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影响历史的小人物(古代大有作为的历史人物)

网友提问:

古代历史上有哪些影响历史的小人物?

优质回答:

当然是那位放跑毛主席的保安团丁黄大哥。

1927年9月,毛主席策划组织推动秋收起义,在从安源前往铜鼓县途中的张家坊,被和国民党勾结的保安团丁抓获。毛主席的一口湘潭口音引起了团丁的怀疑,要把他押到团部审问,在白色恐怖笼罩的当时,在“宁可错杀一千,不能放过一个”的口号下,如果到了团部,毛主席必定凶多吉少。

好在毛主席随身带了几块大洋,他走在前面时,故意把口袋里的大洋撞得叮当作响,引起了团丁的注意。借着途中休息点烟抽的机会,毛主席悄悄地塞给其中一个姓黄的团丁两块大洋,黄团丁得了好处,就放松了对他的看管。

又走了好大一会,来到了一个地方,四处是稻田和杂草丛生的山地,非常利于躲藏。毛主席知道机不可失,就问黄团丁:“黄大哥,此地距离团部还有多远?”团丁回答道:“不远了”。然后把头转向了树林,示意毛主席赶紧逃跑。

毛主席心领神会,直奔树林之中,直到看不到毛主席的身影,那位黄大哥才大声喊道“不好了,有人逃跑了”。 毛主席躲进了水塘,借着高高的草丛掩护,团丁虽然几次搜索,有一两次走得离毛主席很近,几乎伸手都能打到他,但他都没有被发现,天黑以后,对方放弃了,离开了水塘,毛主席赶紧翻过山去。

1927年9月9日,毛主席就组织发动了著名的秋收起义,开辟了中国革命武装斗争的道路。如果不是那两块大洋,不是黄团丁见钱眼开,心存善念,恐怕1927年以后的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都得改写了!

其他网友回答

历史上有很多小人物,虽然他们没有高高的官职,也没有显赫的地位,更没有什么神通,但是他们在当时的历史阶段,做出了一些行为和动作,对当时的历史产生了一些影响,当然这些影响中有好的方面,也有坏的方面。今天在这里说两个小人物是怎样影响当时的历史的。

【一】羊斟(zhen)

羊斟只是春秋时期一位普通的车夫,但就是这位车夫在历史上却留下了一个典故,被后世认为是损公肥私的典型。具体记载见《左传-宣公二年》:

郑伐宋。宋华元等迎战,羊斟为华元御,华元杀羊以飨士卒,而不送给羊斟吃。将战,斟曰:“畴昔之羊,子为政;今日之御,我为政。”乃驰入郑师,宋遂大败。

这个故事是将春秋时期,郑国攻伐宋国,宋国国君委派华元为率,统领大军对抗郑国。在与郑国正式战斗之前,华元为了鼓舞士气,杀羊给士兵们食用,但是华元偏偏把给自己驾战车的车夫羊斟给忘记了,羊斟看着其他人大快朵颐,心生痛恨。第二天,在一切就绪之后,华元冲出营门与郑国军队交战,但是当他的战车冲出营门后,径直向郑军大营驰去,而不管不顾其他的将士。华元对羊斟大怒说,你这是向敌军大营跑,孤军深入必被俘。羊斟这才将心中的怒气说出:昨晚谁有权利吃羊你说了算,今天怎么驾车我说了算,于是羊斟驾着战车直接驶入郑军大营,华元被俘,宋国大败。

一碗羊肉没有吃到,就心生怀恨,将主帅直接送入敌手,这也是千古第一次。唐朝郑薰有诗云:淡薄贵无味,羊斟惭大羹。

【二】朱序

东晋一员战将,太元四年即379年,朱序屡屡击败秦军,于是有所松懈认为秦军不敢再来,但是因为有内应,里应外合,秦军重新再战,攻克了襄阳,朱序被抓。苻坚因为朱序能够在大难之前保持气节,所以对他赞赏有加,没有追究他的罪名,授予他为度支商书。太元八年即383年,苻坚率军南下攻打东晋,希望统一天下,谢石率军抵抗秦军。苻坚将大部队留在项城,带领八千轻装骑兵,日夜兼程赶赴寿阳与苻融的三十万大军汇合。苻坚为了能够快速解决战斗,决定派朱序前去说服谢石等人。朱序本来就是被迫投降苻坚的,心中还是向着东晋,非常乐于前往,他不仅没有劝说谢石投降,而是为谢石献计。鉴于秦军各路军队尚未会集,正好乘机迅速攻击他们。如果能打败他们的前锋部队,那么最终就可以攻破他们。

于是谢石派谢琰挑选八千勇士度过淝水挑战,让秦军稍微后撤一点地方,以便两军正面开展较量,而苻坚不知道里面有猫腻,欣然同意,于是命令秦军后撤,就在后撤的过程中,朱序在阵后高呼:秦军失败了,秦军失败了。后面的秦军根本不知道怎么回事,一听大秦军大败,秦军自己就乱了阵脚,最终秦军大败奔逃。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

因为一个人的力量,让整个秦军自乱阵脚最终大败,如此轻松就能够将秦军打败,在历史上也实属不多。

其他网友回答

说到影响历史进程的小人物,首先我想到了项羽。

项羽虽然是历史上有名的叱咤风云的人物,但是他的命运一直受到一些不知名甚至历史上都没有留下名字的小人物的影响。今天我就来说一说项羽这一生决定了他命运的三个无名无姓的人物。

咸阳宫中劝诫项羽之人

刘邦首入函谷关,秦王子婴献地投降。项羽听闻兴兵鸿门,准备讨伐刘邦。后来经过鸿门宴激烈的斗智斗勇,刘邦得以逃脱,但是项羽也进军咸阳。

在咸阳城,项羽大肆屠戮,杀秦王子婴,火烧秦王宫,大火连续烧了三个月没有灭,搜遍咸阳城将宝物美女准备运回江东。

这时候有人劝项羽:“关中地区四面环山,是天然的关塞,而且此地土地肥沃,进可争霸天下,退可自保无虞,可以在此建都。”

项羽看着被自己毁灭的破破烂烂的残垣断壁,心里想的却是故乡的山清水秀,于是说出了那句被人耻笑千年的话:“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我功劳已经这么大了,不回家乡炫耀一番就好比夜里穿着绫罗绸缎行走,谁知道我的威风呢?

这位眼光独到甚至超过范增的未留下姓名的劝诫者此时内心一定是凉透了,当着项羽的面就说:“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

项羽这岂能忍,立刻将此人烹了。

当时这人为项羽提供了最为正确的建议,如果项羽采纳了的话,历史肯定会重写的,后面就没有刘邦什么事了。但是项羽作法自毙,听不得忠言逆耳。相反,刘邦手下也如此建议刘邦,刘邦则自毁栈道,于关中闷声发大财。

后来的楚汉之争用事实狠狠的打脸了项羽。

刘邦前期和项羽对峙,几乎没有赢过,但是为什么刘邦能屡败屡战,最后一战定乾坤逆袭成功?就是因为刘邦有稳固的大后方,能够随时补充战争物资。《史记·萧相国世家》说:“关中事计户口转漕给军,汉王数失军遁去,何常兴关中卒,辄补缺。”

只能说这位未留下姓名的仁兄遇人不淑,死的冤。

垓下之战为项羽指路田父

项羽没有听属下建议雄踞关中,执意东归,最终迎来了楚汉相争。

楚汉相争过程中,虽然项羽节节胜利,但是他总是容易自我满足,对于范增等人的乘胜追击的建议置之不顾,为刘邦留下喘息之机,整的刘邦好像打不死的小强一样。

其实不是刘邦强,而是项羽太自负了,终于刘邦迎来了扭转乾坤的战机。

垓下之战,汉军来了个十面埋伏,将楚军围了个水泄不通。项羽回天无力,和虞姬道别之后只带领手下八百余人突围。

项羽的战斗力确实强悍,面对汉军的水桶阵,项羽竟然冲了出来。可是退往阴陵的路上,项羽迷路了。

项羽这个人也是奇怪,不相信跟随自己的人反而相信路上的陌生行人,他的情商可能都不如现在幼儿园的小孩子,幼儿园的小孩子还知道不要轻易相信陌生人呢。

项羽迷路了之后看见田间有劳作的农夫,于是上前问路。农夫用手一指:“左边是去阴陵的路。”

也不知道农夫已经认出项羽来了还是两个人面对面说话项羽理解错了,上路不远项羽等人就陷入了沼泽之中,马不得跑,人不得走,只能磨磨蹭蹭的等着汉军追来了。

乌江亭长

正因为项羽等人陷入了沼泽,这才引出了第三位不知名的人——乌江亭长。

汉军追上项羽等人,仍然没有俘虏项羽,被他冲了出来。

项羽一人一戟一马跑到了乌江边,看到漫漫乌江只有一艘小船,驾船的正是没有留下名字的乌江亭长。

乌江亭长对项羽说:“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人口也有数十万,大王足以可卷土重来。现在乌江上只有我这一只小船,我渡你过去,汉军只能望江兴叹了。”

要说这个亭长水平要比沛县泗水亭长刘邦高多了,他能够清楚的分析天下大势,也为项羽给出了正确的选择。但我们任性的霸王不这么想:“天亡我,我渡了江又怎样呢?想当年我带领八千江东子弟出楚地纵横天下,现在只剩下我一人,即使江东父老尊我为王,但我还有何面目再见他们?”

于是项羽将马匹送给了这位亭长,自己转身又和追上来的汉军厮杀在一起,最终不愿受辱自刎而亡,一代枭雄自此谢幕。

我们敬佩项羽"不肯过江东"的英雄气概的同时,也不得不为他的任性和不能屈伸的幼稚叹息,如果按照项羽的行为来看,勾践都要死上好几回了,哪能三千越甲吞吴复仇?刘邦更不用说,自己打过的胜仗一只手都用不完就数完了,可是得天下的却是他。

只能说乌江亭长错误的时间在错误的地方和错误的对象说了正确的话。还好,司马迁记载下了他的话语,也让后人知道了当时还有个睿智的乌江亭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