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读后感(《呼兰河传》读书笔记)

《呼兰河传》读后感
花了半天时间把萧红的《呼兰河传》读完,竟觉意犹未尽,把汤唯主演的《黄金时代》看了一遍,对萧红这一抗战时期的女作家有了更丰富的认识。主要谈谈对小说的一些感受。
《呼兰河传》更像是一部散文小说,有纪实的内容以回忆作者小时候生活的小城镇,更确切地说,是家里的小花园为基调,缓缓铺开,带领我们走进小女孩的世界,仿佛一次爱丽丝梦游仙境。
读这部小说,第一感觉是文笔真实流畅,其中有一段关于火烧云的描写,生动形象,就是我们小学课文里那篇,今天才知道出自萧红之手。不得不佩服选课老师的慧眼。整部小说读下来,荡气回肠,又充满怜悯之心,有一些很荒诞的事情,被作者平静无情地写出来,给人的冲击力还是很大的。挑几个印象比较深刻的地方,当做一次读书笔记了。
小说第一部分,作者详细回忆了呼兰河城街道上的每一家店铺,药铺、油铺、盐铺、布铺等,这些店铺如同国内小镇大多数店铺,不需要响当当的名字,周围的居民都知道是谁开的,做什么的,就是大家生活的一部分。花重点笔墨写了街道上的一个泥坑,掉过人,也掉过动物,小镇居民还吃过里面淹死的猪肉。一个泥坑,给人们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也为小镇平淡的生活增添了几许热闹。毕竟,有人/动物掉进去的时候,居民们都会热心帮助的。从侧面来看,泥坑一直没有得到修复,也是有着合理的理由。
我们都知道东北冷,到底有多冷,没去过的人想必是体会不到。小说一开头,作者就描述了东北冷的程度,手上冻开裂口,耳朵冻掉(在后面有涉及),土地冻裂口,写得很真实,像我这种没去过东北的人,也仿佛体会到了那种冷。
讲完小镇街道的店铺和泥坑,笔锋一转,就来到了作者家里,说是有30多间房,还有一个小花园,第一感觉是家里好大。后来查阅资料,原来萧红出自地主之家,有这么多房子也就不足为奇了。自家人常住5间,剩余的都租出去了。是的,在那个年代,已经有人租房了。租房的人,看描述大多都是穷人,其中有一间草房子歪歪斜斜,硬生生从正方形被吹成了菱形,在这样将塌的房子里,住的也有人。这其实也定下了全篇的基调,讲的是小人物,抑或者,穷人的故事。
萧红和祖父的关系应该很好,她出生时,祖父60多岁;她四五岁时,祖父年近70;等她十几岁离开家,祖父80岁;后来在祖父80多岁的时候,就去世了。作者小时候就和祖父在花园里,祖父做一些农活,她就在旁边帮忙,当然很多时候都是帮倒忙。比如给谷物除草,结果把谷物除掉。祖父干活时,她会摘玫瑰花给祖父做花环戴在草帽上,让祖父误以为是春天雨水太好玫瑰花开得旺香气飘得远。这种老人和儿孙之间怡然的生活,很有画面感,让人忍俊不禁。
小孩子总喜欢探险,家里有两间储物间,小作者经常过去翻箱倒柜,把里面的旧物什找出来玩。想想我们小时候是不是也这样?大概全世界的小孩子都一样吧。
关于父母和祖母,作者写得很少。父亲在祖母去世的时候误踢了作者一脚,祖母则是用针扎过小作者,根据后来查阅的资料,萧红自小就不受家人喜爱,认为她的出生(端午节)不吉利,和她交好的只有祖父。
和祖父的快乐时光中,有几个悲剧人物让人唏嘘。
其一就是团圆媳妇,是一家租户的孙媳妇,最终没看明白是否以童养媳的身份到男方家的。总之这个小媳妇年仅12岁,因长得高大,活泼伶俐,对外宣称是14岁。才几十岁的姑娘,就成了别人家媳妇,这里真心感谢新时代,让我们十几岁的时候还能求学。婆婆为了给她下马威,打骂姑娘,绑起来用皮带抽,还用烧红的烙铁给姑娘酷刑,看到这里真很气愤,愚昧无知的封建社会不知残害了多少人!最终几番折腾下来,姑娘发高烧,大病一场。家人还不放过她,跳大神,用热水烫,还来回三次,最后硬生生把姑娘折磨死了。这个事件中,看似热心的邻居,最后都成了杀人的帮凶,只有祖父还保留理智,可是一个人的力量如何和时代抗争呢?再次鞭挞万恶的旧社会!
还有最后篇章写的冯歪嘴,是个苦命却正直的人。他本是给雇主磨面的,每天和毛驴为伴,间或制作米糕来卖,增加收入。从名字可以看出,这个人相貌应该不好看,有一天小作者去磨坊,发现里面躺着一个孩子。后来就是冯歪嘴找到祖父,说他成家了,需要一间住处,善良的祖父就给了一间。冯歪嘴的雇主知道这件事后,过去破口大骂,极尽侮辱之词,冯歪嘴没有还嘴,用实际行动表达了对妻子的关心。更加卖力工作,挣钱给妻子买鸡蛋补充营养;不让妻子干重活,搬柴禾的活他都承包了。我想,这个冯歪嘴应该和《巴黎圣母院》的守塔人一样,外表虽然丑陋,内心却是善良的。不幸的是,妻子在生完第二个孩子后撒手人寰,当大家都以为冯歪嘴会一蹶不振的时候,他没有向生活妥协,而是一边工作一边抚养两个孩子。特别是小孩子,没吃过奶,他就用汤匙一口一口喂饭,看得人泪目。小儿子可能有病,因为书中写到,孩子一直长不大,小手小脚,没有写最终的解决。冯歪嘴却一直很乐观,孩子会笑了,会招手了,他都开心。真希望是个happy ending。
在团圆媳妇和冯歪嘴中间,有个篇章是专门讲有二伯的,一个有点老学究的人物,喜欢和物件聊天,自尊心极强,还爱偷东西,总之是孔乙己和阿Q的合体,不是很喜欢这个人物,就不赘述了。
以上大概是《呼兰河传》的全部内容了,这里只是做了简单的概括,好小说,好文章,好文笔,值得去细细品读。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
《呼兰河传》是我在去年期末考的时候看的一本书。
早就知道它是一本好书了呀,从小到大都被推荐着。但不知道为什么对这种大家都推荐看的好书有一种天然地抵触(因为一般都非常无聊,比如《如何阅读一本书》),所以一直都没有看。
对作者萧红也感兴趣已久,她的传奇事迹一直在世间游荡,在《黄金时代》播出后传说传播的广泛程度又高了一层。但即使如此我还是没有去翻她的书。大概是小时候无聊的名著留给我的心里阴影太深了。
嗯然而我在大学买了kindle之后幡然醒悟,在复习不下法理的晚上打开了它。
好书。
而且不无聊。
我对这本书印象比较深的一点是,萧红的口吻完全是小孩子似的。这种笔触写童年趣事的时候别有一番趣味,在写呼兰河恶习的时候,则讽刺的味道极浓。
其中在她以这种漫不经心的轻松口吻描述人们对生死的冷漠的时候,最是令我心惊胆战。
有一段是对给死之人烧纸的纸的描写,可以看出其实大家并不那么信极乐。什么死了好呀一了百了啊阴间真是超幸福啊不过是权且安慰。
早知道阴间辣么好为什么不早点去呢。
却又在人间赖着不走,麻木地尝尽酸甜苦辣。
说明对阴间也没什么念想啊。
活得行尸走肉,唯一的乐子便是观赏被人的痛苦。
大冬天看得我冷汗涔涔。
举个例子,“这些探访员往往没有受过教育,他们最喜欢造谣生事。比方我家的老厨子出去探访了一阵,回家报告说:“那草棚子才冷呢!五风楼似的,那小孩一声不响了,大概是冻死了,快去看热闹吧!” 老厨子举手舞脚的,他高兴得不得了。”
高兴?
别人的死究竟有什么值得高兴的。
贵村生活真是无趣呀。
除了害怕和吃惊,还能评价什么呢?
这让我不禁思考,那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年代,让人们一边既活得无奈,但也不愿死去,又欢欣于别人的悲苦呢?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一整个地方,都缺乏了这种同理心?
如果不把这些遭受苦难的人当作人的话,那无论他们怎么样受到折磨,都不会觉得心疼吧。
如果也不把自己当人的话,那自己无论经历过怎样不平的风霜,也不过是觉得一块破布遭了雨吧。
晒干还能用,怕什么。
人性啊,缺乏的可是人性?
想起最近的几则新闻,也是很没人性。
远到佛山小悦悦,进到女子在和颐酒店遇袭无人施救,本来人类应该有的人性去哪里了呢?
呼兰河时期是封建思想余孽未消,那现在呢?现在也未消吗?如果未消,什么时候才能消除?如果已消,又是什么其它原因导致的呢?
经济太发达,思想教育还没跟上?
彭宇案的负面影响?
不论原因,那么人性又如何恢复呢?
思想品德教育有用吗?
伴随着冷汗涔涔,这些问题一直时不时在脑海中萦绕几次。
但是我一直没有答案。
直到今天利用小黑屋把脑海里所剩无几的读后感敲出来。
还是只剩冷汗涔涔。
我读的是法学。
法律规范的是人的行为,正如马克思所说:“我凭我的行为进入法律世界,除了行为,法律不能约束我分毫。”
随着法学发展,我相信法律可以越来越好地指导、规范人们的行为。
但是如果思想坏了,谁来救呢?
读一点哲学,会有用吗?
如果会的话。
世界这么浮躁,会有人为了看起来目前没有任何实际价值的目标,去一翻闲书吗?
文 | 林骁 编辑 | 谭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