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祠观后感(司马迁受腐刑的图片)
- 知识
- 2024-09-09
- 4热度
- 0评论
陕西司马迁祠墓游览顺序?
在陕西韩城芝川镇东南的山岗上有一座依山就势构筑的古老祠堂,这就是司马迁祠。司马迁在中国应该是家喻户晓的,他的一部《史记》被鲁迅盛赞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而他在《报任安书》中的著名语句“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被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中引用,其高尚思想至今仍为国人所推崇。
司马迁像
司马迁为夏阳(今陕西韩城)人,汉征和三年(前90年)病故,葬于何地史无确载。韩城的司马迁祠并墓始建于西晋永嘉四年(310年),也就是司马迁亡故后的400年,此后历代多有修缮和增建。近年,围绕原有的司马迁祠,按照《史记》本纪部分的内容添建了五帝园、孝武园、文景园等,使整个景区的游览面积大幅度增加、内容更加丰富。
诸本纪园
诸本纪园以大型雕塑为主要表现形式,通过一组组雕塑再现了汉五帝之前历代帝王的代表性场景,堪称一部形象生动的《史记》帝王全景画。
司马迁祠第一座牌坊
司马迁祠的起始点是一座两柱歇山顶砖木牌坊,坊额“汉太史司马祠”由著名书法家启功题写。该牌坊为清代建筑,从其所在的位置看,应为移建而来。据报道,韩城为了增加司马迁祠的历史感,曾经有计划地从韩城城区迁建了几座古建筑,这座牌坊估计就是该计划的一个落实者。
司马迁祠头道门
攀上一段台阶,即来到祠堂的头道门。头道门面阔三间,单檐歇山顶,门内悬“汉太史司马迁祠墓”匾额。至此才知道,这里不仅有司马迁的祠堂,还有他的墓冢。
司马迁祠第二座牌坊
沿山坡向上,又一座两柱砖木结构的牌坊出现在甬道上。该牌坊为悬山顶,和第一座牌坊一样构筑在高高的砖台之上,此等建筑形制还是第一次见到。两面坊额“高山仰止”和“既景廼岗”应该是对司马迁人品的至上评价。该牌坊建于清康熙年间,坊额则由韩城籍书法家强汉山在1944年题写。
司马迁祠二道门
走过一条长长的石铺甬道,即来到祠堂的二道门。二道门为单檐悬山顶,两侧有很短的八字照壁,门楣上悬“史笔昭世”白底黑字匾额。
司马迁祠第三座牌坊
过二道门,继续拾阶而上,是一座砖雕门楼式牌坊。坊额“河山之阳”语句源自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对自己身世的描写“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也就是这句话,让后世始有司马迁祖籍究竟是陕西韩城还是河南洛阳之争。依愚见,司马迁的祖籍应该是在韩城,但他的出生地可能是洛阳。牌坊上的砖雕对联:“圣人光道统;汉史竟经文”将司马迁的《史记》和古代圣人的经典相提并论,其评价不可谓不高。
司马迁祠第三道门
穿过“河山之阳”牌坊,即是司马迁祠的核心区域——一座以墙垣围合而成的山顶小城。小城大门上的“太史祠”匾额由时任韩城县令王增琪在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题写,字迹雄浑、洒脱,非今人所谓能书者可及。
司马迁祠献殿和寝殿
小城内只有前后两进,头一进为献殿,面阔五间,单檐悬山顶。殿内梁枋上悬“文史祖宗”匾额,梁柱上有联“刚直不阿留得正气凌霄汉;幽而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把司马迁誉为“文史祖宗”可以说是恰如其分,其《史记》无论是从历史的角度,还是文学的角度都堪称扛鼎之作。献殿后面的寝殿面阔三间,单檐歇山顶,始建于北宋宣和七年(1125年),是司马迁祠现有建筑中仅有的宋代遗构。明间檐下及门楣上所悬的“史圣千秋”和“君子万年”匾额,应该是对司马迁光辉一生的充分肯定。殿内正中神龛上供奉司马迁坐像,龛上有匾“穆然清风”。
司马迁墓冢
寝殿背后即是蒙古包状的司马迁墓冢,冢上生长着一株古柏。相传,忽必烈时曾经大规模修缮司马迁祠,墓冢故有蒙古风格。冢前石碑上书“汉太史司马公墓”,题写者为清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毕沅。
司马迁遭遇的腐刑到底是干什么的?
历史上生不如死的刑罚是腐刑。
而受刑的人是写《史记》的司马迁。司马迁因为为李广之孙李陵投降匈奴之事说了几句公道话,被汉武帝直接宣判了死刑,
当时被判死刑的犯人有两种方法可以免死,第一种是用五十万钱来赎罪,第二种是接受腐刑。
司马迁当时哪里筹得那么多钱,拿钱赎罪这条路显然走不通,那么,留给司马迁的便只有两种选择了,第一种是接受死刑,第二种是接受腐刑。死刑是一了百了,人死了万事皆空。腐刑则一种痛苦,人活着生不如死。
腐刑也叫宫刑,就是阉割男子生殖器,破坏男子生殖机能的一种肉刑,让人无法再生育,有如腐木不再生果实。接受这种刑法的人,畏冷怕风,随时都有生命危险,因此在施刑的牢房当中必须保暖,就好像民间养蚕的屋子那样,因此,受腐刑也叫下蚕室。
司马迁是太监吗
司马迁不是太监。公元前99年,司马迁因为“李陵事件”,为投降匈奴的李陵求情,因此直言触怒了汉武帝,认为他是在为李陵辩护,遂遭受宫刑。他的身体跟太监差不多,他先任太史令,后至中书令,是朝堂正经官员,但他不是太监。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
司马迁是哪个朝代的人
1、司马迁是西汉时期的人。
2、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中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3、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负荆请罪出自司马迁的什么书
有许多发人深思,给人以教育意义的故事,大多来源于一些史书,还有很多成语也出自于一些史书,比如负荆请罪这一成语就出自于史书,那么负荆请罪出自司马迁的什么书呢?负荆请罪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负荆请罪这个汉语成语原本的意思是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请对方用金条责罚自己,通常用来表示主动向对方认错,请求对方责罚。所以这个成语多用于赔礼道歉的场合。和这个成语意思相近的词语有引咎自责、肉袒负荆、登门谢罪等。
西汉司马迁编撰的什么历法
西汉司马迁编撰的历法是甲历。甲历是历法名称,亦称作“上元历”、“太初历”。《太初历》将一日分为八十一分,故又称“八十一分律历”。它是我国古代一部比较完整的历法,这是我国历法上一个划时代的进步。
汉初承袭秦制,使用古历《颛顼历》,以《太初历》与《颛顼历》全面比较,有重大的进步。但是《太初历》也有不足,它的八十一分律数据,是黄钟律管九寸长这一数据“九”的自乘,以音律起历,这是缺乏科学根据的。另外《太初历》共使用了188年。
司马迁编撰的什么历法
司马迁编撰的历法是《太初历》。《太初历》摆脱了当时迷信学说的束缚,广泛采用了当时我国天文、历法和数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把旧历法中测定的每月二十九又九百四十分之四百九十九天,精确地简化为二十九又八十ー分之四十三天。《太初历》还规定,每年的一月为当年的“岁首”。这样既符合天文现象的规律也适应农业生产的需要。《太初历》的制订不仅是汉代科技史上的一桩大事,也是中国古代科技史上的一件大事。
古代司马迁的一句名言
浴不必江海,要之去垢;马不必骐骥,要之善走。
制国有常,利民为本。
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士为知己者死。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
聪者听于无声,明者见于无形。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恃德者昌,恃力者亡。
父母者,人之本也。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司马迁的名言
1、好学深思,心知其意。
2、不知其人,视其友。
3、智者贵在乘时,时不可失。
4、勇怯势也,强弱形也,审矣,何足怪乎。
5、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6、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7、修身者智之府也,爱施者仁之端也,取予者义之符也,耻辱者勇之决也。
司马迁为什么要写史记
为了歌颂汉王朝。司马谈在临死时,曾对司马迁说,作为一名史官,别忘了著书歌颂西汉的“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司马迁自己也认为,对汉武帝的“盛德”和王侯将相大臣的功绩,作为史官如果不能记载、宣扬,是“罪莫大焉”。
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
汉武帝和司马迁谁死的早
由于司马迁生卒年代,史无明文,即无从比较汉武帝和司马迁的年龄;
汉武帝刘彻,生于公元前156年7月14日,后元二年公元前87年,刘彻崩于五柞宫,享年70岁,谥号孝武皇帝,庙号世宗,葬于茂陵,西汉第七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诗人,为巩固皇权,汉武帝建立了中朝,在地方设置刺史,开创察举制选拔人才,文化上采用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结束先秦以来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的局面,汉武帝时期攘夷拓土、国威远扬,东并朝鲜、南吞百越、西征大宛、北破匈奴,奠定了汉地范围;司马迁,字子长,中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大约卒于公元前86年汉昭帝始元元年,一说卒于公元前87年汉武帝后元二年,又一说卒于公元前90年汉武帝征和三年。
司马迁是哪个代的
司马迁是西汉的史学家。闲钱字子长,生于龙门,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