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故事读后感(《红楼梦》读书心得)
- 名著读后感
- 2020-08-27
- 109热度
- 0评论
红色故事读后感
此次阅读《红楼梦》乃结合了八七年版的影视剧(以下皆称影视剧)再加之一些有关林黛玉扮演者陈晓旭的一些人物影视资料,颇有感触。实际影视剧中的结局与书中高鹗续写的后四十回结局还是有比较大的出入,从大趋势来看,影视剧中贾府是由盛转衰,而书中则是在衰后又有重盛的趋势。关于以下的一些观点,皆属个人想法。如有错误,欢迎批评指正。
影视剧中关于与书中后四十回不符之处最让我可悲可叹可感的便是探春远嫁和亲的部分。王爷打了败仗被掳不愿送自己的亲妹妹去和亲,王妃便认了探春为义女将她送去和亲。探春闻之,她始终沉默着,女子生在古代,婚嫁之事本就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她不愿又能怎样呢?临行当日,之前一直嫌弃责骂探春的赵姨娘却是哭得最惨的,终究是母女一场,此次之后,怕是再难相见,而书中探春的结局终究是令人不大满意。
宝玉说过,若林妹妹死了他便去做和尚,但书中一一述来倒像是因为悟了十二金钗正册,明白了人间姻缘皆有定数,参破红尘才出了家。木石姻缘乃是天意,金玉良缘终是人为,黛玉究竟何时离了这人世,宝玉又是否知道与他成婚者并非他的林妹妹。黛玉离世是必然的结局,黛玉死去也许是她最好的归宿,只是她最后也没能见上宝玉一面,终究是应了那句“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宝玉娶宝钗也是必然,他那么懦弱,又怎会违抗王夫人与贾母呢?惟愿来世你做你的神瑛侍者,我做我的绛珠仙草,再不相遇。
人们素称王熙凤阴险狠毒,但是很重要的一点是她对家人多数是关心的。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她虽精明能干,是那荣国府中的大管家,却也因此招了许多的仇怨嫉妒,给尤夫人面子却遭其本人背后小话,真真是一番苦心倒惹得一遭埋怨。王熙凤本就是个多面角色,可喜可悲可恨亦可怜。
刚看完影视剧时我对结局并不满意,总觉得故事没有说完,但看到书中的结局时,我心中已将影视剧中的结局默认为了红楼梦的最终结局。荣府繁荣几代终是树倒猢狲散,黛玉悲惨死去,宝玉到最后还一直拿着黛玉送他的玻璃灯。昔日繁荣早已散尽,他出家了?亦或是死了?又还有什么关系呢?泪已还完,恩已报完,再无任何亏欠也就再也没有重逢的理由了。
晴雯死去也是必然的,她是黛玉的投影,有着与这个时代格格不入的性格,这样的女子又怎能安心的过完这一生呢?晴雯撕扇的情景历历在目,如此鲜活灵动的女子,我希望她真的是化作了芙蓉花神,做个逍遥自在的仙子。而有着薛宝钗一样圆滑精明性格的袭人最后嫁给了蒋玉菡也算是一个比较好的结局了。
薛宝钗不喜欢贾宝玉,贾宝玉也不喜欢薛宝钗,可甚是荒唐,两人结为了夫妻,而宝黛两人却从此阴阳相隔,再不相见。这难道不是一个天大的讽刺吗?这是对封建制度的讽刺也是对贾宝玉的讽刺。
书上写曹雪芹给贾宝玉的性格设定是叛逆不羁,但我认为他却是最懦弱的那一个,。如果他只是因为厌恶封建仕途道路,大可不必为考取功名而读书便是,可他却整日与姐姐妹妹们玩乐,难道连基本的用来填充自己的书也不必读吗?但他尊敬女性的思想却是值得人们称赞,至少在那样的年代他已经很不错了,但他骨子里的懦弱仍然根深蒂固,晴雯被赶,他没有反抗,与宝钗成亲他也没有反抗,到最后他独自悄然的离开了袭人家,他是否最终意识到了这个世界并没有他想象的那么美好,而站在雪地里看着押送贾政的人马走过时,此时的他心中又在想什么,一事无成的他是如此的无能,那顽石归去后,贾宝玉的肉身之躯却连一个安身之处都没有。
宝黛的爱情是美丽的,二人葬花及共读西厢记都乃佳话,我独爱宝玉赠帕这一情节,这是独属于二人之间的秘密与默契。一块旧帕子,承载了宝玉对林妹妹的一番深情,黛玉在帕子上作的题帕三绝更是知晓宝玉心意后的欣喜悲伤与愧疚。我并不恨薛宝钗也不讨厌林黛玉,我只是恨贾宝玉不够勇敢果断,他可以向贾母也好王夫人也好,提出要娶林黛玉,到他什么都没做,他甚至在黛玉病重的时候抛下她离家远行,以至于与黛玉最后一面都没有见到。
薛宝钗进宫不成退而求其次选择嫁给贾宝玉也只不过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道理罢了,我认为她是没有错的。林黛玉父母皆已不在世上,加之又寄人篱下,就算心中钟意贾宝玉也无人为她做主说亲,她能做什么呢?只有等,只是最后未能等到满意的结果而已,但泪终究是还完了。
贾宝玉一直活在自己幻想的美好世界里,他是自私的,他想要的只是姐姐妹妹们一直陪着自己而已。可是随着年龄的渐渐增长,男女终究有别,她们到底是要嫁人搬出这园子的,而他也会娶妻生子。长大后大家都将面对生活的一地鸡毛,谁又能像小时候一样一直无忧无虑的生活下去呢?
从这个角度看又像是朋友之间的聚散离合,小时候大家无忧无虑整日好不逍遥好不快乐地一起玩耍,而长大后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学业前程归宿作打算,相聚的时间也越来越少,而当影视剧中的贾宝玉眼看着园中的姐妹们一个个相继死的死,被赶的被赶,出嫁的出嫁,出家的出家,最后明白这个道理时,他也只不过是终于长大了而已。贾宝玉的一生是一个不断练习失去的过程,可能最后正是因为什么都失去了也就了无牵挂的出家了。
刘姥姥是一个朴实憨厚的农村妇人形象,她三进大观园,见证了荣国府由兴盛到衰败的全过程。第一次是为了来认亲戚讨生活,第二次刘姥姥带着自家的蔬菜瓜果来还恩,正是大观园新建不久之后贾府的鼎盛时期,受贾母之邀与园中个姐妹们齐逛大观园,家去时还得了许多的赏赐,第三次再进大观园便是贾府衰败之时了,刘姥姥偶救巧姐,正是巧姐的唱曲中所写一般,幸娘亲,积得阴功。
我最喜欢贾府中的丫鬟们,个个性格分明。鸳鸯在荣华富贵面前选择了坚守自己的内心,在众人面前发誓此生不嫁服侍贾母拒绝嫁给贾赦作姨太太,当贾母死后她也兑现了自己的承诺,随贾母去了;紫鹃虽然不是黛玉从林家带来的丫鬟,却是最忠心的一个,她知道黛玉心中对宝玉有意,便故意骗宝玉说黛玉不久就要家去了,以此来试探宝玉,而在知晓宝玉对黛玉的心意后更是一直推说着让薛姨妈为黛玉做主说亲,黛玉病重的那些日子她也是忠心耿耿处处为她着想,黛玉死后她仍一直孤守在姑苏林家的院中为黛玉守灵;平儿善良仁慈与狠毒的王熙凤形成鲜明对比,她体谅府里的下人,还在尤二姐受难之时给予她照顾。
尤三姐为爱自刎是我十分吃惊也是十分悲哀的,柳湘莲的悔婚在尤三姐的心中实际是对她的一种侮辱,她知道柳湘莲心中并不相信她是清白之身,她唯有以死自证,只可惜当柳湘莲终于感受到她的真心之时,她却已香消玉殒。尤三姐知道要让柳湘莲相信她,二人就定要阴阳相隔,但尤三姐是一个烈性女子,她情愿死去也要向爱人证明自己的清白。我惊于尤三姐的勇敢决绝,悲于相爱之人却最终落了个如此下场。
其实仔细想来,贾府中的个个鲜活的女儿又有几个有着好的归宿呢?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元迎探惜四姐妹了。元春嫁入皇宫自此深陷宫闱,与家人见上一面都难,元妃省亲中贾母王夫人贾政跪元春的场景更是令人心酸不已,迎春生性软弱怕事,在家被嬷嬷欺压,偏又嫁了个中山狼,即便是金闺花柳质,终是一载赴黄粱,探春远嫁和亲,骨肉分离,惜春一心向佛出家为尼,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四姐妹命途之坎坷确让人原应叹息。
本带着一种模糊疑惑的感觉来读《红楼梦》,可就在最后合上书的那一刻红楼梦中的人儿一个个在我的脑海中变得鲜活真实,好像我也跟着经历了一遍她们的人生,体会了一遍她们所经历的喜怒哀乐。最后我想说,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真的很残忍。
原文写于二〇二〇年二月十一日
《红楼梦》读书心得
今晚刚刚读完《红楼梦》第八十回,也是被认为是曹雪芹写的内容。读书的顺序是这样:先听蒋勋先生讲的音频(某信搜索“蒋勋红楼梦”即可搜到),然后再读蒋勋写的书,最后再看原著。从去年看到师兄朋友圈转载,到现在基本看了大半年。书中包含的内容真多,不愧被称为“百科全书”。
下面聊聊看完这本书感受比较深的部分或者说觉得有用的地方。(以前的写的心得都很简单,也被刚子质疑过什么是读书心得,估计这篇应该写的多一些。)一.解开了一些心结 1.书中有句说的好“欠债的债已还,欠泪的泪已尽”。前面一句好理解,后面一句说的是宝玉本来是天上女娲补天剩的一块石头,得到天上环境的影响幻化成人形,黛玉本身灵河岸边的一颗绛珠草,快要枯萎,这个石头幻化的人形就天天给她浇水,最终这颗草也变成人形。等顽石要去人间走一遭时,绛珠草也要去,在尘世黛玉的使命就是还欠宝玉的水(眼泪)的,所以黛玉一直在哭。蒋勋也在讲有时候妈妈生气就说我就是前世欠你的,怎么怎么的,小时候在农村也会经常听到别人这样讲。这种对话一般发生在母子之间。让我想到和你有扯不清关系的人(你爱的人或者你恨的人,或者说爱恨参半的人),都是你至亲之人,你与这些人的关系无论如何也扯不断。读到红楼梦突然有一种释怀的感觉。
人对自己欲望的控制。有一章讲到贾瑞看上了王熙凤,然后王熙凤通过各种手段捉弄他,可是他一直在中圈套,其实处于正常的思维时,是很容易识破王熙凤的阴谋的,只是自己沉迷于自己情欲中无法自拔时,失去了理智时,一次次作出错误的决定,知道最后自己已经快死的时候,有个道士还是和尚送他了一面镜子(风月宝鉴),让他只看正面不能看背面,就能只好他的病。当他看正面时,里面是骷髅头,他就觉得道士在胡说,然后就好奇的想去看一下背面,结果里面是他和王熙凤在做爱,然后自己一直看,把自己搞的精尽人亡。一直被自己的情欲控制,一步步走向死亡。影视剧或者现实中也存在这样的人,被自己的欲望驱使,一错再错,最终干出一些违法的事。
二.一些人生感悟
蒋勋先生一直说他是把《红楼梦》当佛经来读的,也就是里面没有好人和坏人之分,平等对待。比如薛蟠打死别人抢香菱做妾,作者会分析薛蟠这种行为背后的原因,父亲早逝,母亲自小就是满足他的任何要求,遇到什么问题家里或者亲戚都可以帮忙给他搞定。现实中也有形形色色的人,当我们看到某种行为时,应该思考这种行为背后的原因,而不是一味的指责。每个人成为他现在的自己都是由于过去他发生的一切决定的,而现在发生的一切将决定将来的自己(不好意思,鸡汤了)。
热闹与凄凉。《红楼梦》的情节经常会有这种模式:两件事同时进行,一件是热闹的,一件是凄凉的。有一回讲宁国府的人秋天请荣国府的人吃饭,看戏,可是在看戏的同时,王熙凤去看秦可卿,秦可卿哭着给王熙凤说了很多话。还有一回是王熙凤过生日,非常热闹,可是宝玉跑出去祭奠金钏。最近卫子也聊到项目做完,然后大家出去吃饭喝酒,给他打电话,可是他还在另外一个项目中上夜班,当他接到电话,想了一下大家吃饭的场景,想了自己一个人在上夜班,然后就想起了我给他讲的红楼梦。当然我最近也遇到了这样的事。我想作者应该是经历了太多这样的事,所以写作的时候才会这样写。
天地有大美。蒋勋先生讲了很多美学相关的作品(《中国美术史》、《美是看不见的竞争力》),当然在红楼梦里也涉及了很多。七十多回讲到过中秋节,看到明月,听着笛声,闻着花香,感受着清风,作者从视觉、听觉、嗅觉、触觉不同的方面描述感受到的美。还有香菱作为一个人生坎坷,命运悲惨的妾,可是他却能感受诗词之美,跟着黛玉、宝钗努力学习,后面还写出了很好的作品,她在给夏金桂讲菱角之香时,说不仅菱角、叶子、根也是有香味的,可见他已感受到生活中很多美的地方。庄子的“天地有大美”也是想让我们去感受生活中方方面面的美,不能把所有精力都投入的加班中。
三.其他方面知识
中国园林方面:红楼梦中一个大观园是为元春做省亲别墅用的。当时盖好之后贾政带着一帮文人参观,别让宝玉给各个住所提对联。然后作者详细的介绍了大观园的方方面面。之后看苏州园林相关的纪录片,讲到拙政园的一部分曾经是曹雪芹家族的,所以才理解为啥大观园的布局和拙政园很相像。
中国传统戏剧:《牡丹亭》和《西厢记》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戏剧。一直讲述戏剧中的故事,当然这些情节和小说的情节发展是有联系的。后面也去看了《牡丹亭》相关纪录片。
中医与美食:小说好多情节会触及到中医理论以及药房,而且宝玉是懂一些中医的,说道中医就不能不提戴宗同学,上大学就看《黄帝内经》、《本草纲目》,而且吃枸杞,最近几年又做艾灸,现在也拉着我听《大白话说中医》。小说中也有很多美食的做法,现在很多做成了所谓的“红楼宴”在卖。
中国传统文化:小说本身写的就是封建大家庭的故事。涉及生活上各种礼节、官场上的文化,虽说二十一世纪我们接受的教育一直是去其糟粕,可是能感觉到书里讲的很多礼节和文化现在生活中依然存在,并且不必书中写的减弱。另外还有很多典故与诗词,也算是扩展了眼界。
卫子说何为幸福?当你上学迟到,走着走着发现前面还有个同学也迟到了,也许那一瞬间你会感到幸福。上次吃饭发现大家都开始听红楼梦了(都是我拉下水的),突然发现自己不再孤独,吃完饭给大家讲起红楼梦终于有所回应了。
听了这么久才听完八十回,越来越能感受到慢阅读的魅力,也许不应该着急看完一本书,慢慢体会书中的内容,也是别有一番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