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么很有意境的诗词(很有意境的一首诗)

网友提问:

你读过的最有意境的一句诗词,是怎样的?

优质回答:

我文化水平不高,别人的诗有没有意境我也理解不出来,还是分享两首自己写的吧!

散步

河岸柳垂枝万条,微风一到轻轻摇。

暖阳照耀杜鹃彩,注视红旗缓缓飘。

诗句大意:我来到河边散步,看到柳树垂着许许多多的枝条。微风拂来,柳枝轻轻地摇。温暖的阳光照耀着红色的、白色的杜鹃,增添了光彩。我注视着五星红旗缓缓地飘,对国旗肃然起敬!

我认为《散步》这首打油诗有意境,主要是“暖阳照耀杜鹃彩,注视红旗缓缓飘”中,关健词“注视红旗”,是表示爱国的一个动作。因为升国旗时,要保持立正姿势,高唱国歌,普通人行注目礼,军人行军礼,少先队员行队礼。我是普通人,所以用注视红旗表示我对国旗肃然起敬。

梨花泪

一树梨花泪两行,浮云朵朵白茫茫。

脑中一夜行千里,手抚青丝叹夜长。

《梨花泪》,是写一个普通的农村留守妇女,对出门在外打工养家的丈夫的相思。短短的四句,缕缕相思,溢于言表!

朋友们,我觉得这两首打油诗都有意境,聪明的你能帮我选出其中最有意境的一句吗?请喜欢诗词的朋友点评哦!

(本文原创,图片来自网络)

其他网友回答

柳永的雨霖铃:

“……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

竟无语凝噎……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

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

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

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其他网友回答

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所谓"意境",即文艺作品中描绘的生活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情感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特点是虚实相生,情境浑融。诚如明代朱承爵《存馀堂诗话》所言:"作诗之妙,全在意境融彻,出音声之外,乃得真味",意境是形神情理的统一、虚实有无的协调,既生于意外,又蕴于象内,让人沉浸在作者所营造的环境里展开广阔无垠的想象,进行情感共鸣与对话观照。据此,基于诗词审美喜好与自身阶段经历,笔者在此将结合个人心目中最兼具凄美观感与切肤哀情的悼亡词——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进行整体略述。

一、古诗新译——斯人已矣,吾寐仍随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倏忽之间,就到了你我阴阳相隔的第十个年头……然而,纵使时过境迁物是人非,又劳碌奔波了这么多个寒暑的我,无须刻意去追忆,却依然如此刻骨铭心无法忘记。一想到你远在千里外的孤坟,万般悲切凄清便涌上心头却无处可诉。倘若还能有那样的福荫,能让你我重遇,我多害怕你都要认不得我了啊……因为仍在人间彷徨多年的我,如今已然蓬头垢面,鬓白如雪。

在寂寥幽深的夜里,我又梦见了你。这次我梦见了我们回到了从前那故乡。恬淡如你,坐在屋子里的小窗前,安静地对镜理红妆。我感伤地凝望着你,你亦抬起头与我,四目相对,然而这郁结心中的情感竟使我们无语凝咽,默默泪泻。望向窗外,我想,那埋葬着你的小松冈,此时应该月色皎洁吧,斑斑勃勃地正洒满在,年复一年愈发催我肝肠寸断的地方。

二、解构分析——由忆及梦,悲怀迭起

江城子,词调名。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是词题,乙卯,是宋神宗熙宁八年即1075年,正月二十日夜是具体做梦的日子。题为记梦,实际上是死别十年,苏轼夜梦亡妻,凄楚哀惋,久蓄的情感忽如闸门大开澎湃奔涌,不可遏止,于是写下了这首著名的悼亡词,通过记梦来抒写对亡妻真挚的爱情和深沉的思念,以及永不得见的哀痛。

此词通篇采用白描手法,娓娓诉说自己的心情和梦境,情真意切,全不见雕琢痕迹;语言朴素,寓意却十分深刻。首句长驱直入,为全词奠定了伤感哀痛的基调。"十年生死两茫茫。"人生能有几个十年?苏轼与王弗婚后相伴直到王弗逝世,恰好也是十年。他亦念了她十年。时间,其实并不是只会冲淡很多事情,而是,让深的东西越来越深,让浅的东西越来越浅。而苏轼对亡妻思念的时间、空间跨度,足见其用情之真,用情至深。一个"两"字,也很自然地就把双方契合到了一起。彼此深爱的两人阴阳相隔,苏轼从来没有忘记过王弗,而我们是否也该联想到孤身于九泉之下的王弗亦是如此痛彻心扉无所寄托地挂念着丈夫呢?瞬间,相爱却没能继续相守的苦楚便让闻者无不为之动容。

"不思量,自难忘",这是全诗让我感触最为深刻的一句。苏轼19岁时,与年方16 岁的王弗结婚。王弗年轻貌美,知书达礼,侍翁姑恭谨,对苏轼温柔贤惠,苏轼的父亲苏洵亦对儿子的这位发妻赞赏有加。婚后,每当苏轼读书,她便陪伴在侧,可终日不离。苏轼偶有遗忘,她便从旁提醒。《东坡逸事》里有王氏"幕后听言"的故事,意即苏轼平常与客人谈话后若有困惑,王弗也恰好听见的,她便可以为他指点迷津,使他顿感开朗,心旷神怡。她可以说是他的贤内助,因此苏轼早年春风得志,除了有"伯乐"相助以外,"妻贤夫少祸"的裨益也是不可忽视的。二人鹣鲽情深,琴瑟相和。得妻如此,苏轼怎能忘怀?人虽陨,但曾并肩的过往"自难忘"!这边厢,为什么要竭力自控去"不思量"?正因为爱得真切,所以思量会愈加像剜开陈年旧疤般针针见血;而那边厢,尽管他极力排遣"思量",但思量却还是不由自主地从心底涌出。万缕哀思深藏心底,不灭。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诗人此时身在密州,亡妻之坟在四川,"千里"写出了二人相隔千里之遥。已是天人之隔,更奈何是坟茔都莫得及。一个"孤"字落于"坟"前,既写出妻子独卧黄泉之下的孤苦冷清,又写出了诗人苦苦思妻却终不得见的落寞孤寂。而"无处话凄凉",一方面喻示了夫妻阴阳相隔无法再度相拥,双方都无法向对方尽速心中柔肠百转千回都尽是凄凉。此句再次把二人契合起来,亦与首句"十年生死两茫茫"的凄清悲凉一脉相承,给人读后无法从诗人的沉痛经历与感受中抽身的悲恸压抑之感。另一方面则是在该句中词人似乎还产生了错觉,认为不能话凄凉是因为二人相隔千里,如果可以,哪怕只是离坟头近一点,自己还可以向妻子一诉衷肠。这是抹煞了生死界限的痴语、情语,是种不可能的假设,让人读来更加唏嘘感慨。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苏轼在王弗逝世后的十年间,因反对王安石的新法,政治上受压制,心境悲愤;到密州任后,又逢凶年,忙于处理政务,生活上困苦到食杞菊维持的地步。这年东坡才四十岁,就已经"鬓如霜"了。在这一句中,作者再次把现实与梦幻混同。明明她辞别人世已经十年之久了,却依然幻想着与爱妻"相逢"。

题曰"记梦",其实只有下阕五句是记梦境,上阕皆为抒胸臆,诉悲怀。写得真挚朴素,沉痛感人。

"夜来幽梦忽还乡"。 飘泊在外,雪泥鸿爪,凭借梦幻的翅膀忽然回到了时在念中的故乡,作者的心境似乎也因为梦里她的出现而由悲恸的基调转为略带喜悦。

"小轩窗,正梳妆",鲜活般的形象描写使梦境更带有真实感。作者仿佛又看见了夫妻二人琴瑟相依,你侬我侬的甜蜜剪影,回到了共同一蔬一饭,柴米油盐的烟火人生。

然而,紧接着词笔由喜回悲。"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如今终得以"还乡",本该是尽情"话凄凉"之时,然而,藏抑于心的千言万语一时又该从何说起?最后只剩无语凝咽,"相顾无言",任泪水倾泻。"无言"。包括了万语千言,表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沉痛之感。梦境,让昔日种种美好再次呈现在眼前,可是伸出双手,却是再怎么追寻也触碰不到了。这是把现实的愿望渴求溶入了梦中,使这个梦境也令人感到孤独无助!"料想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结尾三句,作者由梦境中又暂时回过了神来,但依旧是沉浸在对亡妻的念想中,思绪穿越"千里",来到了妻子的孤坟前,遥想在年年这个伤逝的日子里,宁谧的月光洒满在她的坟前,而长眠地下的她,是否也和他一样,因如此惦念对方而柔肠寸断。下阕是词的主题:"记梦"。正由于梦境是虚幻的,所以词的意境也自然带着迷离怅恍的色彩,作者无须面面俱到地描述,反而可以给读者留有想象的空间,余味悠长。

苏轼是被后人归为豪放词派的,然而他的这首悼亡词写出哀婉卓绝的味道却依然令人叹服。陈师道曰:"风韵如东坡,而谓不及于情,可乎?"全词真情郁勃,句句沉痛,而音响凄厉,诚后山所谓"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也。

其他网友回答

《春动》 花动一山化浮云, 乱红暖絮换野色。

其他网友回答

【现代诗】

思念是奔跑的云,下起了哭啼的雨,灌透了夏天也淋湿了你,午夜孤街,回牟一笑水茫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