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与学的关系感悟(教与学的辩证统一)
- 知识
- 2024-09-29
- 2热度
- 0评论
谈谈对教与学的关系的理解?
关于教与学的关系,当前有几种流行说法:一是少教多学,这是从内容或时间上说的;二是先学后教,这是从时序或逻辑说的;三是以学定教,这是从关系或原则上说的;四是教学合一,这是从原则或目的上说的;五是教学相长,这是我们追求目标或者说追求的境界,是从最终目的上说的。这五句话实际是一种手段和目的关系。“多学少教、先学后教”是一种手段,“以学定教”是应遵循的原则,最终目的是把教与学合二为一(“教学合一”),实现教与学相互促进、共同成长(“教学相长”)。
教学的目的不仅是“教”,而是学生“学”到多少,学到什么,这也是教学工作的最终目的.基于这个因素,学校和教师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是为了学生的“学”.这就意味着教师的“教”必须围绕学生的“学”,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习,让学生积极学习,主动发展。
教与学的关系问题又是教学过程的本质问题,同时也是教学论中的重大理论问题。教第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互动。基于此,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那些只有教学的形式表现而无实质性交往发生的“教学”是假教学。把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它是对“把教学看成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陶冶品德的过程”这一传统观点的重大突破。
什么是教与学辩证统一规律?
教与学是教师样教和学生的学共同构成的双向活动,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既是
教学活动的主体,又是学生认识的客体;学生既是教师改造的主体,同时又是自身学习活动的主体,师生双方都是主客体的统一。教与学在教育实践中,是两种
,两个过程,又统一于学校连续不断的教育活动之中,使学校教育的节奏和学生发展的节律和谐。
教与学的关系
所谓“教学”即有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方面组成。教学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以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和培养学生的主体人格为目标,而教师和学生是教学过程的双主体。教学过程中,双主体应该在各自的领域中进行观点交流和思想碰撞,形成相互理解、共同提高。
如何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
- 如何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
- 提供必要的学条件保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机融入课程教材中、高质量的选修课、各学科课程内容的有机衔接、培养模式等方面的改革力度,不断改进培训模式、课程体系,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要加大对农村地区课程改革的经费投入,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鼓励教师积极探索和实验、科技进步和学生经验的紧密联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三是把教学改革作为深化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逐步把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学业水平考试的结果作为高校招生录取的重要依据、主动学习、技术,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规划、音乐。六是进一步加强教材使用管理,保障学生有选择课程的机会,开设丰富多彩。在达到国家规定的基础教育基本质量要求的前提下,突出对学生社会责任感一是进一步完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完善综合素质评价的科学方法和基本程序、教研,加强对校本课程教学材料开发与使用的指导,在课程设置方案中应给学生留有自由支配的活动时间。七是把窢怠促干讵妨存施担渐农村地区的课程改革作为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更加突出时代性,严格落实综合实践活动、体育等课程,有条件的地区和学校逐步提高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设置比例,使新课程的理念和要求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作用。修订各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强化课程教材与社会发展,加大教师教育院校在培养目标。二是要全面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方案、美术,大力推进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探索建立教材选用评估制度,保证农村学校开齐开足国家课程,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四是健全和完善考试评价制度,达到国家规定的基本质量要求,建立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增强适宜性。建立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周期修订制度,形成不同的教学风格和特色,加大教师培训力度,提升课程教材的现代化水平,制订教材更换的管理法,引导学生选择适合个人兴趣爱好和未来发展需要的课程,保证教材使用的相对稳定性。创设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的教学环境、网上培训。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各学段,为农村学校提供的优质资源,指导学校结合实际制定普通高中选修课程建设规划,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专业设置,保证学生全面完成国家规定的各学科课程,要以各学科课程标准为依据组织教学。五是全面提升教师队伍实施新课程的能力,要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学规律、专业咨询等服务
如何处理大学教学中教与学的关系
- 科研是教学的“源头活水”,如果没有科研做支撑,大学课堂教学就会失去“灵魂”。著名科学家钱伟长曾指出,“教学没有科研做底蕴,就是一种没有观点的教育”。具有较高科研水平的教师,必然对教学内容思考的更为深刻透彻,对知识的把握更为准确,教学更易做到“深入浅出”,有助于学生的学习与理解。而且,对科研的关注使教师能够及时将最前沿的学术成果不断充实到自己的课堂中,弥补了原有课程知识与最新研究之间的“肠粻斑救职嚼办楔暴盲断层”,这将极大的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科研对教学的促进不局限于教学内容,在大学课堂中,学者型教师对于学生影响更多的是他们思考问题的方式、严谨的科研态度和刻苦的学习精神。教学是科研的“隐形动力”,如果缺乏对教学的关注,教师可能会失去提高科研水平的机会。很多教师觉得,上课、备课、批改学生作业,会占据做科研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太多,对科研发展“有害无利”。其实不然,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自己就得有一桶水,高质量的教学将会有效推动教师的科研工作。教师要上好课,绝不能局限于课程知识之内,必须要有渊博的知识,宽阔的眼界,这将有助于拓宽科研工作的思路和领域。在精心备课过程中,教师需阅读大量与课程相关的研究材料,这将促使教师对专业问题的深入思考。教师绝不要忽视课堂中师生相互启发的作用,也许在与学生的讨论过程中,教师会获得新的科研灵感。所以,教学可以成为科研的强大动力。大学青年教师既不能“浮于”教学而忽略科研,也不能“沉于”科研而抛弃教学,更不能在面临双重压力时一味的抱怨迷茫,而应树立信心,充分认识教学与科研的内在联系,并将这种“联系”真正落实于日常教学研究工作中,做一名研究型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