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对新型肺炎所带来的心理问题英语作文(如何应对新型肺炎所带来的心理问题英文)
- 知识
- 2022-09-20
- 39热度
- 0评论
网友提问:
如何应对新型肺炎所带来的心理问题?
优质回答:
目前疫情中出现的心理问题主要还是焦虑、恐惧等情绪问题,以及因这些负性情绪通过植物神经导致的一些躯体化反应,应付方法除了严格按照要求洗手、无要事不外出等措施自我保护,通过免费心理咨询热线求助外,重要的还是应该在掌握新冠疾病科学知识(不能道听途说)基础上调整自己对疫情的认知和心态,通过自助去化解这些负性情绪。
同时,疫情后在短期内可能会增多和突显的一些心理问题也应该引起重视,以防患于未然并做些预案。这些心理问题主要有社交焦虑障碍(社交恐惧症)、场所恐惧症、创伤后应激障碍(包括复杂性创伤后应激障碍)以及延迟性哀痛障碍等,社交焦虑障碍(社交恐惧症)、场所恐惧症与疫期回避人际近距离交往、回避人多的公共场所以致疫后对人际交往、公共场所仍有过敏性!焦虑和恐惧相关,一些现场救治过病人的医护人员和目睹过危重病人的人员,因留下阴影则有可能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而那些患病亲人(尤其是中青年病人)因病去世的家属人员,则有可能因长期哀伤、悲痛而出现延迟性哀痛障碍。
根据世卫组织《国际疾病分类》笫11版(lCD-11 2018年)的临床描述,这些心理问题可以根据各自的临床特点进行评估。
社交焦虑障碍(社交恐惧症)特点:
①对自己在人际交往时的表现持有负面认知,害怕被人负面评价而对人际交往产生恐惧或焦虑,能避则避,甚至也不愿去可能要与人打交道的公共场所;
②如不得不交往,则会带着强烈恐惧和焦虑去忍受,常伴有心悸、出汗或举止笨拙、忐忑不安。
场所恐惧症特点:
①担心在封闭场所或有包围感的开放场所出现惊恐发作或惊恐发作样症状;
②需要有人陪伴才去这些公共场所;
③如果无人陪伴而又不得不去这些公共场所,则会带着强烈的恐惧和焦虑去忍受。
创伤后应激障碍特点:
①由威胁性、灾难性的暴力性事件、严重灾情、严重事故等创伤性事件引起;
②症状在创伤性事件发生后数天、数周甚至数月才会满足诊断标准,满足诊断标准的核心症状为:闯入性(闪回)、持续性回避、持续存在受到威胁的感受等三项;
③如果患者长期受到创伤性事件和创伤性体验的影响,症状符合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三项核心症状,同时具有认知与心境负性改变、反应性敏感与警觉性增高等症状以及冲突的人际关系,且人格发生了病理性改变,则应诊断为世卫组织lCD-11新增设的“复杂性创伤后应激障碍” ;
④整个病程少则一年半载,长则可达数年。
延迟性哀痛障碍特点:
①配偶、父母、子女或其他亲近的人等去世后导致的哀丧反应具有对已故者的渴望和深切关注并伴有强烈痛苦;
②哀丧反应是持续的、广泛的,至少已持续6个月以上甚至数年还沉浸在悲伤、哀痛之中,明显超过个体社会文化或宗教背景下的预期(一般人丧痛情绪通常持续数月但不足6个月即可康复);
③社会功能明显受损。
其他网友回答
谢谢邀请
首先要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消除对新型肺炎的恐惧心理,相信政府严防严控,众志成城,一定能够打赢这场新型肺炎的防控战!
不外出,不聚集,不聚餐,不聚会,不到麻将室去打麻将。
勤洗手,勤消毒,居室勤通风,勤清理,讲卫生,出门必须带口罩,不要随地吐痰。
在室内健身,一个人踢毽子,练瑜珈,深呼吸,提肛收腹,增强身体的免疫力。
不信谣,不传谣,请不要听信不实的消息,药方等。
放松心情,在家里来点琴棋书画,多听轻音乐,钢琴,小提琴,保持心情愉悦,是不得病的良药。
疑似有新型肺炎的朋友,不要惊慌,不要害怕,要配合医务人员作好隔离和检查,既使传染上了新型肺炎,也不要恐惧,首先要在精神上战胜病毒,相信医务人员,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是可以痊愈的。
有信心,有担当,严防严控从我做起,过十几天猪一样的生活是暂时的。我坚信中国政府和人民一定会打赢这场消灭冠状病毒的歼灭战。
祝朋友们春节快乐,身体健康,阖家幸福,鼠年吉祥!
其他网友回答
心理疏导,缓解压力,先预防,不要出门,在家先隔离,观察十四天。如果有问题继续发热,赶紧联系疾控中心或者相关社区。及时报告也可以拨打急救电话。也可以去医院。压力肯定有,勿急躁,为防止个家人传染,远离家人隔离开来。戴口罩,防患于未然。
其他网友回答
当前,新型病毒肺炎给人们造成的心理问题主要是恐慌,应对解决这一心理问题,首先要清醒冷静认识这种疫情的主要特征、危害条件,看到这一疫情是可防可控的。只要遵循防治规律,加强和落实预防措施,是完全可以预防的,不可以惊慌失措,草木皆兵。特别是要看到党和国家对疫情的重视程度和制定实施的一系列有力有效的措施,增强信心,减少顾虑。
其他网友回答
首先是认识到疫情的原因,各类传染源等。不要增加不必要的心理压力。更没有必要怨天尤人、极度恐慌。
01
不要让“负面情绪”成为“肺炎”的推手
疫情爆发,你指责过吗?焦虑过吗?害怕过吗?
这两天一则有关“武汉卫健委副主任带病逃跑去上海”的谣言在网络上被广泛传播,引来谩骂、斥责,类似的谣言更是不在少数。微博上、公众号平台有积极引导、传播事实新闻的人,但也不乏引发焦虑、无理谩骂的网民。
这些消极的应对方式,出现在疫情的方方面面。
虽然在未知的灾难面前出现抱怨,指责很合理,但过度的消极情绪会对个人免疫力产生不良影响。我们应该意识到,不良情绪是产生各种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更会消解人们应对疾病、积极作战的力量。因此,在迫切需要全民团结一心与疾病作战的当下,我们应该用善意的提醒与安慰替代指责与埋怨,改善社会焦虑的环境与风气,更有能量地应对病魔。
在危机的早期,相互的支持与鼓励至关重要!
不要让“过度恐慌”撕扯我们心理与生理防线
对疾病的恐慌程度已经涉及消费、饮食、交通等方方面面。
“来自武汉的快递要不要拒收?”
“禽类是不是不能吃?”
“听到对方是湖北人就害怕”
......
面对这样的压力情境,我们的心理可能会在如下几个方面出现变化:
1.情绪上出现愤怒、烦躁、焦虑、麻木、内疚、无助、不知所措;
2.思维上出现难以集中注意力、低自尊、自责、有一种被隔绝的感觉、健忘、混乱;
3.生理上出现睡眠障碍、食欲减少或增加、药物滥用;
4.行为上出现吵闹、危险行为、工作或学习上效率出现问题......
身处恐慌之中,有些人会失去基本的判断力,情绪、思维、生理、行为等方面表现异常。在严重恐慌的状态下,还可能出现大面积癔症发作,一种类似相关生理疾病的心理疾病,危害不亚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同时,人在恐慌的环境、状态下容易出现违反社会规则的举动——不配合医嘱、谩骂医护人员、斥责执法人员等,这些不仅会导致混乱、影响治安,更重要的是给医护人员带来多余的负担,影响高效救治。
02
普通民众应对疫情,应该做些什么?
你的应对措施,是否积极?
尊重医生的建议,国家的倡导,是我们首当其冲应该做的事情。勤洗手、多消毒;咳嗽打喷嚏时捂住口鼻;尽量戴上符合要求的口罩;肉类煮熟等等。面对疫情,我们要保护好自己,尊重医生的建议,并将这些方法传播给身边的人,特别是老人小孩。应对恐慌,我们需要的是耐心与行动。
希望你能够不要让疫情影响正常的作息,有充足的睡眠与作息,用健康的生理与心理,共渡难关。
你的应对态度,是否乐观?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将不仅有助于自身免疫力的提升,更能帮助身边的人稳定情绪、缓解焦虑。我们可以从网络上搜索一些科普信息来了解疾病的来龙去脉以及传播途径等等,这些知识能够帮助我们了解疾病本身,减少未知带来的失控感与焦虑感。
也可以列一个假期活动清单,最好是在室内的,比如打扫、看一些感兴趣的纪录片、电影等等,当然也可以通过冥想、瑜伽等方式重塑自己的心理。
你的心理支持,是否稳定?
疫情的爆发可能会影响我们原本的假期计划,取消旅行、走亲访友等等。有的人会因此感到百无聊赖,产生一种虚无感。当出现这些负面的心理感受,我们应该寻找适当的心理支持来缓解这一状态。和朋友谈心聊天、争取良好的家庭氛围等等都会有所帮助。
我们要主动去创建给自己提供心理支持的环境,而非让情绪役使自己。
你的家人朋友,是否需要支持?
与此同时,我们应该密切关注亲友的心理及生理状态,以防过激行为,以及患病后失去最佳救治时间。更重要的是,应该提醒身边信息不够灵通的老人,告诉他们疫情的严重性,提醒他们做好防范、减少出门、带好口罩等。
最后,美国红十字会曾提出十一条心理援助上的建议,在此分享给大家:
1.照顾好自己
2.和他人建立联结
3.帮助他人保持健康
4.保持冷静、亲切、关爱他人
5.了解并满足身边的人的需要
6.倾听他人
7.给予承诺
8.鼓励他人积极应对
9.提供准确、及时的消息
10.必要时寻求心理援助工作者的帮助
11.帮助人们获得联结
希望所有人能用积极、稳定与爱应对疫情的方方面面,用互相支持来替代抱怨和指责,更不要过多恐慌。相信医疗,有序听从建议,保持良好的状态,让恐慌走向平静。请信任这个社会,信任身边的人。
从官方渠道了解疫情进展信息:如人民日报、央视新闻、丁香医生疫情实时动态等,切勿听信网上谣言!
新型肺炎既然已经来了,面对它!
须知,不害怕疾病是非常重要的心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