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凤凰楼古诗原文 登凤凰楼台古诗

登凤凰楼古诗原文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唐代〕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背景

《登金陵凤凰台》的创作背景说法不一。此诗一说是天宝(唐玄宗年号,742~756年)年间,作者被排挤离开长安,南游金陵时所作;一说是作者流放夜郎遇赦返回后所作;也有人称是李白游览黄鹤楼,是想与崔颢的《黄鹤楼》争胜。

译文

凤凰台上曾经有凤凰来悠游,凤去台空只有江水依旧奔流。

吴国宫殿的鲜花芳草遮没荒凉小径,晋代多少王族已成荒冢古丘。

三山云雾中隐现如落青天外,江水被白鹭洲分成两条河流。

那些悠悠浮云总是遮蔽太阳的光辉,登高不见长安城,怎么不让人内心沉痛忧郁。

延伸阅读

登金陵凤台原文注音版

《登金陵凤凰台》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的诗,全文及注音如下:凤凰台上凤凰游,fèng huáng tái shàng fèng huáng yóu,凤去台空江自流。 fèng qù tái kōng jiāng zì liú 。吴宫花草埋幽径,wú gōng huā cǎo mái yōu jìng,晋代衣冠成古丘。 jìn dài yī guàn chéng gǔ qiū 。

三山半落青天外,sān shān bàn luò qīng tiān wài ,二水中分白鹭洲。èr shuǐ zhōng fèn bái lù zhōu 。

总为浮云能蔽日,zǒng wéi fú yún néng bì rì ,长安不见使人愁。zhǎng ān bú jiàn shǐ rén chóu 。白话文意思是:凤凰台上曾经有凤凰来悠游,凤去台空只有江水依旧东流。

吴宫鲜花芳草埋着荒凉小径,晋代多少王族已成荒冢古丘。

三山云雾中隐现如落青天外,江水被白鹭洲分成两条河流。

总有奸臣当道犹如浮云遮日,长安望不见心中郁闷长怀愁。扩展资料《登金陵凤凰台》是唐代的律诗中脍炙人口的杰作。开头两句写凤凰台的传说,十四字中连用了三个凤字,却不觉得重复,音节流转明快,极其优美。“凤凰台”在金陵凤凰山上,相传南朝刘宋永嘉年间有凤凰集于此山,乃筑台,山和台也由此得名。三四句就“凤去台空”这一层意思进一步发挥。三国时的吴和后来东晋都建都于金陵。诗人感慨万分地说,吴国昔日繁华的宫廷已经荒芜,东晋的一代风流人物早已进入坟墓。诗人没有让自己沉浸在对历史的凭吊之中,他把目光又投向大自然,把三山半隐半现、若隐若现的景象写得恰到好处。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这两句诗寄寓着深意。长安是朝廷的所在,日是帝王的象征。李白这两句诗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而自己报国无门,他的心情是十分沉痛的。“不见长安”暗点诗题的“登”字,触境生愁,意寓言外,饶有余味。这首诗的艺术特点,还在于别致自然的遣词造句。由于诗以寓目山河为线索,于是追求情随景生,意象谐成也就显得特别重要。“凤凰”的高飞与“凤凰台”的“空”,洁净、疏朗,与诗人潇洒的气质和略带感伤的情怀相一致,且意到笔到,词义契合,起到了内外呼应的作用。

登金陵凤凰台唐李白注音版

登金陵凤凰台

唐朝 · 李白

fèng凤 huáng凰 tái台 shàng上 fèng凤 huáng凰 yóu游,

fèng凤qù去 tái台 kōng空 jiāng江 zì自 liú流 。

wú吴gōng宫 huā花 cǎo草 mái埋 yōu幽 jìng径 ,

jìn晋dài代 yī衣 guān冠 chéng成 gǔ古 qiū丘 。

sān三shān山 bàn半 luò落 qīng青 tiān天 wài外 ,

èr二shuǐ水 zhōng中 fēn分 bái白 lù鹭 zhōu洲 。

zǒng总wèi为 fú浮 yún云 néng能 bì蔽 rì日 ,

cháng长ān安 bú不 jiàn见 shǐ使 rén人 chóu愁 。

登金陵凤凰台,李白.一诗表达诗人怎样的感情

以登临凤凰台时的所见所感而起兴唱叹,把天荒地老的历史变迁与悠远飘忽的传说故事结合起来摅志言情,用以表达深沉的历史感喟与清醒的现实思索。

表达了世人忧国伤时的怀抱,意旨尤为深远的思想感情。《登金陵凤凰台》唐代: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译文:凤凰台上曾经有凤凰来悠游,凤去台空只有江水依旧东流。

吴宫鲜花芳草埋着荒凉小径,晋代多少王族已成荒冢古丘。

三山云雾中隐现如落青天外,江水被白鹭洲分成两条河流。

总有奸臣当道犹如浮云遮日,长安望不见心中郁闷长怀愁。扩展资料创作背景《登金陵凤凰台》是李白集中为数不多的七言律诗之一。此诗一说是天宝(唐玄宗年号,742~756)年间,作者奉命“赐金还山”,被排挤离开长安,南游金陵时所作。

一说是作者流放夜郎遇赦返回后所作;也有人称是李白游览黄鹤楼,并留下“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后写的,是想与崔颢的《黄鹤楼》争胜。《登金陵凤凰台》是唐代的律诗中脍炙人口的杰作。开头两句写凤凰台的传说,十四字中连用了三个凤字,却不觉得重复,音节流转明快,极其优美。“凤凰台”在金陵凤凰山上,相传南朝刘宋永嘉年间有凤凰集于此山,乃筑台,山和台也由此得名。

在封建时代,凤凰是一种祥瑞。

当年凤凰来游象征着王朝的兴盛;而“如今”凤去台空,就连六朝的繁华也一去不复返了,只有长江的水仍然不停地流着,大自然才是永恒的存在。

凤凰台上凤凰游全诗赏析

出自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原诗: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赏析

在李白看来,宇宙万物之中能够过得永恒存在的只有自然。一切的繁华与骄奢淫逸都会烟消云散,如果说它们还存在,似乎也这里是作为自然的反衬而存在的。另外,李白在表现自然力量的雄大与变化的时空观时,则选取了最为典型的事物,即三山半落之混茫与二水中分之辽阔,从而构造出阔达的境界,并且把历史的变迁即时间的改变租地点的依旧,即空间的不改整体地表现出来,启发人们作更深的思考。

求李白写的《登金陵凤凰台》的解释与赏析

  诗词名:登金陵凤凰台 作者:李白 朝代:唐 体裁:七律 类型:  --------------------------------------------------------------------------------  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  【注释】:  这首诗的大意是:  「凤凰台上曾经有凤凰鸟来这里游憩,而今凤凰鸟已京飞走了,只留下这座空台,伴着江水,仍径自东流不停。当年华丽的吴王宫殿,及宫中的千花百草,如今都已埋没在荒凉幽僻的小径中,晋代的达官显贵们,就算曾经有过辉煌的功业,如今也长眠于古坟中,化为一抔黄土。我站在台上,看着远处的三山,依然耸立在青天之外,白鹭洲把秦淮河隔成两条水道。天上的浮云随风飘荡,有时把太阳遮住,使我看不见长安城,而不禁感到非常忧愁。」  我们在李白〈鹦鹉洲〉诗提到,李白读了崔颢的〈黄鹤楼〉诗后,写了〈鹦鹉洲〉诗,想与崔颢一较长短。写完后,李白自己读了觉得比不上崔颢,便在黄鹤楼上题下一首打油诗:「一拳击碎黄鹤楼,两脚踢翻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上头。」掷笔而去。因为诗人看见美丽的风景,总忍不住要写首诗歌颂一番,李白自然也不例外,于是写了〈鹦鹉洲〉诗,自觉果然比不上,回家之后,越想越不甘心,于是又写〈登金陵凤凰台〉诗,才觉满意。  由于白的作品发表于崔颢之后,两首诗又都样是押平声尤韵的七言律诗,所以后人更认为李白有意与崔颢一比高下,因而有前面所举那首打油诗的传说。  事实上根据日本人森大来的考证认为,那首打油诗不是李白作的,李白写〈登金陵凤凰台〉也是因为感慨时事而作,无意与崔颢争胜。  唐代安禄山之乱,迫使唐玄宗迁蜀避难,太子即位于灵武,李白也因永璘王事件被流放到夜郎。李白年轻时豪情万丈,希望能替国家做一番大事,但始终不曾得到皇帝重用。安史之乱,眼见大唐江山,遭胡兵蹂躏,李白心中的感慨可想而知,于是他写此诗时首句用:「凤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引出全诗,因为传说中,凤凰鸟只有在天下清平的治世才出现,因此古代都以凤凰鸟的出现做为祥瑞的象征。李白眼看安禄山危害唐室,想念昔时凤凰鸟憩息凤凰台的传说,而今凤凰鸟不再来,只有江水依旧向东流。  金陵为三国时孙权建都之地,晋朝永嘉之乱,晋室南渡之后也建都于凤凰台所在地金陵城的东南,李白在台上想象当年吴宫的繁华景象,以及晋代那些达官贵人曾有过的风光事迹,如今都隐于幽径,成为古丘。一个朝代弱了、亡了,马上有另一个朝代兴起,唐代太平盛世的贞观之治,开元之治,也成了过去,安史之乱起,唐室岌岌可危,怎不令李白忧心?站在台上,看到远处的三山及白鹭洲,而长安城呢?李白最后一句:「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在诗词里常以浮云指小人,以白日比喻君主。浮云蔽白日是指奸邪之小人,围绕于君王四周,向君王进谗言陷害贤臣,使忠臣没有机会向皇帝进谏言。下句「长安不见使人愁」,指李白感叹自己被放逐,眼见天上浮云杳杳,不见长安,忧愁自己再也没有机会到长安,或者说,安史之乱,玄宗迁西蜀,太子即位灵武,唐室山河尚未收复,为长安城忧伤。  这个比喻的典故出自《世说新语》,相传晋明帝小时候坐在晋元帝膝上,元帝问他,长安远还是太阳远,明帝答说长安近太阳远,因为听说有人从长安来,没听说有人从太阳来,元帝为他的聪明高兴,第二天便当着群臣面前再问明帝同样的问题,没想到明帝却答说,太阳近,长安远,因为抬起头来见得到太阳,却见不到长安。  晋代原都长安,永嘉大乱之后南渡,晋元帝时改都金陵。与唐代因为安使之乱而迫使太子即位于灵武的情况很类似,因此李白诗末二句「浮云蔽白日」也是指玄宗宠幸杨贵妃、杨国忠,茺废朝政,而导致安史之乱,长安沦入胡人手中。李白写这首诗纯粹是由怀古而引发怀君之思,加以感伤自己因遭小人谗言所害而被贬谪,登上凤凰台,望不见长安,一时触景伤情而写下这首诗,并没有与崔颢争胜之意,两人争胜之说全是后人附会的。  而前面所举打油诗的由来,是因李白被流放夜郎,中途又赦回,路过江夏,曾写过一首〈江夏赠韦南陵冰〉诗说:「我且为君捶谇黄鹤楼,君亦为吾倒却鹦鹉洲。赤壁争雄如梦里,且须歌舞宽离忧。」李白因心情忧愁郁闷,故意写这种豪快语,以解心中不平之气。后来又写一首〈醉后答了十八〉诗,以对应捶碎黄鹤楼诗说:「黄鹤高楼已捶碎,黄鹤仙人无所依。黄鹤上天诉玉帝,却放黄鹤江南归。」为自己前首诗的狂放自我解嘲,本来只是文人的游戏文章,没想到唐末五代时有位禅僧经过黄鹤楼,便摘取李白这两首诗的句子写成这首:「一拳击碎黄鹤楼,两脚踢翻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打油诗,旁边有一同来游玩的僧人也题了一句:「有意气时消意气,不风流处转风流。」另外一位僧人又加一句:「酒逢知己,艺压当行。」而使得后人误以为李白作〈登金陵凤凰台〉诗是与崔颢的〈黄鹤楼〉诗争意气、争长短,并留下这首有趣的打油诗。事实上全是后人穿凿附会的。

凤凰楼上凤凰游全诗

登金陵凤凰台

[ 唐 ]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译文

凤凰台上曾经有凤凰鸟来这里游憩,而今凤凰鸟已经飞走了,只留下这座空台伴着江水仍径自东流不息。

当年华丽的吴王宫殿及其中的千花百草,如今都已埋没在荒凉幽僻的小径中,晋代的达官显贵们,就算曾经有过辉煌的功业,如今也长眠于古坟里了,早已化为一抔黄土。

诗句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的意思及全文赏析

全文:

登金陵凤凰台

唐代: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这两句诗,实际上这首七律,都是在刻意模仿崔颢的黄鹤楼诗。你说的这一句,更是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的翻版。说它流畅疏荡则可,指起高超绝伦则不必。这样的模仿本来就落了原作的下风,更何况这种古诗形式的起法,本来就不是律诗的正格。我想李白的这句诗之所以有名,更可能是那个流传已广的传说,而不是它本身的艺术价值。最伟大诗人也不可能每首诗都好,更何况七律本来就不是谪仙所喜欢的文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