吹沙,鸟啼虫鸣。
《第十一回》窦靖童获得最佳女配
美丽的乡村,漂亮的小木屋前,《开心点,糟老头》静静的传递着一种生命理念。戴着棉帽、怒目而视的爷爷,外表冷漠乖戾,内心温情,“心灰意冷之下为自己准备的棺材,却在对生命的重新理解中最终改制成了婴儿床”。
以历史与国别为纵轴、以情感向度为横轴,15部影像里情感向度是多维的、全龄向的:有个人的故乡、集体的故乡、人类的故乡;有中年的孤独,老年的孤独。在不同国度上演着的父子故事,或生动,或深情。
天坛奖完整版获奖名单
-FIN-
深焦DeepFocus为网易号签约作者
点击图片查看往期精选
今年戛纳主竞赛的第一篇影评
这里是众生的地狱
娄烨和情欲中时代
娄烨,一个时代的废墟
《复联4》预售搞瘫了北美院线和票务网站!
欢迎为深焦口碑榜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