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的兰亭序是行书吗(王羲之的书法《兰亭序》为什么好?)

网友提问:

王羲之的书法《兰亭序》为什么好?

优质回答:

谢谢邀请!《兰亭序》好在自然天成;好在阴阳协调;好在合中庸之道。

其他网友回答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山阴兰亭流觞饮酒,赋诗唱和。王羲之面对良辰美景、高朋挚友,用蚕茧纸、鼠须笔,乘兴写下了一篇序文——《兰亭序》。其原文:

永和九年,岁在癸(guǐ)丑,暮春之初,会于会(kuài)稽(jī)山阴之兰亭,修禊(xì)事也。群贤毕至,少长(zhǎng)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shāng)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shèng),所以(游目骋(chěng)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fú)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 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qū)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zàn)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 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jiē dào),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shāng)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f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兰亭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感慨。法帖相传之本,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完美,是他不惑之年的得意之作。

《兰亭序》结体欹侧多姿,错落有致,千变万化,曲尽其态,用笔以中锋立骨,侧笔取妍,有时藏蕴含蓄,有时锋芒毕露。帖中二十个“之”字皆别具姿态,写法个个不同,或平稳舒展,或藏锋收敛,或端正如楷,或流利飞动,达到了多样与统一的艺术效果。在用笔上,看似无法而万法皆备。

个人分析:这些“之”字为什么写得别具姿态,除了精湛的笔法和多姿的结体外,还与其人名和信仰有关。他们家不避之字。王羲之的儿子玄之、凝之、徽之、操之、献之;孙子桢之、静之。上述人为什么不避家讳?这里藏着个大秘密,与西汉张良有关的秘密。王羲之一辈人名有“之”字的12个,子侄辈有“之”22个,孙辈12个,曾孙13个,玄孙9个,五世孙4个……陈寅恪说这些人所以不避讳是因为都是天师道成员,这个“之”是暗号、徽章。常常接触“之”字,经常书写自己和儿子的名字,这个“之”字书写频率高,显然熟能生巧。

以下从用笔、结体、形象、章法、神韵和器具(笔墨纸)、自然环境、精神状态及序文思想境界、书法艺术风格等方面分别加以品评。

用笔上,遒美劲健,无论横、竖、点、撇、钩、折、捺,极尽用笔使锋之妙。起笔变化多端,收笔露藏有别、随心所欲、收放自如,浑然天成。

横画,则有露锋、带锋、垂头、下挑、上挑、并列等,如“一、所、春、兴、其”等字。

竖画,或悬针、或作玉筋、或坠露,或斜、或弧、或带钩、或曲头、或双杈出锋,或并列,如“年、作、情、曲、畅”等字。

点画,有斜点、出锋点、曲头点、平点、长点,带头点、左右点、上下点、两点水、三点水、横三点、带右点,如“宇、次、亦、茂、丝”等字;

其撇,有斜撇、直撇、短撇、平撇、长曲撇、弧撇、回锋撇、带钩撇、曲头撇、并列撇等;

捺,有斜捺、平捺、回锋捺、带钩捺、长点捺、隼(音损)尾捺等。如“如“少、盛、及、夫、癸”等字;

其挑,或短或长,或短或连。如“地、和、暂、或、虽”等字;

其折,有横折、竖折、斜折、折处或方或圆。如“日、世、丑、至、为”等字;

其钩,有竖钩、竖弯钩、斜钩、横钩、右弯钩、圆曲钩、横折钩、左平钩、回锋减钩。如“九、事、内、盛、殊”等字。

结体智慧富足,变化多端。不仅异字异构,而且重字别构。二十个“之”无一雷同,独具风韵;还有“事、为、以、所、欣、仰、其、畅、不、今、揽、怀、兴、后”等重字,别出心裁,自成妙构。结体摇曳多姿:或左顾右盼,或虚实相生,或俯仰相应,或疏密有致,或收放相间,或开合有度,或奇正错落而不失重心,或避让有度而不失和谐。

324字,每一个字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形象。

有筋有骨、有血有肉,各有秉性、神态、凤仪:

“足、盛、老、感、系、仰、矣、后”等字气宇轩昂;

“由、每、至、和、室、宙、目”等字含蓄内敛;

“流、情、类、临、视、与”等字率性奔放;

“在、观、随、昔、怀、寄”等字仪态严整;

“惓、情、俯、仰”等字醉眼朦胧;

或坐、或卧、或行、或走:如“亦”似跋山涉水,“少”如嫦娥奔月,“骋”如风驰电掣,“为”似醉酒而倚,赶集似的“趣”、“及”、“不”等;

或舞、或歌:如 “感”、“俛”等字仿佛引吭高歌,“足、畅、以”等字恰似巾飘带舞。

王羲之的字给人以丰富的想象,韵味无穷。其字态不仅拟人,亦可状物。如“事”的前几笔似缠树的千年枯藤,“与、丝、无”等字的绞结缠绕,“盛”字的飞檐翘角,“右”字的坚如磐石,“幽”字含苞欲放,“以”字飘若浮云,“将、也、于、猶、迹、所、逰、茂、风”等字矫若惊龙等等,不胜枚举。尺幅之内,可谓是姿态万千,众相毕现。

章法上,行气贯通,疏密得当,虚实相生。一字之内,笔画间血脉相连,映带连绵。有的字笔断而意连。字体变化多端:疏密、大小、长短、粗细、浓淡、干湿、远近、向背、虚实、顾盼、错落、肥瘦、方圆、偃仰、正奇、起伏等千变万化,风光旖旎,令人目不暇接,又有强烈的节律感。同时行气贯通:行气是指承继上字之末,启迪下字之首,首尾连接,脉络通达,随势应变,一气呵成。而一行字之首尾以及行与行之间的安排也疏密得当,虚实结合。布白采取纵有行、横无列,行款紧凑、首尾呼应的方式。每行的疏密大致相等,偶有略松略紧之处。行行长短配合,错落有致。结构极尽变化,不求平正,强调欹侧,不求对称,强调揖让,不求均衡,强调对比。

从头至尾,笔意顾盼,朝向偃仰,疏朗通透,形断意连,气韵生动,风神潇洒。明末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说:“右军《兰亭序》章法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带而生,或大或小,随手所出,皆入法则,所以为神品也。”

但是,总体来看,其书法不激不厉,平和自然,遒美健秀。即使“放浪形骸”这几个字,也写得中规中矩,合于法度。世人常用曹植的《洛神赋》中:“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一句来赞美王羲之的书法之美。

这种风格与王羲之信奉道教有很大的关系。王氏家族是东晋时最有代表的文化士族。从上到下,奉信五斗米道。《潜夫论》记载:“因氏王氏,其后子孙,世喜养性、神仙之术。”他将修道和书法艺术相互契合,相得益彰,因而产生了具大的艺术魅力。

书法美,除了书家高超的技术因素外,还应与书家当时的精神状态、自然环境以及所用器具(文房四宝)的质地、性能有关。

唐孙过庭《书谱》里提出了书法“五乖五合”之说:“神怡务闲,一合也;感惠徇知,二合也;时和气润,三合也;纸墨相发,四合也;偶然欲书,五合也。心遽体留,一乖也;意违势屈,二乖也;风燥日炎,三乖也;纸墨不称,四乖也;情怠手阑,五乖也。乖合之际,优劣互差。得时不如得器,得器不如得志,若五乖同萃,思遏手蒙;五合交臻,神融笔畅。” 意思是说:书家在同一个时期作书,有合与不合,(也就是得势不得势、顺手不顺手的区别,这与本人当时的心情思绪、气候环境颇有关系。)合则流畅隽秀,不合则凋零流落,简略说其缘由,各有五种情况:精神愉悦、事务闲静为一合;感人恩惠、酬答知己为二合;时令温和、气候宜人为三合;纸墨俱佳、相互映发为四合;偶然兴烈、灵动欲书为五合。(与此相反,)神不守舍、杂务缠身为一不合;违反己愿、迫于情势为二不合;烈日燥风、炎热气闷为三不合;纸墨不协、器不称手为四不合;神情疲惫、臂腕乏力为五不合。合与不合,书法表现优劣差别很大。天时适宜不如工具应手,得到好的工具不如舒畅的心情。如果五种不合同时聚拢,就会思路闭塞,运笔懵懂;如果五合一齐俱备,则能神情交融,笔调畅达。流畅时无所不适,滞留时茫然无从。

考察王羲之兰亭聚会时的“五乖五合”情况,完全符合“五合”,没有“五乖”。

当时,他召集志同道合的好友级家族弟子聚会,饮酒、作诗,不是“神怡务闲” 、“感惠徇知”吗?此其一合、二合也;

三月春天,“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又逢“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不是“时和气润”吗?此三合也;

纸为蚕茧纸,笔为鼠须笔,墨泽鲜艳,这不是“纸墨相发”——“四合”吗?

此时、此地、此景,此人、此物、此情,天才的王羲之又乘着酒酣之际,不“书兴大发”吗?五合也。

可谓万千情状交汇于一点,犹如神助,写下了卓绝千古的“天下第一行书”!

其他网友回答

不只是一幅好的书法,更是一篇好的文章。

其他网友回答

中庸,合乎中国人的审美要求。

其他网友回答

书圣的《兰亭序》文美,字美,神美,被历代书家所赞誉,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其八面出锋的行书令人惊叹。

本人也非常喜欢《兰亭序》,今以硬笔楷书写一版,向经典致敬。欢迎书友多交流。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王羲之的书法《兰亭序》为什么好.jpg"/>