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让流浪汉成为了“流浪大师”?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这个正能量、有匠心的公众号。
文 | 灰鸽叔叔(ID:unclehuige)
转载 | 栩先生(ID:superMr_xu)
在每座城市的街头,总有几个流浪汉。
但最近,有个流浪汉意外走红,被各路网红包围,争相合影,网友称他为“流浪大师”。
这位“流浪大师”看起来火得有点莫名奇妙,但其实有迹可循。
1
那些短视频平台上有一句非常经典的评论,叫做:
大师在流浪,小丑在殿堂。
与此并列的还有“已下载,很好吃”以及“这么好看的小姐姐,打一拳一定会哭吧”。
相对来说,“大师在流浪,小丑在殿堂”算是最有文化的常用评论了。
有两个人,把这十个字用到了极致。
一个人,在短短两周的时间里,从“流浪汉”变成了“沈某”,又从“沈某”变成了“沈先生”。
在上海的街头,他突然失去了平静,成为网红打卡的标志物。连警方都被惊动,不得不赶来维持秩序。
人们问他,活着是为了什么,赚钱是为了什么,历史的真相是什么,未知的未来又是什么。
他真的能给出答案:
2
据说这位毕业于复旦、曾在审计局工作、长期病休、与家人断绝来往的流浪汉,并非胸无点墨。
当他说起文学与哲学时,大家惊呆了。人们仿佛发现了新大陆,像在沙漠里发现了一棵树,黑白世界里发现了一抹艳色。
更多的人找到他,听他阐述各种道理。沈先生也很坦然,善聊,善待,“热度总会过去的”。
记者问沈先生理想。曾在事业单位工作过的沈先生毫不避讳,“想当官”。
于是又有人说,“如果沈先生能被重用,想必是极好的。”
这样的评论让我有些嫉妒沈先生。当他的身边网红美女云集时,这种嫉妒达到了一个高点。我很想说:
沈先生的那些回答,我也能说,而且有把握说得更好些。唯一的问题——也就是我不红的核心——我不是流浪汉。
你们之所以惊呆,是因为沈先生的外貌和谈吐形成了反差,而不是谈吐本身。
如果沈先生一身正装、干干净净、拿着某培训机构的名片和你们聊同样的话,你们一定会心生警惕、敬而远之。
像我这样,一个中年男人和你们说这些,你们也会觉得我故弄玄虚,油腻至死。
如果沈先生真的收拾收拾去当官了,“大师”去殿堂了,人们的惊喜感还会存在吗?
大概率不会。
你把沙漠里的树放到森林里,就会发现它平平无奇。
“镇越铁路”和“鸿浩之志”确实让殿堂摇摇欲坠,但这并不意味着流浪的“大师”可以成为殿堂的“大师”。
沈先生其实过的并不艰难。他已经领了23年的病休工资。
流浪,只是因为他“和家人一起住不惯”,“和邻居处不好”,“找工作没意思”,可能还有些偏执类的心理问题,选择了流浪。
3
另一个人,是一位香港的街头舞者。在今年年初,他跳舞的视频出现在短视频平台上。那段音乐只要响起,评论区里就会出现:
大师在流浪,小丑在殿堂。
第一个月看到他在视频里出现的时候,公众惊为天人,说天下居然有这样的舞者,只能沦落至街头卖艺,实在匪夷所思;
第二个月看到他在视频里出现的时候,公众还在点赞,说确实跳得不错;
第三个月看到他在视频里出现的时候,公众说怎么还是这段舞蹈,怎么还是这个花样?
评论区里已经没有那句“大师在流浪”,最善意的,无非是“一招鲜,吃遍天”,“对初次观看的人来说还是挺有意思的”。
潜台词是“再看就不值得花钱了”。
这个惊为天人的舞者,最终还是一名优秀的街头艺人,而不是不被重视、没有成为协会会长、没有在重大赛事夺得冠军的“落魄者”。
那些黑幕和内定确实让演艺圈的殿堂摇摇欲坠,流量小生匪夷所思的刷量行为也让小丑们浮出水面,但这并不意味着流浪的“大师”就是殿堂的“大师”。
那些不在街头的练习者,同样在远离聚光灯的环境下前进。
当反差带来的惊喜感消失之后,实力依然是叩响殿堂大门最有用的钥匙。
当你真把他们想象成在殿堂里的样子时,你也许会发现,他们突然不像大师了。
你还会发现——
他们之所以能成为人们眼中的“大师”,正是因为他们选择了流浪。
—— END ——
我是栩先生,一个
厨艺好,但不煲鸡汤
非常忙,但坚持原创
很犀利,但冷静客观
的写字人
被大家亲切的称为“学长”
这里专注分享有诚意的成长干货
比如:《如果格局决定了人生,那到底什么决定了格局》
和有深度的历史解读
比如:《为什么有的人年纪轻轻,思想深度却远超常人?》
以及有独特观点的社会思考
比如:《流浪地球与红军长征:资本当道,但我们至少还能用脚投票》
关注栩先生后,分别回复“格局”“思想”“流浪地球”可以获取文章。
喜欢我,想第一时间读到我的文章,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我。
最新热文:
1.“过气网红”陈行甲:一个理想主义者的中途离场
2.我在工作最艰难的时候,都干了些什么?
3.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知道的,你未必知道
4.《西游记》里的唐僧,根本没有去西天取经
喜欢今天的文章,记得点击下方的在看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