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红岩有感(怎样读《红岩》)

读红岩有感
利用这个暑假的时间,我把这本革命书籍《红岩》读完了。这本书主要描写了人民解放军在进军大西南的形势下,国民党政府已经摇摇欲坠的时候,重庆的国民党当局疯狂地,镇压共产党领导的地下革命斗争,着重表现齐晓轩、许云峰、江雪琴等共产党人在狱中所进行的英勇斗争,虽然最后惨遭屠杀,但却充分显示了共产党人视死如归的大无畏气概,和中美合作所的恐怖。
在这众多人物当中,我最佩服、最敬畏的便是江雪琴江姐。江姐原名江竹筠,是中国共产党追认的女烈士。1948年6月14日,江竹筠在万县被捕,关押于重庆的国民政府军统渣滓洞集中营,遭酷刑却仍不向军统交出中共地下党情报。
无论敌人用尽什么酷刑,老虎凳、辣椒水、竹筷子、带刺的钢鞭,江竹筠都不肯开口。面对敌人惨无人道的酷刑摧残和死亡威胁,江姐始终坚贞不屈,“你们可以打断我的手,杀我的头,要组织是没有的。” “毒刑拷打,那是太小的考验。竹签子是竹子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
在共产党与国民党的斗争时期,一切都是残酷的,不近人情的。总会有人牺牲,总会有人被捕。徐鹏飞处理着这一沓沓的公文,思考着,批示着。这些公文,顷刻之间,都将变成命令、电波、行动,变成淋漓的鲜血!
一阵凄惨的号叫,透过他办公室的门缝,像往常一样传了进来。
—— 你说不说?说!
—— 问你是谁领导?问你……
鞭子在空中呼啸,落在肉体上发出低钝的响声……可想而知,这些共产党员是遭受了何等的拷打和摧残!在激烈的斗争中,共产党员依然不顾危险,在人民群众和地下党之间传阅着《挺进报》。成岗因《挺进报》而被抓,还在被抓走的关头留下危险信号,提醒着后面来的同志。因甫志高的叛变,多少的地下党的党员一夜之间被捕,成岗、许云峰、余新江、刘思扬等同志都因为叛徒甫志高而被捕和杀害。
在最后关头,正义依旧战胜了邪恶,齐晓轩双手叉腰,张开两腿挺立在鲜血染遍的红岩上,一动也不动。远处,渣滓洞燃烧着熊熊的烈火,照映着山头的山林。近处,火光照见高墙,那是已粉碎的白公馆集中营。远远近近,魔窟连声爆炸,在火光中,中美合作所魔窟正在脚下崩溃,毁灭……齐晓轩仿佛看见了无数金星闪闪的红旗,在眼前招展回旋,渐渐融成一片光亮的鲜红……他的嘴角微微一动,朝着胜利的旗海,最后微笑了。
炮声隆隆,震撼大地。晨星闪闪,迎接黎明。林间,群鸟争鸣,天将破晓。胜利的号声,已经来临。“共产党胜利了!胜利了!”

 

怎样读《红岩》
立体阅读,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红色经典”在九十年代后的传播样式,除了经典作品的再版重印之外,很重要的就是借助视觉影像时代的媒介工具。比如《红岩》,作为一部由回忆录改编而成的长篇小说,在出版发行之后曾有多种版本的影视戏剧改编作品,这也为我们引领学生阅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因此,我们采用了立体阅读的方法,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首先,我们引导学生自主阅读介绍《红岩》写作背景的《<红岩>档案解密》和当代学者对《红岩》解读的文章,让学生更好地了解那段历史,走近真实的先烈原型;其次,我们向学生推荐老电影《烈火中永生》、歌剧《江姐》及电视连续剧《红岩》,让学生通过影视视频资源感受《红岩》的历史情境,使学生对英雄先烈具有更深入、更生动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我们组织学生为电影、电视剧的特定片段改写剧本或重新配音,让学生在语文活动中融入他们对英雄最真挚的情感,表达对作品更深刻的认识。
除此之外,我们还在阅读原著、读背景材料、看影视剧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实地参观来直观感受作品的内涵。比如,在学生阅读了《红岩》原著之后,我们推荐学生参观重庆渣滓洞遗址;在学生阅读了《四世同堂》之后,我们带领学生参观作品中“小羊圈胡同”的原址“小杨家胡同”;在学生阅读了抗战文学作品之后,我们带领学生参观卢沟桥抗日纪念馆等。这一系列的实地考察、参观,不仅丰富了学生对作家作品相关背景知识的了解,也让学生真正走进了作品的历史语境和作者的情感世界。
以读促写,同步提升读写能力
读写结合是语文写作教学中的传统手段之一。在引领学生阅读“红色经典”的过程中,我们也始终坚持读写结合的做法,让学生通过自由写作读书随笔来分析作品,表达自己对于作品的个性理解。
以《红岩》为例
七年级的学生更多关注的是书中的英雄形象,但由于给了学生充分的自由空间,随笔中的个性阐释比比皆是。比如,有的学生分析人物在特定故事情节中的伟岸形象:成岗被捕时的凛然从容、江姐受刑时的镇定眼神、齐晓轩就义时的壮烈英勇……;有的学生分析人物在故事情节中传达的坚定声音:有学生写渣滓洞中的滴血声、挖墙声、机关枪轰鸣声,并写到这都是革命烈士“信念的声音”;有学生写狱中新年时的欢歌笑语,并写道“她们在院坝带着镣铐跳舞,那是怎样的一种舞蹈?在沉重的脚镣当当的伴奏中、在刺骨钻心的疼痛中,我听到的是不屈的呐喊和永恒的誓言”;有学生写狱中朗诵《囚歌》的场景:“不要那屈辱的自由,不要那羞耻的苟活,我们都渴盼着——光明的烈火燃尽罪恶。让永恒的生命,化作涅磐的凤凰”……除了从具体的人物分析作品,也有学生从主题、手法的角度深入分析作品,以较为宏观的视角谈阅读感受,同样写出了精彩的读书随笔,如《红梅花儿开》《五星红旗为何鲜红》等。
在学生完成读书随笔的基础上,各班定期印发“读书随笔范文”,通过阅读课、讲评课,教师与学生共同赏析、评论学生的读书随笔,让学生在品读中更深入地解读作品,也在这一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表达能力。比如在品读《红岩》读书随笔时,他们很快能够看到范文中各具匠心的写作角度、脉络结构、文采语言、文体特色等。在生动的课堂交流里,学生们会对一个标题品头论足,会对其中的一个词语玩味不已,会对其中的细节侃侃而谈,也常常会对文章中的观点较雌论雄、争论不已。
比如,一位同学的读书随笔《微光》就曾在班级里引起热烈的讨论,这篇随笔描写了《红岩》中的无名英雄,并将他们喻为汇聚成熊熊火炬的微光,值得永远的敬仰和纪念。读完这篇随笔,学生们看到了题目“微光”的新颖巧妙和写作角度的独特,又特别赏析了全文使用的比喻手法以及含蓄蕴藉的表达效果,同时,还有同学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谈及中国文化“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价值传统……我们认为,在“红色经典”的阅读活动中,最重要的就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由阅读、自由表达,并在这一过程中达到以读促写、以写促读的双重效果。
如今,以《红岩》为代表的“红色经典”阅读已成为我校名著阅读活动中的突出特色,展现出我校倡导名著阅读的具体做法和阶段性成果。学生在捧读“红色经典”的同时,也逐渐打开了名著阅读的大门,一方面促进了学生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的整体提升,另一方面也丰富了学生的心灵世界,促使他们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并且我们坚信,只有有了这样的精神补钙,才能够让我们学生的精神底色中多一点敬畏,多一点崇高,多一点厚重,多一点真善美,多一点正能量!
作者:许晓颍,人大附中语文教师
来源:2016.5.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初中语文教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