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第25页读后感? 童年第26章主要内容
- 知识
- 2024-10-03
- 1热度
- 0评论
一、童年,第25页读后感?
读了《童年》,我深深感受到了当时俄-国社会的那种腐-败,当时人民生活的痛苦。我曾经想过,如果我当时是一个工人,我一定会像高尔基那样,用我这支锋利的笔给沙皇政府当头一棒。我认为,如果我们在这样的好环境中浪费时间是天大的错误。
记得鲁迅说过“时间就是生命”和“珍惜时间是我成功的秘诀”。我们现在有如此美好的环境,是多么难得呀!这幸福生活都是老一辈革命家的鲜血换来的。我以前是一个特别调皮的“假小子”,有时间还和小朋友打打闹闹,特别贪玩。
但是,自从我看了《童年》这本书以后,我开始爱惜时间,我知道时间的重要性。所以,现在我开始认认真真地学好每一门课。俗话说的好“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滴水穿石”也是一天一天慢慢来,循序渐进。我们的学习也要慢慢来,不能太急于求成,揠苗助长,这样便会前功尽弃。
二、童年第15章读后感?
《童年》中的主人公阿廖沙经历了许许多多折磨、虐待,遭受了不公平、冷酷,生活中毫无地位和尊严。尽管一切都那么糟糕,尽管苦难折磨着他,但他没有被打倒。
其实,《童年》是高尔基真实写照,他的童年就是在这种充满着打架、辱骂、争抢、蹂躏……地狱般的环境中度过的。他在这些极端恶劣的环境中成长,完全有理由成为一个坏人,而他却坚强的拼搏、努力,最终成为一个大文豪,成为了一个人道主义者。正如他自己说的,“生活条件越是艰难,我就觉得自己越发坚强。
三、童年第16章读后感。?
有人问,童年是什么?我说,童年就是一首优美的诗,童年就是一张美丽的画,童年就是充满阳光的,充满快乐的,童年就是人生中最美好的一页!每个人都有童年,并且每个人的童年是不同的,但是,我们每个人的童年有高尔基那么贫苦吗?不,我们没有,我们在家里是独生子,是父母亲的掌上明珠。高尔基的童年没有我们幸福,家庭也没有我们美满。
这本书主要讲了高尔基童年生活是怎样的悲惨。高尔基三岁时丧父,他的童年是在诺夫戈罗德度过的,也就是他的外婆家.他的行动都被他的外公监视着,外公不准他这样,又不准他那样,他好象在地狱中生活。高尔基吃尽了苦头:不仅幼年丧父,而且又受尽外祖父的虐待.他周围的人都是那么的自私,贪婪,充满了仇恨……
和高尔基相比,我们的童年是灿烂的,是彩色的;是没有烦恼痛苦的,更是无忧无虑的。有那么多的孩子甚至不懂什么叫做“打”,因为我们从没有经历过被人打、被人拿鞭子抽的滋味。那也许是一种无法想象的痛苦吧。当然,除此之外,我们的生活中也很少有家人之间的勾心斗角,为争夺财产而打架斗殴之类贪婪、凶狠的事情。更不会发生残忍的把某个无辜的人无端地折磨致死这类想都没想过的“恐怖事件”。
我们要向高尔基学习。孔子说得好:“见贤思其焉。” 高尔基在小的时候就非常喜欢数学。 在一节数学课上,老师出了一个题目考在班上的同学,题目是:“1+2+3+4+……+100=?”这可为难了很多同学,他们一个个都很着急,只有高尔基算出来了,从此老师不会再因为他们家穷而瞧不起他们,而是觉得他很有数学天赋。
时代在不断进步,但人们却越发变得懦弱了,遇到困难就想要退缩、逃避或者走捷径。屠格涅夫说过:“想要得到幸福,你要学会吃得起苦。”美好的生活必须有所付出,才会长久,有所争取,才会得到。
只要还对光明充满希望,那么,这一点点微弱的火光就可以被放到无限大,直至洒到每一处阴暗的角落! 不要对任何不堪的现实失去信心,难免会有一些人一些事令你感到痛苦甚至绝望,但请你相信,黑暗过去之后,太阳总会出来!只要你仍能保持不灭的信心,即就是你眼前可能还是黑暗,即就是你的生活还有悲伤,但只要你坚持让自己做一个善良、乐观、富于同情心的人,那么,你一定会迎来生命的辉煌!
如今,眼看童年就要走了,迎来的是充满活力的少年,让我们珍惜童年的最后一刻,稍不留神,童年就会离我们远去,抓住童年最后的时光,留下我们对童年最美好的印象吧!
如今,眼看童年就要珊珊离去,迎来的是充满活力的少年,让我们珍惜童年的最后一刻,因为只要你稍不留神,童年就会离我们远去,抓住童年最后的时光,留下我们对童年最美好的印象吧!
四、秘密花园第24章读后感?
《秘密花园》读后感 这个星期,我读了一本叫《秘密花园》的书.读完之后,我深深地感到心灵受到了很大的震撼. 一场可怕的瘟疫使10岁的小玛丽成了孤儿,不得不被送往画眉庄园.画眉庄园是一个古老而充满神秘感的地方,有被锁了10年的花园,有被秘密藏在房间里的小男孩.而玛丽的到来改变了一切.她发现被埋掉的花园钥匙和被隐藏起来的园门,也发现了那个被藏起来的小男孩,她的表哥克林.玛丽、克林、和荒野上长大的男孩一起,唤醒了沉睡10年的古老花园. 读了这篇文章,我深深地体会到,只有乐观,积极,微笑,才会使我们有精神,也只有有精神,我们才会拥有健康.病痛,往往只有在我们心里.心里有病,才是最折磨人的病. 人生不如意事就如满天繁星,如果一遇到挫折就郁郁寡欢,那这个人也就一生也不会快乐.遇到挫折,我们应该像文中的玛丽那样,微笑面对.例如桌子上只有半杯牛奶了,悲观的人,可能会唉声叹气地说:“太倒霉了,只剩下半杯牛奶了!”乐观的人,则可能微笑着说:“太好了,我还有半杯牛奶呢!”同样的境遇,心态不同,人生的轨道恐怕也会不同. 就像我.有一次,我被铁钉扎到了,也不知道那铁钉有没有生锈.听同学说,如果破伤风的话,一个月便会死去.我吓得面都青了.回到家,我告诉了家人,可妹妹却乐观地说:“放心好了,没那么容易死.”我半信半疑.一个月很快就过了.一天,我突然感到十分头疼,我悲观地想:天哪,我还不想死!我立刻告诉了独个呆在家中的妹妹.妹妹想了想,说:“我看,是你着凉了,所以才头疼.”我不信,开始哇哇大哭起来,说什么“我快死了”之类的.无奈,妹妹叫回了正上班的妈妈,妈妈又把我送进医院.后来,医生诊断出我头疼是因为我感冒了,而我根本没有破伤风…… 同时,成人比孩子更容易忽视快乐,甚至漠视快乐.童年是一去不复返的光阴.在儿童时代的那种对快乐的天然领悟和完全接纳的能力,更是珍贵. 文中克兰文老爷在爱妻过世之后,埋了花园的钥匙,想借此阻断对爱妻的思念,但是这却使他沦为悲伤和痛苦的阶下囚.隔断快乐并不能换来宁静,它只能使你郁闷不堪,在孤独和痛苦中死亡,走向永远的黑暗.快乐是人生之本,人如果没有了快乐,就如行尸走肉一般.没有了快乐,也就没有了成功的喜悦;没有了失败的泪水;没有了失去后的珍惜;没有了一切的情感. 花园是在快乐中诞生,在悲剧中尘封,又是在快乐中开启,这是一个多么戏剧性的转变呐! 读完《秘密花园》这本书后,我懂得了,让自己快乐起来!我们无法改变整个世界,但我们至少能够改变自己.要记住,让自己快乐起来!
五、秘密花园2第章读后感?
谁给我一篇《秘密花园》读后感啊,适合二三年级的,200字左右玛丽是个孤儿.他被送往姑父克雷文先生家。克雷文先生伤心妻子的死,变得很古怪他有上百间被锁的房子有十年不准进人的秘密花园.玛丽有了钥匙并在朋友猛地帮助下,使长年笼罩在阴影之下的庄园以及克雷文获得了新生.玛丽被送往姑父家前很坏暴躁,倔强到了庄园后他变了变得宽容、大方了.自信和快乐是他开朗起来.《秘密花园》是一本让人感动的书
六、秘密花园第25章读后感?
我看过一本很好看的书,书名叫:《秘密花园》。秘密花园中的小主人公叫玛丽,她是一个相貌丑陋、脾气暴躁,人见人厌的小姑娘。在一次家庭瘟疫中,她的爸爸和妈妈被残酷的命运瘟疫夺走了生命,而她则成为了一个没有爸爸妈妈的孤儿。
我看到这时,总是想问:“这本书里怎样净都是一些让人不开心的人或事呢?”我带着这个问题一向看下去,随着看到另一个小主人公狄肯,我渐渐明白了,作者采用比较的方法,让我们看到孤单、寂寞、对什么事都感到烦的玛丽,结识到了朋友—狄肯之后,渐渐变得开朗、变的漂亮,渐渐地,让我们看到了开朗、快活、漂亮的玛丽。
这本书让我明白了友谊的价值。活泼,爱小动物的狄肯,用自己真诚的心打动了对什么事都烦的玛丽、打动了身患重病对生命不报有任何期望的柯林,使他重新振作了起来。
如果我是玛丽,我也会厌恶所有的人或事,正因在这个家庭里,我的父亲是一个总是不回家的人,而我的母亲也每一天去参加各种各样的舞会,根本不在乎我的存在,只让保姆们照顾我,生活在这样的家庭里,我感到孤单、寂寞,一个快乐的我渐渐地变成了谁都不理睬、对什么事都感到烦,有谁不会变成这样呢?
我十分喜爱秘密花园这本书,我更加期望拥有狄肯那样宝贵的友情,正因他,这本书的出现,使我明白了友情能够改变一切别人认为改变不了的,甚至能够是自己的人生,不是吗?
七、童年第4章读后感200字?
同理,刚刚回答了你第二章的问题,第四章着重写外婆,写她对上帝的虔诚,对人的良善、忠厚,对丈夫的容忍、体谅;写她的聪明,能干,健谈,会跳舞,会讲童话;火灾里指挥若定,火灾后为舅母接生;她是大家庭的好主妇和顶梁柱,是“我“最贴心最亲爱的朋友。
小说对火灾场面的描写非常精彩。第二章和第四章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人物,外祖母为人善良公正,热爱生活,相信善总会战胜恶。她知道很多优美的民间故事,那些故事都是怜悯穷人和弱者,歌颂正义和光明的。她信仰的上帝也是可亲可爱,与人为善的。外祖母如一盏明灯照亮了阿廖沙敏感而孤独的心,她慈祥善良、聪明能干、热爱生活、胸怀宽大、善于忍让 。外祖父 他是俄罗斯小市民阶层的典型。暴躁、乖戾、贪婪、自私。他经常凶狠地毒打外祖母和孩子们,有次竟把阿廖沙打得失去知觉,结果生了场大病;他非常贪财,暗地里放高利贷,秘密接受典当,甚至怂恿徒工到市场上偷窃。卡什林是小说中丑恶势力的化身,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俄国小市民的卑鄙灵魂。在作者生活的时代,如外祖父那种暴躁、贪婪、自私的典型的小市民思想,无疑影射出一种无形的阴暗压力,一种对美好与人性的摧残。他的暴力行为让我们无法接受,一至一谈起就摆出厌恶的表情,而更愿意去谈外祖母了。同样生活在那个时代,却与外祖父不同,他时刻都能以乐观的心态去应付,满怀希望去生存,更以自己一种宽容的博大胸怀,源源不断地向周围的黑暗传递着温暖。若说外祖父是灰暗的阴霾,那外祖母便成为那照透乌云的日光。这一对儿饱经风霜,相扶相依的老人家,竟如此强烈的对比出了深刻的社会问题。然而当我作为一个生活在新时代旁观的外国人,在惊叹于外祖母长长的头发以及那快乐博爱的胸怀的同时,却也很少产生传说中人们对于外祖父的鄙夷与厌恶,而更多的是对这位生活在黑暗社会最底层的小事名士的老人的深切悲悯与同情。毋庸置疑,外祖父的暴戾脾气之下,深藏着坚忍顽强乃至善良的一面。所以今天我更愿意抛弃对他种种行为的不满,更清楚地去感受外祖父暴躁外表下内心深处的深切悲哀与无奈。也对比一下生活在同样世界中却仍然微笑一对的外祖母,来感受一下外祖父这一形象的浓厚的悲剧色彩。母亲是乞丐。在那样社会的最底层中想要生存下来是不易的。外祖父长大后当起了纤夫。“你是坐船来的,而我年轻的时候,得用自己的力量拉着货船……赤着脚,脚下是锐利的石块……太阳晒着后脑勺,脑壳向熔化的生铁似的沸腾着……腰弯得像豆芽,骨头咯咯作响……连路都看不清了,眼里全是汗。心里是多么难过,眼泪不住地流……时常滑脱了纤索倒下去,脸冲着地,连这也是好的,力全使尽了啊!哪怕休息一会也好,哪怕咽气也好!……你瞧,在上帝眼前,人们过的是什么日子!……”外祖父干瘦的身体轻轻地靠着阿缪沙,声音沉重而踏实。他告诉他,挨自己亲人的打没关系,是受教训。不要挨别人的打。还说他当时给人家欺辱成那个样子,连上帝看了都要落泪。后来他终于熬出头了,当了行会的头,手下管很多人…… 谁知道外祖父对受伤的外孙重提往事的时候是种什么样的心情?想到自己曾经历过怎样的生活,受尽非人的虐待,他是何等悲愤!想到靠自己的努力,终于赢得了生存机会,并熬出了头爬了上来,他是何等自豪!手下还管很多人,嘿嘿,自己也有权决定他们的命运。也像当年别人对付自己那样对付他们吧!鞭笞手下的时候,也许卡什林正想着:世界曾是怎样对我的,让你们也尝尝吧!就这样,咬着牙挨打,挥着泪鞭笞,这是一个生长在最底层的普通人对这个社会这个时代的怨恨和报复啊!这种无力反抗的无奈,这种对不公待遇的怨毒,最早在那个年代,就已扎根在外祖父悲剧性的灵魂中而无法摆脱了。可以说外祖父早已对生活失去希望了,只能将自己过去严酷的生活隐藏在暴戾的外表之下,用绝望的吼叫,用暴力,去告诉周围的人们:这个世界不存在公平,快快抛弃你们可笑的希望吧!这是多么悲哀啊,撕心裂肺的绝望,将自己变成了人人谩骂的魔鬼。然而这种怨恨却永远影响不了外祖母,因为他又乐观宽容博大的心。所以你们看,社会政治的不合理,产生外祖父这样性格的小市民显然是必然的。而那些挣扎生存者当中仍有掩不住的光辉,那就显得多么难能可贵。然而这少许光明却又无疑衬托出了前者的悲哀,什么都没有了……悖论,可悲的悖论。这是时代的悲哀,社会的悲哀,是人性的悲哀……
八、童年的秘密名人评价?
作为儿童权利斗士的蒙台梭利认为孩子具有独立的意志去行事,成人(主要是父母和老师)不该去压抑他们的思想和本能,干涉他们的行动。而最好是信任他们、放手让他们去做,甚至应该以他们为师,才能体会到生命的活力和意义。如果成人对孩子压抑得太多太久,便会影响他们的健康,不论是精神还是身体,也不论是现在还是未来。
精神分析学派也认为成人的诸多心理问题来源于童年生活的受压抑因素,蒙台梭利在书中多次提到佛洛依德和他老师的研究成果,意在表明人类在婴幼儿时期已经具有完整意识,是可以进行独立思想的人。但是直到如今,还有许多家长和教育工作者不承认这一点,他们认为孩子只是白纸,成人可随意书写、设计,从而左右他们的意志,引导他们的未来。而在现实教育案例中我们也常常看到,成人总是夸大自己的作用,贬损孩子个人的力量,导致孩子产生自卑心理。由此可见,成人的傲慢与偏见是教育孩子的大忌。
每一种流行理论都有它的道理,经典文本更有它流传于世的价值和意义。本书向我们揭示了作为成人究竟该如何看待儿童的诸多“不听话”行为,那些作为父母、老师、保姆等孩子们所崇拜尊敬的成人,完全不了解孩子的心,对孩子能够发展个人能力、提升人格的行为完全不理解,从而横加阻拦,甚至责骂呵斥。成人的这些行为深深伤害了孩子们幼小的心灵,有的孩子在长大之后还走不出这些阴影,导致各种不幸和遗憾。
所以,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理解比爱更重要。 建立在不理解基础上的爱不是完整的爱,而是父母对孩子实行的强权统治,这种爱不但不利于孩子的成长,还会让他们失去价值判断和决策能力。当然,尽信书不如无书,此书也有不妥之处,译者指出的是明显谬误,细读的人自然还会发现别的问题。任何书中的个人观点都受时代背景与个人价值观影响,有的人目光长远,局限性自然就少,但谁也不能肯定自己掌握了最终真理。
教育子女是大工程,没有捷径、不能速成,只有缓慢坚持。简单粗暴只适用于不长记性的成人自己,对孩子最有力的武器还是温柔耐心。谁能否认自己孩子的特点不是来自遗传呢?无论孩子的优点、缺点,最初和最终的来源全在父母。对自己孩子都不能耐心去理解的人,你还能指望他做什么别的呢!
九、童年的秘密教育思想?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是一个“精神(心理)的胚胎”,只有通过人的教育,这种胚胎才能发育成一个健全健康的“精神世界”。
儿童心理的发展有各种“敏感期”,秩序的敏感期、细节的敏感期、行走的敏感期、手的敏感期、语言的敏感期;
而导致儿童心理变异的表现,主要是心灵的神游、心理障碍、依附、占有欲、权力欲、自卑感、恐惧和说谎。
通过蒙台梭利对幼儿之谜的探索和解答,我们可以清楚地意识到:
儿童并不是一个只能从外表上进行观察的陌生人。实际上,一个人的个性正是在他的童年时期就形成的。
正因为如此,父母和教师必须努力去了解尚未被自己认识的儿童,并把他从所有的障碍物中解放出来。
十、宝葫芦的秘密第14章的读后感?
《宝葫芦的秘密》第14章的读后感。我读了《宝葫芦的秘密》,这本书的作者是张天翼,这个故事非常有意思,也有很深刻的道理。
讲的是一个叫王葆的小孩,他爱幻想,奶奶常常给他讲宝葫芦的故事,他做梦梦见他去钓鱼,钓了一个宝葫芦。宝葫芦给它带来了很多幸福。可是在一次数学考试上闯了大货,他让宝葫芦给它做出那几道题,可是宝葫芦却把苏鸣凤的题复制过来,被老师骂了一顿,王葆觉得宝葫芦不能给他带来幸福,反而带来了苦恼。所以他扔掉了宝葫芦,靠自己努力,成为了一个好学生。
读了这本书,我懂得了不劳而获是得不到收获的,也没有天上掉馅饼的好事。一封耕耘,一分收获,我们应该做爱劳动、爱学习、不偷懒、不说谎的好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