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家河》读后感 | 不变的信念
- 读后感大全
- 2018-11-07
- 236热度
- 0评论
不变的信念
区残联党支部书记、理事长 姚伟
一口气读完浓墨重彩、跌宕起伏的《梁家河》,久久为之感动,心情难以平复。是什么感染了我,是什么激动了我,我沉思良久,一时理不出头绪。重新打开书本,在字里行间寻找,没有华丽的辞藻,有的只是带着泥土气息的平实文字,在插图中翻寻,没有雄奇壮丽的图景,有的只是定格时光的生活画面。翻至扉页,几行小字: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无论我走到哪里,永远是黄土地的儿子。-习近平。刹那间!如醍醐灌顶,我想我找到了!
49年前,一个15岁的倔强少年“逃离”北京,满怀美好的想像上山下乡,来到革命圣地陕北延安梁家河,却被超乎想像的艰苦现实击的粉碎,苦闷与迷惘的煎熬中,他当了一次不成功的“逃兵”。回来后的他,像变了一个人,扔掉了一切不切实际的幻想,追随父亲、母亲、姨父、姨母的革命足迹,扎根农村,依靠群众,融入群众,先后过了“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思想关”,把自己从一个北京娃一步步蜕变为一个农村娃,一个农民,一个受苦人,一个带头人。这个少年就是当年的习近平。
在陕北梁家河的七年,他以艰苦的环境中磨练自己,挑百拾斤麦子一口气能走十几里山路,与群众建立起深厚的感情,至今忘不了那一碗酸菜的甘甜,从群众中汲取力量,铸就不屈的信念,甘做黄土地的儿子,赢得群众信任,涅槃重生。“我不到16岁就从北京来到了中国陕北一个小村子当农民,在那里度过了七年青春时光……年青的我,在当年陕北贫瘠的黄土地上,不断思考着‘生存还是毁灭’的问题,最后我立下了为祖国,为人民奉献自己的信念。”就这样,初心在这里种下。
在陕北梁家河的七年,他从群众的现实生活困难出发,发心为群众做实事,脚踏实地,敢闯敢干,建起了陕西第一口沼气池,创办了铁业社、代销店、缝纫社、磨房、菜园,建成了至今造福乡亲的淤地坝。他说:“七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锻炼很大,后来遇到什么困难,就想想那个时候在那样困难的条件下还可以干事,现在干嘛不干?你再难都没有难到那个程度。这个对人的作用很大,一个人要有一股气,遇到任何事情有挑战的勇气,什么事都不信邪,就能处变不惊,知难而进”。就这样,勇力从这里泉涌。
在陕北梁家河的七年,他刻苦学习、手不释卷,知行合一,不断增强自身修养,不断发奋向上,处处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影响了身边一批干事业的人:随娃、铁锁、能人、黑子等造富一方百姓。他说:“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在他看来,梁家河是一所学校,他在这里收获了很多,“最大的收获有两点: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是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二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就这样,定见在这里萌发。
返观今天,物质与财富极大丰富,却让很多人丧失了理想信念,迷失了方向,物欲横流,泥沙俱下,金钱至上,道德沦陷。这是我们向往的幸福生活吗?不是!《梁家河》告诉我,一个人只有把自己的命运与梦想和人民群众的命运与梦想紧紧的连系在一起,身上留有泥土味,扎根群众,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引导群众走创造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才活的充实。“脚踏在大地上,置身于人民群众中,会使人感到非常踏实,很有力量。”“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他用自己的生活实践,生动的禅释着他的话语。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梁家河》使我看到了一个有坚定理想信念的人,他的世界春暖花开、光明无限。《梁家河》使我想到了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九年前。2015年2月13日,习总书记回到了他魂牵梦萦的梁家河,如今的梁家河早已旧貌换新颜,从一个陕北普普通通的偏远贫困村发展成为人均收入过万元的致富村,他当初最大的心愿:让乡亲们饱餐一顿肉,并且经常能吃上肉,也早已不是问题。在村委会,他对来看他的乡亲们说:“当年,我走了,但我把心留在了这里。”一句话,使在场的很多人流下了热泪,也包括此刻,一灯如豆隔山隔水不隔心捧书夜读的我。
6.jpg
《梁家河》带着我朔流而上,重走习总书记当年的路,使我深切的触摸到了他不忘初心、戮力前行的信力源泉。《梁家河》带着我刨根问底,重温峥嵘岁月,使我深刻的理解了他以人民为中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的思想渊源。《梁家河》带着我穿越历史,看今夕巨变,使我更加坚定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信念。“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梁家河》就是那清洌的沧浪之水,奔流在我的心间,涤荡着我的身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