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简史》读后感(《未来简史》读后感)
- 名著读后感
- 2020-04-05
- 464热度
- 0评论
《人类简史》读后感
《人类简史》是以色列新锐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的一部重磅作品,讲述了整个人类的历史,作者从人类起源讲到智人末日,从帝国主义讲到资本主义,并在不同的人类发展阶段加入了自己的视角。正如作者所言,我们读历史,最重要的不是弄清楚那些历史事件,而是要看历史究竟给予了我们哪些启发和思考,历史无法改变,但我们可以摆脱历史,选择另一种可能。那么本书究竟带来了哪些有价值的启发和思考?
尤瓦尔·赫拉利
首先是历史的发展有很多偶然性因素。人类最初只是非洲一个毫无影响力的种族,而数百万年前基因偶然突变,人类在随后的几百万年内进化到了食物链的顶端;基督教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也一样有其偶然性,基督教起初还只是个小教派,罗马皇帝偶然发现通过宗教能够更好的统治国家,因此强力支持基督教,基督教借此机会一举成为大教派;近代科技革命的发展更是充满了偶然性,很多科技发明都是偶然的因素导致的。
《人类简史》
其次是关于快乐的思考和追求。如果从牛羊的观点来看待农业革命,就会发现牛羊演化的成功是没有意义的。濒临灭绝的野生犀牛和被关在小格子里变肥、等着成为鲜美牛排的肉牛相比,谁更幸福?显然,肉牛这个物种虽然在数量上大获成功,却无法安慰那些单独个体所承受的痛苦。对于像是牛、羊、智人这类有着复杂情感的动物来说,演化上的成功对个体的生活到底有什么影响呢?随着人类整体的能力大幅增加,看起来大获成功,个人的苦痛也是随之增长。历史发展的动力似乎不是“提升人类福祉”。
解读《人类简史》
再次是关于奢侈生活的陷阱。人类最初过着采集生活,生活资料丰富,后培育小麦过上了农耕生活,种植小麦使得人类可以定居下来,不必四处打猎,看似过上了安稳日子,但小麦几乎成为了唯一的食物来源,使得人类免疫力下降,更容易受到旱灾的影响。一开始人类只是希望吃的饱一点、生活安全一点,但最后累计引起的效应,就是让远古的采集者花上整天时间,在烈日下挑水务农。人类看似总是在追求更加轻松舒适的生活,但结果却不如人意。
《人类简史》插图
阅读本书使我们了解到的不只是冷冰冰的历史事件,而是跟着作者重新思考了我们的生活,这也正是本书的魅力所在。
编辑:思思
审核:月月
主编:明明
《未来简史》读后感
这是少有的启迪心灵的书。
重要的是作者创造了自己的语言体系。不生涩、不炸毛、易懂、好读,在行云流水、潺潺小溪般的叙述中,作者展现遥不可及又亲切如眼前的百年、千年历史画卷。读罢又能让你体味到历史的深邃、作者高屋建瓴的视角。尤瓦尔?赫拉利作为一位历史学家,研究的对象是过去式沉睡着的石头、桌椅及其背后的人物,但又讲了一堆哲学家的话、深思和启示。站在几万年人类历史的高处,作者以独特的视角,融合历史、文学、考古、物理学、生物学、信息学、计算机学等多方学科知识,纵横剖析工业革命这300年和近现代这100年的思潮、人文主义和科技,梳理出科技即力量,谓之阳;人文主义即想象,谓之阴。一套科技系统配备着一套人文主义价值观,阴阳互补,相生相克。同时指出科技有始,人文主义有终。万事万物都有开始结束,人文主义也不例外。笔触恢弘大气、荡气回肠。
很少推荐书籍,好书籍不多。尤其是国内的更不多。这次在微博推荐《未来简史》,推荐理由,也是书中的几个重要观点:
1、作者指出了过去所发生的历史本质,指明了未来将要发生的历史可能性。
所谓人类历史是人类在想象中构建的一整套理念的具象化。历史是科技发展和人文交相辉映、相互盘错着发展的结果。作者指出随着智能技术物联网的发展,作为工业时期的人文主义也走到了尽头。人类是时候开创出新的人文主义了。尽管作者还没有创造出一套属于未来世界的理念体系,却已经梳理出来了脉络。数据主义很可能就是未来的信仰和价值观。而这一论断我们在近几年互联网的发展中也深刻感受到了数据主义的趋势。
2、科技与宗教及自由人文主义的关系。
书中清晰地指出了起源起18世纪伴随工业革命而诞生的人文主义尤其是最后胜出的自由人文主义这套价值观体系已经瓦解。取而代之的不是我们猜测的三大宗教。作者隐含指出,三大宗教在21世纪寿终正寝,已经没有了救赎的能力。没有生命力的宗教已经不适合未来,因此,我们不必担心ISIS泛起的历史沉渣。同样,民主、自由、个人主义这些18世纪的人文主义价值观以及由此产生的国家、民主政治、经济也已经越来越显示出疲于奔命、应接不暇的结构性脱轨。
3、未来数据主义取代人文主义,也可能意味着数据取代人。
4、意义:人类存在追寻的意义是所有的人为物联网添砖加瓦,融入系统即是生命的意义。
5、21世纪的议题:长生不死、幸福快乐、变身神。
2
在尤瓦尔?赫拉利阐释了众多重大问题中,尤其说明白了科技与宗教的关系,在书中第6—7章。继尼采宣布“上帝已死”之后,尤瓦尔补了一枪!上帝确实死了。尽管三大宗教信众众多,目前也有宗教抬头的势头,原教主义和各大宗教蠢蠢欲动。尤瓦尔一针见血地指出:“塑造历史的,往往是一小群向前看的创新者,而不是向后看的大众。”
无论是宗教还是科技,只要不能创造出新的东西,即毁灭。
尤瓦尔举例到:起源于伊斯兰原教主义的ISIS除了制造恐怖,受限制自身认知和环境,ISIS并没有能力创造新的宗教,而是开历史倒车。(因此,我们不用过分担心ISIS那股逆流)。
佛教能拯救人类吗?尤瓦尔强调,佛教本质上是一条个人孤独的灵性之旅。佛陀开悟的时候,体会到了梵界那永恒的快乐,他曾经挣扎过,是独自呆在梵天享受着永恒的快乐还是下凡普度众生呢?最后,佛陀选择了普通众生,拯救同类。佛法宏大。拥有拯救他人、拯救受苦受难的黎民思想的教派不只有佛教。中国的孔子、墨子;以色列的以西结、弥赛亚;希腊的苏格拉底,他们都宣扬利他、爱他人。“利他”是轴心时代的金规则。轴心时代的主流思想是发掘出人类的怜悯、同情心、爱他、为他人着想。这种思想的起源是连年征战、暴力,人们祈求和平、安宁。从这些教派和先哲的观念可以看出,他们试图找到拯救人类的方法。和其他教派不一样,中国的老子没有自己去建立一个教派,而是选择了“逍遥游”。道教是后人创建。我们猜测这位老先生大概想明白了灵性的修养是个人的事情。佛教建立僧团这样一种社会组织云游普法、普度众生,然而佛教上千年来,真正有开悟的人凤毛麟角。灵性修养的个体性,注定是人类整体灵性开悟求得解脱是难以实现的。灵修不是人类整体提升的可行之路。佛教拯救全体人类。
基督教信众甚多,但是,现实中人们除了祈求内心的安宁和接受仪式化的心灵洗礼,有多少人还愿意相信上帝真的存在? 当奥巴马、特朗普将手放到《圣经》上宣誓的时候是否想到的是上帝?
我们认为,宗教的历史使命基本已经完成。如今,人类的每一个人可以说都不再是“野蛮人”,知识的传播照亮了每一个人。宗教知识和科技知识的传播,让每一个人又都是教徒,不管你是信奉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还是信奉“科技教”,在我们血液中流淌着宗教教义带给我们的“善”“爱他”的信念。宗教宣扬的仁爱、平等、戒杀、非暴力、爱他等等基础教义基本上都潜入了每一个现代人心里。宗教道德和伦理规范也已经在现代人的心中扎下根来。宗教教义作为知识和道德规范、价值观已经通过教育渗透到了现代人的心里。这种知识基本上在每个人身上都有所体现。大多数“小白领”们都懂得“断舍离”。她们会把宗教中学来的知识应用到恋爱中,尤其会借助“断舍离”的精神摆脱失恋的苦恼。我们多数人也不会故意作恶,法律惩罚代替了宗教中的诅咒。我们也相信没有人和国家再愿意掀起一场世界战争,除了涂炭生灵、不道德仁义外,不经济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基本上,宗教教义的内容被潜移默化地转移到人的心里或者被潜移默化地消失了。现代人在宗教知识支起的道德规范和科技支起的经济发展面前自由切换。
3
宗教在现代人心里与其说是信任不如说是知识、价值观、道德伦理规范更确切。宗教的起点高,但是它一诞生便开始了下行之路。诸神是远古、农业社会人类的想象,是超人格的存在。随着科技发展,诸神退位,人们发明了人的“心灵”“灵魂”以人为中心的理念替代了失势的神。人是世界的主宰,自此有了民主、自由、私有财产权利神圣不可侵犯等价值理念,这是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价值体系。如今,这套人文主义尤其是自由人文主义也渐渐走到了尽头,尤瓦尔强调新生物学、医学、基因学等新科学压根没有相信灵魂、心灵之类的假说,否则科学是走不下去的。如果继续信奉“灵魂”的假说,生物科学等学科的发展就会受到制约,因为我不知道我的灵魂藏在哪个器官里,我的心灵在哪个器官里,也就意味着我们不能随便动我们的器官,以免惊扰了灵魂。现实情况是,科技的发展已经抛开了这一切假说,在摆弄人类“器官”的路上越走越远。未来我们能够随便更换我们身体的各个部位包括皮肤颜色。在生物医学看来,身体是各个部分的组合,没有灵魂的藏身之所。尤其涉及一个21世纪的惊天秘密——发大财的秘密。更换器官能够让人不死、永葆青春,这是21世纪的“刚需”,是发财的大好机会。可以说21世纪是买卖器官的世纪。过去吃饭避免饥饿是人类的头等大事,而今天,“幸福快乐”“长生不死”是人类的头等大事。各个国家在能够提振经济增长和伦理道德面前会选择哪一个呢?在长生不老、长生不死面前精英们会选择哪个?假如人人都能负担的起费用的话,你选择哪个?历史表明人类通常会选择增长和长生不老(不死)。所以,不但是宗教,连自由人文主义即人类的自由意志也遭到了灭顶之灾。
智能科技的发展会迫使宗教的基本内容甚至是自由人文主义找不到存在的依据。除了更换价值观假设似乎没有更好的办法了。
人类会为自己辩护,如果我们的各个器官可以随便换,到时候,药店就可以买到器官,我们身体上的零件随便换的时候,我还是我吗?我可以动用我的自由意志——选择不换。你愿意接受病、老和死亡吗?仔细想想,到时候有多少人真会动用自由意志呢?在尤瓦尔看来,人类没有自由意志,否则,大批的宗教信众哪里来?上学、工作、考公务员为哪般?出国签证办绿卡怎么说?如果真可以动用自由意志,可以让“自由意志”选择的话,绝大多数人并不愿意过现在的生活。在国家经济增长面前,国家会选择哪个?
可能的结果是人类会建立一套新的假设——根本没有灵魂、自由意志的新假说。继而发展出一套适合未来的普世价值观。整个社会更替为新的价值体系。现在有多少人愿意相信这种假说呢?
4
宗教真正的作用,它是一种有效的社会组织结构。
宗教的产生便是一些“知识人”(哲人、贤人、先知等)用来“哄骗”大众的。我们用哄骗这个词委实是对先哲的大不敬,只是想强调,宗教是人类想象的结果。宗教信仰及宗教意识让人类有了超越普通自身的超人格,协助人类走出了大草原、森林、湖泊以及野猪马牛羊虎豹的截杀,同时它将更多的陌生人编织进意识想象的网络,手挽手走出丛林走进了近现代历史。希伯来是大三宗教的发源地,正是宗教信仰挽救了以色列这个流亡民族亡国灭种之灾。宗教曾经起到的历史辉煌作用以及在人类历史中的地位、影响和作用是不可磨灭的。三大宗教是经历漫长过程才成体系的,然而,自成体系后宗教便少有新价值被创新,更是被现代科技远远地甩在后面。宗教权威在工业革命时期遭到破坏,神被打倒,只留下了伦理道德范畴的知识。宗教之所以能够留存,是科技需要宗教的弥补科技不能解释的道德伦理范畴的事情。因此,我们看到科技、宗教、民族国家同时并存的局面。随着科技的进步,尤其是人类对大脑和身体的解构以及遥远的宇宙的探索,新知识不断被揭秘,宗教、民族、国家的知识会陈旧落伍。由民族、国家、宗教织就的这张社会系统的巨网如今来了破坏者,不仅仅有特朗普一个破坏者、还有ISIS、世界各地的反全球化以及潜藏的其他危机。这些裂缝一条条、一点点在破坏着旧世界的秩序,呼唤着新秩序。
5
新秩序、新价值理念的构建绝非在目前我们熟悉的事物上建立,并且能够担当新价值理念体系构建也不会是我们目前我们看到的一些人文主义者、一些“大师”们,他们并不能完全地适应未来。对于未来人类并没有任何经验知识可以拿来用,甚至我们对未来都还缺乏想象,缺乏想象是我们不能设计一套新价值体系的最大掣肘。
未来世界,新物种无机物——机器人、人工智能很可能主导世界,新秩序的建立很可能不会是有机物的人体主宰,而是无机物主导的秩序。前所未有的事物出现如何判断?如何预测呢?很多人否认人工智能会领导人类,原因是人工智能是无机物,没有情感、没有心智。问题就在于这个假设!人工智能必须要有人类的情感心智吗?我们所有的想象局限在人的基础上,从人的前提下出发,这可能才是问题的根源。按照人工智能的进化速度,未来,智人已经无法适用于未来。一只蚂蚁如何在人类世界实现统治?一只恐龙如何主宰人类呢?我们对无机世界的无知和盲目自信导致我们无法想象未来。人们希望不要全盘否定人类,让无机物和有机物相互促进、相互合作最好。当然,这是美好愿望。人类能想到的最好的结局是人工智能与人类和平相处,机器为人类服务。这也许会是部分人的一厢情愿罢了。
人类最大的限制是自己。
当下,整个社会变革风暴的暴风眼是认知。认知源于信息、知识、时间、空间的转换。然而,我们不知道的太多,一切从头开始,这是一个知识贫乏的年代。99%的信息是垃圾(这也符合自然法则,生物体99%的细胞是冗余)宇宙组成中95%是无法揭开暗物质暗能量……眼前的存在物生命力已经处于衰减状态,而生产人文主义的“大师”们也受限于生物体的制约(你不可能要求这些大咖清空所有的既有认知,也无可能),能做到的是在旧有世界机制上修修补补。一套替代性新价值方案是要留给未来的人的。未来社会价值系统构建的集大成者很可能会在30、50后这几代人身上甚至更远的新人类中产生。对照人类从游牧社会过渡到农业社会发展出轴心时代辉煌辉煌思想的时期,人类的认知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才在出现了孔子、老子、释迦牟尼、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等先哲,最终确立了农业社会稳固的体系。而无论是在孔子、老子、释迦牟尼,还是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等之前都有大批的一代又一代的“知识人”为寻求社会的价值系统苦苦探索。当下,我们每个人也正是新价值系统的早期铺路者、探索者。探索是有意的。
集大成者,秩序稳定也。秩序一旦稳定下来,熵定律就会逐渐显现,有序又会不断地走向无序。
我们怎么办呢?探索。或者享受旧秩序为我们准备的晚餐,怀着感恩之心,然后,做点力所能及的事。只要我们链接入数据系统,成为数据家族的一员,就能够发挥生命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