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二字怎么理解(你如何看待“中庸”二字?)

网友提问:

你如何看待“中庸”二字?

优质回答:

中庸思想,是孔子整个思想体系一以贯之的原则和最高标准。孔子这样说过: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那么什么是中庸?中庸作为一个范畴,是孔子提出的,但中庸作为一种思想,则是经过了千年的积淀。“中”的思想,在孔子之前就有“允执其中”,这里的中,就是指就是中正、合适、标准的意思,而这也是先秦古籍里的通用意义。后世程颐讲的“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也就是这个意思。

关于中庸的含义,孔子自己的解释就是“过犹不及”、“执两用中”、“中立不倚”。在孔子看来,作为标准的“中”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死随时间和条件变化而变化的,他说:

君子而中庸,君子而时中。

“时中”也就是“无时不中”,根据实际条件具体地运用“中”。孔子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每一个人都要持中而行;主张“和而不同”,“周而不比”、“群而不党”、“泰而不骄”、“威而不猛”、“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等等。这些都是持中的表现。

在如何持中的方面,孔子讲“叩其两端”,也就是通过了解两个方向的极端状态,以保持中的状态。

而在“中”的判定标准方面,孔子认为是“礼”,他说:

夫礼所以制中也。

时时处处都要按“礼”办事。孔夫子见到的礼是周礼,而“中庸”对我们的意义,在于成就自己的独立人格,现代社会是多元价值社会,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礼”,只要你有自己的礼,就有自己的道。所以在不违基本公德的情况下,坚守自己的“礼”,成就独立的人格,你就是现代意义上的“君子”。

其他网友回答

要想理解“中庸”一词,就要明白中华文化、龙的造字规则,否则解释不清楚。“中庸"的可操作意思不是折中的意思,而是:中国龙(五中)文化能用于日用的平凡生活中,岂(庸)有平庸的人吗?“庸"(岂)可弃乎(吗)?

这一解释是毋庸置疑的。《详见《解密红楼梦真味道》(含《道德经》译文)《破译<论语>背后的龙学密码》开始的“说明”。 文/刘树成

其他网友回答

就是用中的心性用在时时刻刻的平常日用处就是了。

其他网友回答

中庸者,中用也。是指在恰当的时候用恰当的方式做恰当的事。并非不偏不倚、不左不右、不黑不白地和稀泥。朱熹的解释导致中庸被曲解上千年。

其他网友回答

你如何看待“中庸”二字?

“中庸”作为最高的道德标准和方法论原则,既具有哲学意义,同时兼具伦理意蕴,是符合中国特色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孔子最早提出来的,即“中庸只为德也,其至矣乎!”,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仁”是基础,“礼”是“仁”的外在表现,“中庸”是贯穿始终的道德原则,即至德。既具有道德性,又具有实践性。中庸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中庸的理解

《论语》中孔子最早提出了“中庸”这一概念,但他并没有对其作出具体的解释。后来,朱熹将“中庸”解释为“不偏谓之中,不易谓之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在朱熹看来,“中”是调和,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中道态;“庸”是平常,始终如一的状态。“中”是“庸”的前提、依据;“庸”是“中”实践。所以“中庸”就是在实践中无过无不及的适当状态,也是在这种状态下的实践应用。过犹不及是孔子中庸思想的核心。孔子认为对于一件事情来说,存在两个极端,即过头、赶不上。无论处于哪个极端,后果都是一样的,而其中的适当的点才是最好的,这个适当的点既没有过头,也不是达不到。“执两用中”就是这个意思,“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二、为人处世不极端,处理问题的方式恰到好处,合乎中庸。

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的同时也要思考。在这里“思”和“学”就是两个极端,在这其中有一个学思结合的恰到好处的点,就是中庸。掌握了中庸的标准,并按照这个标准去践行,就是我们做成事情的捷径。“和”是达到中庸的方式,“和”的最大意义是“执多用中”,“执多用中”是“执两用中”的延伸,是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的一个基本准则。统治者以这样的方式治理国家,“正身”以“治民”,遵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关系,上下相和,“四海之内皆兄弟”,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孔子所谓的“中庸”,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用中、达中的最高手段是权变。孔子承认事物的变化发展,并且要在事物的不断变化中求得中庸之道。对于任何事物而言,没有一成不变的万能公式,要求我们在具体的实践中去体会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

三、行礼、用礼要符合“中庸”之道,“礼之用,和为贵。”

很显然,“和”即中和、中庸。对上对下、对内对外、对己对人、对人对事都要求“行之以礼”。同时,礼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内在地“仁”,对不同的人、不同的事、身出不同的环境,都要有合适的礼,也就是行礼要“适中”。“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蓉,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一个人如果能处处做到符合礼仪,这实质就是他内心达到“仁”的境界的外在表现。

为了追求与天道、天性合一的至诚、至善、至仁、至真的人性,必须使情感合于理性,因而需要对情感加以约束和限制,只有“致中和”才能达到“仁”的最高境界。孔子把“仁”看作一种最高的道德,主张人们在生活中“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要达到“仁”,需要人们的道德自觉,实际上也就是人们在自己的生活和行为中应遵守一种内在的道德法则,或者说要行中庸之道。

【亲爱的朋友,这里还缺你的评价......欢迎你留言、互动、点赞、关注、收藏、转发。更多精彩分享给你】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你如何看待中庸二字.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