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读后感(《21世纪资本论》读后感)

资本论读后感
《资本论1-3卷》约229.5万字,我累计阅读了500小时。
论证方法上,作者采取了这样一个抽丝剥茧的思路——选取当时最典型的市场环境和生产过程,撇开一切不必要的细节,探求相关概念和生产循环过程的本质,获得基本论点和逻辑脉络。论证的方法上,抽提出“一般人类无差别”的概念是创举,它不仅可以去诠释价值,还能诠释其它概念,这是马克思对社会科学的一个巨大贡献。第二步是用这个一般的、抽象的、共性的论点和逻辑去统摄、去还原特殊的、个性的、具体的、细节的社会现实,论证历史源流,解释生产循环各环节在北美欧洲的具体过程,预测未来,兼顾驳斥相关他人观点,即:先做减法,再做加法。第一步是科学,第二步是政治;第一步是理论,第二步是实践,特别是政治实践;第一步是实证研究,第二步实证和规范研究的结合。用相对简单的理论去统摄绝对复杂的社会现实是西方学术界传统的“李嘉图恶习”,这本书也自然不可避免,以下就本书的基本前提和论点做三点简评:
一是关于资本利润的平均化,马克思的前提是资本家之间尔虞我诈的对立,而不是你死我活的阶级对立,这在当时马克思研究条件下的英国、欧美内部还是说得通,但不能放之四海皆准。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阶级对立并非最深刻的对立,资本主义,乃至阶级是社会历史的产物,在其生产方式产生之前,人与人之间,人群与人群之间还存在着更深刻的对立关系,譬如:宗教和种族的对立,这并没有因暂短和近晚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普及而消失,有些矛盾乃至贯穿人类迄今为止的历史和可预见的未来。此外,资本究竟是资本家意志的表现还是资本家是活的资本,马克思倾向于后者,即物是第一性的,这与唯物主义是一致的。然而资本,无论是货币、商品还是机器,它在循环周期中的任何形态中都是冷冰冰的,它不断增值的欲望是从哪里来的呢?欲望是人所特有的,是活生生的,是目的论决定的。资本属性的本质背后是人的属性,人是有种族的、信仰宗教的、有国别和伦理道德的,代表人的资本也依其具有上述属性,这些属性阻碍了资本的一般无差别的流动,从而也就阻碍了社会利润率的平均化。
二是关于人性的恶,此书对资本家的道德负评是无比正确,但恶具有普遍性而非阶级性,它不以人的阶级属性而转移,被剥削阶级的人的恶只不过暂被剥削阶级抑制了。穷苦欧洲劳工、被迫害的清教徒到了北美就成了基本原始积累的野蛮人。人不会因一夜之间社会所有制基础改造完成而发生道德上的飞跃,人类道德的进化有其自身内在规律,经济基础的变化、生产方式的变化只是条件之一。
三是马克思的人口的相对过剩理论要有一个必要前提——市场规模的扩大,书中并没有提及。扩大再生产中,当新增一个单位不变资本时,如果伴随着可变资本比前一个单位不变资本有所减少,才是有机构成的提高,才是资本家改进生产技术的动力。可变资本(工资,进而代表雇佣工人数)的减少必然伴随着生产出一个过剩的产业工人后备军。资本论撰写的年代是英国资产阶级商品全球输出的年代,纺织工业的机器大生产是以武力开拓海外市场为前提的,也是扩大再生产的基本条件。然而,资本主义的发展环境并非总是如同19世纪的英国。生产资料对劳动力价值比例的提高也非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特有的,人类社会也并非总能从人口密集的欧洲无限制地迁移到地广人稀的北美和澳洲,因此人口过剩从生产力不断提高的历史角度看是绝对而非相对。
上述三个问题将在王洋所著的《论按尊卑分配》一书中做进一步阐述,敬请各位读者给予关注。
马克思带有那个时代的局限性,它毕竟以斯密、配第、李嘉图和奎奈等人的理论为基础,也禁锢于西方浓重的社会契约论传统的窠臼。相对于西方社会学其它两位鼻祖,韦伯善以伦理角度去解释生产活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涂尔干善以分工角度去解释社会(《社会分工论》)。马克思长于揭示资本主义矛盾本质及矛盾运动发展过程,但讲矛盾对立多,讲矛盾转化少;韦伯则从一个角度揭示了资本主义滚滚洪流的产生原因与发展内生动力,希望大家阅读时要博采众家之长。

 

《21世纪资本论》读后感
《资本论》
断断续续,差不多花了一个月,总算把这本书给读完了。两个字:经典。当然,前面马克思这位思想界的大咖在19世纪就写了《资本论》,这才是真正的划时代的巨作,相比而言,这本书只能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书中想要表达的思想虽然称得上很经典,但是就作品的开创性肯定是不敢跟《资本论》相提并论的。作者是法国经济学家托马斯.皮凯蒂,大概是成书于2013年左右,离现在还不远,因此这本书对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指导意义和可读性来说,肯定是胜过老马的书的,因为我就没读过《资本论》,而且一想起上初中、高中、大学时那些马克思的一大堆理论,我就有点甩脑壳,不是他的思想不深刻或者不正确,而是我更喜欢自己自发地去探寻这个世界的认知边界,不喜欢那种被强迫灌输某种思想或者理论,正是这种求学时的经历,使得之后一直对老马的东西不是很感冒,总感觉充满了一种机械和僵硬的感觉,当然,对于这么一个思想巨匠,我敢说我的感觉也可能是错误的,如果我真正去读了他并且读懂他了的话。
两极分化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的这句诗流传千古,它在向我们展示一个从古至今都难以消除的现象:人类社会充斥着不平等。今天既然谈的是资本论,那么我们可以再具体一点,那就是人类社会充斥着财富上的不平等,这的确是一个古今中外最普遍的一个社会现实。圣经里面也告诉我们:没有的,还要让他再失去;而拥有的,还要让他拥有更多。。。富者,妻妾成群,楼宇广厦千万间,而贫者,却无立锥之地。这,的的确确就是人类社会的现实,虽然觉得有点不公平,但是现实就是如此,如此冰冷却又真实。不论是中国还是其他国家,一个国家的1%的人口就拥有着30%-60%的财富,有的国家甚至10%的人口就拥有着90%的财富,一半的人没有任何资产,可能连资本的概念都没有。有的人,生下来就继承了庞大的资本,然后终其一生可以不做任何工作,只需要源源不断地获取资本的收益就可以很优裕地度过一生,而且在去世时,剩下的资本或许比他继承时还多,而他一生中可能什么工作都没做,只不过是在专业人才的辅助下打理了一下父亲给他留下的资本而已;而对于出生于底层的那些无产者家庭的后代来说,要想逆袭真的是很难,阶层逆袭通常是发生在国家处在高速增长的时期,剧烈变化的时期,一般在阶层固化的时期,逆袭的难度是十分巨大的,那个时候,才干的作用比不上出身。两极分化,这是上初中的时候政治课上学过的,现实社会中,可能存在着一定的过渡的中间阶层:中产阶级。两极分化是对社会的一种撕裂,而中产阶级的存在则在一定程度上弥合了这种撕裂,至少,让最底层的社会还有点盼头,混到前1%-10%,那是要靠命,出身时带得有就有,没有的话这辈子就别想有了;而混到中产阶级,看上去还有一定的可能性,多多努力或许还有机会;而对于上层阶级,中产阶级的存在也是在救他们,如果整个社会要么是巨富,要么是赤贫,那么这些巨富的整天就生活在一堆眼睛冒光的无产者周围,那岂不是就像把家安在火山口、或者赤手空拳睡在狼窝一样危险,呵呵,忽然想起西方世界的一个名词:“奶头乐”,就是这个社会需要一些让人上瘾的低成本的东西,比如网络游戏、娱乐等等,让这个社会底层的那一半人过得安逸,让他们活在一种容易满足的幸福感中,就像婴儿口中含的塑胶奶头一样,这样整个社会的阶层分化和对立矛盾就没有那么明显了,要是这部分人过得不好了,那就好比火山开始活跃了,结果可想而知。
资本与收入
资本和收入,这二者的关系就是“蓄水池”和“进水管”的关系。资本是一种“存量”,而收入则是一种“增量”或者“流量”。就一个国家来说,每一年的GDP就是一种增量,是一个国家一年的产出;而一个国家的所有公共资本和私人资本之和就是一个国家的国民财富,这是一种存量。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个人:一个人的资本或者财富基本上等于他的所有“净资产”,这是一种存量;而一个人的年收入则是一种增量。收入就像是一根进水管,源源不断地接入资本的蓄水池中,所以蓄水池也在不断地膨胀。在这里,可以将收入进行一次细分,将其分为:资本收入与劳动收入。资本收入很好理解,就是不用付出劳动,光是凭你所拥有的资本就可以获得的收益,比如房租、股息、利息、版税……等等,人们所津津乐道的“财务自由”,其实就是指的“资本收入”盖过日常的消费,这样就不需要工作/“劳动收入”就可以生活下去了,这样自然就可以获得很多自由和闲暇的时间。接下来就是“劳动收入”,劳动收入更简单了,基本上就是指“工资”。资本收入和劳动收入,也可以看作是被动收入和主动收入,这二者之和就是所有的收入,对于个人和国家都是如此,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有一定的比例的产出是来自资本的,而且随着经济增长率的放缓,资本性的收入占的比例会越大,这一点后面还会谈到。就我个人而言,在30岁前我关于收入的概念基本上都是“劳动收入”的,原因就是自己来自“无产者”的阶层,对于那种依靠“资本”来获得收益连概念都没有,呵呵,这需要一个过程,直到自己有了第一套房子、第二套房子,然后将多余的房子租出去,你才会慢慢体验到那种依靠“资本”获得收入的概念,“哦,原来是这么回事”。。。资本是会“自我增殖”的,原因就在于一个人的日常消费是有限的,只要将资本产生的收入将去日常消费之后,剩下的就可以继续作为资本留存下来,那么下一期的资本存量就扩大了,资本的规模越大,这个道理越明显:假设资本性的年收入是500万,而消费是100万,那么下一期的资本存量就会提升400万;当资本性的收入扩大到1000万时,这个时候的消费一般来说也不会扩大太多,只要是拥有足够理智的人来说哈,基本上消费还是在100万左右,那么下一期资本留存就会增加900万。。。之所以会造成两级分化以及阶层固化,资本的自我增殖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因为到了一定的资本规模,光是资本自身的增殖就是相当吓人的,而那些身处中产和底层的人们无论能力多强、多么努力,都是无法获得这么高的资本增长速度的。
资本收益率与经济增长率
资本之所以能够自我繁衍,能够无可避免地形成两极分化的趋势,这和资本收益率 R(存量产出)与经济增长率 G(增量产出)的关系有关,拉长了时间来看,资本收益率总是大于经济的增长的,这个不等式就是:R > G,一般来说,资本的长期平均收益率在5%左右,而经济的长期平均增长率在1%-1.5%的样子,可能我们中国现阶段的增长率比较高,觉得怎么可能这么多的经济增长率,那是因为我们所处在一个大的爆发性时间窗口而已。这样看来,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率这么低其实也正常,我们中国这么高的增长也并不值得有多骄傲,也就正常的历史演进规律而已,后进国家在追赶发达国家的时候是有一些后发优势的,随着这种优势的释放,到了后面,增长率也会跌下来,我们从习惯了10%的增长率到后面8%再到如今的6%,都在不断地习惯着经济增长率的下滑,这段高速的增长时期,是一个难得的阶层逆袭的时期,因为这段时期资本的收益率低于经济增长率,说明阶层还没有固化,整个社会还没有发展到靠吃老本和让老本繁衍的阶段,这个时候是一个创造资本和财富的过程,社会充满了活力,有着众多的底层社会出身的人摇身一变成为了富豪的神话故事,随着经济增长的逐渐放缓,我们会发现,低增长时代逐渐来临,人们的努力和才干的价值下降,而资本的作用开始上升,在前段时间那几十年高速增长时期积累下了大量的资本和财富的企业家,逐渐就开始向资本家演变,这意味着他们可以在低增长时代和阶层固化的时代依靠资本自身的收益就可以获得很高的收益,而不是开办企业创造增量收益。现在想来,为什么很多企业家的富二代接班人,更喜欢资本运作,而不是继续经营实业,其实也是有道理的,利用手中的规模资本就可以创造极大的收益了,而且是低风险的,为什么还要累死累活冒着风险去经营实业呢?要知道,经济增长率如果低到了1%-3%,那实业赚钱的速度就更慢了。
资本形式的演变
资本是自人类社会形成之后就产生的了呢还是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我个人倾向于前者,马克思只是用近现代的视角和语言将过往历史中已经存在的现象进行了一次重构,这次就是以资本的视角来看过往,从本质上看,资本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呢?个人认为回答这个问题要回到远古时代,去看看那个时代生活着的人们,以及他们的需求。人就是一种动物,慢慢地发展成为了一种社会性的动物,最原始的需求就是生存,是吃饱饭不饿肚子,这是人类世界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的核心述求,因此在原始社会、奴隶社会,那个时候生产力落后,人力是最核心的资本,有了对人力的驱使,上层阶级就有了享之不尽的食物和闲暇;紧接着到了农业社会、封建社会,土地开始逐渐紧张起来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逐渐进入了农业的固定场所的生活方式,不再像原始的游牧采集社会那样到处游走,这个时候土地的价值上升,成为了人类世界争夺的资本,而人力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开始被解放出来,在过去的奴隶社会,人是被物化成为了一种工具和资产,但是随着农业社会的到来,土地开始稀缺了,底层的人力从一种完全不自由的状态转换成为了一种半自由的依附于大地主的状态,底层的农民手中的土地是少得可怜的,部分的中小地主就相当于如今的中产阶级,大权贵大地主就是如今的那1%-10%的顶层世界,其实从历史过往到如今,这种两极分化就一直存在于人类社会,只是资本的形式随着社会的演进、技术和文明的演进在发生着变化而已。资本,它的本质就是一个社会要生存、发展下去的一些必要的生产工具、生产要素和实物的积累,它是一种“价值势能”,这种势能可以转换为“动能”,途径就是“消费”,那么消费的实质就是一种价值势能的释放。具体地理解就是,比如你有1个亿的资本存量,无论是以不动产还是金融资产还是存款,这1个亿的价值势能就摆在这里,你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将这种势能释放出来,满足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如果回到远古时代,那个时候人们的注意力聚焦在吃饱肚子上,资本的意义就在于你拥有的财富可以让你即使几年时间不干任何事,也能够有满足自己生存的物资,资本,就是一种“价值势能”,储存在不同时代的不同形式的物体上面。它可能表现为:人力、也可能是土地、也可能是机器、厂房、也可能是各种不动产、或者是各种企业的股权、或者发明专利、版权……资本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有着不同的形式,但是其实质都是一种可以存储“价值势能”的东西,当然,价值势能这个词是我自己设想的哈,借用的物理学的常识。资本如果在不断地释放价值势能,那么经过一段时间的释放就会萎缩,所以,一般来说人们不会直接把资本用来释放掉,而是选择释放资本产生的收益。这个道理就是:我们选择继续喂养老母亲,而吃掉的是这只老母鸡下的蛋。
不平等的结构
这里的不平等有两种,一种是资本(存量)上的不平等,一种是收入(增量)上的不平等。从资本存量上看,金字塔顶尖的一小部分就占了大部分的资本,中产阶级拥有了剩下的大部分,而底层的无产者数量众多,但是拥有着极小份额的资本;而从收入结构上看,这种不平等要稍微缓和一些,但是仍然是一种不平等的状态。这种不平等历来已久,而且还不能过多从社会正义这块去说事,要说人家资本雄厚的,很多也是人家的祖辈辛辛苦苦挣来的,前人辛苦、后人享福嘛,当然,也有很多是在巧取豪夺中得来的,鱼龙混杂嘛,而底层的那一半人则时常是一种不确定因素,时而被各种政治力量争夺和挑动,于是我们经常能够看到历史上,底层的无产者被某种思想所挑动,革了上层阶级的命,将整个社会的资本格局进行一次大洗牌,最后又发现,几十年后,整个社会的资本格局还是一样,只要是私人资本存在,就无可避免地走向两极分化,所以,对于这种资本格局的分化,还是要有一颗平常心,至少还有机会混成个中产阶级,至少人生还有很多除了获得资本和财富之外的可以追求的梦想啊。在如何消减社会的不平等这块,作者认为主要是通过提升教育和技能培训水平,来使得更多的人拥有更高水平的收入,这样可以逐渐壮大中产阶级的队伍。是的,人穷就要多读书,这是我一直告诫自己的,即使无法立即丰富自己的口袋,那至少自己可以选择用自己这一代人的时间来丰富自己的脑袋,从而为下一代人打下一个坚实的智识基础。对于我个人的思路来说,我是这样认为的:阶层提升是难以通过一代人的时间完成的,除非你真的是天命在身。如果没有那般命格,那么还是可以扎扎实实地推进的。因为我是走读书这条路的,所以倾向于第一代人用自己的毕生精力将自己打造成为一个“博学多识”之人,并且一定要将自己的学识转化为一种“家学渊源”,可以作为一种家庭的精神财富传递给下一代人的,这样就为一个底层的家庭打造好了一套良好的精神底层基础,当然在这个基础上再实现一点“小有家财”,那就更好了;第二代人在第一代人的基础上,实现两个跃升,一方面是从物质上,完全达到中产阶级的水平,拥有中产阶级的生活方式和收入;另外一个方面是精神上,要有一颗强大的内心,能够成熟地应对外部世界的任何变换。当然,这二者都必须是建立在第一代人的基础上,也就是说,第二代人必须首先是一个“博学多识”之人,然后再在此之上构建出中产阶级的精神和物质生活方式;那么到了第二代人,就已经拥有了“学识”和“资本”两种核心资源;第三代人要在前两代人基础上,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也就是说,到了第三代人的时候,就可以从关注自我提升、关注家族提升更进一步升华为关注社会和国家,能够让自己成为一个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能够发光发热,这是经历了三代人的努力可以逐渐实现的,就像一棵树一样,树根总是默默地深植于大地的深处,而树干总是默默地健壮自己让自己长得更高,开花结果这些看上去荣耀的事情,那都是再后面那代人的事情了。这就是我的“三代论”,用三代人的时间来进行阶层提升,这是最现实而稳健的方式,一点不会有那种发不了财就毫无希望的挫败感,因为我将时间线拉得很长,用三代人的时间才能彻底从底层的社会爬起来。在这里,我特别强调博学多识的作用,一来是资本这东西是需要驾驭能力的,你的驾驭能力不足,那么资本会减少到你能够驾驭的水平,所以,要让资本和认知相匹配;第二就是,我们整个世界的发展不是一条直线,而是一条波动的曲线,处于不断的振荡之中,而资本往往容易在这个振荡的过程中损失掉,比如改朝换代,比如战争,比如经济金融危机,比如子孙后代的不争气,比如……各种各样的社会振荡都有可能使得资本这种外在的东西损失掉,而唯有“博学多识”这种内在的东西是无法丢失的,所以,我认为这是家族阶层崛起的根基所在,在资本和学识二者之间,无论如何都要先将博学多识这个技能点加满了来再说,如果自己还有余力,就再进行原始资本的积累,这样下一代人的开局就有了一个更好的局面。总之,面对社会的不平等,不要怨天尤人,怨天,那是不知命;尤人,那是不自知。无论哪种都是错误的认知。人们之所以浮躁,是因为大多数人都想做“开花结果”那一代人,却不想老老实实做老树扎根的那一代。
公共资本
在老马的思想风行天下之后,影响了很多人,于是一部分人感觉大有可为了,哎呀我的妈呀,从古至今这个社会不平等两极分化的难题总算是理清楚了,总算是有解决之道了,于是这个世界的某些角落开始了将资本公有化的运动,其实大家的目的性还是比较好的,想的是让整个社会更加公平,避免从古至今那种资本私有化造成的剧烈的社会分化以及带来的社会动荡,让那些底层的无产者也有机会翻身做主人,用目的性上看,这是多么的充满着社会正义感啊。不过,从结果上看,并不是很理想,老马的东西有时候就是机械和僵硬了点,忽略了人性这个东西,人在没有了私有资本之后,其实就失去了安全感和积极性,前面提到过资本的本质是一种价值势能,是能够满足之后几年不干活也可以生存下去的生活、生产资料,没有了这些东西,人活着全靠组织打赏,相当于人就依附于组织了,失去了私有资本,这是失去自由的开始。从整个社会来看,没有了私有资本,就无法激发出人的主观能动性,人都是有竞争意识、好胜心、荣誉感的,奉行平均主义,会扼杀这些主观能动性,所以老马的思想在实践中遇到了大问题。后来,公有资本又开始私有化,而这个过程又造成了很大程度上的腐败,俄罗斯的资本私有化过程尤其是如此。不过,公共资本并不完全是坏事,私人资本是注重回报率的,在很多需要长效考量以及普惠性质的工程中,这个时候公共资本往往收效更佳,私有资本更多的是注重“效率”,注重对于其私人的利益,而公有资本则可以更注重公平,注重大众的利益。
价值毁灭
资本的繁衍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总是会在某些时刻爆发出一些难以调控的矛盾,在农业社会,封建王朝发展到中后期,往往就形成了土地兼并,全国的大部分土地都集中到了大地主手里,大量的农民成为了附庸和无产者,这其实就已经撕裂了社会,当面临外敌入侵的时候,这些无产者实际上是无动于衷的,反正自己也一无所有,或许入侵者来了将这些大地主收拾了,或许自己还能有机会捡到点便宜,当初八国联军来进攻北京,其实大量的老百姓都是在一旁看热闹的,他们心中哪有什么国家、民族、社会的荣誉感和尊严啊,自己在社会上就是出于被压迫的对象,一无所有,看到这些高高在上的老爷被洋人收拾心里欢喜得很呢,这就是真实的人性,今天我们在痛恨什么西方人在那时候的入侵,其实那时候的人真的是麻木不仁吗?并非如此,只是他们属于底层那一无所有的赤贫者,早已没有了一丝资本需要守候,也没有了尊严,自然谈不上什么民族意识与家国情怀。战争,是对资本存量的一种毁灭性的打击,过往中国的很多朝代,在经历了一系列的战争之后,长期积累起来的资本毁于一旦,整个社会的繁荣不再,王朝也就滑向了衰落的边缘。欧洲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那可是处于整个世界文明的中心,积累了非常雄厚的资本,而在经过两次世界大战之后,大量的资本被消耗掉,感觉整个欧洲的精气神也被打掉了,文明的中心转移到了美国。我在想,怎样来形容资本的毁灭造成的破坏性结果呢?那还是回到远古时代吧,一个原始部落,经过几年的积累,在山洞里储存了足够两年的食物,也就是说,他们可以两年不做任何生产性的事物,都可以生存下去,这样,大量的人被解放出来,有人在岩壁上画画,有人研究起了骨笛,有人发明起了手工器械,有人在研究文字……整个部落欣欣向荣,拥有着大量的闲暇可以从事一些生产性之外的文学、艺术、科技、技能、发明创造等等,但是有一天,一场大火烧毁了所有的食物,整个部落陷入了恐慌,随后很多人被饿死,剩下的人们开始将所有的精力都聚焦在采集和生产食物上面,整个部落也失去了往日的精气神,没有人再去研究那些生产性之外的东西。在现代世界,战争就是这样的一种对资本的价值毁灭,让人们积累了很久的价值势能,不是用于人们的日常需求的缓慢释放,而是直接就被毁灭了,这是很恐怖的,这意味着这之后,人们又要花大量的时间去积累原始资本,恢复元气,感觉中国的王朝循环就是这么一个不断毁灭而又重生的过程,大量的资本和文明被创造出来,而后又在结构性的内忧外患中毁灭,然后周而复始。整个社会本来已经积累了N多年都可以吃不完的雄厚资本,最终却并不是消耗于人们的生存和发展,却是毁灭于战争或者政治秩序的奔溃带来的混乱或者某种难以调和的矛盾。。
累进资本税
怎样才能对两极分化的态势进行控制,从而避免撕裂社会,让贫富差距不那么剧烈呢?作者比较提倡“累进资本税”这么一个玩意,在全球范围内,对所有人的净资产以年度为单位进行征收,比如100万欧元以下收多少税率,1000万欧元多少,1亿欧元的净资产收多少税率……这就是一种资本税,对前面1%-10%的人群的资本进行一定程度上的收割,以免无限地膨胀下去造成过于剧烈的分化。当然,我认为这可能并不是很现实,那个级别的资本家在政治上、媒体上拥有着难以想象的权势和影响力,除非是他们自我革命,否则无论是你学术界的还是中产阶级群体或者底层群体,即使是民主社会,也难以斗得过这些大型的资本巨头。说到资本巨头的自我革命,我倒是想起了美国的一些大资本家、企业家,如比尔盖茨、巴菲特等,好像曾经来过中国号召企业家们进行裸捐,以一种能够产生正面效应的方式回馈社会,这种方式也挺好的,他们的子女肯定也是几辈子都不会为钱发愁的,而社会也会因为这种慈善基金而获得一定的公共利益,这是上层阶级依靠自身的觉悟来弥合社会撕裂的一种形式,但是并不具有普遍性,也改变不了资本格局两级分化的形式。在中国古代至今,其实也一样有类似的上层阶级,接济底层百姓的事,但这并不是一种阶级行为,而仅仅是某种个体觉悟,终究也难以改变大局。其实资本主义社会内部也一直在想办法弥合这种分化,强化社会的共同体意识,避免过大的撕裂,像德国、日本的模式就被称作“莱茵资本主义”,这种模式强调企业的责任意识,不仅对股东的利润负责,也要对职工负责,不能随意压低工资,更要对产品和服务负责,其实这也是变相对整个社会负责,挺好的;另外,北欧一些国家的福利国家制度,也是一些探索,不过个人并不是很熟悉就不深入了,而中国的现有模式,也被很多人称为“国家资本主义”,大量的资本是属于国有的公共资本,整个经济发展模式是一种公私混合所有制的模式。感觉各个国家由于自身的历史沿袭和内在文化、制度的不同,都在发展着不同形式的资本主义,而如何避免过度分化,实现整个社会的最大利益,则是所有国家都在探索的。对资本这东西,过度限制了会抑制积极性,反而会损害经济的增长,减少国民的利益;而任其随意膨胀,又会出现过往社会反复出现的资本过度集中、两极分化剧烈从而撕裂社会,最终在一些内外形成的难以调和的矛盾中毁灭。
,就先写到这里了,真是一本好书,看完了对整个世界的认知又提升了一个台阶,我在想每一本经典书籍就应该是这样的,当你看完后,你会发现自己从某个视角透视这个世界的时候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当我们读的这种经典书籍越多,我们心中的无明就会越少,认知盲点就会越少,而我们的内心世界以及眼前的世界,或许就会更加地明亮了几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